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板蓝根的研究摘要通过相关资料,如:对板蓝根研究的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出相关的研究论文、期刊,及相关的医药杂志报纸等对南北板蓝根的植物形态、性状等进行鉴别,并对板蓝根的有效成分、提取工艺、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同时,通过各种实验与研究也将板蓝根注射剂应用于临床上,但不良反应颇多。
因此,应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上开展相对的药理学和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解决板蓝根注射液安全用药的相关问题。
板蓝根的质量与其生长年限、采收季节有关,通过控制相应的生长条件可得到更优质的产品。
【关键词】板蓝根、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基本概要】1、植物名称板蓝根又分北板蓝根、南板蓝根。
2、植物的形态板蓝根科别为十字花科,在我国北方地区得到广泛的运用,习称“北扳蓝”,另一种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在华北地区级西南大部分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习称“南扳蓝”。
崧蓝的形态特征如下:(1)植株特征为二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无毛。
一年生植株不高,40-80厘米;二年生者(多留种)植株较高,50-130厘米。
(2)根为直根系草本植物,根系不太发达,有分支,主根呈圆柱形,直径0.5-1.2厘米,肉质肥厚,灰黄或白色,基部光滑、无毛,多木质纤维化。
(3)茎茎直立,略有棱,上部近顶端多分枝,稍带有白粉霜。
(4)叶单叶互生,茎基部生叶,呈倒长卵形至距圆倒披针形,肥厚,呈蓝绿色,无柄,先端钝圆,基部渐窄,全缘或略有锯齿,茎生叶呈距圆状形,长6-9厘米,宽1.5-3厘米,先端钝圆,叶的基部呈耳垂形半抱与茎生,全缘或略具不明显的轮距齿样,具白粉,尖端略尖。
(5)花花黄色,四瓣式,十字形,直径3-5毫米,数朵组成复总状花序。
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下旬。
(6)果实(种子)果期在5音乐下旬至6月下旬,呈短角果、距圆形,扁平,顶端钝圆凹缺或全截形,边缘有翅,长约1.7厘米,宽约4-7毫米,无毛,有短尖,基部渐窄,种子通常1粒,偶有2-3粒,呈长椭圆型,褐绿黑色,长2-3毫米。
介绍中成药板蓝根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与治疗1.2008-12-09介绍中成药板蓝根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与治疗李小琴,郭东亮,郭东方 (包头市第四医院)1 主要成分功能用量板蓝根主要含有菘蓝根含靛甙、大青素13,1_+磺酰_ +3_+吲哚甲基葡萄糖异硫氰酸盐、树脂、马蓝根含蒽醌类,β-谷甾醇。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抗病毒功能。
临床用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
西医多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扁平疣、玫瑰糠疹、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多种疾病。
常用50%板蓝板注射液肌注,成人4ml/次,Bid。
2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发红、皮疹、瘙痒,颈项酸痛、四肢麻木无力、球结膜充血、大便失禁、口干舌苦、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呕吐。
口唇明显发绀,面色苍白,精神极度萎糜,神志模糊,严重者可致呼吸困难,血压下降而引起体克。
治疗:①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5mg,静脉给10%葡萄糖加地塞米松5mg,Vc;②抗生素预防感染③其它对症治疗。
肾脏损害:主要表现尿急、尿痛、头晕、恶心、呕吐、寒战、皮肤瘙痒和风团样皮疹。
治疗:抗过敏及对症治疗。
药物性皮炎:表现为全身皮肤发热、发红、瘙痒、伴有心悸、头晕、四肢皮肤呈弥漫性片状鲜红色斑疹。
治疗:①肌注非那根注射液25ml,50%葡萄糖20ml加10%葡萄糖酸钙10ml,Vcl .0g。
同时口服扑尔敏4mg,VB610mg,强的松10mg,Tid。
②局部可用止痒芦甘石洗剂,或止痒酚甘油洗剂。
固定性药疹: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圆形紫红色斑,局部灼痛。
治疗:口服扑尔敏4mg,强的松5mg,Tid。
必要时静注10%葡萄糖加葡萄糖酸钙10ml,加Vc 1 .0g。
用板蓝根注射液作斑贴试验阳性。
3 分析板蓝根注射液系由中草药板蓝根提取制成的棕色无菌水溶液,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应用很广泛。
近年来不少杂志报道有关板蓝根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引起过敏性体克、肾功损害、药物性皮炎等多种药源性疾病。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研究2.1 抗内毒素作用板蓝根内毒素作用在1982年就有文献报道,近期刘石海等又提取分离并筛选出F0227部位为抗内毒素活性部位,初步确认F02007成分为活性指标成分[1],并且证实F022部位对于内毒素诱生炎性介质(T N F-α,IL-6)有抑制作用[2]。
吴晓石等从板蓝根中分离出31个化合物,其中3-(2,-羟基苯酸)-4(3H)-喹唑酮、丁香酸、邻氨基苯甲酸、水杨酸、苯甲酸具有体外抗内毒素活性,丁香酸有半体内抗内毒素作用。
其中,水杨酸(10umol/L)可显著抑制LPS诱导HL-60细胞释放IL-8,抑制率达82.67%[3]。
据报道,分别采用LPS预刺激、LPS后刺激、LPS 与板蓝根多糖同时刺激J744 a 1小鼠巨噬细胞株,分离核蛋白,等量分析N F-kB 与DNA结合活性,发现板蓝根许多糖在上述3种情况均可抑制LPS刺激引起的N F-kB与DNA结合活性的升高[4]。
2.2 抗病毒作用无国学者孙广莲等自崧蓝中得色胺酮,经研究表明其对羊毛状小胞子菌、短发癣菌等七种皮肤病真菌的最低抑制菌浓度为5lg/ml。
