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4
第2节密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由图象找规律。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课前准备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长方体蜡块、木块、铁块、铝块)、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问题导入(一)有两个外表涂有防护漆的立方体,已知其中一个是铁块,另一个是木块,你能在不损坏防护漆的前提下鉴别出它们吗?问题导入(二)生活中常说“铁比棉花重”,这句话严密吗?推进新课探究点一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
看看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实验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提出问题如果同种物质,体积不相等,质量还相等吗?将两个木块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盘中,这两个木块哪个质量大?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
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渗透由粗略到精确,定量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设计实验要研究质量跟体积的数量关系,首先要把质量、体积的数值测出来。
质量用天平测量;体积可以先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宽、高,然后根据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进行计算。
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测得的数据,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表格。
进行实验用质量不同、形状规则的长方体的石蜡块和干松木块为研究对象,把它们的质量和对应的体积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石蜡块干松木块体积V /cm 3 质量m /g 体积V /cm 3 质量m /g1 10 9 10 52 20 18 20 103 30 27 30 154 40 36 40 20数据处理:我们以体积V 为横坐标,以质量m 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会得到如图所示的图象。
3,让学生记住,并通过水的密度让学生知道密度的物理意义。
3、密度公式计算
师:同学们学习了密度的公式,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吗
课件展示例题,同学们用ipad展示,教师在此环节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并充分利用ipad让学生互查互判。
4、课堂小结
(1)、密度的定义,单位,单位换算
(2)、水的密度以及物理意义。
(3)、密度公式的计算应用。
(4)、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请同学把本节课的三杯液体混合,感受分层饮料的制作。
三、预学任务。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引言:物质的密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物理和化学领域中,密度常作为表征物质状况的指标,有助于我们了解物质的特性和性质。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并且掌握密度计算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定义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2. 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量化描述物体的密度。
二、教学材料:1. 不同物质的样本,例如不同种类的金属块;2. 盖子、量筒、水和一些杯子。
三、教学过程:1. 密度的定义介绍密度的定义: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
2. 密度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金属块的外观,并讨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金属块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以及密度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提供一个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让学生明白质量和体积的意义以及计算密度的方法。
3. 密度实验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索密度的测量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给每个学生一块金属块样本。
要求学生量取金属块的质量,并以克为单位记录下来。
步骤2:让学生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
要求学生记录下水的初始体积并以毫升为单位记录下来。
步骤3:让学生将金属块放入盖子中,然后将盖子放入量筒中的水中。
观察水面的变化并记录下最终体积。
步骤4:计算金属块的体积差值(最终体积减去初始体积),并以毫升为单位记录下来。
步骤5:计算金属块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并以克/毫升为单位记录下来。
步骤6:让学生将计算出的密度与已知的密度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实验的准确性。
4. 密度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实验,了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密度大的物质会漂浮还是沉入液体中?- 密度小的物质会漂浮还是沉入液体中?- 密度相同的物质会发生什么情况?四、课堂讨论和总结在实验结束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鼓励学生讲述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并提醒学生密度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
密度专题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密度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密度现象。
1.2 教学内容密度定义的解释。
密度的单位(kg/m³)。
密度实验的演示和观察。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解释密度概念。
利用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密度现象。
1.4 教学资源密度定义的PPT课件。
实验器材:测量容器、测量尺、液体等。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密度概念。
1.5.2 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1.5.3 实验:进行密度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1.5.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现象。
第二章:密度的计算与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计算密度。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质量/ 体积)。
密度的应用:密度的测量、密度的控制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解释密度的计算公式。
通过实例讲解密度的应用。
2.4 教学资源密度计算的PPT课件。
实际应用案例的资料。
2.5 教学步骤2.5.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密度的计算。
2.5.2 讲解: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
2.5.3 实例: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讲解密度的应用。
2.5.4 练习:学生进行密度计算练习。
第三章:密度的测量实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密度。
让学生了解密度测量实验的注意事项。
3.2 教学内容密度计的使用方法。
密度测量实验的注意事项。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密度计的使用。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注意事项。
3.4 教学资源密度计的演示和实验材料。
实验指导书。
3.5 教学步骤3.5.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密度测量实验。
3.5.2 讲解:讲解密度计的使用方法。
3.5.3 实验:进行密度测量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注意事项。
第四章:密度的控制与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控制方法。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领域。
