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3.34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石燃料的应用和污染情况,理解化石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如何减少化石燃料的污染和开发新能源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类需要合理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培养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化石燃料的应用和污染情况,学习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新能源。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讨论,掌握如何开发和利用可更生能源,以及减少化石燃料污染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械和设备,以便进行化石燃料燃烧的实验。
2. 准备一些化石燃料和新能源的资料和图片,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提前组织学生分组,以便在教室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准备一些相关视频和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进行展示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的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氢气等,让学生思考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燃料的种类和作用,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燃料。
2. 探究活动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燃料的性质和用途,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开发燃料。
例如:(1)探究煤和石油的组成元素:通过燃烧煤和石油,收集产生的气体,通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含有的元素。
(2)探究天然气的性质:让学生观察天然气的颜色、气味等外观特征,并尝试点燃天然气,观察火焰的颜色和气味。
(3)探究氢气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收集氢气并观察其颜色、气味等外观特征,并尝试点燃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和气味。
同时,介绍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和缺点,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氢气作为燃料。
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开发燃料,如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等。
同时,让学生了解燃料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认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开发燃料。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一、教材分析本课题的内容是上一课题的延续,在学完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后,本课题从燃烧的化学反应本质入手,初步介绍燃料燃烧产生热量的原因,之后再介绍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料及能源的用途。
化石燃料是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
所以,教材利用图片、讨论等形式,通过学生阅读、思考和交流来认识化石燃料的用途。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课题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同时,介绍为消除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所采取的措施,使学生从正面认识化学的作用,以积极的态度认识社会问题。
这一部分教材注重将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体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教材所选择的素材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适当引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进展等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策略根据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化学知识的难度并大,而且燃料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更多的需要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化石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所以在本课题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感知、交流展示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景素材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新知识,在与同学进行交流表达中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通过三个任务活动来完成的,将新知识的学习以任务的形式呈现,避免了老师的单方面知识灌输,而是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动脑、动手、动口,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培养学科思维的方法。
三、学法指导根据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主体验、探究、总结出的知识,记忆是最牢固的。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燃料的定义和种类;2.理解燃料与化石燃料的区别;3.掌握燃料的合理利用方法;4.了解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燃料的定义和种类(1) 燃料的定义指能够在氧气的存在下和其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化学物质。
(2) 燃料的种类按状态分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按来源分类:化石燃料、生物质燃料、可再生能源2. 燃料与化石燃料的区别(1) 燃料的定义和种类燃料是指能够在氧气的存在下和其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化学物质。
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遗体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2) 燃料与化石燃料的区别•燃料来源不同:燃料包括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但化石燃料只是燃料的一种,其余的属于可再生能源;•环保性不同:可再生能源具有更好的环保性,因为其使用对环境污染少;•使用寿命不同: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可再生能源基本上不用考虑使用寿命。
3. 燃料的合理利用方法(1) 纵向比较分析•减少燃料的消耗•利用高效节能的设备•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开发新型的燃料和燃烧技术(2) 横向比较分析•燃料的比较研究•不同环节的效益比较4. 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和应用(1) 可再生能源的种类•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力能•地热能(2)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发电•供暖•燃料三、教学重难点1.鉴别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并理解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缺陷;2.燃料的合理利用方法与新型燃料和燃烧技术的开发;3.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如何转化应用。
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和举例,进行学生启发式问题解决,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五、课堂设计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用油、酒精等简单实验及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燃料的定义与种类,并介绍燃料的应用。
2. 提高难度在了解基础的燃料定义和种类后,引导学生鉴别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并从中找出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缺陷。
3. 基础训练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和思考,让学生掌握燃料的合理利用方法和新型燃料及燃烧技术的开发。
初三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初三化学教学反思反思是为了以后的进步,关于初三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的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三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三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一)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的利用。
课前布置学生对当地使用的燃料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课的开始以问题引入:化石就是石头吗?你见过化石吗?学生讨论、交流,借多媒体解释化石燃料的意义。
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本节课可以说基本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图书、网络、报刊等,深入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教材,又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而有序,体现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交流中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才能得到了展示,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和探究欲得到了保持和增强。
不足之处:学生写的调查报告不深入,有的只是表面上从书上或网上找了一些资料抄写下来,没有思考也没有分析,有些没有价值,而且班里水平不太齐。
交流时有的同学不太条理。
重复多浪费了时间。
改进的方法:1.多组织一些收集交流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资料的整理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2.选取的活动应尽可能贴近生活、联系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布置任务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有价值的分析。
初三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二)上周我在组里开了一节公开课《化石燃料的利用》。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的利用。
本节课没有什么难点和重点,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
于是我决定在九(11)班上这节课,希望能给他们一些鼓励,也让他们知道老师挺重视他们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变化,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多向度平台,体验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团队交流等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理念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激发民族自豪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重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化石燃料的一些基本知识。
