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秋词其一-刘禹锡)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
《秋词(其一)-刘禹锡》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的学习主题是“秋词”,通过学习刘禹锡的《秋词(其一)》,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秋词(其一)》的生字词、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背诵默写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价学生对诗歌的记忆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秋天的自然风景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进而引入本课主题《秋词》。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3. 朗读感知:教师首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词语讲解:讲解诗歌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内容解析: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6.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包括背诵默写《秋词(其一)》,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秋词》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扫除生字障碍
寥liao 霄xiao
三、学习《秋词》
1、指名朗读
2、中国古代咏秋之作很多,但大多是以悲秋为其基调。
这首《秋词》有没有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
——一、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自古人们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
开头便奠定了乐观明快的风格。
第三句描写的豪迈高旷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
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鹤一样直达碧霄了。
因此无悲秋之意。
3、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怀?——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4、写出字面上有“秋”字的诗词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
衰”
5、齐读、背诵。
秋词刘禹锡初中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和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3)学习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珍惜时光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诗人独特感受和豪情壮志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景象,如落叶、寒风等。
(2)提问:秋天在古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季节?(3)引出刘禹锡的《秋词》,介绍诗人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秋词》,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3)教师点评,总结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教师引导,总结诗文的主题和价值观。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齐读《秋词》,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培养记忆力。
(3)教师检查背诵效果,给予鼓励和表扬。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珍惜时光。
(3)提醒学生课后作业:熟读背诵《秋词》,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
秋词其一教案教案标题:秋词其一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与秋季相关的词汇。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3. 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来巩固和扩展词汇知识。
教学重点:1. 秋季相关词汇的学习和运用。
2. 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秋季相关图片或实物。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秋季的特点,如天气、树叶变化等。
2. 出示秋季相关图片或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和描述图片或实物。
Step 2: 词汇学习 (15分钟)1. 出示秋季相关的词汇表,如“秋天、树叶、枫叶、丰收、凉爽”等。
2. 逐个介绍每个词汇的中文意思,并帮助学生正确发音。
3. 进行词汇操练,例如师生问答、课堂游戏等。
Step 3: 听说训练 (15分钟)1. 播放秋季相关的听力材料,如描述秋天景色的录音或对话。
2. 学生跟读或模仿录音,强化词汇的听说能力。
3. 分组进行对话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日常对话。
Step 4: 阅读活动 (15分钟)1. 分发或展示一篇关于秋季的短文或文章。
2. 学生阅读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词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3. 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对秋季的看法和体验。
Step 5: 书面表达 (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词汇,写一篇关于秋季的短文或写一封秋天的信。
2. 学生可以参考课堂讨论和阅读材料,表达自己对秋季的喜爱或感受。
3. 学生可以交换作文并互相修改,提高写作能力。
Step 6: 总结与反馈 (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的秋季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学生提出问题或困惑,并得到及时解答和指导。
3. 鼓励学生继续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并进行巩固练习。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与秋季相关的图片或资料,并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秋词》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2、体会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点】1、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理解。
2、体会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大多古诗文中也把与秋天有关的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但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开创新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秋天来。
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继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运动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刘禹锡在遭受严重的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我们可以从《秋词·其一》中体会出来。
本诗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三、预习设计1、请默写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⑴秋风萧瑟,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⑶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止增笑耳。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篇一:秋词其一教学设计刘禹锡《秋词》——古诗词阅读指导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品析语句。
2、知人论世,感悟人生教学重点:掌握阅读诗词的方法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熟悉理解诗意。
2、搜集有关秋的诗词3、搜集刘禹锡的有关资料及生活中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包蕴极其丰富的情感,传达出耐人品味的人生哲理。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阅读古诗词,品味古诗词呢?今天我们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来探究一下如何阅读古诗词。
二、欣赏悲秋诗词,感受悲凉心境教师问题导学:秋,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个季节?在多数诗词歌赋中又是怎样的一种意境?你知道哪些写秋的诗词?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诵读诗词,理解诗意,品析诗句。
秋,在多数文人眼中是悲凉的,总与离别、凄苦、愁绪、抑郁有割舍不掉的情缘,但在刘禹锡眼中秋却与众不同。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教师朗读指导:根据意义和音节划分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读,齐读。
2、教师问题导学:(1)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2)你最欣赏那句诗词?说说理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这两句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教师总结:《秋词》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大诗人刘禹锡的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秋词(其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季的特点和意义;2.掌握秋季相关的汉字词语;3.学会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句子构造。
二、教学重点1.掌握秋季词汇;2.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句子构造。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秋季的意义;2.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复杂句子构造。
四、教学内容1.词语积累•秋天•落叶•金黄•枫叶•凉爽•蛋黄色•秋千•摇曳2.词语运用例如,以下是一些关于秋季的句子:•秋天来了,天气变得凉爽了。
•气温下降了,树叶变成了金黄色。
•枫叶寥落,路上寂寞无行人。
•在公园里,小孩子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
•风吹过树叶,枝条摇曳生姿。
五、教学过程1.词语认知:呈现秋季的相关图片和颜色搭配等,向学生展示秋季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秋季。
2.词语学习:以基础词汇为主,在学生熟悉基础的秋季汉字词汇后,再加强对秋季的了解。
3.词语操练:请学生根据所学秋季词汇构造简单的句子,如“秋天的天气很凉爽。
”等。
4.句型练习:引导学生去结合已学词汇构造更长的句子,如“秋天的风很大,吹得树叶摇曳生姿。
”。
5.课堂小提问: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补全秋季词语,例如“天气变得非常……”应该填“凉爽”,或者“树叶的颜色变成了……”应该填“金黄色”等。
六、课堂作业1.小作文:请学生用所学秋季词汇,写一篇关于秋季的小作文,长度在150字以上。
2.景物描写:请学生用所学秋季词汇,描写一张秋季的图片。
七、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秋季的理解和情感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秋季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方式进入到秋天的氛围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秋天。
此外,在操练环节,也让学生结合所学秋季词汇多造几个句子,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对于秋季词汇的记忆。
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过程中提升秋季词汇运用的能力,达到更加深入的掌握的效果。
秋词(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吟诵,要求当堂背写。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答喜欢哪一个季节,引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三)朗读训练1.既然熟读诗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诗,读诗除了要字音正确、语言流畅,还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2.划分节奏,根据节奏齐读。
附:朗读节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首诗。
最好能当堂成诵。
(四)小组合作,解词明意学生了解作者,联系相关背景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秋词》中你最欣赏那一句?好在哪里?(学生自由谈。
)2.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归纳。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2)思考: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思考: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前面时我们学过的还有哪首诗的内容也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明确:杜牧的《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思考:我们学过的哪首诗词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明确: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5)思考: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