4.2 教学内容密度的控制方法:压缩、稀释等。
第2节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2.会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不变性(物质的本身所具有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
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教学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小塑料瓶(分别装满水和花生油)、不同体积的铝块(长方体)、铜块(或木块)、天平及砝码.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2节 密度
密度⎩⎪⎪⎨⎪⎪⎧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符号:ρ公式:ρ=m V
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 3
) 克每立方厘米(g/cm 3
)换算关系1g/cm 3
=103
kg/m
3
应用⎩
⎪⎨⎪
⎧求密度、体积、质量
鉴别物质。
5.4密度知识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⑵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知识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密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二、教学重点知道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三、教学难点1、知道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2、密度的测量。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 观察法五、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是密度?公式?单位?2、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通常密度不同;同种物质(状态相同时)密度相同。
(二)新课一、常见物质的密度阅读96页—97页密度表,从表格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1、一般情况下,气液固ρρρ〉〉。
(液体汞密度比一般固体密度大)2、33/k 100.1m g ⨯=水ρ,33kg/m 109.0⨯=冰ρ。
冰水ρρ〉。
3、同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
(冰和石蜡密度相同)二、密度知识的应用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每种物质都有其固定的密度,可用这一特点解决相关问题。
(1)物质的鉴别(利用公式vm =ρ)。
例题:“衡安学校秋季运动会中的金牌质量为29.5 g ,体积为5.23cm ,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引导学生计算。
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
(2)求质量(利用变形式v ρ=m )例题: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碑心石是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碑身高37.94m ,由413块花岗岩石块砌成,在长14.7m 、宽2.9m 、厚1m 的碑心石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怎样知道碑心石的质量?(思路:查阅花岗岩的密度,算出碑心石的体积)(3)求体积(利用变形式ρmV =)例题:53m 的水全部结成冰后体积多大?(33/109.0m kg ⨯=冰ρ)思路:先算出水的质量,根据水冰m =m 再结合公式可求冰的体积。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地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进展。
●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地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古时候,在地中海上,有一个叙拉古王国,它的国王交给金匠一定质量的黄金,让金匠为自己打造一顶纯金的王冠,当王冠打造完毕交给国王时,国王发现这个金冠精美无比,但国王却疑心金匠偷窃了他的黄金而用其它廉价的金属偷梁换柱。
国王令人用秤去称,结果王冠的质量与国王交给金匠的黄金的质量是相同的。
用什么方法能帮助国王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 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以下问题: 1铁块、铝块和铜块,如何来区分它们?2用纸把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和分别包起来,那如何来分辨它们呢? 3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你又如何来区分它们?4假设质量和体积都不相同的铁块和铝块,你又如何来区分它们? 5关于密度〔1〕什么是密度?〔2〕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密度的单位有哪些?单位之间如何换算? 〔4〕常见的密度有哪些?〔5〕请用密度的公式计算几个简单的题目〔在下文中表达〕。
(一)合作探究:小组交流与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实验探究 1实验一:〔1〕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
〔体积〕(一)将实验测量数据填入下表中:〔3〕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实验二:〔1〕用天平比拟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体积托盘天平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2〕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3实验三: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实验目的:研究铝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实验器材:大小不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托盘天平、尺子〔3〕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量每块铝块的质量,记作:321m m m 、、…… ②用尺子测量每块铝块的棱长,然后计算它们的体积321v v v 、、……③以体积v 为横坐标,以指令m 为纵坐标,在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 连起来,看看它们是否大致为一条直线。
八年级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技能目标:能够根据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难点:运用密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容器、水、不同物质的试样。
2. 教学资源:教材、黑板、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 引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沉在水中而有些物体浮在水面上?2. 导入密度概念:解释密度的含义,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 提问学生:如何比较同样体积下不同物质的重量?Step 2 密度的计算1. 密度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2. 实例讲解:结合实际物体的质量、体积数据,演示如何计算密度。
3. 学生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
Step 3 密度的实验1. 实验设计:将不同物质的试样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2. 实验过程: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3.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其密度,并进行分析。
Step 4 密度的应用1. 密度与浮力: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与密度的关系,解释为什么有些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 密度的工程应用:结合实际例子,介绍密度在工程中的应用,如建筑、船舶设计等。
Step 5 师生互动1. 提问交流:让学生回答几个与密度相关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小实验或观察,并在班级中展示结果。
五、教学方式1. 教师讲解:通过理论讲解、示范计算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帮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规律。
3. 学生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整理并归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