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卡夫卡式”美学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卡夫卡作品艺术风格的说法卡夫卡 (Franz Kafka)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语文学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于世。
然而,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艺术风格,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本文将对下列关于卡夫卡作品艺术风格的说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无法无天的宇宙(无序性的象征)卡夫卡的作品常常被解读为对宇宙秩序的无法理解、以及对生存处境的绝望感的表达。
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陷入一个似乎毫无规律可循的宇宙中,无数的随机事件和不可预测的因素让他们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种象征性的描绘让读者感到一种深刻的恐惧和绝望,反映出卡夫卡对宇宙的深刻怀疑和对人类处境的悲观看法。
2. 孤独与内心挣扎(心理现实主义的体现)卡夫卡的作品中经常描写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苦闷,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与外界和他人隔绝。
这种孤独感和内心挣扎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痛苦和迷茫。
这种心理现实主义的体现让卡夫卡的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引起了读者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3. 僵化的官僚体制(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卡夫卡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了官僚体制的僵化和荒谬,他通过严谨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将现实社会中的官僚主义和权力作恶以一种生动而深刻的方式展现出来。
他通过对官僚体制的讽刺和批判,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不满和对权力的怀疑。
这种对现实的直面和讽刺让卡夫卡的作品显得更加生动和具有现实意义。
4. 迷幻和荒诞的现实(超现实主义的倾向)卡夫卡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离奇的情节和荒诞的情境,他通过这种迷幻和荒诞的现实来表达对于现实的怀疑和批判。
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倾向让卡夫卡的作品更加富有幻想性和想象力,给人以独特的阅读体验。
5. 内在悲剧性的表达(宿命论的思考)卡夫卡的作品中包含了对内在悲剧性的表达,人物往往被命运所左右,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
这种宿命论的思考让卡夫卡的作品显得更加深刻和感人,表达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点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和环境描写的具体性,所有这些特点都是由小说内容的寓意性而来。
为了更好地显示小说的哲理内涵,更深刻地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他习惯于采用以下几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神秘的象征。
人们常常把卡夫卡的作品说成是一个个象征性的寓言,这说明象征是卡夫卡使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手法之一。
它传达的意蕴既非不可理喻、晦涩难懂,又非意旨鲜明、一目了然,而是给人一种神秘的印象。
如《审判》中K的被捕、企图申诉,以及案件的起因与内幕,始终是笼罩在云雾之中。
那个法庭更是带有神秘色彩,它的存在模模糊糊,仿佛设在阁楼上,但它却有无限的权力,能决定人的生死命运。
它无疑象征着一种与人类为敌的异己力量。
再如《城堡》,小说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是一直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它就是专制政权官僚机器的象征。
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走不到那里。
这象征着专制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可见,卡夫卡对现实的理解从来不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逼真描写,而是借助于一系列象征符号显示出来。
不仅表达多义性,更添了作品虚虚实实、若隐若现的神秘意味,从而令人陷入某种沉闷的奥秘之中。
他是用象征性的隐喻来寄托自己对社会的愤懑,同时也拓展了作品的表现内容和读者的想象空间。
二是真实的荒诞。
卡夫卡的小说虽然在整体上是荒诞的,但他的荒诞的整体常常是建立在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之上的。
也就是说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荒诞的,但作为中心事件的陪衬物却是真实可信的。
这荒诞性主要是指那些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的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