对柯萨奇B3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孙广莲等以MTT法检测50%中药板蓝根煎剂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抗病毒效应,发现板蓝根煎剂在1:200稀释度时即有显著的抗病毒效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抗HCMV中药[5]。
此外采用血凝滴法证明板蓝根对流感病毒在直接作用、治疗作用及预防作用上的有效率分别为100%,60%,70%。
2.3 抗肿瘤作用梁永红等采用MTT法测定板蓝根二酮 B 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及卵巢癌A2780细胞及卵巢癌A2780细胞的抑制作用,集落形成实验观察药物的诱导分化作用,PCR-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板蓝根二酮可抑制肝癌BEL-7402细胞及卵巢癌A 2780 细胞的增殖,并且有诱导分化、降解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逆转肿瘤细胞向正常转化的能力。
板蓝根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新用摘要:目的:概述板蓝根药理作用及临床新用情况。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板蓝根应用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予以对照组常规治疗,予以观察组板蓝根中药治疗;分析板蓝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板蓝根临床应用效果佳、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普及推广。
关键词:板蓝根;现代药理作用;临床新用板蓝根是一种味苦、性寒的现代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清喉利咽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咳嗽、流感、高热、斑疹、肝炎、腮腺炎、咽喉肿烂等病症。
近年来为最大限度挖掘板蓝根的药用价值,临床对其现代药理研究更加深入,应用愈加广泛,且在多种疾病治疗中收取理想效果[2]。
为明确板蓝根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新用情况,现将我院30例患者板蓝根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1月~2016年9月到我院诊治的板蓝根应用患者60例,随机分为人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38.31±4.63)岁;其中急/慢性咽炎6例,病毒性肝炎5例,带状疱疹8例,流行性结膜炎5例,病毒性心肌炎6例。
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8.46±4.56)岁;其中急/慢性咽炎6例,病毒性肝炎5例,带状疱疹7例,流行性结膜炎5例,病毒性心肌炎7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相对均衡,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现代药理作用1.2.1抗病原微生物抗病原微生物为板蓝根主要作用,作用原理与大青叶类似(广谱抗菌)。
其发挥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为色胺酮和引垛衍生物[2]。
大青叶的杀菌作用随浓度增高而增强,其强力抗病毒作用主要针对腺病毒、流感病毒、乙脑病毒、腮腺炎病等,而板蓝根则对腺病毒、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板蓝根毕业论文板蓝根毕业论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板蓝根的种种赞誉。
板蓝根作为一种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和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然而,板蓝根的功效和安全性是否真的如此出色呢?本文将探讨板蓝根的历史、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板蓝根的历史。
板蓝根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记载。
当时,人们发现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等功效,因此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和发热等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板蓝根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成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板蓝根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
研究表明,板蓝根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少炎症反应,从而缓解感冒和流感等症状。
此外,板蓝根还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和减轻感染性疾病。
然而,尽管板蓝根具有许多益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一些研究发现,长期大剂量使用板蓝根可能会导致肝脏损伤和肾脏功能异常。
因此,在使用板蓝根时,我们应该注意适量使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此外,由于板蓝根是一种中药材,其质量和药效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非常重要。
在临床应用方面,板蓝根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
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板蓝根对感冒和流感等疾病的疗效。
例如,一项对500名感冒患者的研究发现,使用板蓝根可以显著缩短病程和减轻症状。
