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XX 镇防控非洲猪瘟开展三除三灭
- 格式:docx
- 大小:16.77 KB
- 文档页数:4
非洲猪瘟防控的对策措施非洲猪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对猪群健康和畜牧业产业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科学的防控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非洲猪瘟的防控对策措施,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这一疾病的挑战。
一、健全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基础。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猪群的监测和管理,实施严格的进口和贸易要求,加强对疫情的及时报告和信息共享。
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处罚,并落实宣传教育措施,提高养殖户和兽医人员的防控意识。
二、加强边境检疫非洲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猪只和猪产品的交易和运输途径。
因此,加强边境检疫是防止非洲猪瘟输入的关键一环。
应加强对进出口的猪、猪肉和猪产品的检疫,严格执行检疫规程和要求,确保病毒不会通过贸易渠道带入国内。
此外,加强与邻国的合作和协商,共同推动区域范围内的检疫措施,形成合力,共同防范非洲猪瘟的传播。
三、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养殖环境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对于防控非洲猪瘟至关重要。
养殖场应加强生猪和饲料的管控,确保无病毒的猪和饲料进入养殖场。
此外,养殖场需要做好隔离设施的管理,加强内外物品的消毒工作,定期进行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四、加强动物运输管理动物运输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为了防止病毒通过动物运输的方式传播,应加强对运输车辆和设施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运输工具和设备的卫生条件良好,禁止无证运输猪和带病猪的情况发生。
同时,对于长途和跨境的猪运输,应设立检疫检查站,对猪进行检疫和鉴定,确保运输的猪无病毒。
五、加强兽医服务和养殖户培训兽医服务是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加强对兽医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非洲猪瘟防控的认识和技能。
同时,针对养殖户,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养殖管理,减少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
六、灭杀病毒的合理措施一旦出现非洲猪瘟疫情,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灭杀,防止疫情扩散和恶化。
非洲猪瘟防控专栏2021.08 畜牧业环境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对非洲猪瘟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 〔2020〕31号)有关要求,统筹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生猪等重要畜产品稳产保供,经国务院同意,自2021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开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
现将《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建立健全分区防控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分区防控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农业农村部2021年4月16日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 〔2020〕31号)有关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我部在系统总结2019年以来中南区开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自2021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开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
一、总体思路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养殖屠宰产业布局、风险评估情况等因素,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分区防控。
以加强调运和屠宰环节监管为主要抓手,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统筹做好动物疫病防控、生猪调运和产销衔接等工作,引导各地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养殖、运输和屠宰行业提档升级,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保障生猪等重要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
二、工作原则防疫优先,分区推动。
以防控非洲猪瘟为重点,兼顾其他重大动物疫病,构建分区防控长效机制。
根据各大区动物疫病防控实际和产业布局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分区防控实施细化方案,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
联防联控,降低风险。
加强区域联动,强化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坚持现行有效防控措施,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升生猪等重要畜产品全产业链风险管控能力,降低动物疫病跨区域传播风险。
