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91.50 KB
- 文档页数:1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穴位敷贴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通过贴敷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改善健康状况的效果。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来说,腹胀便秘是常见的问题,可以使用穴位敷贴治疗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关于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的护理技术。
一、选择适当的穴位:1.关元穴:位于脐中央,可以缓解腹胀、便秘等腹部不适。
2.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髌骨下方三寸,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3.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椎棘突下方,可以调整胃肠蠕动,缓解腹胀、便秘等症状。
二、准备穴位敷贴所需材料:1.中药敷贴布:选择透气性好、无刺激性、无毒副作用的敷贴布,尽量避免过敏。
2.温水:用于湿敷贴布前的湿润处理。
3.药物: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红薯藤、黄连、郁金、川穹等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的药材,也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用适宜的中药。
4.温水袋:用于热敷中的药液温度维持。
三、具体操作步骤:1.将选择好的药物放入纱布袋中。
2.用温水将敷贴布浸湿,然后拧干,使其不滴水但保持湿润。
3.将湿敷贴布放入温水袋中,患者腹部着裤,敷贴部位裸露,用温水袋热敷穴位,药物渗透至皮下。
4.按摩穴位:用拇指按压指定穴位约2分钟,然后以顺时针方向揉动50次,再逆时针方向揉动50次,以促进血液循环。
5.固定敷贴:将湿敷贴布贴在穴位上,用透明胶带或弹性绷带固定,避免滑脱。
6.保持温度:每次保持敷贴时间20-30分钟,同时保持敷贴处温度适中。
7.观察病情:敷贴过程中要时刻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注意有无过敏或不适反应。
8.清洁穴位:敷贴结束后,用温水或无菌纱布清洁穴位,确保卫生。
四、注意事项:1.在进行穴位敷贴治疗前,应充分了解病人的健康情况、穴位的具体位置及相关禁忌症,确保安全。
2.病人如果有皮肤过敏或伤口、湿疹等皮肤损伤的情况,应暂时停止敷贴。
3.敷贴过程中,应确保环境安静、室温适宜,病人放松身体,增加效果。
4.根据医生的建议和病人的具体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他的穴位和药物进行敷贴治疗。
中医穴位贴敷疗法的技术要点第一节穴位贴敷疗法的治病机理穴位敷贴疗法是将中药研末调制成糊状,敷布于患处或经穴部位,以达到舒筋活络、去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排脓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中医学概念里,穴位敷贴属外治法范畴,更具体地说属针灸疗法中的“天灸”类。
可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一年四季均可采用。
但根据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的盛衰与经穴开合,在特定的节气进行治疗,疗效会更显著。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用现代医学解释,药物透过皮肤吸收的过程有三个步骤,一是释放,指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扩散到皮肤或贴膜上。
敷贴药物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指模对药物的透过率。
二是穿透,指药物透过表皮进入内皮。
在此过程中药物于体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提高。
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呈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
三是吸收,指药物透入皮肤与黏膜后通过血管进入人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一、穴位作用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
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
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
穴位敷贴是一种中医养生保健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腹胀和便秘是常见的问题,合理应用穴位敷贴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穴位敷贴治疗腹胀便秘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消化道蠕动,增加肠道蠕动活力,从而改善腹胀和便秘症状。
确定穴位:可以选择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关元、中极、四白、大肠俞等。
然后,准备敷贴材料:一般选择富有弹性的艾绒布,尺寸根据病人的需要适当调整。
接下来,进行穴位敷贴:
1. 准备艾绒布:选择一块适量的艾绒布,将其整齐地剪成适当的大小,并清洗干净。
2. 热敷:将艾绒布用清水稍微湿润后,放到电热毯或蒸锅内蒸热,待其达到适度的温度后取出。
3. 敷贴:将热敷好的艾绒布放在病人的腹部,将其覆盖在选择的穴位上,并用一根细的绒线或胶布固定住。
4. 热敷保温: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等方法对敷贴区域进行热敷保温,保持温度在40~45摄氏度之间。
5. 存留时间: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穴位敷贴的时间,一般在30分钟到1小时左右为宜。
在穴位敷贴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注意不要过度刺激。
在敷贴结束后,要及时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充足的睡眠。
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建议病人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敷贴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不能单纯依靠此方法来缓解腹胀和便秘症状。
病人应始终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
穴位敷贴实施方案
穴位敷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贴上药物或草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具有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穴位敷贴的实施方案。
首先,选择合适的穴位。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治疗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敷贴。
一般来说,穴位应选择在患处周围或相关的经络上,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次,准备好敷贴的药物或草药。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草药进行敷贴。
可以选择外用贴膏、药酒、药粉等形式的药物,也可以选择适合敷贴的中草药进行煎煮后敷贴。
然后,进行穴位的准备工作。
在敷贴前,需要清洁患处的皮肤,保持干燥。
同时,也需要将敷贴的药物或草药准备好,以便随时使用。
接着,进行穴位敷贴。
将准备好的药物或草药敷贴在选择的穴位上,可以使用胶布或纱布固定。
敷贴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到1小时,视患者的情况而定。
在敷贴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患者的情绪稳定,避免剧烈运动或受风。
最后,进行敷贴后的护理工作。
在敷贴结束后,需要清洁患处的皮肤,并进行按摩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同时,需要避免患处受凉或受风,以免影响疗效。
总之,穴位敷贴是一种简单易行、疗效确切的中医疗法,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穴位、准备好药物、进行穴位的准备工作、进行敷贴以及敷贴后的护理工作。
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实施方案进行操作,才能确保疗效的达到和患者的安全。
第六篇敷熨熏浴类技术第一章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有哪些穴位敷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康复。
穴位敷贴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症状和需要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贴敷。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