如《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忽然在一夜之间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审判》中K被荒诞地逮捕,又被荒诞地处死;《判决》中的主人公因顶撞了父亲,就被父亲判处跳河自杀,儿子竟然毫不犹豫地服从了;《饥饿艺术家》的主人公在表演到期时已饿得奄奄一息,但他愤愤不平:为什么没让他继续饿下去? 这种自我折磨也令人费解;《致科学院的报告》中猿变成了人;《城堡》中的主人公无论如何也进不了城堡,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荒诞手法。
简论“卡夫卡式”的美学特征姓名:***考号:0067考区:文山市指导教师:简论“卡夫卡式”的美学特征姓名:王绍江考号:0067 考区:文山市摘要: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折射着“现代人的困惑”,一篇篇表达了人的孤独感与恐惧感、表现了荒诞和异化的主题并具有浓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卡夫卡式”的美学特征。
如:借一只人化了的鼹鼠,为了保存自己,抵御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的恐惧心理和生存环境的非理性的短篇小说《地洞》(1923);通过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悲惨遭遇及悲惨结局,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1915);写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并杀害的银行职员约瑟夫·K的《诉讼》(1913);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进退不得,最后精疲力竭而死的长篇小说《城堡》等。
本文试通过对“卡夫卡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卡夫卡式”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卡夫卡荒诞孤独恐惧异化象征自传色彩荒诞作为一种现代审美形态,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荒谬性和无意义,具有象征性的审美意象和怪诞的表现形式。
卡夫卡的作品无一不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矛盾,表现荒诞和异化的主题,表达人的孤独恐惧感,并运用怪诞、象征和具有浓烈自传色彩的艺术手法共同构成了“卡夫卡式”的美学概念。
一、“卡夫卡式”的思想特征第一、权威不可抗拒。
在卡夫卡的意识中,始终被一种无处不存在的、强大却又无法抵御的异己力量——权威笼罩着,这种思想意识在《城堡》和《诉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表现的都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领域中“异化”了的现象。
《城堡》中土地测量员K于一个冬日的早晨,孤身一人,踏着积雪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坐落于城堡脚下的一座小山村,并去城堡请当局批准其在该村安家落户,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直到精疲力竭而死也未能如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36卷第6期,Nov.,2006,Vol.36,No.6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收稿日期:2005204204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05JK019) 作者简介:张沁文(19612),男,陕西扶风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和文艺学的教学和研究。
悖谬化叙事:卡夫卡的叙事美学论析张沁文(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摘 要:卡夫卡的叙事具有典型的玄学特征,这既造成了他的神秘与难解,又使其小说独具艺术魅力。
由于卡夫卡的犹太出身,他的心理原型和人格构成无不打上孤独的、犹太文化的印记,并最终使他形成了一种悖谬化人格。
在大多数情况下,卡夫卡的写作和其他活动都具有主客观悖逆的特点。
因此,卡夫卡不得不用分裂的视角去看待一切,这形成了他在小说叙事美学上的独特立场。
在卡夫卡看来,表面真实的东西往往最不可靠,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和内心世界无处不在上演着一幕幕滑稽戏;事与愿违,这是命中注定的,行动就意味着失败与毁灭,人生悖谬莫过于此。
关键词:卡夫卡;叙事;真实;荒诞;悖谬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6)0620033205 卡夫卡(Flanz Kafka)的小说几乎都是好友布罗德(Max B r ool)“巧施计谋和劝诱说服后才拿去的”[1]。
从创作发生学的意义上看,不是为了成就一个小说家的创造,也不是为了恪守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职责,卡夫卡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视为一体,把写作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感悟生命、思考生活的特殊表达方式,这就使他的小说写作成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个人写作。
正因为如此,他才可能更加真实地直面个体生命所遭遇的困境,写出人的本真的生存处境,并最终成为一种20世纪人类的生存处境。
卡夫卡文学创作及艺术特色1.评价卡夫卡是奥地利现代著名小说家,被公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而西方世界之所以对卡夫卡发生浓厚的兴趣,与西方社会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法西S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动荡局势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从卡夫卡的小说中找到了所谓“现代人的困惑”,人们也从卡夫卡作品的多解释性中,去认识自己和人类社会。