此外,板蓝根还可以用于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板蓝根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例如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慎用。
综上所述,板蓝根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在治疗感冒和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节等方面。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因此在使用板蓝根时应注意适量使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此外,板蓝根的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特殊人群应慎用。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板蓝根(Radix isatidis)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lis tinctoriaL. )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1],常用于治疗温热病等,是传统的抗病毒中药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及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研究,对板蓝根的基础研究日趋深入,其临床应用范围也逐步拓宽。
1板蓝根的药理作用1.1抗病毒作用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作用,是较为广谱的天然抗病毒药物,长期以来一直用于预防和治疗流感、流脑、肝炎、腮腺炎、丹毒、疱疹病毒、猪细小病毒、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证。
近年来对于板蓝根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可分为细胞水平、胚体水平以及动物机体3个方面。
1.1.1细胞水平研究板蓝根在体外细胞水平上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是目前关于板蓝根的研究中最常见的。
研究表明板蓝根浓度在50 g/L时能完全抑制流感病毒亚甲1型、流感病毒亚甲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2)在细胞内的复制,对猪细小病毒以及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亦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表明板蓝根在体外抗感染实验中有较广谱的抗病毒作用[2]。
胡兴昌等[3]对板蓝根凝聚素粗提液的抗流感病毒作用进行了研究。
用丙酮脱脂提取板蓝根生药的凝集素,并分别测定各样品的血凝活性,用45.3 mg/mL的样品对流感病毒(A1/京防//97-53 H1N1, A1/京防/262/95)进行了体外抑制试验。
结果表明,板蓝根凝集素对流感病毒具有显著的直接杀灭作用和预防作用以及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得出抑制流感病毒的效果与板蓝根凝集素血凝活性的高低有关。
张宸豪等[4]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以抑制病毒复制指数为评价指标反映板蓝根对柯萨奇4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板蓝根在细胞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
另有研究利用柯萨奇B3病毒(CVB3)感染鼠心肌细胞,制成病毒性心肌炎模型,板蓝根(0.25-1.00 mg/mL)有一定的抗CVB3病毒及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可用于进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为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5]。
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及副作用板蓝根在生活中很常见,板蓝根也是一款难得的大众药,因为男女老少都能喝板蓝根,而且板蓝根对日常的一些小问题都有着很好的疗效。
但是药还是药,是药就三分毒,那么在服用板蓝根时要注意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有关于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能帮到你。
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板蓝根在功效作用方面:板蓝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等功效,主要用于温热病发热、头痛、喉痛、斑疹、流行性腮腺炎、痈肿疮毒等病症的治疗。
板蓝根具有体外广谱抗菌作用(包括痢疾细菌、沙门氏细菌、溶血性链形菌),是抗菌消炎、止痛、退热的传统中草药。
而且,板蓝根内还含有多种抗病毒物质,对感冒病毒、腮腺炎病毒、肝炎病毒及流脑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板蓝根与贯众、金银花、野菊花等合用,用于治疗某些传染病及热性病。
板蓝根主治: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舌绛紫暗,烂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疮肿、痈肿;水痘;麻疹;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脑,乙脑,肺炎,神昏吐衄,咽肿,火眼,疮疹;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
在药上初步研究发觉板蓝根对白血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板蓝根中含有的靛玉红有破坏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实验中发现靛玉红能增强动物的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能力。
