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
职业危害因素在现代社会,职业危害因素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职业危害是指工作环境中对从业人员造成伤害或危害健康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往往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可能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职业危害的分类职业危害因素可以分为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对从业人员产生直接物理影响的因素。
比如:噪音、振动、辐射等。
这些因素在长期接触下可能导致听力受损、眼睛疲劳等健康问题。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对从业人员健康造成的威胁。
例如:有毒气体、化学溶剂等。
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导致中毒、过敏等健康问题。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各种生物体对从业人员健康造成的危害。
例如:细菌、病毒等。
长期接触这些生物体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免疫系统紊乱等健康问题。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引起从业人员心理压力过大的因素。
比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
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职业危害的防控针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有必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保护从业人员的健康。
加强监测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监测体系,定期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工程控制措施通过工程手段,改善工作环境,减少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和扩散。
比如:安装隔音设备、通风系统等。
完善个人防护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减少直接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风险。
加强健康监护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与职业危害因素相关的健康问题。
结语职业危害因素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只有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保障从业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希望各个岗位的从业人员都能意识到职业危害的存在,并积极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或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产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及它们在不同行业中的分布情况:一、按来源分类:通常,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及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不良体位、劳动工具不合理等。
2、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
3、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又分为生产性粉尘及有毒化学物质。
二、按国家分类目录分类:2015年11月1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颁布《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划分为459类,其中:粉尘52类、化学因素375类、物理因素15类、放射性因素8类、生物因素6类、其他因素3类。
(一)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它是污染工作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人类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吸人肺内的粉尘可引起多职业性肺部疾病,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导致尘肺病。
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很多。
按导致法定职业病的病因可分为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陶瓷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铝尘、电焊工尘、铸工尘、其他粉尘。
按粉尘的性质可分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大类。
1、无机粉尘包括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粉尘等矿物性粉尘:铁、锡、铝、铅、锰等金属性粉尘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人工无机粉尘。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性及防护措施职业病是指因长期从事其中一种职业或特定工作环境导致的疾病。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危害因素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震动、辐射和温度等。
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因素,高强度的噪声会导致听力损害,并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预防噪声危害可以采取隔音措施、佩戴耳塞或耳罩等个体防护措施。
震动是指机器设备造成的振动,长期接触震动会引起手臂、脊柱和内脏等方面的损伤。
防护措施包括加装减震装置、改进工作技术、合理安排工作等措施。
辐射是指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的危害,如X射线、紫外线、粒子辐射等。
防护措施包括加强辐射源的封闭和屏蔽、规范操作规程、佩戴防护设备等。
高温、低温和高压等极端温度和压力也会造成人体伤害,预防措施包括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休息间隔、改善工作环境等。
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农药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进入人体,引起急、慢性中毒和致畸。
防护措施主要包括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和标识、加强通风换气、使用个体防护装备等。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病原体和动植物等。
职业性感染是生物因素的主要危害。
接触病人、动物、垃圾处理等工作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守个人防护要求、加强卫生和消毒措施等。
心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工作压力大、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改良工作环境、推行工作休息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主要行业职业病病危害因素主要行业职业病病危害因素1、防水卷材制造防水卷材分为: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行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主要危害因素:硫化氢、甲苯、汽油、3,4—苯并芘、沥青、高温、苯乙烯、丁二烯。
2、焊接工艺手工电弧焊:利用电弧热,使焊条和基本金属熔化,形成焊接接头使两金属焊体连接在一起。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电焊尘、锰尘、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紫外线。
