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周期特性,该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各个阶段与企业的区位决策、出口或国外生产决策均有联系。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该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然而,就其应用范围来讲,该理论难以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资增加的现象(如美国对欧洲食品加工工业的投资),也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而将产品加以改进和多样化的行为。

3、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巴克利(Peter J·Buckley)、卡森(Mark C·Ca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lanM·Rugman)共同提出了“内部化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尤其是专有技术、专利、管理及销售技术等信息与知识产品)的价格难以确认,造成市场交易成本过高。跨国公司只有将中间产品市场交易纳入到公司内部经营活动中,以内部市场取代低效率的外部市场,才能减少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利润。

内部化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科斯1937年的研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当中间产品外部交易市场不完善时,企业就会产生创造内部市场的动力。而当市场内部化的范围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国际兼并都反映出跨国公司建立全球网络系统的战略特性,内部化理论是目前国际直接投资方面的主流理论之一,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它强调管理水平对企业国际化的意义,但内部化理论在解释国际生产的必然性和国际生产的地理分布等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4、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Kojima,1978)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把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结合起来,以投资国和东道国的比较成本为基础,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果,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也是接受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对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显示出如此特性。小岛清理论较好地印证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特性,但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并不符合小岛清理论,有的学者认为小岛清理论是一个阶段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虽然小岛清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但我们可以从另外角度去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家,其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以成熟技术和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生产要素开始国际化经营的,因此该理论也可以

用以指导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社会实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现阶段较大程度符合这一特征,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大部分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使用成熟技术,利用当地低廉生产要素,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约翰·邓宁(John H·Dunning, 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资源禀赋学说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试图全面探讨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投资方向三个主要问题。其理论主要回答了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方式,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家会有所不同。他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应具备所有权优势(即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如果说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则区位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只有三种优势同时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才会成功。该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市场内部化优势的组合不仅说明国际企业或跨国公司是否具有直

接投资的优势,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选择国际营销的途径和建立优势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从选择营销方式的条件来看,国际企业要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市场内部化和区位三种优势,而出口则只需要拥有所有权和市场内部化优势,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那就只能选择技术转让方式;

第二,从建立某种优势的途径来看国际企业要同时拥有三种优势所带来的的收益,那就必须选择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如果公司仅采取出口方式,就会丧失区位优势的收益,如果只采用技术转让的方式,那么企业就会丧失内部化和区位优势多能带来的收益。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最为完整地解决了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三个问题,对直接投资有着较为完整的解释力;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也证实了邓宁理论的正确性。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较为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最新研究方向之一

小规模技术理论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威尔斯(L.Wells)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的。该理论注意到发展中投资母国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特定优势”的影响,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 是投资母国市场环境的反映。在现代社会,不仅大规模生产中的现代化技术是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适合小规模生产的技术也同样可能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市场规模小,需求量有限,小规模市场中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技术具有劳动密集、成本较低、灵活性高等特点,与大企业相比反而具有相对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常采取低价策略,不需要高昂的广告费用,以物美价廉为特色,是大型跨国公司无法比拟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有很多是满足海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形成民族纽带性的投资,独特的文化特色也是竞争优势所在。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在服装、小商品以及民族手工业等方面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可以跨国经营,尤其是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不仅生产成本低、运作灵活,而且也形成了相对的优势,正是跨国经营的优势企业群体。

具体来说,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如下三点优势:

(1)小规模技术优势。由于发展中投资母国大多市场规模不大、需求多样化, 从而迫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得不将引进的技术加以改造, 使其生产技术更具有灵活性, 提供品种繁多的产品, 以适应本国小规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从而具有小规模技术的特征。这些经过改造的小规模技术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到类似市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特殊优势之一

(2)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优势。威尔斯发现, 当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后, 往往需要对其加以改造, 以便适应发展中国家当地的原料供应和零部件配套生产的能力, 而这一优势同样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殊优势之一。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还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能够提供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特殊产品, 在某些时候它甚至可以成为压倒性的经营优势。

