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12
滨海新区各区域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重点滨海新区位于中国天津市,是国家支持的新区之一、下面将介绍滨海新区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重点。
一、中心商务区(CBD)滨海新区的中心商务区是新区的核心区域,主要包括滨海中心商务区、滨海高新区、滨海人才园等区域。
该区域被定位为滨海新区的商务金融中心,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业等高端产业。
目前,该区已经引入了众多的金融机构和知名企业,成为天津乃至全国的商务金融中心之一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园区主要包括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滨海绿色创新产业园等区域。
该区域被定位为滨海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创新产业等。
目前,该区已经引入了众多国内外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并孕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三、现代制造业园区滨海新区的现代制造业园区是新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园区主要包括滨海工业区、滨海科技产业区等区域。
该区域被定位为滨海新区的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
目前,该区已经引入了众多的知名企业和制造业集团,并形成了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集群。
四、港口物流园区滨海新区的港口物流园区是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滨海新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窗口。
园区主要包括滨海港保税区、港口物流园等区域。
该区域被定位为滨海新区的港口物流中心,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港口物流等。
目前,该区已经形成了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体系,并与国内外各大港口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城市科技创新园区滨海新区的城市科技创新园区是新区的创新发展重点之一,是滨海新区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
园区主要包括滨海科技城、滨海大学科技园等区域。
该区域被定位为滨海新区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中心,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创业创新等领域。
目前,该区已经聚集了众多的高新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滨海新区的创新高地和科技创业基地。
滨海新区概况一、新区简介二、地理位置与区域优势三、历史沿革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 (摘自《自豪滨海》)五、功能区建设 (摘自《自豪滨海》)六、历史古迹七、滨海文化(摘自《自豪滨海》)1、百花齐放的民间文化2、汉沽飞镲国家非遗3、国内首家、国际最大的藏书票馆4、“八大馇”源远流长5、源于唐山盛于汉沽的评剧八、滨海旅游(摘自《自豪滨海》)1、大型航母主题公园2、国内最大单体极地海洋馆3、我国最大的人造沙滩景区4、华北首个户外超大精品水上乐园5、亚洲最大室内热带雨林植物景区6、天津最大湿地自然保护区新区概况一、新区简介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驻人口263.52万。
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距首都北京120公里,内陆腹地广阔,辐射西北、华北、东北12个省市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拥有世界吞吐量第五的综合性港口,通达全球400多个港湾,是东、中亚内陆国家重要的出海口;拥有北方最大的航空货运机场,连接国内外30多个世界名城;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和信息通讯网络,使之成为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
滨海新区资源丰富,有1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利用的盐滩碱地,已探明的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10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1937亿立方米,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集中了全国27%的科技资源,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进入新世纪,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将在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成为我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国务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功能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二、地理位置与区域优势1、地理位置:天津滨海新区地处于华北平原北部,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点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市为界,地理座标位于北纬38°40′至39°00′,东经117°20′至118°00′。
北塘经济区总体规划控制范围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下辖19个街道和8个镇,常住人口240万。
为促进环渤海经济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继上世纪建立深圳特区、浦东新区之后,把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全国总体战略布局。
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为实现这一定位,滨海新区展开十大战役,形成了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恢宏场面。
成为继深圳、浦东之后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在这里将会直接触摸到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脉搏,分享到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机遇。
北塘经济区是滨海新区“十大战役”之一,位于滨海新区核心区域,北至永定新河,南至京津高速延长线,东至入海口,西至塘汉快速路,这里历史悠久,景观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是生态和经济双向建设的战略要地。
北塘经济区将依托自身优势,强化区域特色,着力发展会议产业、旅游业、总部经济等多种业态,积极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的滨海新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北塘经济区规划用地13.1平方公里,总建设面积575万平方米,规划功能定位为能够承办国际型高端会议论坛的滨海新区国际会议举办地;与其他区域功能互补、共荣共生的企业总部基地;集旅游度假和特色餐饮于一体,具有中国北方渔镇风情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具有地域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滨海国际生活小镇,采用“窄路密网”的布局形式,以“低层高密度”的开发模式打造近人尺度的开放性社区。
目前规划建设有国际会议产业区、企业总部及配套区、北塘古镇区、生态居住区、特色旅游区等五大功能区。
国际会议产业区规划用地214公顷,建筑面积为117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星级酒店、居住型公寓及迎宾岛等项目。
根据规划,区域内将建设四家高星级酒店,分别由泰达、联发、海泰、天保等多家企业承建,形成滨海新区星级酒店集群,对于加快发展会议经济、旅游产业等高含量、高效益的现代服务业起到推动作用。
天津塘沽滨海新区规划方案滨海新区总体空间布局为“T”型结构: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
在“轴”、“带”的交汇处,建设国际港口大都市标志区和生态宜居的海滨新城,构成滨海新区的核心区。
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形成七个产业功能区,即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冶金产业区、空港物流加工区、海洋产业及循环经济示范区、海港物流区、化学工业区和休闲旅游区。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海滨新城。
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建设成为服务辐射能力强、运转效率高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风景宜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具有综合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服务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成为以人为本、要素集聚、生态良好的最适宜创业和人居的现代化海滨新城。