乡镇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乡镇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保护农户养殖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防控效果,实施乡镇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网格化管理是必要的。
二、网格化管理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疫病防控工作的精细化、全面化和快速化,确保防疫工作作业的准备、实施和跟踪。
2. 原则:(1) 层级管理:分区划片,逐级层层精细管理;(2) 协同配合:建立起农村基层、乡镇干部和专业技术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3) 数据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更新;(4) 全员参与: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督导,确保每一个成员都了解并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
三、网格化管理的具体措施1. 制定网格化管理方案: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乡镇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网格化管理方案,明确网格划分的原则和范围。
2. 建立网格化管理组织体系:设立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由乡镇相关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网格化管理的组织和协调。
3. 网格化管理的具体工作:(1) 网格划分:根据乡镇的地理特点、养殖规模和防疫需求,将乡镇划分为若干个网格;(2) 网格责任人:每个网格指定一名网格责任人,负责本区域内的疫情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3) 网格工作协作机制:网格内相关从业人员、养殖户、乡镇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建立协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交流信息和经验;(4) 疫情监测和报告:各个网格责任人负责监测本区域内的疫情情况,及时报告上级部门;(5) 应急处置措施:网格责任人负责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包括疫苗接种、疫区封控等;(6) 网格数据管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对疫情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更新;(7) 培训和宣传工作:针对乡镇相关从业人员和养殖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和技能。
四、推进网格化管理的保障措施1. 加强技术指导:乡镇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要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作者:陈恩勇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9年第5期陈恩勇(合浦县白沙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北海 536100 )摘要:非洲猪瘟疫情的流行与传播对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加强对该病的预防与控制已刻不容缓。
应当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该病的暴发率,减少因患该病带来的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论述了通过相关的措施有效预防该病的暴发。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情况;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851.33文献标识码:B文章顺序编号:1005-5959(2019)05-054-02非洲猪瘟疫情的暴发使我国的养猪业遭受了重大损失,在一定时间内直接制约着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认真研究和做好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工作,对降低该病的流行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切实做好消毒灭源工作日常消毒药剂如碱性、酚类和戊二醛等消毒药对非洲猪瘟病毒均有杀灭效果,在疫情发作期间坚持每天消毒能有效消灭环境中残留的病毒,防止病毒扩散。
彻底将猪舍内的污物、粪便、垫草、垫料和剩料等污物清理干净,然后进行消毒。
中午气温较高时,选用氯制剂,如强力消毒灵进行喷雾消毒,每周2次。
首先将环境清扫干净,通常可选择的消毒药物为火碱,含量应不低于90%,使用浓度一般为2%(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氯制剂消毒药(消毒灵)的使用同圈舍消毒方法,消毒浓度不少于200 mL/m3。
另外还可选用10%~20%的漂白粉溶液定期对畜禽圈舍的顶棚、地面和墙壁等进行喷洒消毒。
对生猪粪便的消毒一般采用热消毒法,即将生猪粪便堆积后密封发酵。
场区门口必须设置消毒池,消毒池内保持有效浓度和数量的消毒药液(如2%火碱或1∶400消毒威溶液),冬季寒冷季节在消毒池内铺洒生石灰,工作人员要用碘制剂或氯制剂洗手消毒[1]。
2 加强源头控制是关键农牧区要高度重视出入境检疫检验工作,在非洲猪瘟防控警戒解除之前应严禁境外生猪调入辖区内。
对入境的车辆、用具和风险人群实施严格消毒,如果是来自疫区和威胁区,更要严加防范。
灵关镇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总结为进一步加强我镇猪肉和肉制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猪肉及肉制品消费安全,灵关镇根据省、市、县关于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相关要求,在全镇开展非洲猪瘟疫病防控专项整治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加强领导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川机发417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我镇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及时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确保我镇养殖业安全和社会稳定。
