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税法概述 (2)[46页]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20
第一章税法概论引言:◆本章内容:4节第一节税法概述★第二节税收立法与实施第三节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第四节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第一节税法概述A.征税方B.纳税方C.征纳双方D.国家税务总局『正确答案』C三、税法构成要素税法的构成要素——征税人、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免税和法律责任。
重点有:(一)征税人(“征税”主体)——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各级税务机关和其他征收机关。
包括各级税务机关、财政机关和海关。
(二)纳税人:1.含义: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2.范围:自然人和法人;我国的法人主要有四种: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
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三)征税对象。
即纳税客体,也就是对什么征税。
是区别一种税与另一种税的重要标志。
(四)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化,各个税种所规定的具体征税项目。
如:消费税具体规定了烟、酒等l4个税目。
但不是所有的税种都规定税目。
(五)税率:税率是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
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也是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
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六)计税依据计税依据(课税依据、课税基数)——计算应纳税额的根据。
除了一些特殊性质的税种外,绝大多数的税种都采取从价计征。
1.从价计征。
以计税金额为计税依据。
如企业所得税是以应纳税所得额的多少作为计税依据,消费税中的大部分应税消费品以销售额作为计税依据。
计税金额=征税对象的数量×计税价格应纳税额=计税金额×适用税率2.从量计征。
以征税对象的重量、体积、数量为计税依据。
如屠宰税以屠宰应税牲畜的头数为计税依据;消费税中的黄酒、啤酒以吨数为计税依据;汽油、柴油以升数为计税依据。
应纳税额=计税数量×单位适用税额(定额税率)3.复合计征。
既包括从量计征又包括计价从征。
如我国现行的消费税中的卷烟、白酒等。
应纳税额=计税数量×单位适用税额+计税金额×适用税率(七)纳税环节具体被确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就是纳税环节。
第一章税法概述第一节税收概述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据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向纳税人无偿征收货币或实物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
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第二节税法一、税法的分类1、按基本内容和效力分:税收基本法和税收普通法我国目前没有税收基本法2、按职能作用分: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3、按征税对象分:流转税法、所得税法、财产税法、行为税法、资源税法二、税法的制定(税法的渊源)1、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税收法律2、人大或人大常委授权国务院制定暂行规定或条例3、国务院制定税收行政法规4、地方人大及常委制定税收地方性法规5、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税收规章6、地方政府制定税收地方规章三、税法的构成要素(一)纳税人(二)征税对象(三)税目(四)税率1、比例税率: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关税、契税等。
2、超额累进税率: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所得、加成所得等。
3、定额税率:资源税、消费税中的啤酒黄酒等。
4、超率累进税率:土地增值税(五)纳税环节(六)纳税期限(七)纳税地点(八)加成征税、减免税(九)罚则(违法处理)第三节税收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一、主体1、征税主体:国家税务机关、海关(财政机关)2、纳税主体:法人、自然人、其他组织、在华的外国企业,组织,个人、在华没有机构场所但境内有所得的外国企业或组织.二、客体,即征税对象,是区别税与税的标志.三、内容,包括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
税务机关的权利:征税、检查、处罚.税务机关的义务:宣传咨询、及时缴纳国库、受理纳税人申诉纳税人的权利:申请退还权、延期纳税权、申请减免税权、申请复议权、提起诉讼权纳税人的义务: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接受税务检查、依法缴纳税法。
注意:①税收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②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发生争执,必须先交税。
第四节本章近年注会考试试题(选)(近年来本章分值:1-2分)一、单选1、税收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
第一章税法概论【本章简介】重要内容包括:税收三性;税收法律关系;税法的构成要素;税法的分类;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税收立法机关与税法制定;我国现行税法体系;税务机构的设置和税收征管范围划分。
第一节概述一、税收概述(一)概念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二)特征(1)无偿性(2)强制性(3)固定性税收三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中,无偿性是核心,强制性是保障,固定性是对强制性和无偿性的一种规范和约束。
学生互动:税收特征具有无偿性,但为什么我们还说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呢?请大家思考一下。
【解释】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针对人民群众整体利益而言具有整体返还性,但针对具体纳税人而言没有直接返还性,是无偿的。
二、税法概述(一)概念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是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税法具有义务性法规和综合性法规的特点。
(二)分类我国税法分类主要有四种分类方法:1.按照税法的基本内容和效力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基本法和税收普通法。
2.按照税法的职能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
3.按照税法征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对流转额课税的税法,对所得额课税的税法,对财产、行为课税的税法、特定目的课税的税法和对自然资源课税的税法。
税种分类税种名称作用流转税类增值税主要在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发挥调节作用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资源税类资源税调节因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调节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和个人纯收入个人所得税特定目的税类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缓征收)为达到特定目的,调节特定对象和特定行为筵席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烟叶税财产和行为税类房产税对某些财产和行为发挥调节作用车船税印花税契税4.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可分为国内税法、国际税法、外国税法等。