单核巨噬系统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一定的作用,故靛玉红的抗癌作用可能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有关。
板蓝根的副作用虽然说板蓝根的功效与作用很多,但是板蓝根的副作用也不可小看。
虽然它的副作用比较小,但是在服法和用量上还是需要注意的,不能随便服用,必须严格遵照包装上的药品说明。
传统药物板蓝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它含多种抑菌成分,对感冒、流感、腮腺炎、红眼病、麻疹等春季常见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还可以清热解毒。
板蓝根是很多家庭的必备品。
但是如果小孩连续服用板蓝根会出现头晕,胸闷等现象。
其实社会上因为滥用板蓝根冲剂和针剂而导致过敏或发生不良反应等现象也是不少的,比如:头昏眼花、面唇青紫、四肢麻木、全身皮肤潮红、皮疹等,有时表现为全身出现红斑型药疹,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板蓝根药理活性成分及临床应用进展概述近年来源于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板蓝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为今后完善质量标准、扩大临床使用范围提供参考。
标签: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板蓝根别名靛根、蓝靛根、靛青根,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蓝的干燥根,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等功效。
临床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急慢性肝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本篇论文主要对近些年来板蓝根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加以概述。
1 化学成分1.1 生物碱类吲哚类生物碱:靛苷、靛红、靛蓝、羟基靛玉红、靛玉红、依靛蓝酮;喹唑酮类生物碱:3-羟苯基喹唑酮、色胺酮、板蓝根二酮B;喹啉类生物碱:依靛蓝双酮。
1.2 芥子苷类化合物黑芥子苷、葡萄糖芸薹素、1-硫代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
1.3 含硫类化合物告依春、表告依春和1-硫氰基-2-羟基-3-丁烯。
1.4 有机酸类苯甲酸、水杨酸、2-氨基苯甲酸、丁香酸。
1.5 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γ-谷甾醇、胡萝卜苷。
1.6 其他腺苷、氨基酸、多糖、鸟嘌呤、尿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大黄素。
2 药理作用2.1 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和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2.2 抗病毒作用研究证明,板蓝根及其活性提取物对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2.1 一般病毒的作用使用板蓝根注射液作抗病毒实验,证明对甲型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有抑制感染并有抑制其增殖的作用。
以鸡胚法考察板蓝根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其直接作用、治疗作用、预防作用有效率分别为100%、60%、70%[1-2]。
2.2.2 对柯萨奇病毒的作用张宸豪等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以抑制病毒复制指数为评价指标反映板蓝根对柯萨奇B2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板蓝根在细胞水平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效果。
板蓝根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393-02
【摘要】目的:对板蓝根的基本内容,包括其来源、形态、功效、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加以概述,并对其药理作用与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关于板蓝根研究的各种文献资料,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结果:对板蓝根化学成分逐步研究,总结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不同剂型对不良反应的影响三个方面的内容。
结论:对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整理出产生不良反应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为进一步解释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板蓝根,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综述
板蓝根是一种在中国广泛使用的植物药,它的叶子和根部均含有能够抗菌消炎及抗病毒的化合物,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植物药,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视为保健药,顿顿不缺,但是板蓝根制剂的不良反应却日益严重。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其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争取将其药效充分发挥出来。
1前言
中药板蓝根(radixisatid)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的干燥根,主要分布于河北、江苏、浙江、福建、河南、广西等地,是《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的品种,
其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