因此,在西方社会中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2.小说创作(1)生前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判决》、《司炉》、《变形记》、《在流放地》;以及短篇集《观察》(又译《沉思》,包括日常生活速记、散文、小说18篇)、《乡村医生》(包括14篇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包括4篇短篇小说);另有《骑桶者》等4篇短篇小说散见于报刊,但未收在集子中。
这部分加在一起约44篇。
(2)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短篇小说:计有《一场斗争的描述》、《乡村教师》、《地洞》等约34篇,其中有一部分没有完稿。
(3)生前没有发表过的3部长篇小说,即《美国》、《诉讼》、《城堡》。
3.短篇小说(1)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
卡夫卡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表现人完全屈服于存在的威力之下,这方面《判决》和《乡村医生》具有典型性。
①《判决》不仅表现了对“原父”的恐惧感,也表现了对家长制的奥匈帝国的不满;与此同时,卡夫卡通过这个奇怪的故事,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荒诞、非理性。
②《乡村医生》中,卡夫卡把现实的与非现实的、合理的与荒诞的结合起来,造成一个非理性的气氛,象征着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人的自我存在的痛苦和原罪感。
(2)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重重压迫下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以致“异化”的现象。
《变形记》是反映这个主题的重要代表作。
卡夫卡通过受压抑的小职员变成一只甲虫后的思想和活动,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骑桶者》、《饥饿艺术家》都是描写异化现象的杰作。
论卡夫卡小说整体艺术特征论卡夫卡小说整体艺术特征卡夫卡是20世纪小说史上伟大的作家,而且尤其在揭示现代主义这一新的文学创作主题中的作用及地位,举足轻重。
同时也是20世纪文学创作中首次将人的个人命运与复杂的社会环境相结合,从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作家。
卡夫卡的作品大多在传达一种深刻的寓意,即人在生存的世界中人面临的各种逆境或变异。
卡夫卡通过小说精准的表达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人如何在现实与想象中去扮演一个角色。
从而表达出人在现实面前将遭遇怎样的挑战与牺牲,卡夫卡某些作品通过童话般的故事,其中不乏尖锐的讽刺来揭示一种主体,寓意深远,发人省思。
卡夫卡的写作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心理学的那种潜意识的自由发挥的写作,因为卡夫卡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与想象的空间。
他的作品紧紧的围绕在以人为活动中心的周围,将个人的一种经历或感受紧紧的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去传达一种意识,什么意识?人在现实面前的一种痛苦,或者是寂寞,或者是空虚。
他用一种超现实的眼光去审视着一切,去注视着一切,一切皆有可能发生的事。
这种极具个人化的张扬与紧张生活的记录与全部,远远高于生活本身,高出实际很远。
他用一种永远是尖锐的那种灵活的姿态,去面对现实,去勾画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一切。
他的艺术和表现,常常给我们一张张清晰而陌生的面孔,这张面孔朝着夜晚,那些夜晚的思想就茫茫的侵来,寒冷的感觉瞬间就会袭遍全身,几乎要将人摧垮。
卡夫卡的作品,时时处处在透露出一种现实世界对灵魂的侵扰是连续不断的,几无中断,有时压抑得人快要窒息喘不过气来。
但是,卡夫卡通过艺术再造完美,将这种冷酷的侵扰一波波转化到梦想的奇幻的世界中去,从而变得精疲力竭,仿佛一个废弃的中转站。
他用一种奇特的表现手法,让我们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满足我们又只能通过其作品夸张的手法,酣畅淋漓的去体验。
卡夫卡的作品始终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即个人的命运永远是悲剧性的。
一种被时间所消磨的易耗品,但这个易耗品又是一个活动的物体。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卡夫卡式名词解释卡夫卡式是指来源于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文学风格。
卡夫卡式作品常以荒诞寓言、迷幻幻想以及对社会体制的批判为特点,其作品充满迷离不明、无法解释和无从逃离的境遇和困境。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即为以卡夫卡式的元素和特征进行词汇解释的一种文学形式,下面将以几个典型的卡夫卡式名词进行解释。
1. 迷宫迷宫是卡夫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象征性元素,它常用来代表人类在社会、家庭或思维中受困的状态。
迷宫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常常是不可逃脱的,人们被困在逻辑混乱、规则难解的环境中,不断迷失和崩溃。
迷宫使人感到沮丧、无力和困惑,强调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无法自拔的局面。
2. 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卡夫卡作品中的社会体制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主题。
它指的是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通常是虚无缥渺、繁文缛节的、没有人性和逻辑的存在。
在卡夫卡式的世界中,官僚主义经常将个人置于错综复杂和不确定的处境中,人们被无数的规则和程序所束缚,无法理解和适应。
官僚主义使人觉得丧失自我、被压制和受限,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权力对于个体的压迫和束缚。