(3)物美价廉优势。

小规模技术理论没有一概而论地认为发达国家企业就具有竞争优势,而是区别了不同产品和不同市场。它认为在民族产品、与小规模技术相联系的非名牌产品上,以及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是可能具有竞争优势的。威尔斯的理论摒弃了那种只能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从本质上看,小规模技术理论是技术被动论。威尔斯显然继承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使用“降级技术”生产在西方国家早已成熟的产品。再有它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永远处于边缘地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同时该理论很难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也无法解释当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日趋增长的现象。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程峻峰 摘 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F DI)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本文通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回顾,阐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意义,并分析这些理论的局 限性。在对FDI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当前FDI理论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发展 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F DI)起源于发达国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早期也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F DI,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F DI理论。8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F DI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FDI的理论体系,对FDI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企业FDI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6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F DI理论。有关FDI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界的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I versen,1935)、有关F 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Southa rd,1931; Dunning,1958)、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W illiams,1929)、企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Plammer,1934)、FD 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Penrose, 1956,1958;Bye,1958)、基于H O模型的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M undell,1957)。 (一)以发达国家FD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1960年,海默(S.H.H 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将跨国公司的行为置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跨国公司获得了某种特有优势。此后,金德尔伯格(C.K indleberg er, 1969)、凯夫斯(R.Cav es)、阿列伯(R.Aliber,1970)等人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维农(R.V ernon,1968)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的FDI行为,提出了美国FDI的变动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并认为FDI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F DI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 n,1976;Rug man,1981)以科斯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邓宁(J.H.Dunning,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尝试将已有的各种FD I理论相互补充、融合,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邓宁认为,只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优势都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才会发生。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情况,决定了采取FDI、商品出口、技术转让之中哪种国际化经营活动形式。该理论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进行F 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并企图 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F DI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克莱格,1987)。 (二)以发展中国家FD 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邓宁(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将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N P成正比关系。技术地方化理论(https://www.doczj.com/doc/2d2089245.html,ll,1983)指出,即使发展中国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贸易经济2班苗淑恺国际经济学是在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们对跨国经济活动不断总结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存在,就产生了国际贸易。对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市场的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为前提,在排除政府和其他人为干预以及货币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格局的确定,以及贸易模式安排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是纯理论探讨,理论的机轴应该说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以及它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的存在,尤其是以市场不完全竞争为条件,考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则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出发点,考虑到科技进步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作用,从新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从需求的特点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了讨论,同时也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资产阶级的最早的经济思想,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产生于15世纪,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变日渐衰落。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其对外贸易学说也相应地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学说和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早期的重商主义从16世纪到17世纪,晚期则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是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在他们的主要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述说了保持和增加英国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积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国,占了流向开展屮国家fdi总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国也是世界资本的-大供应源,虽然口前巾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规模还较小,但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视。仅20XX年一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就到达了 32%,中国的很多跨国大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XX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到达亿美元1,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到达了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到达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施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国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国的市场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观层而的,这些h益增长的对外宵接投资终究是由什么样的企业奉献的?剔除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国的影响,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乂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企业层面的复杂差昇很难由一个笼