经镇政府研究决定成立灵关镇”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组长:胡明星镇长副组长:罗路秸副镇长成员:董殿伟、苟辉伟、岳国伟、骆开华、岳开军、刘杨渠竟、邹明、王平、黄勇、杨明云、黄麒、刘刚、苟照武、吕启芬、高永强下设办公室在灵关镇畜牧站,由董殿伟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灵关镇“非洲猪瘟”防控日常工作。
二、工作开展情况(一)灵关镇人民政府组织全镇镇、村、组干部召开“非洲猪瘟”工作推进会7次,首先对相关文件精神进行传达学习;其次对相关事件的发生及问责进行通报;最后结合我镇实际,对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并与12个村分别签订承诺书。
(二)非洲猪瘟疫情蔓延速度快,涉及地区广,在全国扑灭非洲猪瘟疫情之前,灵关镇坚决杜绝从全国疫情地区购进生猪及其猪肉产品。
(三)严把冷冻肉采购管,严格落实索票索证,进货查验制度,采购的冷冻肉包装上必须有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严禁采购销售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来源不明的动物产品。
(四)严把鲜肉采购关,采购的猪肉必须要有真实有效的检验检疫票据,采购的品种、数量、时间、地点要与检疫票相符。
(五)镇畜牧兽医站联合动检等相关部门对进入灵关市场的猪肉检验检疫工作,并要求经营户要主动与动检部门联系,做好猪肉产品的检验检疫,发现疑似疫情及时上报。
(六)对发现经营户存在违法调运、经营疫情区生猪及生猪产品的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对涉嫌犯罪的,移送相关部门。
X u m u s h o u y i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江苏省生猪养殖规模也持续扩大,给当地养猪行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无法避免各种疫病或者外来传染性疾病的出现,非洲猪瘟则是一种极其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一旦有一只猪发病,会给猪群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导致大批生猪死亡,给生猪养殖农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在非洲猪瘟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以及非洲猪瘟防控的必要性,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非洲猪瘟,保证国家生猪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
一、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难点1、对疫病进行及时检测生猪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病毒或者病原,但是当前并未形成良好的疫病检测意识,也难以及时发现生猪群体存在的健康问题,增加了疫病的防控难度。
个别养猪场在体检工作中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没有及时记录体检数据,或者记录的数据不完善,从而导致无法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参考,使得监督人员不能通过体检数据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
2、生猪品种引入过于盲目生猪品种的引进有利于优化生猪养殖环境,提高生猪产量以及产品质量,但是部分农户在引入生猪品种时会出现过于盲目的问题,没有到有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引种,不严格遵守引进种猪的规定,不索要产地检疫证和非洲猪瘟检测报告,很有可能从外面引进非洲猪瘟病毒,从而增加了非洲猪瘟的发生几率。
部分农户在引入新的品种之后没有对其实施隔离,直接将新的品种和现有的生猪进行混合饲养,增加了非洲猪瘟防控的难度。
3、养殖农户缺少良好的防控意识养殖农户在非洲猪瘟防控中负主体责任,如果养殖农户没有形成良好的防控意识,会增加非洲猪瘟的发病几率以及传播速度。
当前虽然江苏省已然形成了规模化的生猪养殖趋势,但是仍然有较多农户处于散养状态,分布范围较广,监管难度大,从而影响了非洲猪瘟的防控效果。
养殖农户普遍学历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非洲猪瘟防控技能,不能主动做好“三灭四消”工作。
个别养猪场的建设和布局并不合理,生猪养殖密度过大,没有完善的非洲猪瘟防控体系和相关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1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公告为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降低生猪屠宰以及生猪产品流通环节病毒扩散风险,切实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在非洲猪瘟防控期间,全面开展生猪屠宰及生猪产品流通等环节非洲猪瘟检测。
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生猪屠宰厂(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非洲猪瘟排查、检测及疫情报告工作,并主动接受监督检查。
二、生猪屠宰厂(场)要严格入场查验,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收购、屠宰有关生猪:(一)无有效动物检疫证明的;(二)耳标不齐全或检疫证明与耳标信息不一致的;(三)违规调运生猪的;(四)发现其他违法违规调运行为的。
三、生猪屠宰厂(场)要按照规定,严格落实生猪待宰、临床巡检、屠宰检验检疫等制度。
在待宰圈发现生猪疑似非洲猪瘟的,应当立即暂停同一待宰圈生猪上线屠宰;在屠宰线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的,应当立即暂停屠宰活动。
同时,按规定采集相应病(死)猪的血液样品或脾脏、淋巴结、肾脏等组织样品等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同批生猪方可继续上线屠宰。
