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标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分析在历史教学中,东晋南朝时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时期,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主题,对该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
起首,在教材中,对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介绍。
江南地区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同时,长江水系的发达也为江南地区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些地理环境的优势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教材中,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历程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
在东晋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加之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优越,使得许多北方逃难者纷纷南渡至江南地区。
这些移民的到来,带动了江南地区的人口增长,增进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东晋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管理和投资,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此外,在教材中,还详细介绍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
在经济结构方面,农业生产是江南地区的主要产业,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发展了渔业、畜牧业等副业。
此外,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如造纸、织布等行业蓬勃发展。
在社会生活方面,江南地区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繁荣,南朝的文人雅士纷纷涌现,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大力发展。
最后,在教材中,还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总结。
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的开发,不仅带动了当时的经济繁荣,也为后来的南朝文化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江南地区的开发经验也为后来的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综上所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材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面貌。
通过进修这一教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迪。
希望这一教材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钻研,为历史教学和钻研提供重要参考。
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基础知识梳理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灭亡: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史称刘宋,刘裕就是宋武帝,东晋灭亡。
3、特点:①“王与马,共天下”(王导、王敦兄弟);②开发江南4、东晋北伐:曾恢复黄河以南部分地区,后由于东晋朝廷偏安东南,北伐失败。
主要人物:祖逖,成语典故:闻鸡起舞,中流击楫二、南朝的政治时间:420-589年都城:建康(江苏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是指: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政权:宋、齐、梁、陈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前期: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统治期间,南朝国力强盛后期:梁武帝统治后期,发生侯景之乱,建康失守,南朝衰落。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起到促进作用B. 江南人民开始重视农业生产C. .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技术D. 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2.史书所载的“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现象以及“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经济景象出现在()A. 西晋B. 东晋C. 南朝D. 北魏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稻麦间种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4.某同学在预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A. B.C. D.5.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是()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6.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教案3(活动探究型)一、课程标准: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教学目标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情况。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上述文字都在怀念“江南”,尤其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生动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末句“能不忆江南”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怀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你知道“江南”是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在什么时候开发的?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板书课题)(二)互研探究互动活动——东晋的兴亡1.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东晋为何不能恢复中原?淝水之战后,东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局面?(1)317年,司马睿,建康;(2)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乏后援;(3)“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互动活动二南朝的政治自主阅读课本P90~91内容,完成第2题。
2.东晋灭亡后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是怎样频繁更替的?继宋朝之后,中国南方与北方实力对比中为何处于劣势?(1)东晋——宋、齐、梁、陈(统称南朝)(2)①皇帝势力萎缩,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②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政治日益败坏;③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互动活动三江南地区的开发自主阅读课本P91~92内容,完成第3题。
3.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1)表现: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②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历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江南地区的开发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背景。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辅助资料。
3.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教案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教案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共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子目的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
二、说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
因此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通过探究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阅读、讨论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史,能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五、说教学方法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等。
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历史《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开发和繁荣。
1.1.2 强调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了解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作用。
1.1.3 提出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2.1.1 介绍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资源等特点,说明这些自然环境特点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1.2 分析江南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如水稻种植、茶叶种植等,以及这些农业资源对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1.3 讲解江南地区的水利条件,如太湖、长江等水系的利用,以及水利工程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2 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2.2.1 讲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包括农业开发、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等方面。
2.2.2 分析江南地区开发过程中的人口迁移现象,如北方士族的南迁,以及这些人口迁移对于江南地区开发的推动作用。
2.2.3 讲解江南地区开发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如南朝政权的建立、江南地区的政策扶持等。
2.3 江南地区开发的意义2.3.1 分析江南地区开发对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如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繁荣等。
2.3.2 讲述江南地区开发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如文化中心南移、南北文化交流的促进等。
2.3.3 强调江南地区开发对于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为后来的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内容3.1 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3.1.1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资源等特点。
3.1.2 江南地区的农业资源,如水稻种植、茶叶种植等。
3.1.3 江南地区的水利条件,如太湖、长江等水系的利用。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教材从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来深入了解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和进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等情况。
2.针对重难点,我将采用图片展示、史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史料、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从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3.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史料图片,分析讨论江南地区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2.掌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情况;3.认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知识导入:1.让学生回顾东晋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B.知识讲解:1.讲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和水文条件等;2.讲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包括农田利用、农作物种植和农业技术等;3.讲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商业发展情况,包括航运、水路交通和城市发展等;4.讲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发展情况,包括丝织、陶瓷和造船等。
C.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农业、商业或手工业,并汇报研究结果;3.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梳理并总结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D.拓展延伸:1.分析“开发江南地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2.给学生布置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个人或小组研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农业、商业或手工业,并汇报研究结果;3.学生讨论和互动: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梳理并总结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小组讨论和研究成果;2.学生对于江南地区开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了初步了解。
