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端午节精选散文:端午之悟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端午节散文七篇【篇一】梅子红时,江南的夏意浓了。
小园里的丝瓜黄瓜忙着开花,西红柿秧悄无声息地挂了六七枚青涩的果,我一遍遍俯身凑近,闻它的味道,很特别的香气,不是惯常熟悉的香法,微微有些刺鼻。
还有做进端午香袋里香草的香,有浓稠得化不开的药味,我却欢喜它香得与众不同:《宋词》里也随处弥漫着这样的香气,带着淡淡的感伤。
刚进六月,各种品牌各种花式的粽子就摆在了超市显眼的地方;大药房的落地玻璃窗前挂着色彩鲜亮的生肖香袋,每次经过,都忍不住用眼睛回忆并想象一番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香气——在一切节日之中,我最爱端午的味道。
北方的端午时节,乡野生机蓬勃:总算熬过漫长冬季的萧索,春脖子冷暖回旋的哽咽。
窗子上御寒的塑料布彻底拆下,满院子晾着和床单篇幅一样的厚塑料布,封闭了将近大半年的窗户打开了。
我站在窗外,闻得屋子里一阵一阵涌出的清香,那是粽叶与糯米在充分的热力中亲密拥抱之后发出的一记响亮的吻。
往往在端午前两天,妈妈就开始分头浸泡糯米和粽叶。
北方不习惯吃咸粽,更没有咸肉或蛋黄入粽的习俗;就是清清白白的糯米粽,煮熟之后浸入冷水——我喜欢蘸着绵白糖吃凉凉的白米粽。
如果就着冒油的咸鸭蛋,口腔里混合了甜、糯、咸、沙,那味道简直妙不可言。
我无限怀恋的端午味道里,有爸爸妈妈在厨房并肩配合包粽子的身影。
爸爸负责包裹、结绳,妈妈朝粽叶围出的尖斗里喂米。
技术工人出身的爸爸能够将两片细长的箬竹叶在手中辗转折出小巧端正的四角粽。
满满一大盆泡得鼓胀的糯米,最终变成装满两只铁皮桶的十多串粽子。
一个大锅煮不下,往往分两锅来煮。
爸妈一起足足忙活大半天,我只管守在窗户惬意地闻我喜欢的粽叶糯米香。
蛰居江南这些年的端午,我依旧对白米粽蘸白糖情有独钟。
暑假去北京看望妈妈,还会吃到她专门给我准备的四角白米粽,只是与她搭手的另一双手已不见了,爸爸辞世已两载又半矣。
城市的端午味道到底还是淡了曾经的向往。
蒲艾簪门,虎符系臂,都是太久远的奢想。
已无人在端午太阳还未升起的时候在我手腕脚踝系上五彩线,清早醒来发现房门屋檐瓦下插了一束艾蒿蒲草。
端午节感怀散文【端午节感怀散文1】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此时此刻的心情特难受。
正如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尽管还没有离开故土,却似天壤之隔,一种莫名的孤独由然而生,其实本人一向漂泊游荡惯了,从来对家的意识概念怎是淡薄的。
想当初双亲年迈按理我本应在老人面前尽孝心履行人子之责义务,可我竟然丢下父母在异地漂流他乡谋生。
说来惭愧至今还感到内疚,也许是单身缘故吧,对感情亲情家庭总是缺少那么一点温情责任。
本来孤独冷漠惯了也缺少良心情感、牵挂滋味,可是这个节日却有无法言语的难过,此时才真正体会到所谓的思念的内涵。
其实我并非是没有良知与良心的人,谁个不是血肉之躯?人心都是肉长的吗?我真的忍心丢下父母?可男儿志在四方呀!谁不憧憬未来?现实是残酷的。
父母相继去世使本就事与愿违的我的人生又遭重创。
失败人生,一事无成,无成一事,人生失败。
理想未实现,人生不幸,父母不幸,这个节实在让我难过。
难过是理所当然,毕竟父母才去世不久,更何况又是孤家寡人,凄苦伤痛难免。
好在有场所同事一起,否则我真不知这节该咋过。
言即端午,人们就不由提到粽子,也联想到屈原。
由屈原的以死明志的爱国赤诚又总不叫而今为之震撼为之伤痛。
端午节是一个爱国节。
端午使我久久不能平静;端午使我思绪万千;端午似乎使我忘记曾经的伤痛;端午仿佛使我振作、奋发、图强。
端午一腔热血、一身抱负、一生理想、人生希望。
【端午节感怀散文2】又到一年端午节,走在街上,卖粽子吆喝声声声入耳,看着那黄灿灿、又光又亮的竹叶粽叶,吃着那凉丝丝、甜蜜蜜、粘揪揪的粽子,勾起我无限美好的回忆,因为那醇厚粽香和浓浓爱意掺合的味道已积淀在我内心深处。
小时候家里常常缺少粮食,一年只能吃上一次粽子,所以对粽子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一粒粒的被牙齿磨出吱吱的响声,糯米沾着白糖或者一勺勺黑糖浆拈香拈香,红枣蜜甜蜜甜,那种味道让我们回味无穷。
那时,我们村有个大竹园,端午节包粽子的粽叶都是在竹园里拾的。
端午节感怀抒情散文端午节感怀抒情散文精选三篇导语:青青艾香飘端午,浓浓情思粽是情。