3. 虚幻现实虚幻现实是卡夫卡式作品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它指的是现实和梦境、理性和荒诞之间的融合和交织。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现实常常被扭曲、歪曲和混淆,真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人们处于一种扭曲的现实之中,无法分辨真假和合理与荒谬。
虚幻现实使读者体验到一种迷茫的感觉,提醒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怀疑和反思。
卡夫卡式名词解释具有深刻且独特的象征意义,通过对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挣扎的描绘,传递了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条件的深刻批判。
卡夫卡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成为20世纪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高靖晋(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文系)摘要:文章选取了卡夫卡的部分文学作品,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心理对其创作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
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是孤独意识、负罪意识、阻碍意识和恐惧意识;他的创作主题表现为生存的荒诞与人性的异化。
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征具有荒诞性、寓言性,并运用了象征、隐喻和悖谬等各种独特手法,为现代文学开创了先河。
通过理解和分析他的思想艺术特征,可以使读者对现代文学的文艺理论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卡夫卡;思想特征;创作主题;艺术特征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小说的重要人物,他在西方现代文学史有着特殊的地位,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美学、哲学、宗教及社会观念等方面被后世学者广泛地争论,也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通过对其作品的研读和深入分析,可以理解卡夫卡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思想艺术特征,进而去探究这位艺术家是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将他的思想释放出来的。
这对于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表达自我情感与自我思考的过程,卡夫卡的艺术创作也离不开他日常所见所闻,根据对他的文学作品的研读,我发现了在他的作品中存在四种不同的思想意识特征,即孤独意识、负罪意识、恐惧意识和阻碍意识。
这四种意识影响了卡夫卡本人的生活以及他作品中所塑造人物的种种命运。
1.四大意识的表达(1)孤独意识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本人的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
这种隔绝并不是隐士一般的身处世外桃源,而是心灵上的距离感,卡夫卡终生生活在这种痛苦与孤独之中。
由于不接受世俗观念,难于与人沟通,他甚至在自己的家庭里也感觉到“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
他曾经在一封致他第一个未婚妻菲莉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知道,小时候我经常孤独,但那多半是被迫的,很少是自己等来的快乐。
举例说明“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
1、荒诞下的细节真实。
如《生死不明的人》卡尔的遭遇,揭示西方人生存状态;《诉讼》每个细节都显得比较荒诞和不可思义;《城堡》《美国》和《诉讼》被称为“孤独三部曲”都贯穿着社会批判主题,正因为这一主题所以细节就比较真实。
2、怪诞:《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虫,引起别人的讨厌,最后产生了消灭自己的决心,虽然情节显得怪诞、奇怪,但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欲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
3、象征:《城堡》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神秘、异化力量的象征。
4、自传色彩:卡夫卡从小在家受到压抑、胆小脆弱,又追求美好,但却常常失败,内心幻想浓重;《地洞》中表现小人物胆小心理,权威不可抗拒,障碍不可克服,孤独不可忍受,真理不可追求。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弗朗茨·卡夫卡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
他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见仁见智。
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本文将结合卡夫卡的部分作品来论述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征。
1、卡夫卡小说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为了表现世界的非理性和存在的痛苦无望,卡夫卡把荒诞作为他的最基本的艺术方法。
“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 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
所谓“荒诞”是指关于事情的大框架是荒诞的,而具体细节描写却是真切的。