但考虑到篇幅有限,上述教案中的内容可能并不详细,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新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可能了解不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及原因;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江南地区开发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及原因;2.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2.讨论教学法:学生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3.网络资源:江南地区的旅游资料、文化习俗等;4.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
3.操练(15分钟)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四单元第 18 课的内容,它属于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初一上册历史学习内容的重点篇目。
从篇章结构上看,本课承上启下,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走向分裂对峙的关键事件,与 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以及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时空上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时序线索的梳理。
这三课的教学内容都涉及到第四单元的单元线索民族交融,学好本课能为学生全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社会发展进程打下基础。
从本课内容来看,本节课内容主要分为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子目。
其中东晋与南朝的基本史实学生了解即可,但由于这部分历史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所以采用视频史料进行补充,以便于学生理解。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的开发这部分内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与后面学生还要接触的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相呼应。
经济重心等经济发展概念较为抽象,不易于初一学生理解,因此利用图表类视频等直观性强的材料,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与突破。
【学情分析】本课对于七年级学生,接触历史学习只有半学期,历史学习方法的经验不足,因此对历史基础知识储备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够。
但学生的好奇心强,通过运用图片、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容易激发学习好奇心,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利用现有的资源,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材料,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本课内容来看,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以及这一背景下进行的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较为陌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的历史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2.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江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差异,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4.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等教学素材。
2.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江南地区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江南地区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关于江南地区的哪个时期的历史?”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
让学生对比江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差异,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和影响。
每组选择一个典型的事例,进行分享。
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涉及到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南北朝时期》,具体是第八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发展和进步,为课程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南朝时期南方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2.掌握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和进步状况;3.理解南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1.掌握南朝时期南方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2.掌握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和进步状况;四、教学难点理解南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差异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解读、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六、教学过程1.导入:“周敦颐归田园”导入课题,首先将大家带入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引导学生了解这个时期的产生进程以及南方的文化状况。
2.主题展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课堂上,将主题展开,分以下几个小节进行介绍。
(1)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在讲述南朝时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
南方人民生活在比较自然的环境里,衣食住行都有其特殊的情况。
此部分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南方人民的日常生活并加深对其文化发展的理解。
(2)江南地区的开发状况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在南朝时期,江南地区逐渐发展起工业和商业,以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这一段时间不仅是对南方经济的推动,也对中国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部分重点讲述江南地区的开发状况,逐步提高学生对当时时代背景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变革的方针。
(3)南北经济文化差异的原因南北经济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南方与北方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别,也促进了南方特殊的文化思想。
在本节的最后,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既是对本节课程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加深思考的一次机会。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教材解析本课主题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下设三个子目:“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这节课位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与本单元前两课“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内迁”相顺承。
本单元的历史特点是“民族交融”与“政权分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汉族人民南迁,都推动了民族交融。
本课讲南方的政权发展和民族大交融情况,与下一节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交相辉映。
教材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讲“民族交融”的史实,政治方面叙述南下的士族与当地的士族与庶族的政治发展情况,经济方面叙述北方人的南迁和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地区的表现,突出了单元的主题。
与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将东晋和南朝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进行了大量补充,使得历史的发展脉络更加完整。
三、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空观念、读图能力和获取文字材料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课所涉及的东晋南朝政权更迭和相关政权的社会发展情况,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从时间轴、地图和文字史料中获得信息,发挥课堂的主人翁作用。
结合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教师需要做到历史史料生活化,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通过对比史料和呈现史实来让学生理解“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这样,教师由常见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文物等材料,感悟和了解具体的历史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概念,理解教材内容。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史料,学生能够了解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更替和重大历史事件,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日期12月15日课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设计其他参与人年级学科组长签字审查情况审查签字目标确定分析课标分析一、课标摘录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课标分解1. 学什么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指的是东晋的建立和灭亡,南方政权更替的史实。
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江南地区发展的表现。
2. 学到什么程度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指的是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并识记东晋南朝朝代更迭的历史脉络。
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能够总结出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指的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江南地区发展的表现。
3. 怎么学情境导入法: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感受江南地区的美。
图示讲解法:这一课涉及朝代较多,朝代更替频繁,学生平时接触较少,所以只能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材料。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共三目。
第一目:东晋的兴亡。
叙述了东晋的建立及东晋与十六国对峙。
第二目:南朝的政治。
分析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更替的现象,其中指出南宋对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作用,南梁对江南地区的破坏。
第三目:江南地区的开发。
介绍了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其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有限,且学生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背景下进行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较为陌生。
从内容来看,时间跨度很大,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讲述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学生不易理解,为此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编演历史小话剧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清脉络,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并识记东晋南朝朝代更迭的历史脉络;2. 通过阅读教材呢材料,识记并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重点)和主要表现。
评估任务1.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清并识记东晋南朝朝代更迭的历史脉络;(对应目标一)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呢材料,识记并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重点)和主要表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认识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的认识。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教学资源: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这个时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呈现的内容,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标解读
1.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认知提示:初步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
从总体看,连绵战乱
给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
相比北方的动乱,南方相对安定,随着北方人口、先进生产
工具与技术的移入,江南地区得到大力开发。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过程与方法:
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