此情此景九州同,万家欢乐乐万家。
下面是端午节感怀抒情散文,欢迎阅读。
篇一:端午节感怀抒情散文《端午随想》“滴滴”,随着一记提示音,QQ弹出一封邮件,一个朋友寄来一张电子端午贺卡,画面上几片嫩绿的荷叶托举着荷花,一条锦鲤带着一条小鱼快活地游泳,远处是朦胧的山体掩映在雾霭之中。
画面的正中,“端午节快乐”几个大字爬满艺术的色彩,带着绿意,似乎带着温情,给人希望。
而我,看了这张贺卡,没有半点高兴,又不好却了友人的好意,只好默默地删除。
小时候,长辈告诉我,“五月五,过端午,艾草插上门,菖莆锅里煮,龙舟推下水,粽子来加油,回家一身汗,喝碗雄黄酒。
”大致地告诉了我端午的由来和习俗。
于是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一个叫屈原的名字,知道这一天是人们纪念他的节日。
听说人们为了保护屈原不被鱼虾吃掉,纷纷拿出饭团、鸡蛋、粽子等食物,投入江中。
有个人甚至把雄黄酒倒入江中,想把水中的怪物灌醉,以此来保护屈原。
于是,后来就有了端午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
记得小时候,妈妈会提前几天,背个竹蒌到很远的地方去采摘箬叶,回来后,一片一片洗干净,用糯米包成粽子,这样还没到端午我们就能吃上粽子了。
到了端午这一天,妈妈割回菖莆和艾草,选一些捆成团,插在门上,其余的放到锅里煮,用煮熟的水帮我们洗澡,据说这样夏天身上不容易长痱子。
到了傍晚,父亲调好雄黄酒,盛在脸盆里,在房子的四周泼撒,说这样可以驱除虫蛇。
父亲还用雄黄酒涂在家人身上,以免除夏天蚊虫叮咬。
我生肖属蛇,从小到大从没惹过雄黄酒,父亲说生肖属蛇的人不能碰,如果碰了会变回蛇。
有一回,弟弟抹雄黄酒的时候,调皮地浇了几滴在我身上,我害怕了很长一段时间,生怕自己会变成蛇。
可是,过了几个月,依然没有半点变蛇的迹象,心中的恐惧才慢慢消除。
随着年岁增长,以及知识的迭加,知道端午的来源有多个版本。
除屈原外,伍子胥被吴王夫差逼迫自刎,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曹娥见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昼夜沿江号哭,也于五月初五投江。
2018年端午节精选散文:端午之悟端午节,小长假,吃粽子,不亦乐乎?然而,乐之余,有所思乎?———端午节,大多数人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少数地区的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还有的地方用某种原始宗教崇拜的仪式祭天祭地,但不管祭奠的是谁,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敬畏,一种寄托。
我接触过的人当中,绝大多数祭奠屈原。
并且多数人都知道,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祭奠他,就是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可再往深处问,能系统回答提问的人就不多了。
这让我想到,端午节这么一个被国人看重的节日,却有不少人不知道它的深刻意义,就让这个节日成了吃吃粽子,划划龙舟的娱乐性节日。
在我看来,端午节有一种值得提倡和发扬光大民族精神在里面。
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是春秋时代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遭谗去职之后,被赶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被流放之后,怀着对故国的热爱和留恋,写下了充满着忧国忧民精神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江山凌夷,百姓涂炭,心如刀绞,悲愤之余,挥笔写下绝笔之作《怀沙》,然后朝着波涛翻滚的汨罗江纵身一跃,以自己的生命祭奠了楚国的灭亡,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这故事的真假且不去计较,但是它所承载的爱国情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
