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循环
- 格式:docx
- 大小:248.81 KB
- 文档页数:5
物质循环的定义物质循环,又称物质转化循环,是指物质从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中经由运动和化学反应组成不同的物质种类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直观上,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地球系统中,经由覆盖整个地球的生物、大气和水的转换,来来回回循环无穷无尽地发生变化的过程。
物质循环是一种全球变化过程,它在地球上支配着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它也是一种全球变化的循环,它被定义为物质在海洋、陆地和大气层之间在各种条件下转换的过程。
其中,物质循环是由四个主要循环构成的:水循环、氮循环、磷循环以及硫循环。
它们通过在各个环境和生物体之间的转换,使物质循环的活动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水循环的定义是指水的流经地球各种地表特征和深水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水的汇集、封存、蒸发、运输和深层载运,是水分在地球各处来来回回循环的过程。
氮循环是指氮元素在地球经过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的转化和运输,从大气层、海洋和陆地到生物体的循环过程。
氮的转化过程主要以大气沉降,物理和化学物质转移,生物降解,吸收和利用的形式发生。
磷循环是指磷的生物学循环,即磷的运动轨迹,从地壳输送到生物体,通过几种形式,如溶解在地壳中的水流或者大气降落、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微生物氧化、植物和动物排泄等环节来实现循环。
硫循环,又称为硫氧循环,是指地球上植物、动物等生物体把硫的物质形式从大气中摄入,经过物质转换和运移,再释放到大气层的一种物质循环过程。
硫氧循环的转换过程主要是硫释放、氮素降落、微生物作用、植物吸收、动物代谢等几个环节。
总之,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物质通过不断的变化,从大气层、海洋和陆地,经由水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等运动和转化,实现物质的循环运行的过程。
它不仅对地球上的物质种类和结构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支配着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的定义,一方面反映出地球自然界元素的运动趋势,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研究地球系统变化的基础。
物质循环的定义物质循环,也称为物质循环或物质循环,是一种在生态系统中来回流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运动模式。
在这个运动模式中,这些物质在流向其它地物汇处(如植物土壤,湖泊,海洋)时由于某些动力学原因而发生变化,最终又被返回到原始状态。
物质循环是生物圈(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核心。
物质循环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部分:生物循环、地物循环和水循环。
生物循环指的是植物,动物和真菌在共存的环境中产生的物质转移;地物循环指的是土壤中的元素循环;水循环指的是源头的水的循环。
在每一个循环中,不同的物质在植物和动物的体内循环,在水、土壤、空气中运动,来回交换。
这些循环概括地非常重要,因为物质循环是生物圈中有机物和无机物质运动,交换和转化的基本机制。
物质循环的运动历经多种动力学过程,最重要的三种动力学过程是:物质的排放、物质的分解、物质的混合。
物质的排放指的是植物和动物体内产生的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被排放出来进入环境;物质的分解指的是植物和动物体内无机物质被分解,变成多种元素混合到环境中;物质的混合指的是植物和动物体内有机和无机物质与其它基元素混合而成新物质。
物质循环最明显的表现是动植物间的交互作用,其中植物把无机物质转变成有机物质,而动物则以有机物质为食物,并把其转化成无机物质。
在这种过程中,物质被由一个环境向另一个环境传递,返回到原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物质循环的实质就是这样一种运动模式,即通过有机和无机物质返回到原处,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十分重要,它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广泛应用于土壤改良,水质改良,空气污染控制等方面。
此外,物质循环还能维持生物圈内的能源循环,它是生物圈中有机物和无机物质交换的重要基础。
综上所述,物质循环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它是物质在生物和物质间来回流动,通过有机和无机物质返回到原处,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以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平衡的运动模式。
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物质在不同的自然界面和生物界面之间不断循环利用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是生命能够维持的基础之一。
正是由于物质循环的存在,地球上才得以保持生态平衡,生物才能生长繁衍。
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是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在地球上的不同尺度上循环转化。
这些元素可以大致分为生物元素和非生物元素两类。
生物元素如碳、氮、磷等,参与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而非生物元素如水、氧气、氮气等则主要参与大气圈、水圈等非生物环境中的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它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过程。
当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后,通过大气对流和降水过程重新回到地表,形成地表水体。
水是生命之源,水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碳循环碳循环是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圈和水圈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经食物链传递,最终有机物再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地球的碳循环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氮循环氮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固氮作用、硝化作用、还原作用等对氮的循环起着关键作用。
氮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中蛋白质合成的关键环节,是生物体内氨基酸及DNA、RNA等重要核酸化合物的合成基础。
物质循环与人类活动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壤退化等问题都给物质循环带来了威胁。
因此,保护环境、促进物质循环变得尤为重要。
结语物质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各种物质在不同界面间的循环利用是地球上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
人类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促进物质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物质循环名词解释