本文是对板蓝根的来源、形态、功效、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加以概述,并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总结研究,概括出产生不良反应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为进一步揭示板蓝根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板蓝根的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板蓝根具有抗炎、抗病毒、解热和增强免疫等作用。
2.1抗病的作用
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是较为广谱的天然抗病毒药物,长期以来一直用于预防和治疗流感、流脑、肝炎、腮腺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症。
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将板蓝根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分为细胞水平、胚胎水平及动物集体水平3个方面的内容。
2.2抗菌消炎作用
板蓝根亦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其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均有仰制作用。
这说明板蓝根是天然的广谱抗菌药物。
2.3抗内毒作用
板蓝根抗内毒素作用很早就有应用。
近期有报道称,利用显微镜观察,可以证实内毒素结构形态的变化与板蓝根的抗毒素作用有关。
2.4增强免疫功能
板蓝根不仅是广谱的抗菌抗病毒药物,同时也是能够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实验证明板蓝根多糖对特异性、非特应性免疫、体液免疫肌细胞免疫均有一定促进作用。
3不良反应
从药理学上讲,板蓝根的毒副作用很小,容易被误认为“安全药”。
其实不然,在肝脏解毒能力下降时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板蓝根,会引起蓄积中毒,造成对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的损害,如上消化道出血、白细胞减少等。
具体的不良反应症状以病例阐述分析如下:
3.1过敏反应
3.1.1一女孩因腮腺炎而肌注板蓝根注射液2ml后,引起全身皮肤瘙痒、发红、腹痛、咳嗽、气短、心悸、头晕、视物不清,30min 后,眼球上吊、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不省人事。
经抗休克、抗过敏抢救才免遭不幸。
3.1.2荨麻疹
一位女性患者,因发烧、全身酸胀,给与板蓝根注射液与柴胡注射液各2ml混匀后肌注,15min后,出现眼睑及口唇肿胀、流泪、呼吸急促、继之全身起红色片状荨麻疹。
3.1.3其它过敏反应
3.2多发性肉芽肿
一青年患者,因左侧臀部连续注射板蓝根注射液10天,3-6个月后,于注射部位及其周围先后出现皮下结节,病理学检查为肉芽
肿。
3.3溶血反应
一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烧,于当天下午和晚间两次服用板蓝根冲击一包,经过4h后,患儿面色苍白、尿呈酱紫色,经检查诊断为溶血反应,并认为与板蓝根制剂有关。
3.4对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
有一儿童因患腮腺炎,每天2次肌注板蓝根注射液2ml及每天4次口服腺炎片(内涵板蓝根)5片共4天,煎服含板蓝根的复方汤剂6天,于第6天下午解黑便1次,至深夜突然烦躁、恶心、呕吐,呕吐物始为食物,后混有咖啡色及少许暗红色血块,经分析认为与使用板蓝根有关。
3.5对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一女孩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肌注板蓝根注射液2ml,经8h,尿成淡肉水色样改变,每次尿量为200ml左右,共4次,诊断为药物性肾损害。
由上述各例不良反应看,板蓝根的各种剂型(煎剂、注射剂、复方冲击及片剂等)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4结论
4.1总结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
首先,从化学成分上说,板蓝根含有有机酸类化合物如顺丁烯二酸,这是一种有毒性化合物,其毒性强于顺酸,能刺激皮肤及粘膜,这应该是导致过敏反应的原因之一。
其次,从剂型和生产工艺上说,板蓝根的生成和加工中,易出现杂志浑浊,因此会引起一定的不良反应,所以对一些剂型如注射液,板蓝根的提纯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4.2板蓝根的发展前景
①发展前景良好。
②我国中药出口预计增速超过10%。
③板蓝根抗病毒研究有望获得美国专利
5结语
近几年来,由于流行感冒的种类及其流行程度的日渐加大,板蓝根也因其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抗菌消炎、抗内毒素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在每次疫情来袭之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就很容易造成人们对板蓝根各型制剂的滥用,然而这对人体绝对是有害而无益的。
总之,使用板蓝根制剂时,一定要对症,并且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照医生的嘱咐使用。
板蓝根是我国的传统药材,我们在生产和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规定,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争取将药材的药性更好的发挥出来,及时为患者缓解病痛。
参考文献
[1]陈百泉,李百成.板蓝根含片的抗病毒作用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6,25(4):67-69
[2]胡兴昌,郑伟强.板蓝根粗提液抑制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3(1):62-64.
[3]王学斌,魏战勇,崔保安.板蓝根、黄芪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畜牧与兽医,2006(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