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检测基本知识20150206定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48
《检验的基础知识培训》培训讲义一、检验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1、检验的定义检验就是对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测量、检查、试验、计量,并将这些特性与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其符合性的活动。
美国质量专家朱兰对“质量检验”一词作了更简明的定义:所谓检验,就是这样的业务活动,决定产品是否在下道工序使用时适合要求,或是在出厂检验场合,决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
1.2、关于检验的理解在工业生产的早期,生产和检验本是合二为一的,生产者也就是检验者。
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劳动专业分工的细化,检验才从生产加工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工种,但检验仍然是加工制造的补充。
生产和检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检验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特别是现代企业的流水线和自动线生产中,检验本身就是工艺链中一个组成工序,没有检验,生产过程就无法进行。
从质量管理发展过程来看,最早的阶段就是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曾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都是在质量检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可以这样认为,质量检验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如果这个“根”不扎实,全面质量管理这棵树的基础就不会巩固。
在我国进一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施ISO9000 系列国际标准时,特别是进行企业机构改革时,决不能削弱质量检验工作和取消质量检验机构。
相反,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项工作,要更有效地发挥检验工作的作用。
现代工业生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客观存在的随机波动,要绝对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就存在质量检验的必要性。
很难设想,存在一个所谓理想的生产系统,它根本不会产生不合格品,则质量检验及其相应的机构就可统统撤消,实际上这种理想式生产系统是不存在的。
为了正确认识企业的质量检验,还必须澄清两个个容易混淆的观念:一个是认为产品质量是由设计和制造来决定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因而对检验工作不予重视,甚至有所放松。
检测工作基础知识主要内容一、法定计量单位二、数据处理三、检测人员应注意的问题四、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一、法定计量单位法定计量单位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我国国务院于1984年发布了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包括:(1)国际单位制(SI)的基本单位;(2)国际单位制(SI)的辅助单位(目前辅助单位已归为具于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一类);;(3)国际单位制(SI)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4)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名称;(5)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成的单位;(6)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所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
国际单位制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主体。
SI 的6个基本单位基本单位是基本量的单位。
基本量是约定地认为在函数关系上彼此独立的量。
其量值能以高准确度复现出来。
每个基本单位都给出了严格的定义。
SI基本单位是SI的基础。
SI的2个辅助单位两个辅助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导出的,是独立而具体的单位。
目前辅助单位已归为具于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一类SI的19个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上述词头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叠使用,仅用于与SI单位(kg除外) 构成S的十进倍数单位和十进分数单位。
相应于因数103(含)以下的词头符号必须用小写正体,大于106(含)的词头符号必须用大写正体,从103到10-3是十进位,其余为千进位。
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计量单位的中文名称主要用于叙述性文字和口述中,不得用于公式、数据表、图、刻度盘等。
计量单位的符号按其名称或简称读,不得按字母读音读。
单位符号一般用正体小写字母书写,以人名命名的单位符号必须为正体大写,升的符号可用大写或小写。
单位符号和中文符号不得混合使用,非物理量的单位(台、件、人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单位。
℃可用作为中文符号使用。
如J/℃可以写成焦/℃,而牛m的写法则不正确。