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物质(如水、碳、氮、磷等)在环境中不断流动和转化的过程。
这些物质以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在大气、水、土壤和生物体之间相互转移和交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质循环名词解释:
1. 水循环: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转化和重新分配的过程。
包括水的蒸发、降水、蓄水、渗透、地下水循环等。
2. 碳循环:碳在地球上的不同环境中之间的循环和转移的过程。
包括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碳储存和释放等。
3. 氮循环:氮在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之间循环的过程。
包括氮气固氮、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转化、植物和动物的氮循环等。
4. 磷循环:磷在土壤、水体和生物体之间流动和转移的过程。
包括磷的矿物质循环、生物转化、磷肥使用和磷的环境归还等。
5. 硫循环:硫在大气、水和土壤之间循环和转移的过程。
包括硫的氧化、还原、沉积和释放等。
这些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圈的稳定至关重要,它们的紊乱和异常循环可能导致环境问题并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征(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进行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几乎所有的化学元素都能在生物体中发现,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大约只需要30~40种化学元素。
这些元素根据生物的需要程度可分为两类:一是大量营养元素,这类元素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同时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多,包括碳(C)、氢(H)、氧(O)、氮(N)、磷(P)、钾(K)、硫(S)、钙(Ca)、镁(Mg)、钠(Na)。
其中碳、氢、氧、氮、磷五种元素既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成分,同时又是构成三大有机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食物链中各种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最主要物质形式。
二是微量营养元素,这类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少,如果数量太大可能会造成毒害,但它们又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无论缺少哪一种,生命都可能停止发育或发育异常。
这类元素主要有铁、铜、锌、硼、锰、氯、钼、钴、铬、氟、硒、碘、硅、锶、钛、钒、锡、镓等。
(二)物质循环的特性指标:1.库与流的概念: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
库有大小层次之分,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看,地球的五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均可称为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库。
而在组成全球生态系统的亚系统中,系统的各个组分也称为物质循环的库,一般包括植物库、动物库、大气库、土壤库和水体库。
每个库又可继续划分为亚库,如植物库可分为作物、林木、牧草等亚库。
根据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率,物质循环的库可归为两大类:一为贮存库,其容量相对较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一般为非生物组分的环境库,如岩石库;二为交换库,其容量相对较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
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磷,但与外界交换的磷量仅占总库存的很小部分,这时海洋水体库是磷的贮存库;浮游生物与动植物体内含有磷量相对少得多,与水体库交换的磷量占生物库存量比例高,则称生物库是磷的交换库。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1一、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⑴⑴循环过程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⑴影响⑴措施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物质循环的定义物质循环是生物和我们自然环境中重要的一个概念。
这种循环使得物质可以在不断的变化中协同工作,并在环境中被重新利用。
物质循环涉及到许多科学问题,涉及到化学、物理、地质、生态、气象和气候等诸多方面。
物质循环也可以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转化成可利用的物质,从而改善生活。
下面我们将更详细的讨论这个概念。
物质循环的定义物质循环一般是指一种微型的结构,它可以通过在转化和重新转化的过程中将物质在环境中流动和传输,以便循环往复。
这种流动的物质可以是有机物,例如水、碳和氧,也可以是无机物,例如磷和钾。
物质循环可以从环境中收集物质,或者从活细胞中提取物质,甚至可以将物质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使物质得以在系统内部流动和传输。
物质循环的重要性物质循环对环境和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物质循环可以解决环境中的缺乏物质的问题,使得生物可以更有效地从环境中吸收物质,并以此来维持生命的平衡。
另外,物质循环也可以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为可利用的物质,从而改善生活。
例如,由于森林的物质循环,人们可以获得大量的木材、花卉和其他有益物质。
物质循环的分类物质循环可以分为两大类:炭水化物循环和氮循环。
炭水化物循环被认为是物质循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涉及到碳、水和细胞中的氧。
其中,碳循环涉及到大气、植物、海洋和土壤之间的碳交换,用来处理碳的积累和释放。
水循环涉及了水的循环,包括水的降雨、汇流、渗透、蒸发和土壤渗出等过程,从而使生物得以在大气中和水土中流动并储存水分。
最后,氧循环主要涉及到植物和生物呼吸过程中的氧气吸收和排放。
氮循环涉及到氮在自然环境中的循环,包括大气、土壤、植物、动物和水体之间的氮循环。
氮被大气中的氮气吸收、土壤中的氮固定、植物的氮吸收、动物的氮摄入和水体中的氮积累等等情况,从而形成氮的循环往复过程。
物质循环的作用物质循环可以为环境和生物提供许多有益物质。
物质循环可以将环境中的物质收集起来,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它们。
例如,森林循环可以收集碳气体和水,并将它们转化为有用的植物和动物,从而改善生活。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夯实基础】一、物质循环的概念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如下图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碳元素的循环)考点解析:1.碳的存在形式 2.碳的循环形式4.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5.碳在生物之间传递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6.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关键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