四、生猪屠宰厂(场)应当在驻场官方兽医组织监督下,按照生猪不同来源实施分批屠宰,每批生猪屠宰后,对暂储血液进行抽样并检测非洲猪瘟病毒。
经PCR检测试剂盒或免疫学检测试纸条检测为阴性的,同批生猪产品方可上市销售。
其中,经PCR检测为阴性的,有关生猪产品可按照规定在本省或跨省销售;经免疫学检测试纸条检测为阴性的,有关生猪产品仅可在本省范围内销售。
五、按照本公告第三、第四条规定,检出非洲猪瘟病毒阳性的,生猪屠宰厂(场)应当第一时间将检测结果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并及时将阳性样品送所在地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确诊)。
经确诊为非洲猪瘟病毒阳性的,生猪屠宰厂(场)要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监督下,按规定扑杀所有待宰圈生猪,连同阳性批次的猪肉、猪血及副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屠宰车间和相关场所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方案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对生猪养殖业危害极大。
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保障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特制定本防控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本地区生猪养殖业的稳定发展,保障猪肉产品的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饲养管理、消毒灭源、监测排查等综合防控措施,提高生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防控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工作格局。
3、快速反应,科学处置一旦发现疫情,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三、工作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1)养殖场要实行封闭管理,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物品的进出,确需进出的要进行严格消毒。
(2)合理安排饲养密度,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和通风良好,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和营养均衡的饲料。
(3)加强生猪的免疫接种,按照免疫程序做好猪瘟、口蹄疫等疫病的免疫工作,提高生猪的免疫力。
2、严格消毒灭源(1)养殖场要定期对猪舍、场地、用具等进行消毒,选择有效的消毒药品,按照消毒规程进行操作。
(2)加强对运输车辆、屠宰场、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消毒,消灭病原微生物。
(3)对病死猪及其污染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随意丢弃或出售。
3、强化监测排查(1)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对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加大排查力度,对发现的疑似病例要及时采样送检,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处置。
(3)加强对生猪及其产品的检疫监管,严禁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生猪及其产品上市流通。
4、加强应急管理(1)制定完善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
文档仅供参考非洲猪瘟防控春季“三大行动〞工作方案为切实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切断疫情传播途径,严防疫情传入,确保全镇生猪生产平安,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全镇不发生地域性疫情,完成养殖业平安、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
二、加强组织领导X。
三、职责分工x四、马上开展养殖、运输、屠宰等各生产领域大消毒非洲猪瘟病毒广泛存在于养殖、运输、屠宰和无害化处理等多个环节,做好重点环节消毒,是去除病毒、防范疫情发生的有效措施。
〔1〕对养殖环节进行全面消毒。
生猪养殖场〔户〕是落实消毒防疫措施的责任主体。
各村〔社区〕要依据生猪养殖规模、喂养模式等,做好分类指导,确保消毒措施落实到位。
要马上催促生猪规模养殖场〔户〕落实各项生物平安防护措施,提高生物平安防护水平,合理制定实施消毒方案,做好物料进出车辆、交叉通道、无害化处理等重点环节消毒工作;鼓舞大型养殖户在场区外建立多级洗消中心,做好清洗效果监测。
发挥好大型规模养殖的防疫技术优势,加大消毒物资供给和技术指导。
对农村散养农户和中小规模养殖专业户,各村〔社区〕要认真落实防疫属地治理责任,实施人盯场、户策略。
养殖场实行每天早、中、晚清扫圈舍,早晚各消毒一次,一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做好圈舍干净、温湿度适宜,确保一般消毒全覆盖。
对出现生猪异常死亡的养殖场〔户〕、死亡生猪掩埋点等,要按照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中关于疫点消毒的有关要求,对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猪舍、场地、交通工具、物品、用具等进行彻底清洗消,记录在案,觉察异常马上汇报。
〔2〕严格开展生猪运输车辆消毒。
要加强对生猪运输车辆的治理,严格落实生猪运输车辆备案治理要求,严防运输车辆泄漏、抛酒,鼓舞使用封闭式车辆运输生猪,建立完善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记录,及时清理排泄物和污染物,生猪装前卸后车辆要做好清洗消毒。
运输车辆运输路线要避开生猪喂养集中区,减少沿途停留的次数和时间。
动物疫病防疫违法违规案例XX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办理了一起动物防疫违法案件,值得所有动物及动物产品经营户引以为戒。
执法人员进行调查取证。
2019年7月16日,XX县农业农村局接到XX县农业农村局通报,“XX县XX镇XX村屠户刘XX从该县购买了一头疑似染疫生猪,并被其私自屠宰。