难点:对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理解,以及对充分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中我以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有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共同特征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通过前面6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了化学反应的原理,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经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也具有一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此外,初三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做实验,很想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3、我校学生情况我校学生生源中上,但是知识面不宽,动手能力差,好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总是显得被动;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认为自己考上高中无望,便有所放弃,不愿意认真学习。
因此,让更多学生动手去做实验,既能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有所认识,兴趣较高。
这节课总体难度不大,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测试题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错,但是个别题目错误较多,比如2、4、17等题,反映出学生对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仍然不是十分清楚,需要多做练习,及燃料充分燃烧的问题理解不够,需要课下继续交流讨论。
教材的内容、地位:本节课学习内容是《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2)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2.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
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指导阅读,组织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发言分组进行有关酸雨危害的“讨论”。
探究酸雨的危害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引导从燃烧的反应开展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改良和充分燃烧的角度推测减少污染的方法。
探究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
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探究乙醇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
初三化学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反思初三化学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反思(一)以现代教育技术推广运用为主线,以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研究与新课改的实施相结合为重点,让信息技术全面走进学科课堂教学。
在化学教育的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还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一切教学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化学的视觉放开,着眼于化学发展新成果,着眼于化学与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化学发展的新成就,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松宽和谐的氛围,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讲、议、辩、练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是突飞猛进,新的教学方法也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培训,以更好地适应教学要求。
初三化学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反思(二)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相辉映,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同学们在走访家长、资料查阅、课前的整理准备和课上的交流过程中,在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沼气、液化石油气、煤气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所获得的知识是我所不能估量的;在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能力的培养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通过课堂上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热切的表情,我感到他们更喜欢化学了。
在探究实践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学习,而且意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题《燃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顺德大良梁开中学刘汉英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单元内容是前后呼应,层层递进的,旨在引导学生辨证地认识燃料燃烧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明白化石燃料燃烧的利与弊。
本课题运用大量感性图片,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自觉地关注环境污染问题;通过活动与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深切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1)了解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认识使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知识目标)(2)通过对“酸雨危害模拟实验”的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及交流合作能力;学生通过预习从网络中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力目标)(3)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情感目标)3、重难点重点:了解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1、学生情况:(1)、在网络时代初三的九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2)、也初步具备了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主要教法:启发、引导、分类、归纳3、主要学法:阅读、交流、实验、小组合作三、教学流程四、教学过程设计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突出化学与生活和生产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教学设计的亮点一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技能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酸雨的危害,让学生逐步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学习化学的兴趣;亮点二是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去网络搜索大量的关于酸雨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的资料以及新能源在汽车和生活中的应用,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里展示,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轻松达到教学目的,我自己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 (1)第2课时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5)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3.知道石油、煤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4.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运用思考、讨论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2.运用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如做甲烷燃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氢元素的鉴定方法。
3.通过图片展示煤、石油的成分及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化石燃料的形成、使用年限及对人类所起重要作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培养节约及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化石燃料的类型及其主要成分。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甲烷燃烧产物的分析。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如图所示为一种自热盒饭,自热盒饭是一种简洁方便的食品,你知道自热盒饭发热的原理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中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呢?讨论交流结合以前学习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现象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实验活动【实验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小匙干燥的生石灰(或几小块食品袋中的干燥剂,主要成分为CaO),再加入约2mL水,观察现象,并用手轻轻触碰试管外壁。
【实验现象】生石灰逐渐膨胀,碎裂成粉末,产生大量的白雾,用手触碰试管外壁,感觉发烫。
【实验结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归纳总结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
许多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燃烧、镁和盐酸反应等;有些化学反应会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CO2高温2CO。
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
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
反思:
本课时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从多方面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出问题的真实情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探究氛围。
本课时从上一课题燃烧的化学反应本质入手,初步介绍了产生能量不单纯是燃烧,还存在于物质间的反应,化学上能量改变通常表现在放热和吸热的.现象上。
但需要说明的是不能单靠反应条件进行判断,而要从化学反应的本质进行区分。
同时,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只要有热量变化,就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如金属导线通电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现在学生对于柴木燃烧的印象不是那么明显,对于家中所用化石燃料也是相当模糊的,原因是学生较小进入厨房,故对三大化石燃料储量的认识十分有限,所以应从图片或视颁中加以说明,甚至可以延伸到打仗或社会动荡也与能源有关,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
让他们明白,化石燃料是取之有尽,用之则无。
另外,对三大化石燃料亦要说明白是混合物不是纯净物,同时三大化石燃料是原料不是产品,是需经过提炼才可充分利用。
特别是汽油是石油的分馏新产品,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心得:
本节课,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更重要是学生参与,可让学生上网查有关的资料,然后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并让学生总结,提高加工的能力。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化石燃料是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对于学生来说也并不陌生。
所以,本课题采用活动与探究的编写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有关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于天然气,则是从认识其主要成分出发,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燃料的燃烧和应用。