统的调查阐释清楚,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层面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答复上面的问习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无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习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标准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将来的开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途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开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关于异质企业的理论假设需要更加详细的企业面的数据来进行检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着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科技经济市场 1引言 500年至1500年,经济的年增长只有0.1%,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产出只增长了3倍,而18世纪的英国却取得了10倍于过去的增长率。这一现象第一次让人兴奋不已,古典经济学家们首先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是由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为主要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核心工作,他们是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杰出前驱,斯密强调劳动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李嘉图则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马尔萨斯则强调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视野都被局限在识别影响增长的因素和说明决定经济增长过程的机制上。 哈罗德1939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理论的一篇论文》和1948年出版的《走向动态经济学》,提出了经济学界的第一个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使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从定性走向了定量,1946-1947年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发表了二篇有关经济增长的论文。哈罗德和多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既是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起点,从而标志着主流经济学开始将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2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 1870年以后,经济学主流关注的重点从供给转向了需求,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远离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哈罗德-多马则开创了主流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研究,标志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复兴。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模型是建立在Harrod(1939)和Domar (1946)的基础上,按照Harrod-Domar模型,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的最主要因素有两个:决定全社会投资水平的储蓄率和反映生产效率的资本-产出比率。由于假设前提的局限,在他们的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状态的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即经济长期均衡增长呈现出“刀刃”特征。但Harrod-Domar模型标志了经济学界运用数理经济方法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始,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对资本积累和劳动就业的研究,对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将资本和劳动作为经济增长所必须依赖的两大要素,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这一模型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也是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起点,同时,它也是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内生化进程的出发点。 Harrod-Domar模型强调物质资本的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意义。这是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经济增长率的起点,模型中四个外生的参数:资本-产出比、储蓄率、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人口增长率,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将这四个外生变量内生化而进行的。 3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准 索罗在Harrod-Domar模型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三个假设:(1)总 量生产函数象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样具有新古典性质;(2)劳动和资本这二种生产要素在任何时刻都处于供求均衡状态;(3)劳动和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基础上索罗于1956年发表的论文《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成了近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研究的基准点:(1)自索罗模型开始,新古典生产函数就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标准的总量生产函数;(2)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整个经济时刻都处于动态一般均衡状态成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的通则;(3)索罗模型将给定人们掌握的技术下的劳动生产率内生化,于是在其模型中引入了那个著名的代表技术水平的变量A;(4)索罗模型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确立了一个思想传统:它使经济增长理论变成了完全从供给方面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源;(5)在索罗模型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增长模型都以自己的长期增长稳态来解释形成“卡尔多稳态”的原因。 罗索模型通过假设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解决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刀刃”问题,但它却不能解决没有外生给定技术进步时产生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此外模型中的储蓄率也不是通过个人动态最优化行为内生决定的,更为紧要是的它能解决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问题却不能解决经济增长本身!索罗模型的缺陷激发了经济学家们构造经济增长数学模型的冲动。其中,拉姆齐模型通过变分法解决了消费都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折中,解决了最优化的储蓄、生产和消费的时间路径,沿着这条思路的研究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卡斯和库普曼斯在1965年作出的贡献:他们将拉姆齐的消费都最优化理论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而使新古典模型达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4将储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理论没有考虑消费者的最优化决策行为,而是假设储蓄是产出的固定比例,并且是外生给定的,从而使这个模型缺乏微观经济基础。于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在将资本内生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将储蓄率内生化。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第二步内生化不仅导致了拉齐姆-卡斯库普曼斯模型(无限斯界模型)的产生,而且也导致了戴蒙德的世代交替模型的诞生。 按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将储蓄内生化,首要条件是建立附有对时间的主观帖现率的新古典的效用函数,在个人效用函数最大化分析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决策的时间范围,即决策的个人是将未来无限长时间中的效用最大化,还是仅仅将自己有限的一生的时间内进行效用的最大化,以前一种时间假定为条件建立的经济模型被称为“无限期界模型”(Infinite Horizon M odel)以后一种时间假设为条件建立的模型被称为“世代交叠模型”(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 odel)。 拉姆齐以数学模型论证了最优消费行为下,一国储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Ramsey,1928),但由于当时经济数学工具的限制,拉姆齐推导出的其实是每个时点上的最优储蓄,而没有依据基本的效用函数指出整个未来时期中最优消费和最优储蓄的动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佘时飞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2) 摘要:在哈罗德-多马将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基础上,索罗将资本进行了内生化,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斯和戴蒙德则将储蓄进行了内生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此后沿着内生化方向,出现了大量的文献,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内生化将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本文将对这一方向的发展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内生增长 经济研究 趦趻 2009年第8期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1.1贸易和投资的替代理论 蒙代尔(1957) 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即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是在国际贸易壁垒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投资厂商始终沿着特定的轨迹,即所谓的雷布津斯基线(Rybczynski line)进行跨国直接投资,那么这种投资就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蒙代尔的贸易和投资替代论是建立在两个作家两个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标准国际贸易模型基础上的,所以替代理论一般只适用于两个经济发展状况相近的国家而进行的直接投资,而对于其他情况的国际投资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 1.2贸易和投资互补理论 日本学者小岛清(1977) 结合日本的实践经验,提出了FDI 与国际贸易互补效应的小岛模型。他提出直接投资的“生产函数改变后的比较优势”概念,强调了直接投资不仅是资本的流动,而且还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总体转移,是投资国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接受投资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子公司、合资公司等)的总体转移。小岛清认为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相应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为东道国所吸收和普及,进而就可以把东道国潜在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同时投资国可以集中精力创造和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比较优势,从而使两国的比较成本差距扩大,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条件。 马库森(Markuson)和斯文森(Svensson)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要素比例理论提出的关于投资和贸易关系的理论认为蒙代尔关于投资和贸易关系的替代理论是基于两国要素比例不同,其他因素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才得出的结论,一旦改变这一条件,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替代,而是互补。即国际投资和贸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基于网上文献资料整理所得 国贸1001 2号 江小梅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自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模型中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更为微观层面的许多现象。如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直至2003年梅里兹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沿用了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但放松了同质企业的假定,将企业生产力的差异内生到垄断竞争模型中,运用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动态产业分析方法扩展了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从而成功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到模型中,将贸易理论研究对象扩展到企业层面。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是,市场份额向高生产率企业靠近,而那些低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从而提高了行业生产率水平,这一效应在封闭经济中是无法实现的。 新-新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前沿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是用来解释最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现象的,且以微观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的全球生产组织行为和贸易、投资行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企业是存在差别的,而不是像新贸易理论那样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同质的,只是外在的市场结构差异影响到企业行为。 新-新贸易理论包括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关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抉择,即企业可以选择退出市场、供应国内市场、出口国外市场以及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供应国外市场等4 种类型;二是关于企业的内部化抉择,即一体化(Integration)和外包(Outsourcing)两种,再分为国内国外两种情况,企业的选择包括:(1)国内一体化,也称为国内内包(In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只在国内生产;(2)国际一体化,又称国际内包(OffshoreInsource)和垂直对外直接投资(Vertical FDI),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生产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再通过公司内贸易出口到国内母公司的生产形式,其涉及到公司内贸易(Intra-firm Trade);(3)国内外包(Outsource at home),是指企业通过在国内外包的形式组织生产;(4)国际外包(OffshoreOutsource),是指企业将部分中间产品和零部件通过在国外市场外包,再通过贸易进口到国内来组织生产,这一过程会涉及到贸易,所以又称为“长臂贸易”(Arm’s-Length Trade)。 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作为研究重点。企业异质性有两种形式,由于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差异而产生的异质性,这两种异质性紧密相连。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阐明了现实中只有部分企业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通过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的概念融入贸易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公司内贸易模式,并在企业全球化生产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创新。 从研究范畴看,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对单独企业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产业间贸易。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大多数研究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一般均衡模型只是限定了企业所在产业部门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则是模糊的。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

