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以及注意方向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相应的产生了饮食卫生、饮食结构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目前细菌多、病毒多的时代,在因小儿不注意卫生等其他因素情况下,导致了小儿患病的几率随之大大增加。
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对患儿的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临床上,液体疗法对于小儿的治疗较为常见。
液体治疗主要是采用静脉输入的方式,注入人体需要的水、电解质、药物等,使人体体液的功能能够进行维持,药物快速起效的一种治疗方式。
在临床上,液体治疗不仅包括为治疗疾病所进行的临床输液,也包括其他治疗目的所进行的液体输入,例如血液成分输入、营养成分输入等。
在广义上来讲,该方式包括营养静脉输入、胶体液的输入以及输血或者对腹膜进行透析等。
在液体输入时,临床常用的液体大致可分为两种:1.非电解质性液体。
例如喝白开水或者静脉输注葡萄糖注射液,该方式可对因呼吸、皮肤出汗所失去的水分以及排尿失去的水分进行补充,但是该方式不能补充体液的丢失;2.等渗含钠液。
例如生理盐水、2∶1溶液等其他种类。
此种方式可以补充体液的损失;纠正体液的酸碱平衡。
在对小儿进行液体疗法时,根据生理所需要的液量要采取基础代谢热卡值计算,并要根据病人以及环境情况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如在发热或者多汗的时候就要适当性的增加液量。
总之,在小儿的液体疗法方面,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纠正小儿体内的水、电解质与酸碱度的平衡,最终恢复小儿的正常生理机能。
该方法在治疗小儿的常见病、危急重症及多发病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是在儿科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
那么在对小儿进行液体疗法时的护理对小儿预后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此过程中,护理的特点以及注意事项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详细的来了解一下。
一、护理特点小儿属于特殊群体,因此在治疗上或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很多问题。
而护理的特点也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护理依从性差在进行治疗或者进行输液时,患者一般年龄较小,因此大部分小儿患者对医护人员均有一定的惧怕心理,会在接受体液治疗的时候哭闹,不配合治疗,为治疗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小儿液体疗法的护理特点
一)补液前的准备阶段
1.补液开始前应全面了解患儿的病史、病情、补液目的及其临床意义,应以高度责任心,迅速认真地做好补液的各项准备工作。
2.熟悉常用液体的种类、成分及配制
(1)非电解质溶液:常用的有5%葡萄糖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主要供给水分和供应部分热量。
5%葡萄糖液为等渗溶液,10%葡萄糖液为高渗溶液,但输入体内后不久葡萄糖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供给能量,或转变成糖原储存于肝内,不起到维持血浆渗透压作用。
(2)电解质溶液:种类较多,主要用于补充损失的液体、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失衡。
1)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为等渗溶液,常与其他液体混合后使用,其含钠和氯量各为154mmol/L,银接近于血浆浓度142mmol/L),而氯比血浆浓度(103mmol/L)高。
输入过多可使血氯过高,尤其在严重脱水酸中毒或肾功能不佳时,有加重酸中毒的危险,故临床常以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混合,使其钠与氯之比为3:2,与血浆中钠氯之比相近。
2)高渗氯化钠溶液:常用的有3%氯化钠溶液和10%氯化钠溶液,均为高浓度电解质溶液,3%氯化钠溶液用以纠正低钠血症,10%氯化钠溶液用以配制各种混合液。
3)碳酸氢钠溶液:可直接增加缓冲碱,纠正酸中毒作用迅速,是治疗代谢性酸中毒的首选药物,1.4%溶液为等渗液,5%为高渗液。
在紧急抢救酸中毒时,亦可不稀释而静脉推注。
但多次使用后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
4)氯化钾溶液:常用的有10%氯化钾和15%氯化钾溶液两种。
均不能直接应用,须稀释成0.2%~0.3%溶液静脉点滴,含钾溶液不可静脉推注,注入速度过快可发生心肌抑制而死亡。
(3)混合溶液:为适应临床不同情况的需要,将几种溶液按一定比例配成不同的混合液,以互补其不足,常用混合液的组成及配制见以下几种常用混合液的简易配制:
A:5%或 10%葡萄糖溶液(ml)
B:10%氯化钠溶液(ml)
C: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ml)
1:1溶液(1/2张含钠液): 500ml A 20ml B
2:3:1溶液(1/2张含钠液): 500ml A15ml B
24(15)ml C
2:1等张含钠液9等张含钠液 : 500ml A
30ml B
47(30)ml C
4: 3: 2溶液(2/3张含钠液): 500ml A
20ml B
33(20)ml C
1:2溶液(1/3张含钠液): 500ml A
15ml B
1:4溶液(1/5张含钠液) : 500ml A
10ml B
注:为方便配制,加入液体均用至数,配成的是近似的溶液
(4)口服补液盐:口服补液盐(oral rehydration salts,简称ORS液),是世界卫生组织1971年推荐用于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
它由氯化钠 3. 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l.5g,葡萄糖20.0 g,加水至1000ml配制而成。
目前已将各成分配制成混合药粉装入塑料袋内,服用时只要加水即可。
此配方口味苦涩,容易变质。
新配方用拘檬酸钠2·9g代替碳酸氢钠。
此口服液是2/3张溶液,总钾浓度为0·1 5%,适用于能口服且脱水不严重者。
3.做好家长工作,以助配合,对于患儿亦要做好鼓励与解释,以消除其恐惧心理,不合作患儿加以适当约束或给予镇静剂。
(二)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
1.按医嘱要求全面安排24小时的液体总量,并本着急需先补、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的原则分期分批输入。
2.严格掌握输液速度,明确每小时应输入量,计算出每分钟输液滴数,并随时检查,防止输液速度过速或过缓。
有条件最好使用输液泵,以更精确地控制输液速度。
3,认真观察病情、细心做好护理。
(1)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精神状况。
若出现烦躁不安、脉率增快、呼吸加快等,应警惕是否有输液量过多或者输液速度太快、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情况。
(2)观察脱水情况:注意患儿的神志状态,有无口渴,皮肤、粘膜干燥程度,眼窝及前由凹陷程度,尿量多少,呕吐及腹泻次数及量等,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判定脱水减轻或加重。
(3)观察酸中毒表现:观察患儿面色及呼吸改变,小婴儿有无精神萎靡。
注意酸中毒纠正后,由于血浆稀释、离子钙降低,可出现低钙惊厥。
注意碱性液体有无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4)观察低血钾表现: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及肌张力改变,有无心音低钝或心律不齐,有无腹胀,有无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补充钾时应按照见尿补钾的原则;严格掌握补钾的浓度和速度;绝不可作静脉推入,以免发生高血钾。
4. 计算液体出入量24小时液体入量包括口服液体和胃肠道外补液量。
液体出量包括尿、大便和不显性失水。
呼吸增快时,不显性失水增加 4~5倍;体温每升高1oC,不显性失水每小时增加 0.5ml/kg;环境湿度大小可分别减少或增加不显性失水;体力活动增多时,不显性失水增加 30%。
补液过程中,计算并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是液体疗法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
婴幼儿大小便不易收集,可用“秤尿布法”计算液体排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