到2020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年均递增13.5%,工业总产值达到24000亿元以上,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
按照空间布局,滨海新区将规划建设7大功能区。
其中重点发展包括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的103平方公里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区;生物、纳米新材料研发和制造的25平方公里的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精细化工的80平方公里的滨海化工区;50平方公里的中心商务商业区;天津港、保税区和散货物流区的100平方公里的海港物流区;集航空运输、空港物流、民航科技为一体的102平方公里的临空产业区;7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公里的海滨休闲旅游区。
天津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具有发展航空运输的优越条件。
随着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天津机场的航空货运枢纽中心的地理优势和市场优势日益显著。
滨海新区概况一、新区简介二、地理位置与区域优势三、历史沿革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 (摘自《自豪滨海》)五、功能区建设 (摘自《自豪滨海》)六、历史古迹七、滨海文化 (摘自《自豪滨海》)1、百花齐放的民间文化2、汉沽飞镲国家非遗3、国内首家、国际最大的藏书票馆4、“八大馇”源远流长5、源于唐山盛于汉沽的评剧八、滨海旅游 (摘自《自豪滨海》)1、大型航母主题公园2、国内最大单体极地海洋馆3、我国最大的人造沙滩景区4、华北首个户外超大精品水上乐园5、亚洲最大室内热带雨林植物景区6、天津最大湿地自然保护区新区概况一、新区简介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驻人口263.52万。
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距首都北京120公里,内陆腹地广阔,辐射西北、华北、东北12个省市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拥有世界吞吐量第五的综合性港口,通达全球400多个港湾,是东、中亚内陆国家重要的出海口;拥有北方最大的航空货运机场,连接国内外30多个世界名城;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和信息通讯网络,使之成为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
滨海新区资源丰富,有1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利用的盐滩碱地,已探明的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10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1937亿立方米,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集中了全国27%的科技资源,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能。
进入新世纪,滨海新区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将在推进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成为我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国务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功能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新区发展前景来源:王悦的日志功能区布局与产业特色滨海新区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的发展策略。
“一核”指滨海新区商务商业核心区,由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开发区商务及生活区、解放路和天碱商业区、蓝鲸岛生态区等组成。
“双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
“九区支撑”指通过滨海新区九个功能区的产业布局调整、空间整合,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8大支柱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聚的功能区,成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发展载体,支撑新区发展,发挥对区域的产业引导、技术扩散、功能辐射作用。
“龙头带动”指通过加快“一核双港九区”的开发建设,凸显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快天津发展,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振兴,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东区和西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河下游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深加工区。
总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服务和带动环渤海地区产业升级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临空产业区临空产业区包括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等,总规划面积102平方公里,依托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努力建设成为以航空物流、民航科技产业、临空会展商贸、民航科教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生态型产业区、总部经济聚集区。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第一个由国家科技部和天津市政府共建的国家高新区,规划面积30.5平方公里。
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领航区、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研发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绿色宜居的生态科技城。
主要包括绿色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高端信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
临港工业区临港工业区包括临港工业区(一期)、港口功能区、临港产业集聚区、物流功能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成套设备、造修船和海洋工程、交通运输设备和港口机械、风力发电及输变电设备等重型装备制造业,并开辟天津港第二航道。
南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定位于以世界级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工业区域,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石油化工、冶金钢铁、重型装备制造、港口物流4大主导功能。
海港物流区海港物流区是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包括天津港、天津保税区和东疆保税港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海洋运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及与之配套的中介服务业,形成货物能源储运、商品进出口保税加工和综合性的国际物流基地。
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包括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和开发区商务区。
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务商贸、文化娱乐、会展旅游等产业。
中心商务区努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国际性文化娱乐中心,高品质的国际化生态宜居城区。
滨海旅游区滨海旅游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围海造陆75平方公里,陆上25平方公里。
滨海旅游区重点建设主题公园娱乐游、海上娱乐休闲游、海上休闲度假游、海上高端商务游、生态湿地休闲游、海上健身游等旅游项目,以滨海航母主题公园和影视文化主题公园为核心,开发军事体验、影视文化等休闲娱乐项目。
中新天津生态城2007年11月,中国新加坡两国共同签署协议,在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
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将全力构筑生态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服务业。
它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非传统水资源所占的比例要达到50%,绿色出行比例达到90%,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20%,所有建筑都要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1994年至2005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20.6%的速度增长,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08.63亿元(是浦东的7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70多家在新区投资。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非常重视滨海新区发展,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时就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的荒地,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