XX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公安部门,已将疑似染疫猪胴体及相关附属物进行查封,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接报后,XX县农业农村局组织XX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赶赴现场开展调查。
对与染疫生猪接触过的其他生猪和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经查,该屠宰户家中现有待宰活猪10头,有屠宰后的生猪胴体及附属品共170公斤,当事人购买生猪时未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生猪也没有佩戴免疫标识,没有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执法人员对该批生猪及生猪产品进行查封。
经请示XX县重大动物疫病防制指挥部同意,XX县农业农村局联合XX镇人民政府对该批生猪及生猪产品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XX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法立案查处,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罚款人民币12707元整,并由该屠户承担无害化处理费用。
值得庆幸的是,该屠宰户的违法行为,由于各级各部门处置果断,措施得当,屠户刘XX及时终止了违法行为,没有将已屠宰的生猪产品流入市场,未造成更大影响和社会危害。
否则,刘XX还将面临追究刑事责任。
在案件办理中,屠宰户刘XX也认识到自身的违法行为,忏悔道:“为贪图便宜,花费200元从其他县购买了对方自称摔断了腿不能站立的猪来屠宰,给XX县农业农村局和XX镇人民政府的工作带了很大麻烦。
事情发生后,几夜都睡不好觉,一直想着要改过自新,希望政府给予机会。
”但悔之晚矣!违法事实已经造成,必将受到法律法规的严厉惩处。
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禁止屠宰、经营、运输下列动物和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下列动物产品。
(三)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四)染疫或者疑似染疫的;(五)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6.22•【文号】国办发〔2019〕31号•【施行日期】2019.06.22•【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畜牧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持续强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同时也要看到,生猪产业链监管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的地区使用餐厨废弃物喂猪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生猪调运管理不够严格,屠宰加工流通环节非洲猪瘟检测能力不足,基层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防疫能力仍存在短板,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为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养猪场(户)防疫监管(一)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着力抓好养猪场(户)特别是种猪场和规模猪场防疫监管。
深入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逐步降低散养比例,督促落实封闭饲养、全进全出等饲养管理制度,提高养猪场(户)生物安全防范水平。
综合运用信贷保险等手段,引导养猪场(户)改善动物防疫条件,完善清洗消毒、出猪间(台)等防疫设施设备,不断提升防疫能力和水平。
督促养猪场(户)建立完善养殖档案,严格按规定加施牲畜标识,提高生猪可追溯性。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等负责,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落实。
以下均需地方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二)落实关键防控措施。
指导养猪场(户)有效落实清洗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严格出入场区的车辆和人员管理。
鼓励养猪场(户)自行开展非洲猪瘟检测,及早发现和处置隐患。
督促养猪场(户)严格规范地报告疫情,做好疫情处置,严防疫情扩散。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收购、贩运、销售、随意丢弃病死猪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实行顶格处罚。
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方案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猪类疾病,对养猪业和农牧民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制定一份详细的防控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一、监测与早期预警1.建立非洲猪瘟监测网络,加强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交流。
2.制定早期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异常病例和疫情爆发的动态。
3.配备专业人员,定期对养殖场进行疫情调查和监测。
二、生物安全管理1.实施严格的进出场管理,限制外来猪只进入养殖场。
2.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消毒,减少传染源的存在。
3.严禁饲用未经检疫的动物产品,确保饲料的安全。
4.确保养殖场的垃圾处理和动物死亡处理符合规范,避免病原体传播。
三、交通运输管理1.强化猪只交通运输的监管,规范车辆消毒和运输证明的查验。
2.加强物流管理,控制非洲猪瘟病毒在运输环节的传播风险。
3.严禁私运猪只和非法销售猪肉,加强市场监管。
四、养殖场隔离与消毒1.建立健全的养殖场防护隔离区,规范人员和物品出入管理。
2.养殖场发现疫情时,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3.对疫情区域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消除病原体的存在。