气体保护焊: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喷嘴沿焊丝周围喷射出来,在电弧周围造成局部的气体保护层,使熔滴和熔池与空气隔离开来,从而保证焊接过程稳定持续进行。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电焊尘、锰尘、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紫外线、。
氩弧焊:氩气从焊枪或焊炬的喷嘴喷出,在焊接区形成连续封闭的氩气层,对电极和焊接熔池起着保护作用。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电焊尘、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紫外线、噪声。
气焊:利用气焊火焰来熔化焊件和焊丝进行焊接,同时火焰的气流又是熔化金属的保护介质。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电焊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乙炔。
3、静电涂装:是以接地的被涂物作阳极,涂料物化气作阴极,在两极间形成高压静电场,使带电漆滴受电场的作用,沿电力线方向吸附在在被涂物上,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苯系物、甲醇、环己酮、乙酸丁酯。
4、喷涂将涂料物化,在气流的带动下,高速的将涂料均匀的涂着在被涂物上。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为苯系物5、纺织行业主要是粉尘、高温、噪声及洗毛过程中的氢氧化钠,防缩整理中的硫酸、氨,树脂整理中的甲醛、乙二胺,防水整理中的乙醇、环氧树脂。
6、家具制造木家具制造——主要为粉尘、噪声、苯系物、乙酸乙酯。
钢木家具制造主要为砂轮磨尘、硫酸。
7、印刷行业印刷岗位:用凸版印刷机、平板印刷机、凹版印刷机等机械设备将各类印版上的图文信息转印到承印物上,若是印刷彩页则需加入含有溶剂的彩色颜料。
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甲酚、乙酸、乙酸乙酯、噪声。
油墨调配岗位:使用计量工具,将配方所需的各种颜料、连接料、用搅拌机制成印刷油墨制成品,再使用轧墨机,将已配制好的油墨半成品等各种填加剂,轧制成各种印刷专用油墨。
常见行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其防护范本1. 工业制造业工业制造业是一个常见的行业,其中包括金属加工、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
在这些行业中,存在许多与机械操作和有害物质接触相关的职业病危害。
首先是噪声对工人的危害。
在金属加工和汽车制造等行业中,机械设备的运作产生的噪声会对工人的听力造成损害。
因此,工人需要佩戴耳塞或耳罩等防护设备,降低噪声对听力的影响。
其次是震动对工人的危害。
在振动工具操作过程中,工人的手臂和整个身体会受到震动的影响,从而导致神经、血管和骨骼的损伤。
为了减少这种危害,工人需使用带有减震功能的手套和腰带,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另外,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包括有机溶剂和铅。
工人需要佩戴呼吸器和防护眼镜等装备,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系统和眼睛。
2. 采矿业采矿业是一个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其中采煤、金属矿和石油等行业尤为突出。
这些行业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包括煤肺、矽肺和柴油机尾气中毒等。
煤矿工人长期暴露在煤尘环境中,易患上煤矽病(也称为煤工尘肺),导致呼吸困难和肺功能受损。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煤矿需要增强通风设备,提供适当的防护面具和服装,并定期进行职业病检查。
金属矿工人则容易接触到二氧化硅粉尘,引发矽肺病。
为减少这种危害,金属矿的防护措施包括提供湿式装卸设备,佩戴适当的防护面具和手套,并对工作环境进行定期监测。
柴油机尾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对石油矿工的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减少这种危害,石油矿需要改进通风设备,提供防护面具和呼吸器,并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和燃油质量。
3. 医疗保健业医疗保健业是一个为人们提供医疗服务和护理的行业,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职业病危害,如传染病和职业性创伤。
传染病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为了降低感染的风险,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勤洗手,并定期接受疫苗接种。
职业性创伤主要包括刀伤、针刺伤和跌倒等。
各行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预防一、各行业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二、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一)粉尘危害的预防1、什么叫生产性粉尘?能够长时间以浮游状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粉尘。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分三类:无机矿物性粉尘、有机粉尘和混合性粉尘。
2、粉尘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1)破坏人体正常的防御功能;(2)可引起肺部疾病;(3)致癌;(4)毒性作用;(五)局部作用,如:堵塞皮脂腺、刺激及损害器官。
3、什么是尘肺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4、引发尘肺病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成分和含量;(2)粉尘的粒径;(3)工作场所粉尘浓度和接触粉尘的时间;(4)劳动强度;(5)个体因素。
5、粉尘作业工人的卫生保健措施有哪些?职业健康检查、作业环境监测和个体防护。
6、尘肺如何预防?八字防尘措施:革-技术革新,改革工艺和革新生产设备;水-湿式作业;密-密闭尘源;风-抽风除尘;护-个人防护;管-维修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教-宣传教育;查-及时检查评比,总结经验,定期测尘和健康检查。
7、什么是矽肺?矽肺是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8、患了矽肺病有什么症状?得了矽肺后在一般劳动甚至休息时也会出现所知气短,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早期矽肺有轻度干咳,晚期痰中带血。
患者易疲劳、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
9、脱离了粉尘性作业还会患矽肺吗?会,有“迟发性矽肺”。
(二)生产性毒物危害的预防1、什么是生产性毒物?毒物是指较小量进入人体可引起人体健康损害(中毒)的化学物质。
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毒物统称生产性毒物。
2、什么是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职业中毒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中毒三种类型。
3、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生产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条途径进入人体。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解读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是指将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不同特征分类编制的名录,它是研究、评价、防治职业病的基础。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职业活动所引起的一种或几种危害健康的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球因职业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220万人,其中包括尘肺病、职业性肺癌等严重疾病。
职业病不仅给个人的健康带来危害,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明确的分类和解读非常重要。
职业病危害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物理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五个大类。