如《城堡》中那个时隐时现、神秘莫测的城堡,对村民来说一直是萦绕在脑际的权力巨魔。
城堡仿佛就在眼前,然而就是走不到那里,但进城堡的具体细节描写却是具体真切,这种情况是荒诞的。
2.怪诞,即改变事物原来的形态,使之怪异。
卡夫卡认为艺术应该“给人以另一幅眼光”而不能像“照片”那样成为让人看不见“真实”的“铁制的窗板。
”怪诞强调的是细节;而荒诞则是指小说的情节。
例如在《变形记》中,人变成了大甲虫,却仍具有人的思维。
作者旨在以这种怪异引起人们的惊异感和距离感,达到使人深思的目的。
卡夫卡的不少短篇小说以动物为主人公,但它们的心理活动仍与人一样。
卡夫卡认为,动物没有被文明粉饰过,它们较之人显得更单纯,更具原生性,因而通过它们更能表现真实。
这种写法也是比较怪诞的。
3.悖谬也是卡夫卡小说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荒诞性虽是卡夫卡的艺术特色之一,但他并未止于荒诞。
如果再进一步考察,便会发现作家还运用了悖谬的手法。
他所叙述的事情初看起来是荒诞不经和自相矛盾的,但细想一下就会看到其中包含着某种真实性。
表面上是“非”,实际上却是“是”,即似非而是。
在卡夫卡的创作中用这种手法所写的内容大量存在。
如小说《审判》第9章《在教堂里》的“在法的门前”那一段就相当典型。
农民为进法律之门等了多年,在等待期间,门卫还给他一把小矮凳,和他拉家常,并告知这是专为他设的门,但他就是进不去。
简述卡夫卡创作特色摘要:一、卡夫卡的背景与创作风格二、卡夫卡作品的主题与特点三、卡夫卡的文学影响及后世评价正文: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创作特色在20世纪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卡夫卡生于捷克布拉格,他的创作受到德国文学、犹太文化和神秘主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虽然卡夫卡的作品数量有限,仅出版了部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变形记》、《审判》和《城堡》等,但他的作品却给世界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卡夫卡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小说常常描绘一个充满荒诞和绝望的世界,人物角色陷入无法逃脱的困境,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合理现象。
卡夫卡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刻画,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和无力改变命运时的恐惧和无助。
这种恐惧和无助的感受,成为卡夫卡作品的标志性特色。
卡夫卡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诸如城堡、地洞、变形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这些象征符号既是卡夫卡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解读。
这些象征符号赋予了卡夫卡的作品以深刻的哲学内涵,使其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学现象。
卡夫卡的文学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在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派文学的开山鼻祖”,他的创作对存在主义、荒诞派等文学流派产生了直接影响。
同时,卡夫卡的作品也被视为人类面临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思考,对当代文学和哲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总之,卡夫卡以其独特的创作特色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既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也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恐惧和无助。
简论“卡夫卡式”世界的美学特征荒诞是人生存在的荒谬性和无意义,具有象征性的审美意象,怪诞的表现形式。
而卡夫卡的作品无一不折射着“现代人的困惑”,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矛盾,表现荒诞和异化的主题,表达人的孤独恐惧感,并运用怪诞、象征和具有浓烈自传色彩的艺术手法共同构成了“卡夫卡式”的艺术世界。
其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卡夫卡式”的思想特征1、权威不可抗拒。
卡夫卡的意识始终被强大却又无法抵御的权威笼罩着,《城堡》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进退不得,最后精疲力竭而死。
2、陌生感和孤独感主导着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状态。
在卡夫卡荒诞异化的世界里活着的人,都是在荒诞而冷酷的环境中备受痛苦而无能为力的孤独者。
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悲惨遭遇及悲惨结局,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乡村医生》中医生冒着严寒深夜出门急诊,不但没有得到感激,反而遭到毒打,被剥光衣服,赤身受冻,路人却无动于衷。
二、“卡夫卡式”的艺术特征1、荒诞框架中的现实主义。
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荒诞的,但作为中心事件的陪衬物真实可信。
《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异化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十分荒诞离奇,可主人公及其他人的思想感情等又都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
卡夫卡正是通过无数细节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荒诞性。
