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十三)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155.39 KB
- 文档页数:5
句子手牵手—单句和复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单句并了解单句的特点2、理解什么是复句并了解复句的特点3、掌握单句和复句的联系与区别4、能够把长单句转换成复句教学重难点:1、掌握单句和复句的联系与区别2、能够把长单句转换成复句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课时:37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问题:试将下面长单句变成复句(可添加虚词)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由学生思考解答这道题目的关键点是什么,从而引入课题目。
此设计主要是通过具体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明确学习的内容。
二、知识点讲析:(一)单句1、定义:单句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只有一个主谓结构。
例:①、学习快乐。
(词组构成的单句)②、考上大学是我们的梦想。
(短语构成的单句)③、在去藏北草原的路上,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绵延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主语:我谓语:望着草原和雪山)2、复杂单句:用句子形式充当句子成分的单句例:①历史证明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
(单句,宾语是个主谓句)②麦穗长,颗粒饱满,是这种麦种的优点。
(单句,主语是两个主谓句形式)(二)、复句1、定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
例: ①、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②、虽然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③、我们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前后分句主语一致,后句可省略主语)④书中有黄金屋,有颜如玉,还有智慧和力量。
(三个分句组成的复句)2、复句的特点①复句必须具备两套或两套以上的主谓关系结构;只有一套句子结构,不管有长,中间有多长,中间有多少逗号,仍然是单句。
例:默默付出的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
(他们是优秀之花)②复句中的分句,在意义上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在意义上没有联系的单句不能组成复句。
例:李校长作了一个报告,下午大家去登烈士山。
(无联系,是两个单句,中间应加句号)李校长作了一个报告,大家下午讨论这个报告。
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诗词就像一碗清酒,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历久弥香。
它浓缩了深邃的体悟,是诗人用一生的执着写就了这华美的诗章,让生命之花绽放其中。
在我眼中,李白好杜甫好,元好问好纳兰容若好,但最好的还是李商隐。
有人说唐诗浩如烟海,李白杜甫双峰横绝,其余众人峰峦叠嶂,各有拥趸。
边塞诗推岑【课内挖掘】课内素材1.晚唐的李商隐先因文章才学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
就这样,李商隐虽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也有蔑视“古圣先贤”的进步思想,可惜他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却终成晚唐诗坛一大家,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
李商隐虽然没有像庄子所说的“游刃有余”,但面对厄运,能矢志不渝,终有所成就。
[运用角度] “不向命运低头”“志气”“壮志难酬”等。
2.自唐以来,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著名的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的《马嵬》、苏轼的《荔枝叹》、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等。
而对李、杨二人的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态度褒贬不一,李商隐别出心裁,在将《长恨歌》的故事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浓缩之后,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杨贵妃的死与海外招魂的对比中,在和平时期的“鸡人报晓筹”与逃亡时期的“虎旅传宵柝”的对比中,在长生殿“七夕盟誓”与马嵬坡“六军驻马”的对比中,在四纪为君而不能保一妇人与民间夫妇尚可白头偕老的对比中,诗人批判的锋芒直指唐玄宗。
同时,诗人也感慨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
这是永远困惑人类的生命主题,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
姓名,年级:时间:课时跟踪检测(一) 黄山记(时间:40分钟满分:38分)一、语言表达专练(2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市传统行业的一些企业个头长得慢,筋骨不够壮,有的就是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闻过..则喜..,精神上松一寸,行动上就可能慢一尺,稍不留心,就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②大二的男生正在体育场上进行耐力测试,第一圈学生们跑得还比较集中,可是从第二圈开始,就有两名男生开始气息奄奄....,体力不支了。
③除了建筑物本身,古堡建造背后所拥有的凄迷浪漫的爱情和扑朔迷离....的神怪传说也是大家对这个地方产生好奇的原因。