4.强化饮水和饲料消毒,杀灭潜在的病毒污染源。
五、疫苗接种与免疫计划1.建立疫苗供应与接种管理系统,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推动养殖场有序接种疫苗。
3.定期开展疫苗效果评估,在需要时进行补种或调整免疫策略。
六、应急响应与处置1.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信息发布和资源调配机制。
2.加强疫情报告和上报制度,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性。
3.迅速隔离和清除疫情猪只,避免疫情扩散。
4.启动动物疫病灾害救助计划,对受灾养殖户进行补偿或援助。
七、公众宣传与教育1.向农牧民宣传非洲猪瘟的危害性和防控知识,提高防控意识。
2.加强养殖场主和从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控技能和操作规范性。
3.向广大市民倡导安全消费观念,避免食用疫情区域的猪肉。
一、“大清洗、大消毒”要做到彻底性“大清洗”是开展“三灭一消”的前提和基础,即物理性消毒。
开展“大扫除、大清洗”工作时,要求对动物圈舍、料槽、漏粪板、雨污水口、内外部道路、使用的设施设备和车辆等都要进行彻底的清理洗刷。
清除杂物、污物、污水,特别是卫生死角。
要认真清理,确保无粪渣、料块和可见污物。
若不进行“大清洗”工作,有些消毒药液可能附着在污物、污水中,病原微生物也可能附着在各种物体上,猪一旦啃咬或误食,存在传播疫病的风险。
“大清洗”工作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大消毒”工作,要求做到彻底和全面,不留隐患和死角。
要从养殖环节、屠宰环节、无害化处理环节和运输环节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大消毒”和洗消结合,才能提高消毒的效果和质量。
二、“三灭一消”工作要做到一致性仅进行“灭蚊、灭蝇、灭鼠”工作而不进行消毒工作,非洲猪瘟等病毒可能得不到有效净化,当猪接触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或受污染的饲料后,其再食用污物、饮污水也可能导致疫病感染和传播。
仅进行消毒而不进行“灭蚊、灭蝇、灭鼠”工作,看似环境得到了净化,但非洲猪瘟病毒还可以通过虫媒传播。
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宿主和载体,通过软蜱叮咬,又可能将非洲猪瘟病毒传染给猪。
猪食入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软蜱或含有感染非洲猪瘟软蜱的动物内脏、其他污物、污水做好“三灭一消”工作需坚持“十要”文│吴斌 郭燕(山东省泰兴市滨江镇畜牧兽医站)开展“灭蚊、灭蝇、灭鼠”和集中“大清洗、大消毒”工作(以下简称“三灭一消”),需在动物饲养、屠宰、无害化处理和运输等各个环节严格监督,并抓住细节,不留空档和死角。
要综合运用物理消毒、化学消毒等方式、方法进行消毒,净化生猪养殖环境,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
坚持做到“三灭一消”,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模式,促进生猪生产健康安全发展。
近年来,各地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组织开展“三灭一消”行动,其目的是有效杀灭非洲猪瘟等病毒,阻断病毒的扩散、传播,保障生猪生产安全。
开展防控非洲猪瘟工作总结
近年来,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多个地区爆发,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下是针对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的总结:
一、加强监测和预警。
针对非洲猪瘟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了监测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及时发现疫情的蔓延和传播情况。
同时,对疫情高发地区进行重点监测,提前预警,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散。
二、加强宣传和教育。
针对养猪户和相关从业人员,加强了非洲猪瘟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了养猪户的防疫意识和技能。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使养猪户了解非洲猪瘟的危害性,掌握防控疫情的方法和技巧。
三、加强检疫和消毒。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疫情高发地区的检疫和消毒工作,严格控制疫情的传播途径。
对于疫情暴发地区的养猪场和养殖户,进行了全面的检疫和消毒,有效减少了疫情的传播。
四、加强国际合作。
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我国积极加强了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疫情。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及时获取疫情信息和技术支持,提高了我国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水平。
总的来说,我国在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大宣传和教育力
度,加强检疫和消毒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疫情,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2021年第3期(总第382期)畜禽业疫病防治成功处置非洲猪瘟案例分析张 鹏(巴东县农业农村局,湖北巴东444300)摘 要: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双股线性DNA病毒烈性传染病,从2018年8月份以来,非洲猪瘟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
通过非洲猪瘟案例分析,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报告、快处理,对疑似生猪疫情按照“早、快、严、小”的处置原则,严格采取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彻底拔点灭源,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能有效防范非洲猪瘟,从而打好非洲猪瘟歼灭战。
