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二章第三节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5
毛概第二章第三节的演讲稿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至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掀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篇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党参与或领导了四大战争,即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顺应全国各民族的心愿,高高树起反帝反封建、打倒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旗帜,把全国人民紧密地聚集在这一旗帜之下。
党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者,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和捍卫者。
党积极地投身大革命的洪流之中,经受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根据地人民进行伟大的土地革命斗争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总结千百万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党的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在革命根据地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风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党领导全国人民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为民族争独立求解放的大旗下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之后,经过延安整风洗礼的党领导全国人民,历经4年奋战,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起了新中国。
至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最终胜利。
党积极投身大革命的洪流19世纪20年代初期,在西方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的要求下,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
毛概复习提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1、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是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次会议(论新阶段)报告中。
2、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的时间是(中共七大)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5、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把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
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1.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2.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3、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继续土地革命、党的七大、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之后4、发展的标志分别是什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年党的七大,遵义会议。
5、“三大优良作风”是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合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6“两个务必”是指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一、概念提出的历史过程二、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一)理论条件1、20世纪40年代前后,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不断趋于完善2、党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加自觉和清醒二)历史条件1、1943——1945年是国际反法西斯阵营从防御到反攻,中国抗日战争有相持到反攻,中国革命在经济严重挫折后由衰到盛的历史时期2、在决定中国战后历史命运的关键时刻,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有力回击了蒋介石的反共叫嚣,而且能把全党和全国人名高度统一和团结在正确理论的旗帜下,指导中国革命迎逆流而奋力前进三)主观条件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
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一)对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在认识上的历史沿革过程对毛泽东思想涵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毛泽东思想是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选择和经验总结有两个问题必须加以正确认识:一是要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区别开来。
二是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在理论上犯有严重错误,而怀疑和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
注:毛泽东晚年脱离毛泽东思想科学轨道的错误的东西,就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一)第一次,六届七中全会二)第二次,1945.5刘少奇《修改党章》九个方面三)第三次,1981.6十一届六中全会六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征一)时代性二)科学性三)独创性四)开放性1、是对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开放2、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的开放3、是对实践的开放三、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一)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1、中国革命胜利后,全国掀起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2、林彪、四人帮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3、文革结束后出现两种错误思想1)左倾错误:两个凡是2)右的错误: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二)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的观点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3、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的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的具有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旗帜3、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条件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基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逐步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和运用3、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群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实践(国共合作,武装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4、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1921年党的成立——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1927年——1935.1遵义会议)三、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曲折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一、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条件1、历史条件: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行成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第二节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第二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二节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第四节新形势下和性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一节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第二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第二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第三节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节党和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第二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三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简答题1、毛泽东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理论?答: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2、新民主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是?答: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提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影响是?答: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农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4、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答: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5、简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的关系以及党在其中的作用。
答: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党对其起领导的作用,将三者密切结合,实现了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6、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哪两个联盟?答: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7、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对当时的革命斗争有什么启示?答:一、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二、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三、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四、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
8、简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是。
答: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9、为什么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答: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和资产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党员中所占比例也高于无产阶级。
因此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会反映到党内,党内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
10、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含义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毛概第二章大一知识点梳理毛概第二章:大一知识点梳理毛概,即《毛泽东思想概论》,是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
第二章是毛概的核心章节之一,主要讲述了中国革命斗争的总路线和基本内容。
本文将对毛概第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帮助大一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节:革命的总路线革命的总路线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指导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要求、原则和目标。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提出了“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总路线。
这一总路线强调了农民阶级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和决定性作用,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立基点”。
第二节: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民革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农民革命是指无产阶级和农民发动的以土地革命和农民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革命。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民主革命迅速发展,培养和壮大了革命力量,为社会主义革命打下了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则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基础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
第三节: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的一种重要战略思想,适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这一思想认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通过发动农民的革命斗争和在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终包围和攻占城市,推翻封建统治,取得革命胜利。
这条道路反映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和历史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
第四节: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手段和必然形式。
毛泽东指出,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在中国革命中,革命军队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在农民群众支持下,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战斗,取得了无数胜利。
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提高革命力量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目标,最终推翻封建统治。
第五节: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最高形式,是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1924年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后,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批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初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入分析中国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2、基本概念及内涵:(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2)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3)工农武装割据: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三条最重要原则:(1)党的建设——党是革命的领导主体(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3)统一战线——中国革命的重要方针。
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是在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被重新确立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前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2007年十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民主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2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3自我批评的作风。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辩证的思想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使学生明白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
重点、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组织教学:导入新课:1917年11月,俄共(布)领导俄国工人阶级,首先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权,然后把革命推向全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
十月革命在实践上成功地开创了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的模式,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中国革命是不是也能走这条道路呢?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1)党成立初期,工作重心在城市(2)1928年底,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3)1930年形成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4)长征到陕北后,论述了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并于1938年最终确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视频:南昌起义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视频:井冈山会师毛泽东的独特贡献: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系统地回答了建立长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可能性。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依据基本条件:经济条件[自然经济]+政治条件[军阀混战]群众条件:第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关键条件:党的正确领导力量条件:有相当力量红军队伍的存在形势条件: 引起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在不断发展,革命有潜在条件内容: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建设---战略阵地。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理论⽽⾔,指的是能使这⼀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体现在这⼀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正是由于把握和运⽤了这个精髓,才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和发展;另⼀⽅⾯,这个精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最本质的东西。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法宝 胡锦涛在党的⼗七⼤报告中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法宝。
在新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解放思想。
邓⼩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可见,⼀⽅⾯,解放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另⼀⽅⾯,解放思想必须敢于⾯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成权威,不受习惯势⼒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但是如果做不到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实事求是。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在新时期新阶段,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教案首页
课题:第二章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以及形成的必然性,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过程与方法:影像观看、自学文本内容、教师讲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建设。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授课方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材及教学参考用书:毛概(2015年修订版)
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 PPT
教学主要过程
教案纸
第 1 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