在了解化石燃料对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对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进行估算,以认识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资源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课题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习本课题,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燃料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单元通过燃烧反应中热量的利用,引出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化学反应利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组成和用途;知道甲烷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教学难点]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实验准备】试管、滴管、镁带、铝片、盐酸、(煤炉、蜂窝煤、热水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听写化学方程式:三个吸收热量、三个放热反应引入新课谈谈自己知道的人类利用化学变化放出的热量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的运用情况。
可借助课本的图7-25、图7-26、图7-27,学生、老师共同交流。
《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1、设计目标,化繁为简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二的内容,属于相对教学难点不多,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一节,在选取时尽量设计生动活泼,学生能动性强的内容,使学生对教学重点加深理解,强化认识。
2、实验为主,类型多变在考虑如何让学生能够动手实验,层层递进的分析,设计实验方案时,采用了2个学生实验,1个教师实验,2个微视频趣味实验,第一个学生实验是生石灰与水反应,提前准备好学生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动手实验有序可行,在第二个学生实验镁条和稀盐酸的反应中,就能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实验目的,增强学生的分析,合作能力;而设计的吸热反应中会产生氨气,所以是教师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设计成玻璃片沾在烧杯上,现象明显,学生充满好奇,积极讨论分析;再引入教师自制趣味实验,由于有一定危险度,所以预先拍好,现场播放,分组合作讨论其中的原理。
3、动漫导入,多种情境在引入第一个学生实验前,用柯南的案件导入,凶手正是采用生石灰和水的手法,非常切合我们的实验,学生一下就投入进去,课堂气氛很好;在教师演示时,采用高拍仪技术,实验过程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都能清晰看见;以趣味实验的方式提升教学重点,与魔术相结合。
4、学生为主,互动性强在动漫推理和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体现出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分组讨论中,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才能得到了展示,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和探究欲得到了保持和增强,加深了对化学的兴趣;做到了把课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5、资料分析,有待升华在联系与生活相关的吸放热反应时,讨论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事例,如自加热盒饭,一次性自制冰等,在解释这些反应时,只是泛泛而谈,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可以进一步设计成相应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整理,相信效果会更好。
从本节课的效果来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有趣,自由,成长”的平台,这也是我以后不断努力的方向和要求。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反思这节课在教学中采用问题讨论、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课前的预习,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上的讨论题和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学习。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燃烧放热现象引入化学变化的热量变化。
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该部分通过生石灰与水的分组实验,通过感受试管表面的放热现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仅是燃烧才能放热。
为让学生对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本节课补充了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吸热反应。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清晰完整地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该部分的知识点多而繁杂,如一味通过教师在讲解教学将效果不佳。
因此,本节课前,让学生分小组分别调查煤、石油、天然气的组成及利用等。
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课前的预习,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上的讨论题和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提出可以造成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有感而谈,然后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和沟通表达能力。
甲烷的学习不但对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探究学生,还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到瓦斯和沼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
三.合理利用与开发化石能源让学生分组竞赛,根据我国化石能源基础储量和年产量分别预算我国化石能源的使用年限。
通过竞赛的形式,极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程度高。
通过计算,学生深刻地体验到了能源危机感。
进而引导学生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课课堂上学生参与意识强,积极讨论与发言,合作学习的气氛很浓,而且学生收集的资料也比较全面,但由于时间关系,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发言。
如果课时允许的话,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发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对课后的习题展开更加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设计与反思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接下来本店铺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引入课题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1、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思考:柴、煤、煤气...汽油、柴油...煤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知识拓展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播放录像:煤的用途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1、混合物2、焦碳、煤焦油、煤气3、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2、石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
初三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的利用。
课前布置学生对当地使用的燃料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课的开
始以问题引入:“化石就是石头吗?你见过化石吗?”学生讨论、交流,借多媒体解释化石燃料的意义。
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化石燃料
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本节课可以说基本达到了新课程
标准要求的目标: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图书、网络、报刊等,深入挖掘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教材,又能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课堂上学生
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而有序,体现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
交流中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才能得到了展示,学习化
学的兴趣更浓了,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和探究欲得到
了保持和增强。
不足之处:学生写的调查报告不深入,有的只是表面上从书上或网上找了一些资料抄写下来,没有思考也没有分析,有些没有价值,而且班里水平不太齐。
交流时有的同学不太条理。
重复多浪费了时间。
改进的方法:1.多组织一些收集交流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资料的整理和语言组织的能力。
2.选取的活动应尽可能贴近
生活、联系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多方位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布置任务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角
度对有关问题作出有价值的分析。
上周我在组里开了一节公开课《化石燃料的利用》。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的利用。
本节课没有什
么难点和重点,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
于是我决定在
九(11)班上这节课,希望能给他们一些鼓励,也让他们知道老师挺
重视他们的。
课的开始以问题引入,学生讨论、交流,并借多媒体
解释化石燃料的意义。
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本节课可以说基本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网络等,深入挖掘教材,又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体现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交流中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才能得到了展示,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和探究欲得到了保持和增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浓了。
1、在教学中,我把整节课的主动权都交到学生的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了支架式教学,先为本节的学习主题“能源”建立一个粗略的知识结构,在课前就要求学生按这个知识结构,通过报刊、杂志、电视、书籍、网络将找到的与之相对应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补充完整。
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做到了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了,能积极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在设计实验验证天然气的组成成分时,只是要求设计方案,验证,如果能补充做一个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能效果更好。
3、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做实验,在探究镁带与稀盐酸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的实验,比较积极参与,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本节课能重视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相互学习交流中进一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创建学习氛围,在共识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
看过初三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学反思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