第八章 国际法上的领土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529.00 KB
- 文档页数:16
国际法领土与边界法律知识点总结在国际社会中,领土与边界的法律问题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涉及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还对国际关系和地区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国际法中关于领土与边界的重要法律知识点。
一、领土的概念和构成要素领土在国际法上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和底土。
领陆是国家领土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即国家疆界以内的陆地部分。
它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他部分领土赖以存在的依托。
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
内水是指国家领陆以内以及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港口等。
领海则是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 12 海里的海域。
领空是处于国家主权管辖之下的领陆和领水之上一定高度的空间。
底土是领陆和领水下面的地层,包括地下水、资源等。
二、领土的取得方式在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中,领土的取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先占先占是指国家对无主地的占有。
要构成有效的先占,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对象必须是无主地,即不属于任何国家或民族的土地;二是必须通过有效的占领行为,包括国家有取得该无主地主权的意思,并采取实际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2、时效时效是指一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和平和公然地占有他国领土,从而取得该领土的主权。
然而,时效取得领土主权在现代国际法中存在较大争议,因为它可能掩盖非法侵占的事实。
3、添附添附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一国的领土增加。
自然添附包括由于河流冲积、河口三角洲的形成等自然力量导致的领土增加;人为添附如填海造地等。
但添附不得损害他国的合法权利。
4、割让割让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部分领土转移给另一国。
割让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以是自愿的。
强制性割让因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而被现代国际法所禁止。
5、征服征服是指一国通过武力占领他国领土。
这种方式在现代国际法中也被视为非法。
三、边界的概念和分类边界是确定国家领土范围的界限。
从分类上看,边界可以分为陆地边界、水域边界和空中边界。
简述国际法中的国家领土作者:陈丽来源:《人间》2016年第25期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国际互动越发频繁,国家也开始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
而要称之为国家必须同时满足固定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主权这四个要素,这也是国家有别于其他非国家实体的重要特征。
由此可知国家领土在国际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的要素之一;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同时也是国家及其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要了解一国就必须先对一国领土的构成、取得与变更的方式、领土主权与相关限制等有着清晰明了的认识。
本文的目的就是对国际法中的国家领土就其概念、构成、取得与变更、主权与限制做一个简单清晰的梳理。
关键词:国家领土;构成;取得与变更的方式;主权与限制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89-01一、国家及领土的构成(一)国家。
国家、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共同构成了国际法主体,其中,国家、国际组织是重要主体,争取独立的民族是过渡性主体。
国家由固定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主权四个要素组成。
首先,不论人口的多少、种族民族的构成如何,国家必须是由固定的人口组成;其次,要满足居民生存和发展、国家的主权活动就必须拥有一定的领土;同时,国家需要一个对内实行管辖、对外进行一定的国际交往的组织机构——中央政府;最后,国家还必须具有主权,即其在国内外各类交往活动中都拥有独立的主权。
“科索沃”之所以不是主权国家,就是因为其有固定的居民;确定的领土;建立有政府,但对其土地没有管辖,即没有主权。
(二)领土。
国家领土是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
其由领陆、领水、领空和底土共同构成。
第一,领陆中比较重要的是边界制度,边界是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对边界的侵犯就是对国家领土的侵犯,国际法允许和鼓励各国为其相邻国提供相关便利,当各国界标出现诸如被移动、损害之类的任何问题时不能使用武力或者武力威胁,而应当采用和平手段解决,对界标恢复原状的维护必须双方代表在场才行。
透析国际法上的国家领土摘要:领土是国家要素之一,也是国际法上的国家要素之一,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实行统治或管辖权的空间范围,判断一个国家对某一领土拥有主权,必然要在法律上取得证据。
