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诗三百(含中国最美情诗) ppt
- 格式:ppt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7
最美不过《诗经》九(13)潘文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题记我生性嗜书,闲暇之余,喜欢徜徉于古诗词的世界,流连于馥郁的墨香。
华丽的唐诗,清雅的宋词,深刻的元曲,梦幻的明散文,精彩的清小说,皆是我的案上贵客,惟独《诗经》却在我的漠视中堆积了无数尘埃。
它朴素无华,没有唐诗的华丽词藻;它浅显易懂,没有宋词的百转千回;它情节简单,没有元曲的跌宕起伏。
它如同佳酿中的一杯清茶,本就若有若无的清香早已被浓郁的酒香遮盖了。
但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它却牵动了我的心绪。
邂逅《诗经》,起源于一次偶然的兴起。
我因为质疑“桃之夭夭”的正确性,第一次翻阅《诗经周南》,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浮现眼前的便是一大片绚烂而华美的云霞,散发着淡雅的清香。
再读《诗经》,眼前又是十里桃林烂漫,映衬着大红的嫁衣,展现着绝世风华。
我好奇于简简单单的文字竟会组合成如此富有诗意的语句,震惊于它所带来的文学魅力。
重读《诗经》,是因为学了《蒹葭》。
若说《桃夭》的主色调是明艳的粉红,《蒹葭》则是寥落的淡青,若即若离,忽隐忽现。
可望而不可即的焦灼与无奈中,是淡淡的一抹愁绪。
同样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却染上了朦胧的色彩,再一次的好奇之后,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喜爱的种子。
读得越久,我对《诗经》的喜爱便越深,久而久之,也品出了几分真味。
唐诗如五彩的锦缎,瑰丽从笔端倾泻而出;宋词如湖蓝的软烟罗,淡雅于盈盈一水间;而《诗经》大概就是士人的青色布衣吧,是去除雕饰之后的纯粹与深邃。
这青色,是晕染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一缕书香,是闪现在“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中的一簇尾羽,是烙印在“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上的一丝深情,是埋藏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一分坚韧。
孔子赞《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思无邪”三字,便是对《诗经》中质朴真挚情感的最好概括。
或许只有真正达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峰,才能抛弃那些冗杂的记述与描写,以白描来展现生活中最美最本真的一面,《诗经》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