屈原在昏庸的楚怀王被秦惠王离间和诱惑且屡屡上当的时候,极力劝阻楚怀王提高警惕,不要对秦国的甜言蜜语过迷惑。
但是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到秦国商议和婚之事,结果被杀。
这段故事告诉人们,屈原对国家的那份责任心,那种担当精神,十分可贵。
如果楚怀王头脑清醒,听得进不同意见,采取屈原富国强兵、联齐抗秦的主张,楚国的结局或许不是这个样子。
所以说,纪念屈原,首先是要学习他的为国家,为民族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
在浙江一带,有在五月端午纪念伍子胥的习俗,那其中所弘扬的精神和道德观念,也与纪念屈原异曲同工。
端午感怀的散文端午感怀的散文纷至沓来的短信,又悄然地告诉我,端午节到了。
粽子已经不是什么新奇之物,可是端午的粽子依旧会让人吃出别样的情愫出来。
怀着对屈子大夫的敬仰,在网上搜来《屈原列传》又拜读了一下,悲乎哉,痛乎哉,每每读完总是郁气难平。
如果从爱国浪漫诗人的角度上来讲,屈原无疑是中国上第一个最成功的诗人,身故数千载之后,年年端午受后世诸人的敬仰纪念,不可谓名声不盛。
作为中国现存的几个节日,位置仅次于春节和中秋,与清明节的意义不相上下,千秋万代的人都会记着这个节日,是为谁而立,不论江南塞外,抑或大漠高山,都在缅怀着这青史留名的诗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屈原可谓是万代流芳的典范了!可是除了诗歌之外,无疑屈原是一个很失败的政治家或者官员。
爱国,这是千古公认的事实,然而,只是爱国并不能改变楚国的命运。
成功的'诗人,失意的官员,细寻思来,诗人的特质其实也是屈原命运悲剧的根由。
诗人的孤绝傲世,与独特的思维角度,决定了屈夫子不可能在黑暗的官场中能溶于众,偏于理想化的信念,性格的悲剧因素注定屈原只能成就千古的诗名,而不可能挽楚怀王不入武关,也不可能救楚不败亡于秦。
诗人的理想化状态注定屈原不可能淹于世俗当中,他追寻的目标过于纯洁和孤傲,并且因不肯同流合污,不肯俯身低就,注定了会被人妒忌,被人谗陷的结局。
诗人追寻灵魂的自省,具备人文怀的思想而欠缺付诸行动的能力,不肯让步,不肯中庸,不是为官之道,心怀天下万民者,必是能屈能伸之辈,显然,屈原不可能让自己屈就他人。
不失小我,难以成就大我,更不可能达到无我的境界。
所以,诗人的屈原,内不能避谗于楚怀王,外不能联齐拒秦,上不能得王之信任,中不能得同僚之合作,下不能使小人远君之侧。
又怎能不败呢?一个不能被决策者信任的谋臣,能力再高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材不能尽用,明珠投暗虽然不能否定其本身的价值,却可以使其外延价值消亡殆尽。
古语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是一种人材的悲哀,而对于屈原,他的悲哀在于,他是被闲置不用的弓,遗弃排挤的猎犬,生不能射一雁,活不能擒一兔,这种更深的悲哀让人倍觉痛惜。
关于端午节的感悟及心得(精选13篇)关于端午节的感悟及心得篇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阳,也叫端午。
每到这一天,家家门上挂菖蒲,艾叶,村子里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姑娘们早就在比试谁心灵手巧了。
她们用零碎的彩色绸布,缝成形状各异的小袋。
小袋李塞进裹着香料的棉花,再把袋口的线一抽,就成了一只只香袋。
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心形的、菱角形的,辣椒形的,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
孩子们把香袋挂在衣襟上,鲜艳夺目,好像五彩的云霞。
妇女们在端午前一天就把浸泡过得糯米,用一张张手掌宽的竹叶包起来。
包好的粽子有斧头粽、狗头粽、尖角粽等,这是按形状来分的。
至于白米粽、枣子粽、赤豆粽、猪肉粽,那时按用料分的。
粽子放在锅里煮,一会儿屋里就充满了糯米和竹叶的清香。
熟了熟了,妈妈拿起一只,让孩子们先分着尝尝。
这热腾腾的粽子,比任何东西都要好吃。
我国南方不少地方还要在这一天赛龙舟。
江河里排着一条条雕饰得酷似游龙的船,船舷两边整齐地坐着准备大显身手的小伙子,他们穿着彩衣,扎着彩巾,双手握着木桨。
号令一响,几十支木桨随着船首大鼓的敲击声“哗哗”划动,龙舟像箭一般飞快驶去。
岸上锣鼓喧天,彩旗飞舞,热闹极了。