第一章税法概论一、学习要点:第一节税法的概念一、税法的定义1、税法的定义及特征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尺度的总称。
税收主要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2、税收与税法的关系税收与税法密不成分,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示形式,税收那么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
二、税收法律关系〔二〕税收法律关系的发生、变动与消灭税收法律关系的发生、变动和终止必需按照能够引起税收法律关系发生、变动或终止的客不雅情况,也就是税收法律事实。
〔三〕税收法律关系的庇护税收法律关系的庇护,本色上是庇护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保障国家财务收入,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税收法律关系的庇护对权利主体双方是对等的。
对权利享有者的庇护,就是对义务承担者的制约。
五、税法的作用税法在包管国家财务收入、国家宏不雅调控经济、维护经济秩序、有效庇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都阐扬着重大作用。
第二节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一、税法的地位税法是我国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法,它是调整国家与各个经济单元及公民个人分配关系的底子法律尺度。
二、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第三节我国税收的立法原那么我国税收立法应遵循以下原那么:1、从实际出发的原那么2、公平原那么3、民主决策原那么4、原那么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那么5、法律的不变性、持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那么第四节我国税法的制定和实施一、税法的制定〔一〕税收立法机关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税收法律2、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授权立法3、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4、处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处所性法规5、国务院税务主管部分制定的税收部分规章6、处所当局制定的税收处所规章〔二〕税收立法程序我国税收立法程序主要包罗三个阶段:提议阶段、审议阶段、通过和发布阶段。
二、税法的实施它包罗税收执法和税收守法两个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按以下原那么处置:1、层次高的法律优于层次低的法律。
大学税法期末笔记总结第一章:税法概述1. 税法的概念和内容税法是国家税务主管机关依法管理税务工作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决定的总称。
税法包括法律层面和行政层面。
2. 税法的特征和功能税法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公益性、调整性的特征,其功能包括税收的调节、保护国家利益、调整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发展等。
3. 税法的体系和层级税法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组成。
宪法法律是最高法律文件,行政法规是国家税务主管机关根据宪法法律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政府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
4. 税收管理机关和纳税人的主体地位税收管理机关是税务主管机关。
纳税人包括个人纳税人和单位纳税人。
个人纳税人包括居民个人纳税人和非居民个人纳税人。
单位纳税人包括企业和其他组织。
第二章:税收制度1. 税收制度的概念和分类税收制度是国家为实现税收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机衔接的税法规则和税务操作程序。
税收制度可以分为综合征税制、分类征税制、简单征税制和特别征税制等。
2. 综合征税制和分类征税制综合征税制是指将纳税人全年的各项收入汇总,按照一定的税率进行全额计算。
分类征税制是指将纳税人的各项收入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税率进行计算。
3. 简单征税制和特别征税制简单征税制是指遵循简化税种、简便征管的原则,通过较高的税率和较低的起征点,减轻纳税人的申报和征缴负担。
特别征税制是指针对特定行业或特定商品征收特别的税费。
4. 增值税增值税是纳税人按照货物或服务的增值额计算并缴纳的一种税费。
增值税包括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纳税方式。
第三章:税收主体1. 各级政府税收主体的范围和职责各级政府税收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负责征收和管理国家税收,地方政府负责征收和管理地方税收。
2. 纳税人的分类和纳税义务纳税人可以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具体包括个人纳税人和单位纳税人。
纳税义务包括申报义务、征收义务和缴纳义务。
3. 特殊纳税人的身份和义务特殊纳税人是指税务机关依法指定的纳税人,有特殊的纳税身份和义务。
第一章税法概论第一节税法的概念一、税法的定义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标准的总称。
它是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准那么。
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进。
税法与税收密不可分,税法是税收的表现形式,税收那么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
因此,了解税收的实质与特征是特不必要的。
税收是国家为了行使其职能而取得财政收进的一种方式。
它的特征要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制性。
要紧指国家以社会治理者的身份,用、等形式对征收捐税加以,并依照强制征税。
二是无偿性。
要紧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成为财政收进,不再回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酬劳。
三是固定性。
要紧指在征税之前,以法的形式预先了课税对象、课税额度和课税方法等。
因此,税法确实是根基国家凭借其权力,利用税收工具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进分配的标准的总称。
二、税法关系国家征税与纳税人纳税形式上表现为利益分配的关系,但通过明确其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后,这种关系实质上已上升为一种特定的关系。
了解税收关系,关于正确理解国家税法的实质,严格依法纳税、依法征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关系的构成税收关系在总体上与其他关系一样,根基上由权利主体、客体和关系内容三方面构成的,但在三方面的内涵上,税收关系那么具有特别性。
1.权利主体。
即税收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担当义务的当事人。
在我国税收关系中,权利主体一方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国家税务机关,包括国家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另一方是履行纳税义务的人,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在华的外国企业、组织、外籍人、无国籍人,以及在华尽管没有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企业或组织。
这种对税收关系中权利主体另一方确实定。
在我国采取的是属地兼属人的原那么。
在税收关系中权利主体双方地位平等,只是因为主体双方是行政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因此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因此,与一般民事关系中主体双方权利与义务平等是不一样的,这是税收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