2、卡夫卡通过“怪诞”把现实加以变形,让困惑、迷茫的现代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变形记》一个人无非就是生老病死、犯罪、创伤……总之不可能变形,可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偏偏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
3、象征。
他作品中那光怪陆离的现象串联起来就是一种“图像”,这是卡夫卡个人的“象形文字”,具有象征意味。
《城堡》中叙述了土地测量员k至死也无法到达城堡的荒诞故事,“城堡”不正是官僚机构和普通百姓之间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象征吗?《变形记》中那荒诞变形的格里高尔不正是对现实社会无法把握、对荒诞的人生充满恐惧与无奈的卡夫卡本人的象征吗?《致父亲》中那“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神秘莫测的特征”的父亲正是那专制的资本主义暴政的象征啊……卡夫卡那充满超质感的“图像”、“象形文字”,象征暗示了丰富的内涵,更引人深思。
2009年11月第27卷第4期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anxi Univ 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Nov.2009Vol.27No.4卡夫卡的荒诞美学论析吴金涛(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卡夫卡一生经历了种种无法克服的荒诞体验,他的主要作品都表现了人在异化世界里的荒诞感。
卡夫卡发现,现代人普遍丧失了主体性和主动性,人们被各种异己力量所驱使,试图去达到某种连自己都不太清楚的目的。
生命是孤独的,生存是粘滞的,想要反抗也是徒劳的,荒诞的存在最终导致人的变形乃至毁灭。
荒诞之于卡夫卡,首先是一种审美体验,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是对事物本质的艺术化的领悟。
卡夫卡的荒诞艺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它既关乎作品内容,又是具体的审美表达方式。
卡夫卡运用梦幻笔法和寓言模式,通过悖谬的情节逻辑和怪诞的艺术构思,形象地演绎出现代人类荒诞的生存境况,真实地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本质。
[关键词]卡夫卡;荒诞美学;审美体验;梦幻笔法;悖谬手法;怪诞构思[中图分类号]I10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36(2009)04-0073-09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特殊形式,文学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又是其审美理想的载体,它承载着人类对于世界的理性认识和形象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在用形象可感的方式表现人类的理性精神和情感体验。
一部传统文学史记载了人类关于生存奥秘的种种困惑和求索,表达了人们关于生与死、现世与来世、灵魂与肉体、存在与虚无等问题的深沉反省和富于浪漫色彩的奇思遐想。
而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西方社会普遍的精神危机之中。
西方人在尼采/上帝死了0的呐喊声里体验到了失魂落魄的痛苦与绝望,他们成为失去生存根基和心灵家园的漂泊者。
沉痛的绝望感、恐惧感和被愚弄感,使他们无法保持对现实世界的信赖,从而,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激烈的否定和顽强的反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荒诞感。
简论“卡夫卡式”世界的美学特征
荒诞是人生存在的荒谬性和无意义,具有象征性的审美意象,怪诞的表现形式。
而卡夫卡的作品无一不折射着“现代人的困惑”,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矛盾,表现荒诞和异化的主题,表达人的孤独恐惧感,并运用怪诞、象征和具有浓烈自传色彩的艺术手法共同构成了“卡夫卡式”的艺术世界。
其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卡夫卡式”的思想特征
(1)权威不可抗拒。
卡夫卡的意识始终被强大却又无法抵御的权威笼罩着,《城堡》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进退不得,最后精疲力竭而死。
(2)陌生感和孤独感主导着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状态。
在卡夫卡荒诞异化的世界里活着的人,都是在荒诞而冷酷的环境中备受痛苦而无能为力的孤独者。
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悲惨遭遇及悲惨结局,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乡村医生》中医生冒着严寒深夜出门急诊,不但没有得到感激,反而遭到毒打,被剥光衣服,赤身受冻,路人却无动于衷。
二、“卡夫卡式”的艺术特征
(1)荒诞框架中的现实主义。
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荒诞的,但作为中心事件的陪衬物真实可信。
《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异化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十分荒诞离奇,可主人公及其他人的思想感情等又都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
卡夫卡正是通过无数细节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荒诞性。
(2)卡夫卡通过“怪诞”把现实加以变形,让困惑、迷茫的现代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变形记》一个人无非就是生老病死、犯罪、创伤……总之不可能变形,可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偏偏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
(3)象征。