1.前天柱穴贴敷:前天柱穴位于手臂内侧,肘尖延长线与掌心相交的位置。
用温水将手臂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前天柱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2.足三里穴贴敷: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3寸的位置。
用温水将小腿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足三里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3.内关穴贴敷: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的正中线上,掌侧突骨的一横指之上。
用温水将手腕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内关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4.后蒸腾穴贴敷:后蒸腾穴位于足背外翻腰窝中央。
用温水将足背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后蒸腾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5.天柱穴贴敷:天柱穴位于颈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一横指的位置。
用温水将颈部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天柱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6.翳风穴贴敷:翳风穴位于肩胛骨下缘与脊柱外侧缘的中间,第三胸椎棘突下一横指的凹陷处。
用温水将肩胛骨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翳风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常用的穴位敷贴方法,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穴位可以选择。
贴敷穴位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疾病情况进行选择,同时要注意贴敷的时间和频率,一般来说可以每天贴敷1-2次,每次持续10-30分钟。
在贴敷的过程中要保持坐姿放松,不要过度活动,以免贴敷部位受到影响。
此外,为了增加穴位敷贴的效果,有时还可以在贴敷的过程中使用一些辅助疗法,比如在贴敷前先用温水泡脚、热敷或按摩贴敷部位等。
穴位敷贴技术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等疼痛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药物选择临床有效的方剂,都可以熬膏或者研末作为穴位贴敷用药防治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1.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细辛、白芷等。
此类药物具有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拔病外出。
但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
2.刺激发泡类药物:如白芥子、斑蝥、毛茛、蒜泥、生姜、甘遂等。
此类药物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3.气味俱厚类:如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巴豆、生南星等。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赋型剂的选择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因此,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效果。
现代穴位贴敷中主要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姜汁、蒜泥、蜂蜜、鸡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1.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药物附着和渗透。
2.盐水: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
3.酒:性大热、味甘、辛。
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4.醋:性味酸苦、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
穴位敷贴技术(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一、适用范围 (2)二、评估 (2)三、告知 (2)四、物品准备 (2)五、基本操作方法 (3)六、注意事项 (3)附: (5)穴位敷贴技术操作流程图 (5)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恶性肿瘤、各种疮疡及跌打损伤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咳喘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三、告知1.出现皮肤微红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皮肤瘙痒、丘疹、水泡等,应立即告知护士。
2.穴位敷贴时间一般为6~8小时。
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
3.若出现敷料松动或脱落及时告知护士。
4.局部贴药后可出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棉纸或薄胶纸,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压舌板,无菌棉垫或纱布,胶布或绷带,0.9%生理盐水棉球;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患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3.更换敷料,以0.9%生理盐水或温水擦洗皮肤上的药渍,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4.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压舌板将所需药物均匀地涂抹于棉纸上或薄胶纸上,厚薄适中。
5.将药物敷贴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为避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物,可加敷料或棉垫覆盖。
以胶布或绷带固定,松紧适宜。
6.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六、注意事项1.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敷贴,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穴位敷贴操作方法
穴位敷贴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上药物或热敷物,以达到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的目的。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准备材料:选择合适的药物或热敷物,如贴膏、贴剂、热敷贴、艾叶等。
2.选择合适的穴位:根据需要治疗的疾病或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
可以咨询专业医生或参考相关的中医书籍。
3.清洁穴位:使用清水和肥皂或酒精棉球清洁选定的穴位,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4.涂抹药物或敷贴物:将药物或敷贴物均匀地涂抹在穴位上,或直接将药物或敷贴物贴在穴位上,保持尽量贴紧。
5.固定穴位:使用透明胶布、纱布或绷带固定药物或敷贴物,确保其不易脱落。
6.根据需要持续时间:根据需要,可以选择让药物或敷贴物暴露在皮肤上的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一整夜。
7.移除敷贴:根据药物或敷贴物的说明,适时将其从穴位上移除,并清洗皮肤。
重要提示:在进行穴位敷贴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确保选择合适的穴
位和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潜在的副作用。
此外,敷贴时应注意避免过强的刺激或损伤皮肤。
腧穴敷贴法一、穴位贴敷的概念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
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二、原理和特点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
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所以,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
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
三、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班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