7.碳传递的方向:碳在生物群落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无机环境中:CO 2、碳酸盐 生物群落中:含碳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CO 2在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其次是某些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1)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3)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四、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五、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实例——铅的富集过程3.途径:食物链(网)4.特点: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高②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
五、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易错辨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特点
(1)全球性。
(2)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碳循环
(1)过程
填写图中序号表示的生物或过程:
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植物,④动物。
(2)循环形式
①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CO2。
②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或食物网传递。
判断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叙述的正误。
(1)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2)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CO2形式循环(×)
(3)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4)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就能完成物质循环(×)
临考视窗物质循环常与能量流量、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结合在一起综合
命题,单独命题较少,以示意图、模式图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综合运用能力。
(2013·山师大附中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在过程④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B.直接参与碳循环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能量可通过光合作用的形式输入该生态系统,也可通过热能的形式输出D.图中分解者可以促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循环利用
[自主解答]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在过程①②③中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在过程④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A正确。
图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变为储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而输入该生态系统,进入生态系统的大部分能量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C正确。
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答案: D
1.碳循环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CO2的主要来源:
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②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③化学燃料的燃烧。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CO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物质循环的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2)反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3.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多,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A→C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解析:分析图形,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库。
A、C之间为双向箭头,A为生产者。
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为分解者,D、E、F为消费者。
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多,F减少。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答案: C
4.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得全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解析:理清生产者的代谢特征、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生物群落的概
念是解题的关键。
自养生物可以利用大气中的CO2来制造有机物,使环境中的CO2含量降低。
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是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所引起的,而异养生物数量的增加对大气中CO2浓度的改变不会有很大影响。
自养生物为生产者,异养生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能单向传递。
答案: B
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
(1)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2)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
碳循环模式图
[获取信息]
图1中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再根据A→D,确定D为分解者,剩下C为消费者。
图2中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和C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解析:甲、乙、丙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丁表示大气中CO2库,b、d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答案: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