老人们会在这一天深情地讲起屈原的故事:包粽子,划龙船,用自己的方式来缅怀着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我来到汨罗江畔,听着那锣鼓喧天的喊声,闻着那浸满肉香的粽子,手拿艾草,我不禁泪眼朦胧了,我仿佛看到屈原他披散着头发伫立在江边,他凝视着这东流的江水,想着楚国的万千文,望着楚国人动荡的江山,楚王的无能,朝廷的腐朽,楚国的庸政使他痛心,他一次次的忠告没能为楚王敲响警钟,无奈心中对祖国的一片赤诚报无门。
他恨老天眼瞎,万般恐绪堆积心头,最终都随着那滚滚的江水而消失。
夕阳将世界染成鲜血般的颜色,仿佛在为屈原的死去而叹息。
不错,屈原虽死,然而他的那一片爱国心却深深感动着每一代人。
在今天的重阳,我要缅怀他,他的爱国精神将永存在人们心中。
关于端午节的感悟及心得篇2端午节在中国的民间节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节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特色。
有关端午节的散文(精选8篇)有关端午节的篇1五月,充满中国的味道,如鲜花,一下子漫开来。
今天是端午节,一个中华自古以来都流传的节日——端午节。
这一天里,人们都要吃粽子,把艾叶插在门上。
这一习惯,从没停过。
这一节日,有十足十的中国味道,久久不能散去。
早上,是吃粽子的时候。
粽子像胖胖的小孩一样,可爱极了。
解开绳子,一股米香扑鼻而来。
接着,长着豆子和大枣的粽子就出来了。
包粽子的人手真巧啊。
一个个粽子,一份份真情,都包含在这粽子里。
味道浓浓的,香香的,满是中国的味道。
中午,把艾叶插在门上的“福”字里,满楼道都是艾叶的气味。
这艾叶,有淡淡的清香,充满了中国的味道。
今天本该是高兴的一天,却因家里只有我一个人而孤单。
妈妈去上班了,爸爸在山西上班。
此时在山西的爸爸,应该过不了端午节。
因为他现在,或许在饿着肚子干活,或许要等到一点多才能吃饭。
我根本就不能为他分担些什么,有时还会惹他生气。
以往的这时,我们也许会全家坐在这里,一起聊着天,吃着粽子,享受着我们本该享受的生活。
可现在,我们一个月在一起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十天。
我真的好想好想回到过去,那种属于我们的幸福美满又无忧无虑的时光。
可是,那永远都不可能实现了。
所以,我只有在他回来的时候好好对他,才算是我对他的一种补偿。
中国的味道,有传统节日的味道,有流传至今的美食的味道,有合家团圆的味道,也有我对爸爸的想念的味道。
有关端午节的散文篇2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它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
五月初五,汨罗江边,你——屈原,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的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的存在。
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你最终一跃诠释了你的爱国之情,人们为了不让你的身体被鱼虾侵蚀,就往汨罗江里扔粽子和鸡蛋。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五篇端午节的散文岁月的流逝,掩盖不住母亲的白发与沧桑。
在母亲年过八十身体大不如前的时候,禁不住我和妻子的劝说,老人家恋恋不舍告别老宅进了城。
城里的生活毕竟与乡间不同,吃的用的花钱信手拈来,令母亲大为不满。
就拿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来说,妻子已经提前定制了粽子,母亲却极力反对。
她说:“粽子还是自己包的好,网上的食品又加色素又加防腐剂,不安全,粽子还是自己包的好。
”她反反复复提倡议、做工作。
拗不过母亲,我们只有妥协,忙着买黄米、买江米,让她开心为我们包粽子。
年迈的母亲还是像当初一样,程序一样不差地包着粽子。
泡米周期半个月,而且一日一淘,她说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劲道有嚼头。
的确,在吃完广东、闽南、宁波、嘉兴、苏州、四川、海南、北京、山东的粽子,再品尝贵州的酸菜粽、西安的蜂蜜凉粽、苏北的咸蛋粽、上海的咸味粽、云南的火腿粽之后,我觉得母亲包的粽子最香、最甜、最可信、最可心;我更觉地,端午节,能够吃上妈妈的粽子,是最幸福的事。