关键词:领土领土主权领土完整领土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一个民族在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国家,这块土地就成为了它的领土。
国家在这确定的领土范围内行使主权,包括对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物可行使管辖权和对领土内的资源享有永久的所有权。
凡是隶属于一国主权之下的领土,都是该国领土,而不问该土地的位置或自然状态。
因此,任何侵犯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一、国家领土国家对其领土享有主权,国家的领土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但不可能没有确定的领土。
国家领土由四部分构成:领陆,领水,领空,底土。
1.领陆亦称陆地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全部陆地和岛屿。
这是国家领土的基本部分,连成一片的领土,称为“连续领土”。
领土被海面或其他国家的领土隔开,称为“非连续领土”。
部分领土包围在他国之内,称为“飞地”。
2.领水是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全部水域,包括领陆内的水域(河流,湖泊和内海)和沿岸的“内水”和“领海”。
内水是指领陆范围内的所有水域。
“领海”专指领海基线的外向海面的一定宽度的海域(内海,港口水域,内海湾,内海海峡)。
“领海”是沿海国家领土主权向海洋扩展的部分,这部分海域受沿海国家主权的管辖和支配,领海的范围包括水域,海床和上空。
《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主权及与其陆地,领土及其水邻接的一带海域,在群岛的情形下,则及于群岛水域,以外的领域的一带海域。
3.领空是指领陆和领水的空气空间,地球表面的上空。
自从出现外层空间的概念后,分为空气空间与外层空间两个空域,地面国的主权只能及于它所能控制的空气空间。
国家在领空有完全的主权。
4.底土是指领陆和领水下面的全部底土。
二、领土主权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行使最高的排他的权利,这就是领土主权。
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传统国际法的规则,也是现代国际法份一项基本原则。
司法考试国际法名师讲义——领土
一、领土和领土主权
1、领土构成:由领陆、领水、领空和底土组成
2、领土主权:所有权、领有权、排他的领土管辖权
3、领土主权的限制:共管、租借、国际地役、势力范围
4、河流制度:内河完全管辖、界河协议共同管辖、多国河流非沿岸国未经许可不得航行、国际运河一般对所有国家开放
二、领土的取得方式
1、传统方式:先占、时效、添附、征服、割让
2、现代方式:殖民地独立方式、公民投票表决方式
三、边界和边境制度
1、条约划定边界步骤:定条约、立边界、制文件
山脉为界依分水岭;可航行河流为界依主航道中心线;不可航行河流依河流中心线
2、边境制度
A.界标的维护:共同责任、通知、修复、重建
B.边境土地的使用:不损害对方利益
C.界水利用:平等航行权、不损害邻国利益
D.边民的往来:通过有关法规及双方协约规定“特殊的方便”
E.边境事件的处理:协议或通过更高级别的外交机关进行交涉和处理。
四、两极地区的法律地位
1、南极地区
A.只用于和平目的
B.自由和科学合作
C.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
D.维持南极地区水域的公海制度
E.保护南极环境与资源
F.建立南极协商会议
2、北极地区:北冰洋适用海洋法规定的原则和制度,大部分为公海。
国际法上的空间划分现代国际法规则已涉及人类认识的所有自然空间。
国际法对自然空间进行划分是国家对于空间支配和管辖能力以及在支配和管辖空间活动中所形成的国家关系的法律反映。
通过将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规定不同区域的不同法律地位和法律制度,从而规范国家涉及不同空间领域的活动。
有关空间区域划分和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分别体现在领土规则、海洋法、国际航空法、外层空间法等国际法分支中。
第一节领土一、领土和领土主权(一)领土的构成国家领土是指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及附属的特定上空。
它由领陆、领水、领空和底土四部分组成。
1.领陆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领陆是国家领土最基本的部分,是领土其他部分的依附。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领陆的国家。
2.领水是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全部水域,包括内水和领海。
内水包括国家领陆内的水域(或称内陆水)和沿海岸的内海。
内水与领海的区别在于:外国船舶未经允许不得进人内水,但可以在领海中享有无害通过权(内海和领海的内容在下面海洋法中介绍)。
3.领空是领陆和领水上方一定高度的空间。
领空完全受国家主权的支配。
它的高度界限国际法中尚没有确定(相关问题将在外层空间法中介绍)。
,4.底土是领陆和领水下面的部分,理论上一直延伸到地心。
国家对于底土及其中的资源拥有完全主权。
(二)领土主权领土作为国家构成的要素之一,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国主权行使的空间和对象。
国家的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指国家对领土的最高的排他的权利。
包括两方面内容:(1)对领土的所有权或领有权。
国家对其领土享有拥有、使用和处分的最高权。
(2)国家享有排他的领土管辖权。
指国家对在领土范围内的人、物及事件行使属地管辖权。
相互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一方面表明领土主权不可侵犯,另一方面表明一国领土主权的行使不能损害别国的领土主权。
国家在行使领土主权时,应遵守有关国际法规则或条约义务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