他作品中那光怪陆离的现象串联起来就是一种“图像”,这是卡夫卡个人的“象形文字”,具有象征意味。
《城堡》中叙述了土地测量员k至死也无法到达城堡的荒诞故事,“城堡”不正是官僚机构和普通百姓之间那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象征吗?《变形记》中那荒诞变形的格里高尔不正是对现实社会无法把握、对荒诞的人生充满恐惧与无奈的卡夫卡本人的象征吗?《致父亲》中那“具有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神秘莫测的特征”的父亲正是那专制的资本主义暴政的象征啊……卡夫卡那充满超质感的“图像”、“象形文字”,象征暗示了丰富的内涵,更引人深思。
(4)自传色彩。
卡夫卡的作品都是他“梦幻般内心生活的表现”。
自传性是其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从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都可以读出“卡夫卡”来,作者的孤独感、迷茫感都移植到了作者笔下的人物身上。
追忆似水年华的美学解析
《追忆似水年华》中马塞尔·普鲁斯特展现出了独特的创作灵性及高超的艺术技巧,以独特的生命体验,让我们如沐春风,身临唯美的意境。
一、叙述语言之美
1、隐喻
“隐喻”是普鲁斯特较为喜欢的叙述语言技巧,优美的叙述语言中,可以感受到其语句的和谐,以及其对文体娴熟的驾驭能力。
在谈到主人公的女友安德烈时,文中写到:“这种病人只从别人身上得到健康,就像某些星球借其他发光星体的光以及某些物体只容电流通过一样。
”
再如:“每过两分钟,德夏吕斯先生的媚眼秋波好似强烈地向絮比安提出同一问题,犹如贝多芬探询的短句,按同一间隔反复出现一一配以过分华丽的前奏曲一一用以引出新的动机,变调和‘主题再现’曲。
”
人物叙述语言或俗或雅,或俊或俏,个性十分鲜明。
如:
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像是一丛宾夕法尼亚玫瑰,巴黎歌剧院像一只海底水族缸。
一位侍者“个子非常高,长着一头乌黑的秀发,脸上像扑了粉一样,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类。
他不停地从大厅这头跑到那头,似乎没有目的,叫人想起一只南美大鹦鹉。
这些大鹦鹉以其艳丽的羽毛色泽和不可理解的骚动不安填满了动物园的大鸟笼。
”
2、复合句
他喜欢使用复合式的长句,一个句子中包含有几个附属句,冗长与琐碎也就成了他独特的叙述语言风格。
用意在于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环境、景色、体验统统纳入一个完整的句子,换句话说,使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出来。
如:
维尔迪兰夫人面对我们新客人,像德·夏吕斯先生(戈达尔没有看见他)啦,像我啦,听到康布尔梅夫妇到了,故意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对这条消息的宣布不做出反应,只顾同大夫谈话,优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兰西剧院舞台上一个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调说道:“男爵正是这么对我们说的……”这对戈达尔来说太过分了。
在一个长长的复合句中,使维尔迪兰夫人内心状态和外表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
二、印象迭加塑造人物形象
他从不直接描绘人物,而是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个人物形象的印象的迭加来塑造,从而构成了这个人物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心理和性格特征,也是由于这样的方法才决定了普鲁斯特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多呈圆形人物。
例如:在叙述者的姨妈莱奥妮看来,弗朗索瓦丝既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女仆,又时又把她当作一个贪小便宜的贼来提防。
在巴尔贝克大旅社,仆人们又非常喜爱弗朗索瓦丝,把她看成是一位“太太”。
在普鲁斯特的笔下,弗朗索瓦丝有时残忍,有时善良,有时聪明,有时又不近人情。
正是通过不同人们的眼光,弗朗索瓦丝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和性格。
三、美妙而奇特的想象
美妙而奇特的想象也是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呈现出来的美。
如:将美丽的星期天想象成与之怎么扯也扯不上关系的美丽晶体,实在是超乎常人的想象,而普鲁斯特不仅将之想象成美丽的晶体,同时他还能看到那晶体里枝头摇曳的绿叶,听到“回荡着声响的、香气怡人的、透明的每一个钟点”。
而将教堂钟声想象为不单单可以用耳朵听到,还是“四周具有一条条棱纹”的。
四、细致的裂变式描写
裂变式描写是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引用的另一种独特的手法。
如:
突然之间,我回忆起来了。
这种味道正是那小块玛德莱纳蛋糕的味道,在贡布莱,每星期天早晨(因为星期天在做弥撒的钟响以前我不出门),……
一旦辫认出来莱奥妮姑妈给我吃的那种用权花茶浸过的小块蛋糕味道(尽管我还不明白或要等到晚些时候才明白为什么这个回忆使我那么高兴),在我眼前立即象戏台布景似的浮现临街的那座灰色老房子,姑妈的房间幸街面,
另一面连接面朝花园的楼房这是我父母的座后加建的(这段截接的墙面迄今为止只有我重见过),随即浮现城市,从早到晚的城市,时时刻刻的城市,浮现我午饭前常去的广场,浮现我常去买东西的街道,浮现我们天晴时常走的道路。
普鲁斯特以其敏感的心灵,细腻的情感将其笔下的在常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节裂变为无数个。
他喜欢将感觉停在某一秒,细细地去体味个中的美妙与快感。
结语
独特的叙述语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细致的裂变式描写等构成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小说人物。
普鲁斯特巧妙地将这些手法娴熟地运用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为读者们呈现一个“近看一片模糊,远看光彩夺目”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