乘方形式的乘方形式时一般先读乘方,再读单位。
产品检验基础知识(检验员培训资料)产品检验基本知识一、检验基础知识1、什么是检验(QC)?定义:检验是指依照检验标准对产品进行测量、观察或试验,将其检查结果与检验标准进行比较,最终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的过程。
2、检验三要素1) 产品--- 检验的对象。
品管人员应当了解产品的用途、关键特性、在你负责的区域内的质量特性对后工序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一个称职QC你还应当了解生产流程;2) 检验方法---既检验手段,包括检验工具、仪器、目力等。
你要了解产品特性的重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仪器工具;3) 检验标准---检验的生命线。
假设一个企业,没有检验标准,仅凭个人经验操作,或标准制定描述失当、不充分或者模糊,它能够作出优质产品来,是难想象的。
所以,在二方验厂时,有经验的稽核人员会首先考察你工厂的控制标准和实验室,然后在去勘察你的控制现场3、检验职能(作用)1. 把关:放行合格的产品,卡住不合格的产品。
这是检验的根本命脉。
2. 报告:将产品检验的结果报告给质量管理部门。
报告的目的是建立和收集数据,记录报表是为运用而生的,其作用是为评估过程业绩和下一步的质量改进提供原始数据。
所以,作为一名质量经理,在设置记录的种类、数量、格式内容,你首先应当考虑质量诉求,既客户的期望和要求,当然你还要考虑公司需求和现有资源状况。
报告包括两种形式:l 例行报告如检验记录、返工返修记录、质量报表等;l 异常报告如品质异常报告、纠正预防措施处理单、退货报告等3. 反馈将产品不合格信息及时反映给产品制造部门及相关单位和人员。
以上是品管人员的基本职责,你应当根据公司的情况和需求,赋予QC更多的功能与职责,譬如监督(工艺监督与确认)、指导(给操作者纠错和辅导)、改进等。
二、检验标准的有关知识1. 检验标准的要素构成1) 检验项目:即产品特性(检验的指标和内容)。
这是检验标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包括l 外观:脏污、肥油、破损、弯曲、色泽、图案的正确性;l 尺寸:板厚、线宽、线径、管脚长度等;l 产品功能如通断(开路和短路)、钻孔检查(菲林)、发光颜色l 产品性能如阻燃性、耐热性、绝缘阻抗、安全耐压、寿命等;l 包装:内外包装、说明书落地试验2) 检验方式:采取全检还是抽检3) 检验手段:使用什么工具和仪器4) 判断准则:经过检查后,如何判定该项目是否合格(分为单件质量和批质量)5)试验环境: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5) 引用的文件信息:如AQL标准、国家标准、企业标准等2. 适用的检验标准有哪些?1) 产品检验规范(检验标准书)2) 产品图纸、技术规格书3) 生产指令说明4) 客户订单5) 产品样板/图片/菲林等,建议尽可能多采用实物标准,作为标准体系的重要补充;6) 色板(偏通卡)7) 抽样标准(GB2828.1-2003)三、产品检验的分类1. 按产品形成的阶段分类:l 来料检验包括采购物料和委外加工产品的检验。
第一篇检验基础知识一,检验的定义:检验就是通过观察和判断,适时结合测量和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的评价。
检验的七大要素:定标,抽样,测量,比较,判定,处理与记录。
二,质量检验的基本职能:(!)把关的职能:(2)预防的职能(3)报告的职能(4)改进的职能三,质量检验的三性:(1)公正(2)科学(3)权威四,质量检验的三检测:(1)自检(2)互检(3)专检五,签名制——责任制。
六,不合格品的管制:(1)“三不放过”的原则,是质量指导思想。
A:不查清不合格的原因不放过。
B:不查清责任者不放过。
C:不落实改进措施不放过。
(2)“三不允许”的原则,是质量方针:A,不生产不良品B,不传递不良品C,不放过不良品(3)两种“判别”职能A,符合性判断B,适用性判别(4)不合格品的分类:A,报废B,返工C,返修D,让步使用001(5)不合格品的管理:A,标识B,隔离七:质量检验的方法:(1)按检验的数量划分:A ,抽样检验B ,免检C:全检(2)按质量特性值划分:A, 计数检查B, 计量检查(3)按检验性质划分A, 理化检验B , 功能检验(4)按检验后完整性能(后果性能)划分A , 破坏性检验:比如,17P09A塑胶壶身B, 非破坏性检验(5)地点划分A, 固定检验B ,流动检验(6)按检验的目的划分:A, 验收性质的检查B,监控性质的检查八:判定性检验的工作内容及要求:(!)熟悉和掌握规定的要求(质量检验标准)(2)测量产品的数据正确性(3)产品与样板相互比较(4)判定产品是否满足要求(5)对不良品(现象)处理的实施及处理结果。
(6)对所检验的产品进行表单记录。
九:质量检验的目的:A, 判定产品和物质是否合格。
B , 证实它的符合性。
C , ,质量评审结果D, 考核过程质量E, 获取产品质量信息十:检验的分类(1)按生产过程的顺序进行分类A :进货检验B, 过程检验①首检②巡检 002C: 成品检验(2)按检验的目的分类A 生产检验B 验收检验C 复查检验十一:质量检验信息的作用(1)为调节控制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质量检验基础知识第一节基本术语及原理1、缺点与不良品如何分类?(1)缺点:指产品单位上任何不符合特定要求条件者。
(2)不良品:指一个产品单位上含有一个或以上的缺点(3)不良率:任何已知数量产品单位不良率为100%乘以其中所含的不良品的单位数,再除以产品单位的总数即得。
不良品个数不良率=×100%检验之产品单位数2、工厂的产品为什么需要检验?检验是工厂实施品质管理的基础,通过检验工作,可以了解工厂的产品质量现状,以采取及时的纠正措施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检验的主要目的就是“不允许不合格的零部件进入下一道工序”。
虽然质量控制的重点在现阶段已转向设计、采购、工艺流程等预防活动。
但是,绝大多数制造企业中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检验工作,在人们心目中,检验仍然是最古老的最实在的质量保证方法之一。
3、导致不合格的原因有哪些?(1)设计和规范方面包括:①含糊或不充分;②不符合实际的设计或零部件装配公差设计不合理;③图纸或资料已经失效。
