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采薇(节选)
- 格式:doc
- 大小:97.02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课件出示:“风”“雅”“颂”)根据老师的提示(课件出示:宗庙乐歌和舞歌、民间乐歌、宫廷乐歌)一起来猜猜看,“风”“雅”“颂”分别收录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课件出示,释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1、读(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试读古诗。
(2)指名读。
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3)齐读。
提示节奏。
2、质疑(1)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句,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学生质疑。
谁有不懂的地方?(3)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自学解决问题。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看注释。
(4)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5)查遗释疑。
师相机指导:“杨柳”之意。
介绍典故“百里穿杨”。
3、试解诗意。
(1)组内讨论诗意。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诗意。
(2)班级交流诗意。
(3)师出示诗意“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杨柳依依”(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4.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诗词。
5.让学生感悟诗词的韵律,培养主动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一些古诗词。
教学课时:10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采薇(节选)一、情感导入1、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
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介绍1、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2、学生交流汇报。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预设:师: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生1: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生:归乡途中。
师: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在戍卒生活中的艰辛与思乡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采薇》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反映了西周时期征夫思妇的离别之苦。
2. 诗歌结构: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 诗歌意境:描绘了战士在戍卒生活中的艰辛,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韵律美,提高鉴赏能力,体会战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戍卒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征夫思妇的离别之苦。
2. 朗读: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诗句,讲解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战士在戍卒生活中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5. 背诵: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 拓展:介绍《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采薇》(节选)2. 诗歌背景:西周时期征夫思妇的离别之苦3. 诗歌结构:三章,每章八句,赋、比、兴4. 诗歌意境:战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采薇》(节选)。
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戍卒生活的画面。
3. 搜集其他关于戍卒生活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战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爱国情怀。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采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采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内容《采薇》(节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采薇》。
2. 教学难点:理解《采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采薇》,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 出示课题,板书《采薇》。
2. 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采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指名朗读:请几位同学朗读《采薇》,检查字音、句读是否正确。
- 齐读:全班齐读《采薇》。
3. 理解诗意-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体会情感- 朗读体会: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采薇》,体会诗人的情感。
-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背诵课文- 自由背诵:请同学们自由背诵《采薇》。
- 指名背诵:请几位同学背诵《采薇》,检查背诵情况。
- 齐背:全班齐背《采薇》。
六、板书设计《采薇》(节选)七、作业设计1. 背诵《采薇》(节选)。
2. 收集其他描绘大自然景色的古诗,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正确朗读并背诵了《采薇》,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鼓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采薇》(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薇》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的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采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采薇》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采薇》,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诗经》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经》和《采薇》的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了解。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采薇》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
5.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采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关于《诗经》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采薇》2. 诗歌背景:《诗经》简介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句4.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对仗、意象等5. 朗读与背诵:正确朗读和背诵《采薇》七、作业设计1. 背诵《采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采薇》(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采薇》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采薇》,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采薇》是《诗经》中的一篇,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3. 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主题,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采薇》,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诗歌主题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诗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采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
3. 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4.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5.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采薇》,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采薇》(节选)2. 诗歌背景:《诗经》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4. 诗歌主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七、作业设计1. 背诵《采薇》。
2. 结合诗句,描绘一幅《采薇》的画面。
3. 搜集《诗经》中其他关于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3. 课后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既要有背诵任务,也要有思考性任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方:朗读、合作探究3、情态:厌战、思乡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或者播放舞蹈《采薇》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2、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孔疚( jiù)靡盬(mí gǔ)、玁狁(xiǎn yǔn)寰宇( huán)神裔( yì)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逃遁( dùn)象弭( mǐ)归聘( pìn )四牡( mǔ)骙骙( kuí)所腓( féi )雨雪霏霏( yù)整饬( chì)有感情朗读文章3、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气氛悲怆)4、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内心伤痛—厌战—思乡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忧心忡忡,归心烧灼“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今昔对比,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气氛悲怆归纳小结(参照板书)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板书设计采薇(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节选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情感目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古诗词诵读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
(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xī) 矣(yǐ) 依(yī) 雨(yù) 霏(fēi)
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
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
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
)
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作者<即诗歌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之情。
)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是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将自己联想到的诗句或情景写一写。
(联想到的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想象到的情景:一位战士出征离开家乡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
采薇(节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
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
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诗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