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弟子问仁探究颜渊地位
- 格式:pdf
- 大小:150.25 KB
- 文档页数:2
《论语.颜渊》中的名言名句论语.颜渊这篇章节是《论语》中的一篇对话,主要以孔子与颜渊的问答为主线,记录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颜渊对孔子的敬仰。
以下是一些在《论语.颜渊》中出现的名言名句。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是孔子对颜渊问仁的回答。
孔子告诉颜渊,要做到仁,首先要有自律,要能够自我约束,然后才能回归到礼之上。
只有通过自我克制和遵守礼仪,才能实现真正的仁。
2.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孔子说,一个君子的过失,就像太阳和月亮被云遮住一样,整个世界都能看到。
但一个君子的改过,就像太阳和月亮重新出现一样,整个世界都会仰慕。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这是孔子对颜渊提出的一个问题的回答。
孔子告诉颜渊,学习是一个不断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过去的知识,才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
4.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这是孔子对颜渊关于君子的提问的回答。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的方式:明白事物的真相,聪明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温和地面对他人,恭敬地对待他人,忠诚地说话,尽心尽力地做事,有疑问时勇于提问,发怒时能够忍耐,看到利益时思考是否符合道义。
5.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子贡对孔子说,您的文章大家都可以听得到,但您关于人性和天道的言论,却无法完全理解。
这句话表达了子贡对孔子深奥思想的敬仰和钦佩。
6.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曰:‘才难,不其然乎?’子曰:‘道难,不明乎?’” 子路问孔子如何对待国王,孔子说要诚实而不越雷池。
子路说:“这样很难做到啊。
”孔子回答说:“道很难,但我们应该要明白。
”7. “子游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颜渊内涵解读《论语·颜渊篇》是《论语》的第十二部分,本文精选其中影响力较为深远,对个人学习、生活较有指导意义的段落深层次解析,邀您一起品鉴。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释义: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修正自己使行为举止符合礼制就是仁。
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有仁德。
到达仁的境界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现仁的具体方法如何?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事不看,不符合礼的事不听,不符合礼的事不言,不符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按照这些话去做吧。
解读: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从易学象形思维上看是阴阳相济、温暖滋养的状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是古代人的伦理观念。
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人格境界,意指人性的光辉、高尚、博大。
颜渊问仁,孔子认为达到仁的境界要自我内外兼修,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自我约束修正、克明峻德,提高内在修养;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行为举止符合礼制就呈现出仁的内涵,也就获得天下人认同。
至于具体如何达到礼,孔子认为看、听、言、行四个方面去做,也就是按礼制规定要求来约束自己行为。
但从社会价值看,礼是交际行为规范,封建社会中更多的体现出尊卑等级、长幼秩序、交往形式等方面内涵,与人性内在的仁并非决定性表里关系。
仁更重要表现在人生有博大光辉的天地养育万物之德行,有超越私我造福苍生的精神情怀,仁人必为志士,要达到仁的境界应当做到明志行德,而非克己复礼。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释义:仲弓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举行重大祀典。
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简析《论语》中孔子“仁”的观念作者:邓瑞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8年第01期摘要: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仁”的观念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长期以来,各家学者对“仁”的界定都很模糊,本文拟从《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言论中总结分析“仁”作为“臣道”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孔子仁臣子之道“仁”的观念产生得很早。
据学者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才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春秋时期,“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
但是,直到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
在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著作《论语》里,提到“仁”有一百多处,频率是很高的。
所以从古到今很多学者都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了解和学习孔子的思想精华,不能不分析孔子所说的“仁”。
一、“仁”的范畴一般认为,“仁”属于孔子的哲学思想。
其实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有哲学色彩的是道家。
而孔子以及儒家更注重实际的社会政治。
“仁”的学说固然有时带有某些哲学意味,但纵观整个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其实多数不在哲学范畴。
那么“仁”到底属于什么范畴,我个人认为“仁”就是士大夫阶层的思想道德要求和政治修养,也可以说是一种臣子之道。
