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治疗(818本院进修讲课)
- 格式:pptx
- 大小:6.91 MB
- 文档页数:73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炎症,主要侵犯远端结肠及直肠。
以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下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发病与自身免疫、遗传、感染、过敏和精神神经因素有关。
病程缓慢,反复发作。
【诊断提示】1.临床表现(1)病情严重者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水和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等。
(2)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隐痛或绞痛。
直肠受累时有里急后重。
(3)腹泻:每日数次至十数次,多为糊状,混有黏液、脓血,重者为血水样便。
腹泻的量、次数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便血量也反映病变的轻重。
(4)肠外表现:部分有结节性红斑、虹膜炎、葡萄膜炎、角膜溃疡、口腔黏膜顽固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关节炎等。
2.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血沉快,血浆蛋白低,α和γ球蛋白可增高。
(2)大便检查黏液脓血便,有红、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反复培养阴性。
(3)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表面粗糙,颗粒状。
有散在的糜烂、溃疡,覆有黏液脓性渗出物。
重者可见直肠溃疡、假息肉及黏膜桥形成。
(4)黏膜活检:呈炎症反应,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变性等。
(5)X线检查:钡剂灌肠示肠袋分布失去正常的规律性与对称性,或变浅甚至完全消失,成为边缘平滑的管状肠腔。
黏膜皱襞紊乱,可完全消失、变平。
肠管边缘模糊,出现纤细或粗大的锯齿状边缘。
有假息肉时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影。
3.常见并发症主要有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下消化道大出血、假性息肉、癌变及结肠狭窄、肠梗阻、肛门脓肿及瘘管等。
【治疗措施】1.一般治疗急性期或严重者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维生素丰富、高热量的食物。
对重症伴有贫血、失水、营养不良的患者,应酌情输血、补液及全身性支持治疗。
2.药物治疗(1)腹痛腹泻明显者,可给予少量阿托品、溴丙胺太林及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洛哌丁胺,要注意大剂量有引起中毒性结肠扩张的危险。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和治疗方法1. 引言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持续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炎症性肠病。
其典型病理特征为粘膜表面溃疡和炎性浸润,可累及结肠的一部分或整个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是关键,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 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依赖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2.1 临床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腹部胀气和便秘等。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各异,有些患者还可出现发热、体重减轻、乏力等全身症状。
2.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血清蛋白、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等。
特异性标记物如抗肠抗体、抗核抗体也有助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2.3 影像学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它可以直接观察到结肠黏膜的炎症程度、溃疡和病变范围。
另外,还可以行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其他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腹部CT等也可辅助诊断。
3.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手术治疗。
3.1 药物治疗3.1.1 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硬脱氧硫酸氨基酚)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药物。
它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症状和控制炎症的进展来改善患者的病情。
3.1.2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是用于重度和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选择性治疗。
它们可以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炎症反应和促进肠道组织修复来减轻症状和改善病情。
3.1.3 抗生素抗生素(如甲硝唑和氟喹诺酮类)可以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辅助治疗,特别是在感染和复发病例中。
它们可以减轻炎症、消灭病原体和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
3.2 营养支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和消瘦。
对于轻度病例,通过注意饮食习惯和饮食调整可以改善症状。
对于重度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或肠内营养支持,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隐匿发病,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
部分病人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不当、感染、劳累、精神刺激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
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易反复发作的病人病情轻重不等。
1.症状(1)腹泻:为UC主要症状,见于绝大多数病人。
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2)腹痛:70%以上病人有腹痛,多为痉挛性腹痛,疼痛部位通常在左侧腹或下腹,亦可涉及全腹,直肠的病变常有里急后重。
多有疼痛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
(3)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
(4)全身表现: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暴发型。
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多为重症病人或病情持续活动。
(5)肠外表现:关节痛最多见,可出现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皮下结节或结节性红斑(多出现在小腿和上臂的外侧)等,偶可发生坏疽性脓皮病,这些肠外表现在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可以缓解或恢复。
可合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少见的淀粉样变性、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等,但这些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本身的病情变化无关。
2.体征轻、中型病人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
重型和暴发型病人常有明显压痛和鼓声。
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3.并发症包括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大出血、肠狭窄、直肠结肠癌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和(或)伴有里急后重,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者,结合结肠镜检查典型改变及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表现可确诊本病。
2.鉴别诊断诊断本病时必须除外克罗恩病(Crohn病)、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炎、血吸虫病)、其他结肠病变(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结肠息肉、结肠癌、结肠憩室病、肠结核、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及非特异性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假膜性肠炎、胶原性结肠炎、贝赫切特综合征、淋病、衣原体性第四性病、单纯疱疹、梅毒及同性恋者所致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