(2)机器和设备方面包括:①加工能力不足;②使用了已损坏的工具、工夹具或模具;③缺乏测量设备/测量器具(量具);④机器保养不当;⑤环境条件(如温度和湿度)不符合要求等;(3)材料方面包括①使用了未经试验的材料;②用错了材料;③让步接收了低于标准要求的材料;(4)操作和监督方面包括:①操作者不具备足够的技能;②对制造图纸或指导书不理解或误解;③机器调整不当;④监督不充分4.工厂里的检验通常包括哪些内容?(1)来料检验(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2)过程检验(IPQC, 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3)最终检验(FQC, Final Quality Control);(4)出货检验(OQC, Outgoing Quality Control);在有的工厂里,FQA专指拉线上的检验;也有的工厂,FQC与OQC是混合进行的。
检验检测知识进出口商品检验检测•一、基本框架•二、基础数学知识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三、抽样检验•四、实验室检测进出口商品抽样与检测•一、基本框架•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为进出口商品检验概述;第二章为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三章为抽样检验;第四章为检测数据处理和检测质量控制。
•对于第一章,都是描述性的知识,大家主要参考培训指南的要求进行复习。
•简要了解:世界和我国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起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我国发布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律法规;进出口商品检验5个方面的作用并理解其具体含义等。
进出口商品抽样与检测•一、基本框架•要熟悉国家质检总局的职能;进出口商品10个方面的检验业务及其内容;检验方法的分类、特点、应用范围、基本内容和作用;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工作程序及其基本内容•应掌握现行的商检法及其实施条例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进出口商品检验依据的含义;进出口商品检验中按性质不同对检验依据的分类。
二、相关的理论和基础数学知识•1、基础数学知识• 1.1 加法原理•完成一件事有n类方法,第一类有m1种方法,第二类有m2种方法,…第n类有m 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 n种不同的方法二、相关的理论和基础数学知识• 1.2 乘法原理•完成一件事要分n个步骤,第一步有m1种办法,第二步有m2种办法,…第n步有m n种办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 · … · m n种办法• 1.3 排列•从m个不同元素中,每次抽出n个(n≤m)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排列,用•为使m=n时,上述公式有意义,令0!=1二、相关的理论和基础数学知识• 1.4 组合•从m个不同元素中,每次抽出n个(n≤m)不同的元素组成一组,叫做组合,用下式来表示•组合的几个性质:二、相关的理论和基础数学知识•2、概率论基础• 2.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
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一)质量检验的定义1、检验就是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对产品而言,是指根据产品标准或检验规程对原材料、中间产品、成品进行观察,适当时进行测量或试验,并把所得到的特性值和规定值作比较,判定出各个物品或成批产品合格与不合格的技术性检查活动。
2、质量检验就是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和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情况的技术性检查活动。
(二)质量检验的基本要点:1、一种产品为满足顾客要求或预期的使用要求和政府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都要对其技术性能、安全性能、互换性能及对环境和人身安全、健康影响的程度等多方面的要求做出规定,这些规定组成对产品相应质量特性的要求。
不同的产品会有不同的质量特性,同一产品的用途不同,其质量特性要求也会不同。
2、对产品的质量特性要求一般都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要求在产品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其它相关产品设计图样、作业文件或检验规程中明确规定,成为质量检验的技术依据和检验后比较检验结果的基础。
经对照比较,确定每项检验的特性是否符合标准和文件规定的要求。
3、产品质量特性是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形成的,是由产品的原材料、构成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如零、部件)的质量决定的,并与产品实现过程的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设备能力甚至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的。
因此,不仅要对过程(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合格上岗,对设备能力进行核定,对环境进行监控,明确规定作业(工艺)方法,必要时对作业(工艺)参数进行监控,而且还要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判定产品的质量状态。
4、质量检验是要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其它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观察、试验、测量,取得证实产品质量的客观证据。
因此,需要有适用的检测手段,包括各种计量检测器具、仪器仪表、试验设备等,并且对其实施有效控制,保持所需的准确度和精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