④5月28日兴化市区一处正在施工的路段因施工不慎突然发生煤气管道爆裂事故,兴化警方火速出击,仅用15分钟便化险为夷....。
⑤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消息路人皆知....,这一奖项是第一位中国公民凭借在中国的研究成果获得的诺贝尔科学类奖项。
⑥是什么给人类带来那么多绝处逢生....的希望?干细胞!它好比普罗米修斯的火种,让将枯的生命重新点燃,让病变的脏器重获新生.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 D.③④⑥解析:选A ①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错误就感到高兴.形容虚心对自己严格.这里应用“沾沾自喜”。
②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
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这里应用“气喘吁吁”.③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使用正确。
④化险为夷: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使用正确.⑤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不合语境.⑥绝处逢生:形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到希望。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清明节小长假第一天,安徽黄山风景区出现日出、云海、佛光等诸多美景吸引中外来宾观光游览.B.经过数月的连续施工,铜陵长江大桥已经实现边跨钢梁高精度合龙,其630米的主跨正进行最后一节15米钢梁的架设对接调整,预计12月16日大桥合龙贯通。
8荷花淀[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吮.吸() 泅.水() 凫.水()虾篓.()晌.午()吆.喝()菱.角()浸.透()莲藕.()惦.记()【答案】shǔn qiúfúlǒu shǎng yāo língjìn ǒudiàn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错误!(2)错误!(3)错误!(4)错误!【答案】(1)hèng/héng(2)zhǎng/zhàng (3)jù/jū(4)lēnɡ (leng)/léng2.语境辨析法(5)作为村里的干.()部,应当担起自己的责任,但对村民的私事也不能过多干.()涉。
(6)尽管当时的老百姓有自己的难.()处,但面对国家的灾难.(),他们毫不犹豫地奉献了自己的所有。
【答案】(5)gàn/gān(6)nán/nàn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错误!(2)错误!(3)错误!(4)错误!【答案】(1)悔/诲(2)慰/熨(3)晌/响(4)壁/璧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藕断丝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铜墙铁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比喻表面上好像已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挂牵着(多指爱情上的)。
(2)也说“铁壁铜墙”,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
2.理解辨析(1)震动·振动两者都是动词,都有“物体因外力作用、影响而颤动”的意思。
“震动”侧重于不规则的、较强烈的颤动;“振动”侧重于有规律的振荡。
“震动”①指颤动;使颤动。
②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十课学以致其道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
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樊须姓樊名须,字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
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樊拜其为师。
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
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
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论语》中的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以德行为本。
“学”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成为“君子”,君子行“仁”而为政。
为了达到学以修身、学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论述了许多学习之道。
本课主要是关于治学修养方面的论述。
孔子认为,君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获得道,而要达到道的境界,就要通过学习这种方式来实现。
孔子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好不好,不在于他的文化知识怎么样,而在于他能不能实践“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好学,要广泛地学习,踏实地思考。
从《论语》中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弟子很多,其中很多人都有专长,通过学习都能出仕为官,并能把学过的东西用于治理国家,而且很有能力,这都说明孔子学以致用的教育是有成效的。
课时训练:记念刘和珍君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怕你别无长物,就怕你连上进的心都没有。
②黄老师的课实在是太精彩了,他在课堂上不但妙语连珠,而且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有声有色地给大家描述出来。