一、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主要以物理形态表现的危害因素,其中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非离子辐射、光照、高、低温等。
噪声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因素,长期接触噪声会损害人的听觉和神经系统,引发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同样,振动也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因素,对工人的神经、循环和肌肉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引起手臂震颤综合征、脊椎病等疾病。
二、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以化学物质形态表现的危害因素,其中包括有毒气体、有害粉尘、有害液体、有害固体、有害气溶胶等。
化学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如有毒气体可引起窒息、中毒等急性反应,而长期接触有害粉尘则容易引发尘肺病、化学性肝病等慢性疾病。
三、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以生物体为危害源的因素,其中包括病原体、有害生物体、有害动物、有害植物等。
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会引起职业性传染病,如乙肝、职业性肺结核等;有害生物体如真菌、霉菌等会引起呼吸系统、皮肤等感染和过敏反应。
四、物理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潮湿、干燥、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等与环境气候和条件相关的危害因素。
潮湿的工作环境会导致皮肤病、风湿关节病等;干燥的工作环境则容易引发皮肤干燥、眼病等问题。
五、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危害因素,如工作强度过大、工作压力大、冲突和不协调、无聊和单调等。
常见行业职业危害因素(仅供参考)1.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β-萘胺、氨、苯、氮氧化合物、二甲苯、电离辐射、氟化氰、氟及其化合物、高温、镉及其化合物、铬及其化合物、铬酸盐、甲苯、甲醇、铍及其化合物、铅尘(烟)、氰化物、三氯乙烯、石墨尘、四氯化碳、羰基镍、矽尘、硝酸、硝酸酸雾、一氧化碳、云母尘、噪声。
2.纺织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β-萘胺、氨、高湿、高温、铬及其化合物、铬酸盐、环氧树脂、甲醛、硫化氢、硫酸、氯气、螨、羌、骚、锰化合物、棉尘、铍及其化合物、汽油、铅化合物、炭疽杆菌、硝酸、盐酸、一氧化碳、噪声。
3.涂料及颜料制造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β-萘胺、氨、苯、苯胺、氮氧化物、二甲苯、二氧化硫、高温、镉及其化合物、铬酸盐、汞、甲苯、甲醇、甲醛、沥青、硫化氢、硫酸、硫酸酸雾、锰烟、铍及其化合物、汽油、铅尘、铅烟、氰化氢或氢氰酸、砷化氢、石棉尘、矽尘、硝酸酸雾、盐酸、氧化锌、噪声、重铬酸盐(六价铬)。
4.塑料制品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β-萘胺、氨、苯、苯胺、丙烯腈、对苯二酚、二甲苯、二氯乙烷、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二异氰酸甲苯酯、电离辐射、酚、氟化氰、氟及其化合物、高温、光气、甲苯、甲醇、甲醛、聚氯乙烯、磷及其化合物、硫酸、硫酸二甲酯、氯丙烯、氯化高汞、氯甲醚、氯气、氯乙烯、汽油、铅化合物、氰化氢或氢氰酸、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化碳、硝基苯、硝基甲苯、盐酸、盐酸酸雾、氧化锌、一氧化碳、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有机锡、噪声、正己烷。
5.印刷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二甲苯、高温、甲醛、酚、硫酸、铅尘(烟)、盐酸、噪声。
6.机械工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β-萘胺、氨、苯、氮氧化合物、电焊烟尘、二甲苯、电离辐射、酚、高温、甲苯、甲醇、甲醛、局部振动、锰尘、醚、汽油、铅烟、石墨尘、四氯化碳、矽尘、氧化锌、一氧化碳、噪声、铸造粉尘、紫外线。
7.家具制造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氨、苯、二甲苯、酚、高温、甲苯、硫酸。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有关中央企业:为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监督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七条及《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1号)第六条的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编制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现予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目录》是指导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分类监督管理的依据,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目录》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指导建设单位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
二、《目录》是在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和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的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对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主要行业进行的分类。
《目录》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定期修订公布。
在实际运用中,如果建设项目拟采用的原材料、主要生产工艺和产品等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与其在《目录》中所列行业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有明显区别的,建设单位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可以通过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作出综合判断,根据评价结果确定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类别。
三、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目录》作出调整补充。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二〇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
某燃⽓发电⼚化⽔系统包括: (1)化学锅炉补给⽔处理系统。
该系统为全⾃动化控制,地表⽔经絮凝、过滤、超滤、⼀级反渗透、⼆级反渗透及EDI处理后送⾄主⼚房⽤⽔点。
(2)化学加药处理。
为防⽌热⼒设备及管道的腐蚀,向凝结⽔、给⽔中加⼊氨和联氨。
(3)⽔汽取样。
为及时、准确的监督机炉运⾏中⽔、汽品质变化情况,诊断系统中的设备故障,以保证电⼚机组的安全运⾏,设置完整的⽔汽取样分析装置,设置必要的取样点、在线分析仪表。
(4)循环冷却⽔处理。
根据⽔量平衡和冷却⽔补充⽔⽔质,为防⽌循环冷却⽔系统结垢,采⽤加⽔质稳定剂和加酸的联合处理⽅案。
(5)废⽔处理全⼚废⽔经集中废⽔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
废⽔处理站主要利⽤酸、碱中和来进⾏废⽔处理。
⼀、单项选择题 1.化学加药处理间最主要的职业危害防护⼯程措施是( )。
A.员⼯佩戴防毒⼝罩 B.员⼯佩戴防护⼿套 C.员⼯佩戴防护眼镜 D.通风排毒设施 2.在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下⾯( )做法不正确。
A.有良好的通风排毒设施 B.加药员⼯佩带防毒⼝罩 C.接毒作业员⼯定期进⾏⽇常体检 D.车间内有佩带个体防护⽤品的警⽰标志 ⼆、多项选择题 3.化⽔系统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可引起《职业病⽬录》中的( )职业病。
A.氨中毒 B.H2S中毒 C.苯中毒 D.甲醛中毒 4.该发电⼚化⽔系统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是( )。
A.氨和联氨 B.噪声 C.粉尘 D.硫化氢 参考答案:1.A2.C3.AB4.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