理由有三:其一,孔子本身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终其一生都为追求理想政治而奋斗。
即使退而授徒,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第七》)来看他所教授的也都是有助于从政的学问,目的性很强。
其徒子张就曾直接问孔子如何“干禄”。
他的三大弟子子路、冉有、子贡等都曾出仕并很有政绩。
所以从情理上来说孔子所教授的“仁”,也必定不会空谈哲学而远离士君子阶层的为臣从政之道。
其二,从“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第七》)中可以看到孔子认为“圣人”和“君子”是不同的范畴。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语》中的人物点评出发来探究孔子“仁”的思想,通过孔子对子路、宰我、闵子骞、颜回、管仲、殷三仁、伯夷、叔齐等人评价的考察发现孔子的“仁”具有以下特质:“仁”不同于其他的美德之处在于其侧重于“情”,表现为孝悌和仁爱的善良情感。
“仁”从事功的维度则表现为利民安人的功业。
从实践的维度“仁”则表现为笃信好学和乐道,经实践与道达成统一,使得“道”的品质在人这一主体上得以展现。
关键词:仁爱孝悌事功笃信好学仁道孔子的学说,从“礼”开始,进而至“仁”“义”“智”“信”等概念,礼或为其思想的始点但并非核心。
孔子卓越于一般的儒生是在于他对礼仪制度后仁的发现。
《论语》中曾多次涉及问仁,根据孔子对各色人物的评点看来,他颇少首肯某人为“仁”,唯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也极少直接否定,只说宰予不仁;通常则答以“不知”。
除了“仁”之外,还有诸如“智”、“勇”、“忠”、“清”、“直”等价值评价。
孔子对诸多人物四两拨千斤的评点不仅言微知著,颇具人物品藻的意趣,而且也体现着“仁”的特质。
一情的维度:仁爱与孝悌当把“仁”作为一个价值评价时,在论语中我们可发现以下几处。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求和赤是否可以称为“仁”,孔子分别列举了三人的政治能力,对于是否具备“仁”的品质,则婉言回“不知其仁也”。
季康子问子路、子贡、冉求三子从政,孔子则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果”是果敢决断,“达”是通于物理,“艺”是多才艺,子路果敢有勇能任事,子贡通达有智谋能明事,冉求多才多能能治事,孔子只是肯定了三子有这些品质,可以从政,并未涉及其仁德与否。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陈文子“仁矣乎?”,孔子分别答以“忠”、“清”、“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三免三任,交接工作负责到位,忠而无私。
陈文子违乱求治、不污其身,洁身自好,但孔子皆不许其为“仁”。
由此可见“仁”与“智”、“勇”、“忠”、“清”此类一般的美德实为不同,那么“仁”的特殊性在何处?“仁”不同于“智”、“勇”,可以说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
2020年第01期收稿日期:2019年12月4日。
“仁”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论语》中多次提到何为“仁”,尤其是《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比较具有特点。
在儒家的这部著作的经典篇目中,关于“仁”的师生问答中,孔子的回答各有不同、各有侧重。
孔子将“仁”的阐述与各弟子不同的个体特点相结合,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是孔子观察人事的哲学智慧结晶,在此过程中,孔子给出了通过行动践行“仁”的思想,从而使得个体做到知行合一,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1颜渊问仁《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开篇即有颜渊问仁。
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意就是,颜渊问孔子如何做才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制自己的欲望,言行符合礼仪的规范,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心就会归顺于仁德。
实施仁德不是靠别人,而是要靠自己身体力行。
儒家文化研究者都知道,颜渊是孔子非常器重的一名弟子。
这里孔子对颜渊的要求是克己复礼。
并且由个人的修行体察,延伸到国家、天下的治理理念,体现了孔子由个人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三位一体的政治理念。
孔子在颜渊接下来的问答中也强调了“礼”与仁的内在紧密关联。
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从而内持“仁”心,外显“仁”行。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去世。
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1]。
2仲弓问仁《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紧接着是仲弓问仁。
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乘大祭。
安德义论语解读——颜渊篇第十二【题解】本篇取“颜渊问仁”句“颜渊”两字为篇名。
上篇是孔子对众弟子的评述。
本篇是孔门教学篇。
记载弟子问先生答,他人问弟子答,弟子问弟子答。
本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可以从六个方面去理解。
一、问仁4章。
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四弟子问仁,孔子分别答以“克己复礼”,“敬恕无怨”,“仁者言讱”,“仁者爱人”。
二、问政4章。
子贡、子张、景公、季康子四人问政,季康子问政两次。
孔子分别答以“足食足兵民信之”,“君臣父子之位正”,“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政者正也”。
“德风德草之辨”。
三、问人格修养3章。
司马牛问君子,孔子答以“不优不惧”。
子张问“士之达”,孔子答以“闻” “达”之区别。
子贡问友,孔子答以“忠告善道”,可则友,“不可则止”。
四、问道德修养3章。
子张问明,孔子答以不行“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答以“忠信、徙义”为崇德,辨善恶为“辨惑”。
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答以“先事后得”为崇德,攻己之恶为“修慝”,克己之忿为“辨惑”。
五、孔门弟子答问。
卫大夫棘子成向子贡问“文” “质”关系,子贡以“文质兼备”答之。
鲁哀公向有若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以“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答之。
司马牛向子贡问“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答之。