文献综述格式及要求

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题目)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段前后各空一行 学生:(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学院:(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署名采用小四号仿宋体) [摘要]:××××××××××××××××××(摘要内容空两个汉字符由“[摘要]”引出,用小四号宋体、两端对齐方式排列200—300字,)[关键词]:×××;××××;×××××;×××(关键词另起一行空两个汉字符由“[关键词]”引出3-5个,小四宋体) Abstract:××××××(小四Times New Romar,200—300个实词,左面对齐方式排列) Key words: ×××;××××;×××××;×××(3-5个,小四Times New Romar,左面对齐方式排列) 前言(引言) ×××××(格式: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意义、范围、前人研究情况及其与本课题的关系。要求: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范例]:FDI影响出口竞争力的因素分析与研究综述(前言)FDI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围绕两大主题而展开,一是什么因素引起FDI,即FDI产生和发展的动因问题;二是FDI的效应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的加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关FDI与贸易关系研究的重点正在发生转移,FDI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日渐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正文:××××× 格式:正文一级标题采用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小二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排列;二级标题采用两边加圆括号的中文序数(如(一)(二)(三)……)标引、三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三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如1. 2. 3. ……)标引、小四号黑体加粗距左边正文边框两个汉字符。各级标题中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字体。各级标题与正文前后段间距0.5行或6磅。从此页开始编页码。其它文字用小四宋体。宋体小四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固定值22磅、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采用半角Times New Roman体的要求排版,每段首行缩进两个汉字。 要求:正文是综述的主体,综合前人文献中提出的理论和事实,比较各种学术观点,阐明所提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等。一般可以按照题目大小、内容多少及逻辑关系,安排不同层次的大小标题,按论点和论据组织材料,从不同角度阐明主体中心内容。主体部分引用的资料应注意以下问题:能说明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资料真实可靠,既新颖又具有代表性;能反映问题的发展阶段以及阶段性成果。)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周期特性,该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各个阶段与企业的区位决策、出口或国外生产决策均有联系。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该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然而,就其应用范围来讲,该理论难以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资增加的现象(如美国对欧洲食品加工工业的投资),也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而将产品加以改进和多样化的行为。 3、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作者:王平、钱雪峰 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顾卫平 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 作者:傅钧文 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 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4、《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柳钦、张谊浩 内容: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5、《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作者:盛斌、廖明忠 内容: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 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020206国际贸易学(二级学科)