③无论步行还是乘车离开,母亲总是目不斜视地看着我们走远,在我们回首时她依然站在原地,直到再也望不见我们。
④对于美国人擅长的“谈判游戏”,中国人早已领教了不少,因此对于特朗普上台后的各种“小伎俩”早已洞若观火。
⑤冬天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冷风不断地从四周灌进这个破房,他紧缩在屋角,全身不停地哆嗦着,噤若寒蝉。
⑥他自幼生长在京郊农村,对老北京民俗风情比较熟悉,加上他有较好的速写基础,描绘人物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解析①“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望文生义。
②“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
③“目不斜视”,眼睛不看旁边。
形容态度严肃,遵守规矩,不左右乱看。
此处可用“目不转睛”。
④“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⑤“噤若寒蝉”,像寒秋的蝉不再鸣叫。
形容不敢作声。
易误解为“寒冷”或“十分寂静”。
⑥“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座城市全民阅读的水平能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城市的软实力,也是衡量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普遍憧憬幸福而自由的退休生活,并且希望能够享受更长时间的退休时光是大家普遍的愿望。
C.淮南志高神州欢乐园坚持自主动漫原创、传统演艺为最大特色,区别于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定位为世界级动漫文化产业园区。
D.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掩口鼻呼吸,以减少吸入浓烟,切忌不要慌乱,判断火势来源,采取与火源相反的方向逃生。
解析B项,句式杂糅,应去掉“是大家普遍的愿望”。
C项,缺少介词,在“坚持”后添加“以”。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经典原文3晋灵公不君读《春秋》必读“三传”,读“三传”必读《左传》。
左丘明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的时代添上了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找到单纯的感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国人对君子的崇尚由来已久。
可现在的很多人却已经忘记了这种温柔敦厚的儒家君子之风,各种因琐事导致的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就连一些著名学中国史学有着“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两大传统。
“秉笔直书”,即直笔,遵循“书法不隐”“据事直书”的写史原则。
“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你对“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角度]“秉笔直书”方能著万世“春秋”。
示例:孔子高度评价董狐“书法不隐”,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受到了崇高的赞誉。
我觉得,凡历史必得澄澈如镜,不能遮掩,方能还历史以真实。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古代如此,近代亦然。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
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出了正直的史学家的尊严,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只有秉笔直书,才会真正著成千古流传的“春秋”。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B.而观其辟丸也C.三进及溜D.衮职有阙解析:B项,“辟”同“避”;C项,“溜”通“罶”;D项,“阙”通“缺”。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孺.(rú)子怵.(chù)惕.(tì)恻.(cè)隐 羞恶.(wù)之心 由外铄.(shuò)我 强.(qiǎnɡ)恕而行 不如荑.(tí)稗.(bài)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2)若火之始然(“然”,同“燃”,燃烧)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存⎩⎪⎨⎪⎧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保存,动词)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存在,动词)存者且偷生(生存,动词)枉用相存(问候、探望,动词)(2)由⎩⎪⎨⎪⎧非由外铄我也(从,介词)舍正路而不由(经历、经过,动词) (3)辞⎩⎪⎪⎪⎨⎪⎪⎪⎧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推让,动词)听其狱讼,察其辞(诉讼的供词,名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理由,名词)近者奉辞伐罪(命令,名词)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谦让,形容词)吾今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辞,名词)动以朝廷为辞(托辞,借口,名词)皆以好辞而以赋见称(文学,名词)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动词)故人西辞黄鹤楼(辞别,动词)(4)之⎩⎪⎨⎪⎧人之有是四端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它,代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古义:不是人今义:指不属于人应有的(2)义,人之正路..