母亲的粽子,令我回味无穷。
【篇二】又逢端午节到来,便不由想起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粽子的情景。
那时,每到端午节父母就早早起床,忙碌着为我们一家姊妹4人准备红枣糯米饭。
踏着晨曦雨露,门前挂艾草、胸前带荷包、手腕系五花线,已经是母亲早为我们备好节日礼物,说是起纳福、辟邪保健康的作用。
如今三十有八,已经成家。
从当兵到做警察,工作的特殊与父母聚少离多,更谈不上吃粽子的事。
每年端午节,便是掏些钱去买一些,可味道远比不上那时母亲为我亲手做的,那么的香甜可口,回味悠长。
现母亲病故,是2004年3月,是我探家归队一个月后去世的,全家人都没有告知我消息,怕情绪影响到我的工作,后来是次年时父亲才给我说的。
姐姐说那年三月,父亲在赶集回家的路上突遇天下着雨夹雪,路滑自行车歪倒头着地流了很多血,母亲目睹了当时的情景而晕倒的。
后经过抢救,医生确诊为脑溢血。
姐姐还说,母亲那年才50岁,躺在病床上那段时间一直呼唤你的名字,每天都有村里男女老少来看望。
关于端午节的散文(精选36篇)关于端午节的散文(精选3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端午节的散文(精选3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的散文篇1有一种习俗,生长在灵魂处,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因为那里有父母的身影印在了儿时记忆的深处在最温暖的时光。
站在岁月的明媚,轻拈着光阴的命脉,淡着绚丽的色彩,在盛夏焦灼的静待中,一束比夏更浓的情,执意演绎着一场足够的精彩、热烈的来了,洒泼着浓浓情怀,端午节。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端午的由来,有着许许多多不朽的传说,有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之士伍之胥,到东汉之女曹娥,都在民间流传着。
而生在北方关中大地的人们,端午节才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的开始。
黄瞪瞪亮莹莹的油菜堆集在场上,菜角里包裹的里黝黝的小珍珠散落在场间满眼乌黑,在太阳的照耀下黝亮黝亮。
成熟的小麦低着沉甸旬的麦穗,在微风的摇曳中翻滚的着金色麦浪,来来往往的人们,戴着一顶顶黄色的草帽,迎着炎炎烈日穿梭于田埂之间,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有的挥舞着银镰,生龙活虎,热火朝天,成片熟透小麦齐刷刷在闪闪的刀刃下躺倒在地上,金灿灿的麦穗映衬着人们欢欣的笑脸上。
有的深一脚浅一脚的紧紧跟随收割机后面,有的在田间地头等着满仓而归的收割机,满脸的灰尘和汗水也掩盖不住欢欣鼓舞丰收的喜悦,赤铜色脸上平日里的愁绪也被褐黄色的麦香淡化,浅露出灿烂的笑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岁年年端午情。
今天又逢端午,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仿佛又见父亲踩着露水的草地,在我家坡坎上割艾草的背影,母亲打半夜起来熬油羔、做香包、做花花绳的身影,我又闻了艾香,又想到那甜甜酥脆的油糕。
端午节优美散文端午节优美散文(通用10篇)又是一年的端午。
每每端午来临,不少人都会写一些散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给端午节优美散文(通用10篇),希望大家喜欢!端午节优美散文篇1“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
”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
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
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
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
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2018年端午节精选散文:端午之悟