020206国际贸易学(二级学科):020206国际贸易学(二级学科): 专业代码:020206 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学制:3年所授学位:经济学硕士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掌握坚实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政策与实务专业知识,熟悉多边贸易体制与规则及主要国家对外经贸政策,熟悉深圳市外经贸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并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外向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研究方向: 1、国际贸易政策与实务。研究世界各国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合同的商定与履行以及国际贸易方式等。 2、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及发展、贸易环境等。本专业研究生导师具有多年从事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的教学、科研经历,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对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进行研究,是一个较早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并取得较多科研成果的学术群体,在本学科范围内形成一支专业特色鲜明、人员结构合理、科研教学成果突出的梯队,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的研究特色,并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优势,在国内确立了相应的学术地位。导师队伍:本专业目前有导师11人,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互补。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陈勇教授,经济学博士,经济学院院长。在《世界经济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世界经济文汇》、《财经问题研究》、《财经论丛》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2006年出版专著《新区域主义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独自承担或参加了多项省、市级课题。赵登峰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主讲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出版专著多部,论文数十篇。江虹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出版专著1部;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以及《现代企业经营谋略库》外贸篇,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刘伟丽教授,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版专著一部;在《经济学动态》、《财经问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等CSSCI 索引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独立主持课题多项。陈凯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深圳市优秀教师,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出版专著1部,在《经济学家》、《财贸经济》、《国际贸易问题》、《世界经济研究》、《财经科学》、《商业经济与管理》等CSSCI 索引期刊独立发表论文16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一项。课程设置:高级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专题研究、国际贸易规则与政策、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分工专题研究、国际服务贸易等。教学资源:经济学院是深圳大学文科学院中唯一具有高等教育(本科、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学院。其中,金融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政治经济学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微观经济学是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为省级精品培育课程,《国际经济学》课程是校级双语示范课程。国际贸易教学团队获深圳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近年来全系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含合著)10余部,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10余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长期位于热门专业行列,和校外多家高校以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具有较多的出国出境学习机会。培养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面人文素质和复合知识结构、强烈社会责任感、优良职业操守、具有创新意识和学术涵养、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能够熟练运用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法规,掌握国际贸易前沿理论;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能在外经外贸、政府机关、金融证券等部门从事实际业务、经营管理、调研策划和理论研究。周飞华 2007年毕业现为大公香港评级副总监梁伟森 2007年毕业现为广州市观见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朱振奎 2007年毕业现为深圳市银富天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潇 2007年毕业现为中广核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分析师柯晓 2007年毕业现为深圳大学在读博士、校长秘书翟拏云 2009年毕业现为中国银行深圳滨河支行副行长朱庆 2011年毕业现为招商银行龙城支行行长助理胡卫夕 2012年毕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进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也不断的变化。外商直接投资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但外商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的贡献度不同,使得产业间的发展水平差距扩大,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投资中所占比重很大,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善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正文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回顾 哈佛大学教授Vernon在1966年提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Vernon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三个阶段(创新、成熟、标准化)更迭的必然结果,外资公司顺应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在成熟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同时引起各自所在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伴随着国际投资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国际产业转移。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雁行模式”(Flying-Geee Paradigm)。按照该模式,一国产业成长经历了引进产品、进口替代、出口增长、成熟、返进口五个阶段,而产业结构升级依次分为劳动和资源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三个阶梯。随着外资的进入及一国工业化的发展,某一产业坐逐渐衰落,并将转移到低一个梯级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替代,推动产业升级。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的扩大,质量也不断提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6年即萌芽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87~1991年即稳步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92~ 1995年即高速发展阶段;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即平稳发展阶段(李义福,2009)。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产业结构分布的现状是,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偏低,对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很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第三产业的房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