也古义:正确的道路今义:指做人做事的正当途径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成熟)(2)旷.安宅而弗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闲)(3)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名词作动词,侍奉)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判断句)译文: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Unit 3SectionⅢⅠ.单词拼写1.Hishairwascutbyafamousbarber(理发师).2.Howcouldyoubesorude(粗鲁的) astowalkinhereinthemiddleofmyclass?3.Whyareyoutalkinginsuchastrangemanner(态度)?4.Thesingerbowed(鞠躬) totheexcitedaudienceonceagainandgotoffthestage.5.Hewasawardedfirstprizeintheschoolsportsmeetingwhichwasindeed(确实) themostunforgettableeventinhislife.6.Itisunbelievable(难以置信的) thatMrSmithfromCanadaiscrazyaboutChinesefolkmusic.7.Lilylikeseatingdessert(甜点), butsheneverputsonweight.8.Ifyouwanttoloseweight, pleasetrytoreducetheamount(数量) offatinyourdiet.9.Thosetouristswhofellintothewaterfromthebridgewerestruggling,shoutingandscreaming(尖声叫).10.Itiseitheragenuine(真的) diamondoraverygood fake.Ⅱ.语法填空1.Myparentsalwaysletmehavemyownwayofliving.解析:句意:我的父母一直让我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awayofdoingsth做某事的方式。
2.Asforyou,Iwouldn'tliketohearyougossipbehindothers.解析:句意:至于你,我不想听到你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
寒假作业(十三)
基础知识+散文阅读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字音全对的一项是:()
A、赝(yàn)品潜(qiǎn)力炽(chì)热亲戚(qī)
B、创(chuāng)伤垂涎(xián)龌(wò)龊解剖(pōu)
C、蓦(mò)然泥淖(zhào)结束(shù)歧(qí)途
D、氛(fèn)围憎(zèng)恶症(zhèng)结脂(zhī)肪
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瞭望峻工杀戮舶来品沤心沥血
B、安装重叠脉搏大拇指趋之若鹜
C、迁徙渲泄编纂坐月子竭泽而渔
D、痉挛震撼凑合度假村顶力相助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拍摄大片动辄过亿的今天,该剧组仅用了200万就拍出了一部极具观赏性的电影,其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B、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C、有些商家为了促销,利用有歧义的语言来误导消费者,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实在不足为训。
D、本是一桩普通的经济纠纷,可当事双方一个得寸进尺,一个当仁不让,最后落个两败俱伤。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员首当其冲。
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工作自然难以开展。
B、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C、荆州新出土的文物,说明了我国古代楚王雄霸一方的传说并非子虚乌有。
D、限制消费范围,并不能制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因为它并没有切断公共资源为自己办事的
渠道,所以只是扬汤止沸,不是釜底抽薪。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他们的成长和工作将证明这一点,那就是在新中国的摇篮里,也能够产生“人类的挑战者”。
B、只靠打压,而不做思想工作,不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人,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工作态度。
C、现代医学一再证明,当一个人精力衰退,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与兴趣时,循环系统功能也会跟着退化。
D、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1)—(4)题。
镜里镜外的梵高
①我曾去一家画店买扇面,和老板聊开来。
我说你可以拍下店里的画放到网站上作为
宣传。
他摇摇头说,没用的。
我诧异地问,怎么了?他说,现在绘画市场萧条,除非是名
家的画,不然无论怎么宣传都没人买的。
你看我店里的这幅画,是我那生活在北京的侄子的,花了半年时间画了这幅油画,一直没有卖出去,急得要砍掉自己的右手了!现在把画
丢在我店里。
我更惊讶了,精神理想和物质生存的矛盾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②想起了我脑海中常常出现的画面,那是1922年丰子恺先生在《谷诃生活》(梵高当
时译作谷诃)一书里所描述的画面:“他背脊上负着极大的画布,摇摇摆摆地在田野中步行……他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
他并不想从这等作品获得什么利益,
已经描出了,就不顾它。
有的时候他画毕了一幅画,就把它遗留在写生的场所,独自回家。
”
③梵高虽也同样贫穷,可是他的心态和现代的这位画师迥然不同。
④梵高,一个痴狂作画的疯子,踽踽独行的天才。