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
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先后对滨海新区的发展作过重要的指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
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成就与经验2011年04月11日 15:32 星期一来源:天津市委、市政府于1994年提出“三五八十”的宏伟目标,其中的“十”就是“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基本建成的具体目标是,到2003年,新区GDP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0%,外贸出口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0%。
经过九年的建设和发展,至2002年底,新区GDP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0.2%,外贸出口占全市的比重高达62.1%,提前一年完成了“十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目标,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为天津市的发展做出巨了大贡献,同时也为新区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非凡9年的经济发展成就1.滨海新区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对天津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滨海新区连续9年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天津的经济发展,是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区域。
其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走过10年的历程,在新区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功能区,GDP 在新区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1993年的23%提高到2002年的46%。
滨海新区实现GDP由1993年的112.4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812.7亿元。
增长6.2倍,年均递增20.8%。
1994 ——2002年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46.1%。
2002年滨海新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4.3%。
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天津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按新区户籍人口106万人计算,人均GDP为9200美元。
新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993年的19.3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34.2亿元,是1993年的6.9倍。
从业人员人均报酬由1993年的4855元/人,上升到2002年的1.8万元/人,增加1.3万元。
2.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现代化工业基地初步形成滨海新区9年来最突出的成绩体现在工业的迅速发展方面。
工业总产值从1993年的213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700亿元,年均递增27.2%。
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从1993年的65.9提高到2002年的69.07%。
三资企业总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62.1%。
9年来,新区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新技术得到了优先发展,且培育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现代化工业基地基本形成。
1993年新区以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
工业主要行业为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化工业、海洋化工业、电子通讯制造业、机械加工业和修造船业。
2001年新区工业产业提升为电子通讯制造(占工业总产值的39.5%)、石油天然气开采业(25.1%)、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8.6%)、石油加工业(3.5%)、黑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3.3%)。
在开发建设的初期,新区经济主体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目前以三资企业为主。
滨海新区目前的电子通讯、石油开采及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七大主导产业发展相当迅速,2002年完成产值1540亿元,约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90%。
新区已经培植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新能源5个具有一定规模、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领先的产业群。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冶金工业区、化学工业区为代表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已经成型。
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化工业基地的发展得益于新区一直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获得了较大提高。
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等大型企业科技水平在全国同类企业中处于先进水平。
无缝钢管公司等企业已采用了世界当代先进技术。
新区现已创建了6个高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8家风险投资公司。
目前已形成泰达创业中心、天大科技园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泰达生命技术研究中心、强芯半导体芯片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2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占到新区总产值的42%,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已超过50%。
3.滨海新区经济开放程度迅速提高,跨入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行列滨海新区从创建之日起就被确定为外向型的,引进外资和出口是新区发展的基本战略。
9年来,区内外商投资规模和企业出口规模都获得了大幅增长。
新区已经成为外商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跨入了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行列。
外商投资稳步增长。
1994年以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1.3亿美元。
1994~2002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4.8亿美元,占全市同期实际利用外资的60.9%。
新区9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项目4900多个。
来自67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已在新区落户。
在《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有56家跨国公司在新区投资兴办了111家企业。
出口总值迅速增长。
1993年,新区外贸出口总值为5.03亿美元,2002年达到72亿美元,增长13倍。
新区出口总额占全市的比重已达到62.1%,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67%。
2002年新区经济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已高达73.4%。
4.现代化国际物流中心功能逐步完善,成为滨海新区服务业的支柱滨海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
天津口岸贸易值由1993年的125.0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365.35亿美元,是1993年的2.9倍。
航道的加深和船舶的大型化使天津港吞吐能力大大提高,从1993年的3719万吨,增长到2002年的1.29亿吨,是1993年的3.5倍。
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快速,由1993年的48万标箱,增长到2002年的240万标箱,是1993年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