关键词:非洲猪瘟;案例;防范;歼灭战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1.03.066 引言我国是生猪饲养大国,在国内市场上,猪肉的需求量增长带动了国内养猪市场的兴起。
但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对我国的养猪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令许多的养猪大户们头痛不已。
通过分析成功处置非洲猪瘟的案例,提出非洲猪瘟应对措施及防控建议。
非洲猪瘟概述非洲猪瘟致病性极高,致病后体温急剧升高,这种情况会持续4~5d,在这一阶段,患病猪并未有其他异常表现。
病猪死亡的前2d,体温会急剧下降,其身体可能出现萎靡不振、器官衰竭以及浑身无力和厌食的现象。
由于非洲猪瘟的致病率很高且极其顽固,一般的杀毒药对其无用,所以在非洲猪瘟病例出现时,应果断将其扑杀,再进行绿色环保处理。
非洲猪瘟案例分析2.1 案例介绍案例一:2019年4月15日,某村生猪养殖户李某饲养的生猪发生异常死亡现象,被村级防疫员每日排查时发现。
2019年4月15日23:00,县专家组赶赴现场对生猪进行采样,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阳性,疫情追溯为外来仔猪输入性传播。
县专家组立即下达扑杀处置,经现场勘查,科学划定区域范围,对周边高风险区17户养殖户的生猪予以扑杀无害化处理。
处理结束后,严格消毒程序:第1周,连续消毒3次/d;第2周,连续消毒2次/d;第3周,连续消毒1次/d,持续消毒共21d;第4周采用火焰消毒1次,每3d轮换1次消毒剂。
某某镇防控非洲猪瘟开展三除三灭
大行动实施方案范文(word可编辑)
为进一步做好全镇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我镇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及人民生产生活稳定,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非洲猪瘟防控应急预案》、《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号》,及省、市非洲猪瘟防控会议等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省、市防控非洲猪瘟指示精神为指导,切实提高认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形势,认真做好非洲猪瘟防控战役进入"持久战、坚守战、歼灭战”的思想准备,切实加强对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领导和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坚决打赢生猪保卫战。
二、目标任务
以切断非洲猪瘟传播途径为根本目的,在全镇上下开展“三除三灭”(三除:除草、除杂物、除积水;三灭:灭鼠、灭蝇、灭蚊)大行动。
对全镇各村生猪养殖场(户)猪圈猪舍及周围环境开展”三除三灭”工作。
以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作为防控非洲猪瘟的主要措施和关键手段。
坚决阻断疫情传播和蔓延,确保生猪产业安全、市场供应和社会稳定。
三、领导机构
成立镇三除三灭大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由镇党委书记XX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XX任副组长,其他镇党员领导干部、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和村级防疫员、各养猪户任成员,认真做好各村生猪养殖场(户)及周围环境开展”三除三灭”工作。
四、工作要求
对生猪养殖场(户)猪圈猪舍及周围环境定期开展”三除三灭” 工作;要求每日至少对猪圈猪舍、养殖场地(猪圈猪舍周边)、养殖场地出入道路进行一次消毒;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搞好环境治理、清除孳生场所。
领导小组要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清除杂草、杂物、积水,灭鼠、灭蝇、灭蚊,提升环境卫生整体水平,坚决阻断非洲猪瘟疫情传播和蔓延。
(-)彻底消除各类积水。
积水是蝇、蚊孳生的必要条件,领导小组要积极主动清理生猪养殖场(户)猪圈猪舍及周围,蝇、蚊孳生地的周边积水,翻盆倒罐、平洼填坑,疏通下水道、沟渠、河道、保持水流畅通,及时清理废弃器皿等小型积水的瓶瓶罐罐、塑料袋、纸杯(盒)等散在垃圾。
消除"三害”孳生地,减少”三害”的孳生、繁殖和扩散,阻断非洲猪瘟传染源。
(二)彻底清除各种杂物、垃圾。
垃圾是蝇类孳生的理想场所。
要及时清除生猪养殖场(户)猪圈猪舍及周围的垃圾、杂草、杂物、淤泥等,堆物整齐有序,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挂、乱倒乱排,疏通排水沟,及时清理
猪圈粪便,保证畜禽圈养,定期冲洗猪圈,要严格内部管理,生产区和生活区要安全隔离,同时不在饲养区吃饭,减少绳类孳生场所。
要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强化监督检查。
(三)推动内外环境双灭鼠。
非洲猪瘟的传播,老鼠是其帮凶之一。
因此,防控非瘟,不能忽视老鼠的存在。
第一要坚持内环境灭鼠,即要定期检查生猪养殖场(户)猪圈猪舍周围防鼠设施,做到不漏、不缺,总体符合要求。
外围以药物灭杀为主,家庭内部以完善防鼠设施为重点,并辅之以鼠笼、鼠夹、粘鼠板等物理方法灭鼠。
第二要坚持外环境灭鼠,即领导小组统一投药,除害工作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
采取统一时间、分片包干、专人负责的方式,有重点的对边坡、公共地段投药,确保覆盖率、到位率、保留率符合要求,尤其要做好隐蔽部位的投药工作。
(四)开展灭蝇、灭蚊常态化。
坚持”清、疏、装、防、灭" 相结合,抓好以化学灭杀为主,孳生地治理为重点的综合防制措施。
要采取综合防蝇、防蚊措施,才能收到满意效果,要切实做好粪便处理,采用密封或三格化粪池,防止苍蝇繁殖,要做好垃圾无害化处理, 清除各种孳生地;对特殊行业如屠场等要落实防蝇设施和措施;饮食服务行业可采用药物喷杀、粘捕、诱捕、拍打等方法灭蝇。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监督,严肃问责。
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形势严峻,各村委会,镇级相关部门要切实提高警惕,严加防范,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在省、市的统一指挥和部署下打赢非洲猪瘟“攻坚战”0 镇纪委对此项工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