⑤他画了很多自己的自画像,那画笔是镜面,自画像是镜子里的和艺术颜料融为一体
的他。
镜里的梵高是虚幻的,这幅幻影的对角线上才是真实的梵高。
⑥然而不理解他的世人看见的是镜子里的梵高,是当时的人们心里猜测的,不曾触到
的梵高。
⑦有人说梵高的耳朵是自己割掉的,有的说是在他和高更起冲突时高更割掉的,有人
说他被割掉的是右耳,因为画里的他是右耳被白布包裹着的,有人说是左耳,因为梵高是
对着镜面画出了自己。
⑧他在美术商品店做学徒的时候——人们看见镜子里的他:孤傲、蔑视一切,因为他
用冷眼嘲笑那些前来购买美术店里的名画的人们,和美术店经理大吵一架后卷铺盖走人。
镜子外的他鲜有人懂:已经悟得真正的艺术的妙谛,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名画没有达到他的艺术标准,而他苦于自己的画作竟还没有被赏识的机会,只有冷冷地看着那些名作被人挟了大笔的金钱前来膜拜。
他也没有心计,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也不肯装出谄媚的模样讨好顾客,不愿说着和内心世界截然相反的话。
⑨他和世人隔着一面镜子,明明他抬起的是左手,世人看到的是右手。
明明他画的是如今价值上亿的艺术品,当时的世人看到的是不值一文的糟粕。
⑩镜子里的他:性格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毫无风采。
在巴黎学画时,已经三十三岁的他坐在古代雕刻的石膏模型面前,背后一群青年同学在那里窥探,窃笑他。
镜子外的他:一旦绘画起来就是热情的、灵动的。
他画画的时候好像浑身都燃烧起来了,是那些绚烂的颜料踩着他的思想脉络跳着火舞,活跃纸上。
镜子里的他:极端的,恶意的,狼狈的,他曾身无归宿,寄宿当时有名的画家、他
的妹婿莫夫的家,却又打碎莫夫的石膏模型,而后仓皇逃走。
镜子外的他:他不喜欢自命为大画家,又拿出石膏命令他画毫无生命的作品的莫夫的作为。
在后来研究神学后的一段时间,他整日苦口宣教,身心都疲惫了才肯休息,把自己的生活费都让给穷人使用了。
梵高的父亲见到儿子时,梵高穿着破旧的短衫在一间污秽的小舍的稻草堆里睡觉。
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极度贫穷,他穷得只剩画儿了。
他还曾将父亲寄给自己的原本就不多的生活费让了一大半给了一个抚育五个无父小儿的孤苦伶仃的母亲。
镜子里的他: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只顾着自己的性子作画,农民都不肯给他做模特儿,嫌人品古怪画风狂热的他画得太丑陋。
镜子外的他:他所选的题材一般是劳动者,所产的画,大部分是劳动者的生活的深刻表现。
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不离开他的脑际,他从不画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
《食马铃薯的人们》便是他有着这一绘画题材倾向的荷兰时期的代表作品。
他体察人民疾苦,他乐于救助。
他看起来愚钝,不会也不愿按照“市场价值”来绘画,可是他一直懂得追随真理。
这就是真实的梵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中,作者用一位现代画师在作品卖不出去时焦灼、绝望的情节,自然引出了下文:梵高面对物质贫穷时拥有与这位画师迥然不同的心态。
B.梵高在田野中疯狂作画,却又“屡屡遗弃画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是因为他的画无人欣赏,卖不出去,他只能做出如此无奈又愤激的举动。
C.在当时几乎所有人眼里,梵高是阴郁而孤傲,沉默而寡言,狼狈而极端,不懂得按照市场价值绘画的生活困窘、画风狂热而又人品古怪的失败画师。
D.在文中,“镜子里的梵高”有双重的含义,既指他对着镜子画出来的自画像,也指无法理解他的人所看到的他的外在的、浅表的、非真实的形象。
E.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将“镜子里”与“镜子外”的梵高进行对比,既突出
了梵高性格的多样性,也有力地抨击了当世之人的无知与愚昧
(2).“镜子外”的梵高是一个怎样的画家?请简要概括。
(6分)
(3).第⑩段中划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6分)
(4).“精神理想与物质生存的矛盾”具有普遍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寒假作业(十三)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B [A、潜(qián) C、淖(nào) D、氛(fēn)憎(zēng)症(zhēng)]
2、B [A、峻(竣)沤(呕) C、渲(宣) D、顶(鼎)]
3、C
4、B(差强人意:大体让人满意,从文义来看是不让人满意。
)
5、C (A.主语缺失。
“从”造成主语缺失。
B.搭配不当。
“人”与“工作态度”不搭配。
D.句式杂糅。
“均设有”与“应有尽有”。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B、E(B.梵高丢弃画作是因为“他并不想从这等作品获得什么利益,已经描出了,就不顾它”,他追求的是作画的过程而非卖画的结果; E.“有力地抨击了当世之人的无知与愚昧”有误)
(2).(6分)
梵高是一个无心计、不媚俗,甘于清贫生活,体察人民疾苦、乐于救助他人,对绘画充满热情、坚持追求艺术纯粹性的画家。
(6分。
画线处各2分,答对三点即可)(3).(6分)
①运用夸张手法,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梵高作画时的投入与澎湃的激情;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颜料以人的动作与情态,形象地展示出梵高作画时恣意挥洒、通过颜料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情状;③整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梵高作画时的热情与灵动;④与他平日的“阴郁的、沉默而寡言,毫无风采”形成鲜明对比。
(6分。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4).(6分)参考角度
①坚持自己的精神理想而不顾自己的物质生存条件。
②实事求是,加以调整:或者根据自己的物质条件调整自己的精神理想,或根据自己的精神理想改变自己的物质生存条件。
(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2分,表述准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