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最新)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42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一、严峻的经济形势1|.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③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2、表现:①工农业生产下降②交通运输阻塞③物资缺乏④通货膨胀⑤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议性质的国营经济①关于“没收官僚资本”,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控制了全国的工矿企业、金融、交通、外贸等,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明确没收官僚资本,由人民政府接管,这就基本上消灭了官僚资本,其兼有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②关于“建立国营经济”,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政策──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注意团结在官僚资本企业中供职的人员,所接收企业与恢复生产两者有机地结合,迅速把官僚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③意义:既为巩固人民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又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同时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①稳定物价a.必要性:b.措施: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c.效果:到1950年6月,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统一财经a.必要性:b.效果:实现了“三个平衡”,至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经开始好转。
但在“一五”后期统得过多,过死缺点较多地暴露出来,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改变。
合理调整工商业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地位,能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至关重要。
政策: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农村: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城市:民主改革: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生产改革:废除了不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
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中,掌握两个杰出人物:鞍钢工人孟泰,农业劳动模范耿长锁。
第五章 第二、三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周强化一、一周内容概述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严峻的经济形势 (1)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掠夺;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人民政府还收回了帝国主义把持近百年的海关管理权,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
(2)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结束了我国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3)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
(4)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工矿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2)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最高水平。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条件:人民民主政权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封锁;苏联建设取得伟大胜利,成为我国的榜样。
时间:1953年提出。
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国家。
内容: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惟一的经济基础。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教学设计重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难点:没收官僚资本;调整并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提问:我党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而采取的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后导入新课。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首先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述建国初期面临的严峻经济形势,并分析其原因。
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让学生设想新中国政权应该首先采取何种措施,其次应该采取何种措施,第三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在学生分析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将初中世界历史知识中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的内容迁移过来,使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新中国政权应该首先采取“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的办法使国家首先掌握经济命脉,以便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奠定经济基础,也为克服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实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物质前提。
教师要结合相关内容对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讲解如下:没收官僚资本,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官僚资本,即中国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就把没收官僚资本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之一。
官僚资本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但其作用又同反动政权不同,它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从事物质生产。
所以中共和人民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过程中,采取了完全不同于打碎旧的政权机构的办法,从而保证了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顺利进行。
没收官僚资本,既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从消灭大资本看,也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连同原革命根据地生长起来的公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从1950年起,党和政府在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中进行集中和全面的改革。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知识结构表现: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帝国主义掠夺原因:国民政府搜刮长期战争破坏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措施:统一财经(三个平衡)合理调整工商业大力恢复发展生产成果: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
1、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A、帝国主义长期掠夺B、国民政府与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C、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2、经济形势严峻的表现: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结果和意义: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
2、稳定物价:①背景:建国初期,不法商人囤积居奇,抢购物资,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
②措施:“银元之战”(行政手段);“米棉之战”(经济手段)③实质:中共和不法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争夺市场(经济)领导权的斗争。
.............................④结果和意义:1950年春,结束了长期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3、统一财经:①目的:为了解决中央财政困难,为从根本上稳定物价。
②内容:实现三个平衡,即③结果: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经开始好转了4、合理调整工商业①必要性:建国初,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将起重要作用。
②可能性:民族资产阶级在建国前就与中共合作,私营工商业是比较进步的经济成分;政府建立了强大的国营经济,掌握了经济命脉。
公私关系——公私兼顾③内容:劳资关系——劳资两利④实质与目的:在承认资本家私人所有制的条件下,逐步把私营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
思考训练:(1)建国初期曾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其中对“合理”的正确理解是 D A.剥夺资本家对资本的所有权 B.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C.使私营工商业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D.使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2)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目的不包括C A.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创造有利条件B.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C.实现对工商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D.恢复和发展城乡经济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5、大力恢复发展生产:(1)农村:引导;兴修(2)城市:,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三、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1949—1952年)思考:到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的状况如何?有何表现?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标志是什么?『材料阅读』材料1: "没收官僚资本,凡属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经营的工厂、商店、银行、仓库、船舶、码头、铁路、邮政、电报、电灯、电话、自来水和农场、牧场等,均由人民政府接管。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二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化新中国成立时严峻的经济形势;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大力恢复发展生产;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能力培养目标1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进行斗争的教学,培养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和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
2 通过分析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 通过建国初期的经济形势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反动,并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 通过介绍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帮助学生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并渗透时代精神教育。
三重点、难点(一)重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二)难点1 没收官僚资本既有民主革命的性质,又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从时间上看,这已经是过渡时期,而过渡时期仍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问题。
2 调整并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是难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掌握了国家的政权,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裼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什么仍然要使某些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准备略六教学步骤导入新课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前期,我党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是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二战结束后,各个国家纷纷投入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
尤其是战后南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政治、经济措施,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复苏和初步发展。
首先,国民经济的恢复离不开政治稳定的环境。
南京政府成立后,全国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国家领导人对重点领域进行了统一管理,各项政策得以有序推进。
然后,南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实施了土地,将封建地主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从而打破了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产品的供应。
此外,政府还注重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工业的重视,南京政府大力发展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建立了一批重工业企业和轻工业工厂,增加了国内制造业的产值和就业机会。
此外,南京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和金融。
一方面,政府加强了财政收支管理,扩大了财政支出,增加了对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投入,提高了财政的效益。
另一方面,政府加强了金融体制,设立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强了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管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币和金融支持。
此外,南京政府还注重加强国际贸易,扩大对外开放。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降低了进出口关税,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南京政府获取了大量的外汇,为国家发展重点产业提供了金融支持。
最后,南京政府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了国家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源优势。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修建了一批新的学校和大学,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这些人才的培养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综上所述,南京政府实施了多项重要的政治、经济措施,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在政治稳定的环境下,通过土地、发展农业和工业、财政金融、外贸开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努力,中国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恢复和初步发展,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