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 双极型集成电路的工艺与版图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6.28 MB
- 文档页数:23
双极型集成电路(Bipolar)制造工艺双极集成电路基础有源器件:双极晶体管无源器件:电阻、电容、电感等双极IC:数字集成电路、模拟和微波集成电路特点:速度快、稳定性好、负载能力强新型双极晶体管:异质结双极晶体管多晶硅发射极双极晶体管B E C•埋层•外延层•隔离区•基区•发射区和集电区•金属化PN结隔离的NPN晶体管•钝化层•几个概念–有源区:硅片上用于制造元器件的区域–场区:没有制作元器件的区域•埋层•外延层•隔离区•基区•发射区和集电区•金属化•钝化层介质(厚氧化层)隔离的NPN晶体管如何制造双极晶体管?双极晶体管是基于平面工艺,在硅表面加工制造出来的元器件隔离方法:PN结隔离、PN结对通隔离、介质—PN结混合隔离、全介质沟槽隔离PN结隔离PN结对通隔离轻掺杂的外晶体管延层PNP晶体管(横向PNP和衬底PNP)C EN C EB B P PP P横向PNP晶体管B EP CN+N+ N-epiP-subs衬底PNP晶体管pn结隔离SBC结构工艺流程pn结隔离SBC结构工艺流程n+埋层的设计n+埋层的两个作用①减小晶体管收集区串联电阻②减弱寄生PNP管效应考虑二个要点①选固溶度大的杂质以减小埋层的电阻率②选扩散系数小的杂质以减小后续高温工艺中n+埋层向外延层的扩散外延生长的设计外延层电阻率隔离区的设计z确保p+隔离扩散穿透整个n型外延层,和p型衬底相通z隔离扩散过程中外延层的下推距离集电极深接触的设计①进一步降低集电极串联电阻②集电极欧姆接触穿透外延层和埋层相连③使用“磷穿透”工艺两个不利因素:①增加工艺的复杂性n+②加大集电极和基区之间的距离基区形成的设计考虑z为提高电流放大倍数β值和减小基区渡越时间,要求基区宽度W小,基区的掺杂浓度N低b b太低时,在较高工作电压下,集电结和发射结z Nb空间电荷区容易相连会造成穿通现象,而且低Nb 也会加大基区电阻.小到一定限度,也要求提高基区的浓度防止基z Wb区穿通依据实际情况折衷考虑。
双极型集成电路工艺(详案)各位同学:大家好!本节课将给大家介绍双极型集成电路的制造方法和过程,也就是制作工艺。
首先我们作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来复习一下集成电路的相关知识。
广义的集成电路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常说的芯片,它是将若干电子元件制作在一块单晶硅片上,并用金属或多晶硅互联线将它们连结起来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这些半导体电子元件包括:双极型晶体管、场效应管、二极管、电阻、电感、电容等。
世界上第一块IC 是由仙童半导体公司的Robert Noyce 和德州仪器公司的Jack Kilby 于是1959年分别独自发明的。
集成电路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很多分类。
最常见的是按照处理信号的连续性来分类,可分为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处理的是时间连续的模拟信号,而数字集成电路处理的则是时间与幅度取值都离散的数字信号。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按构成集成电路的有源元件的种类来划分的,若构成电路的有源元件只有双极型晶体管,则为双极型集成电路;若构成电路的有源元件只有MOS 管(场效应晶体管),则为MOS 集成电路;若电路中既有双极型晶体管,又有MOS 管,则为BiCMOS 集成电路。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集成电路的划分,生产每一种集成电路都需要相应的制造工艺,比如双极型集成电路需要双极型集成电路工艺,MOS 集成电路需要MOS 工艺,而BiCMOS 集成电路则需要的相应的BiCMOS 工艺等等。
双极型集成电路工艺是所有集成电路工艺中最早发明的,尽管受到CMOS 工艺的巨大挑战,它仍然在高速、模拟、功率等类型的电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双极型集成电路工艺按其所采用的隔离类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介质隔离,也即在器件之间制备P-N 结作电隔离区,一类采用自然隔离。
采用介质隔离双极型集成电路工艺制作的电路有TTL(晶体管—晶体管逻辑) 电路、ECL(射极耦合逻辑)电路、STTL (肖特基晶体管—晶体管逻辑)电路等,而I 2 采用P-N 结作介质隔离的双极工艺按照制作的晶体管结构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三种类型,即标准的埋入集电极晶体管工艺(SBC ),集电极扩散隔离晶体管工艺(CDI ),三重扩散晶体管工艺(3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