端午节,小长假,吃粽子,不亦乐乎?然而,乐之余,有所思乎?端午节,大多数人都知道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少数地区的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还有的地方用某种原始宗教崇拜的仪式祭天祭地,但不管祭奠的是谁,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敬畏,一种寄托。
我接触过的人当中,绝大多数祭奠屈原。
并且多数人都知道,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祭奠他,就是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可再往深处问,能系统回答提问的人就不多了。
这让我想到,端午节这么一个被国人看重的节日,却有不少人不知道它的深刻意义,就让这个节日成了吃吃粽子,划划龙舟的娱乐性节日。
在我看来,端午节有一种值得提倡和发扬光大民族精神在里面。
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是春秋时代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遭谗去职之后,被赶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被流放之后,怀着对故国的热爱和留恋,写下了充满着忧国忧民精神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江山凌夷,百姓涂炭,心如刀绞,悲愤之余,挥笔写下绝笔之作《怀沙》,然后朝着波涛翻滚
的汨罗江纵身一跃,以自己的生命祭奠了楚国的灭亡,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这故事的真假且不去计较,但是它所承载的爱国情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
屈原在昏庸的楚怀王被秦惠王离间和诱惑且屡屡上当的时候,极力劝阻楚怀王提高警惕,不要对秦国的甜言蜜语过迷惑。
但是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到秦国商议和婚之事,结果被杀。
这段故事告诉人们,屈原对国家的那份责任心,那种担当精神,十分可贵。
如果楚怀王头脑清醒,听得进不同意见,采取屈原富国强兵、联齐抗秦的主张,楚国的结局或许不是这个样子。
所以说,纪念屈原,首先是要学习他的为国家,为民族敢于担当的精神和勇气。
在浙江一带,有在五月端午纪念伍子胥的习俗,那其中所弘扬的精神和道德观念,也与纪念屈原异曲同工。
伍子胥的先人为楚王所杀,伍子胥弃暗投明,到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后来,伍子胥返回吴国,相助吴王夫差攻打越国,迫使越王勾践请和。
伍子胥认为,求和必定是养虎遗患,极力劝阻吴王夫差不要接受请和,应趁机彻底消灭越国。
夫差因为受了越国贿赂,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劝告,还将一把宝剑赐给伍子胥,命他自杀。
后来,伍子胥的尸体被投入江底。
这一天恰好是五月初五,吴国人为了纪念这位忠心报国之士,便在这一天纪念他。
由此看来,我国人民端午节的纪念活动,都是对忠心耿耿献身于国家的人物的祭奠。
不管是赛龙舟暗含的搭救屈原,还是投粽子于汨罗江以免游鱼之类侵害屈原的尸体,都有一种热爱忠臣的用意在里面。
在宝岛台湾,纪念端午的习俗也与大陆相差无几。
清朝有一位叫钱琦的台湾老先生,写过一首竹枝词《竞渡》:竞渡齐登衫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
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
这充分说明大陆与台湾本来就是血浓于水的至亲骨肉。
前几天,笔者在四川眉山游三苏故居,友人即席吟诵苏轼的《屈原塔》。
闻之颇为感动。
今抄录于此: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端午节就要到了,谨以此小文献给为祖国的事业敢于担当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