【原文】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④,请事斯语矣⑤。
”【注释】①克己:克制自己,指修己。
复:实践,实行;复礼:践行礼仪。
②天下归仁: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归:归顺,这里作“赞许”讲。
③目:具体的条目,纲目。
④回:颜回。
古人自称用名。
不敏:不聪敏,迟钝,笨。
⑤事:从事,实行,照着做。
斯:这,这些,代词。
【语译】颜渊问怎么去实践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西部项目(XMA200282);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族教育研究(23RwJD103)作者简介:刘湘萍(1982—),女,湖南新化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教育管理研究;罗明东(1962—),男,云南华坪人,昆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人从事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研究;袁愈宗(1974—),男,湖南新化人,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人从事古代文论、先秦诸子研究。
2023 6No 6,2023 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3年6月Jun ,2023《论语》中“仁”的体用阐释对培养“四有好老师”的启示刘湘萍1,3,罗明东2,袁愈宗3(1.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3.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要:本文结合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的要求,对《论语》原文进行精读与梳理,旨在探析孔子对“仁”多层思想内核的理解、内化;探讨孔子通过对话与其14名弟子讨论“仁”的内涵、价值与意义,例举正反案例、设置情境等体验式教学,让弟子自主认知与揭示“仁”与“不仁”的边界。
分类诠释《论语》中以“仁者爱人”为中心内涵的“体”,引导学生体验“仁”的价值与意义的“用”,使“仁爱”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达到体用结合。
启发在新时代大学教育过程中,当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当理解、批判地接受、内化“仁”的思想内核,做到“仁者爱人”,唤醒教师与学生的生命自觉与自我成长,并在教学实践中慎思、明辨、博学、笃行。
关键词:论语;仁;体用;四有好老师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3)6-0148-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新时代的教育者要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能⼒训练频道为⼤家整理的关于《论语》中的⼩故事,供⼤家阅读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
《论语》⾥的故事:孔⼦与颜渊 颜回字⼦渊,鲁国⼈。
在众多弟⼦中,颜渊是孔⼦最为欣赏的⼀个,认为他好学⽽不违仁,最有可能继承⾃⼰的理想。
孔⼦说:“颜渊这个⼈,他能够保持三个⽉不违背仁之道,其余的弟⼦能保持⼏天乃⾄⼀⽉,也就到头了。
”“颜渊真是个贤⼈啊!哪怕只有⼀⼩盆饭吃,⼀瓢⽔喝,居住在简陋的巷⼦⾥,若是别⼈发愁还顾不过来,颜渊却依然能保持快乐的⼼态。
颜渊真是个贤⼈啊!” 孔⼦觉的,⾃⼰与颜渊之间最能够产⽣共鸣。
他说:“告诉他,他就毫不懈怠的去践⾏,也只有颜渊能做到吧!”“颜渊,他对我的话,可以说⽆不会然于⼼,因⼼领神会⽽欣喜呀!” 孔⼦对颜渊说:“受⼈重⽤就出来做官,没⼈重⽤就隐居藏善,只有我们两个能够这样吧!” 颜渊做⼈,⼤智若愚。
孔⼦说:“我跟颜渊说⼀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
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为举⽌,发现⾜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才发现他⼀点⼉也不傻。
” 孔⼦问⼦贡:“你觉的你和颜渊谁更有才能?”⼦贡回答:“我哪敢跟颜渊相⽐。
颜渊那个⼈,听到⼀个道理,他就能发扬出⼗个来;我听到⼀个道理,能发扬出两个罢了。
”孔⼦说:“是不如颜渊啊。
我也认为你不如颜渊。
” 颜渊体弱多病,⼆⼗九岁头发就⽩了,三⼗⼆岁就死了。
孔⼦悲痛不已,⼤声叹道:“啊!⽼天要让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天要我的理想不能传下去啊!”孔⼦因为颜渊之死,哭的⾮常伤⼼。
弟⼦们说:“⽼师太悲伤了。
”孔⼦说:“太悲伤了吗?不为这样的⼈悲伤,还为谁悲伤呢?” 鲁哀公问孔⼦:“您的弟⼦谁学?”孔⼦回答说:“有个叫颜渊的弟⼦,最为好学,不迁怒于他⼈他事,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
不幸的是,他*死了。
如今就没有了,没有听说有这样好学的⼈。
” 颜渊早死,孔⼦⼀直为他惋惜,说:“真可惜啊!我看到颜渊进步,⽽没有看到他⽌步。
”孔⼦认为颜渊若不早死,⼀定会成为更了不起的⼈。
《论语·颜渊第十二》主题及其结构《论语·颜渊第十二》是《论语》中的名篇,自古以来备受关注.该篇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为题,记载了孔门师生问答之事,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也反映出孔子对人性、政治的思考。
该篇在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论仁、论君子、论政三块,但主要讨论的还是人性.孔子谈人性,既非经济人,亦非社会人,而是复杂人。
1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有不同的角色、需要做出不同的应对,但孔子自有一套恒定的价值体系去引导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仁人君子、做仁君。
这套价值的灌输对有些弟子体现为行为的具体指导,而对有些弟子则表现为理论上的指引,这都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一、论仁该篇的前三章节分别记载了颜回、冉雍和司马牛与孔子关于“仁”的内涵的讨论,孔子根据三个弟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了不同的回答。
对颜回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冉雍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司马牛则简化为“其言也讱”。
2笔者认为,“问仁”中最有争议、也是最精彩的一回是颜渊问仁.孔子告诉颜渊是“克己复礼”,具体怎么做才是“克己复礼”呢?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首先,“克己复礼”一词的含义便存在很大争议:克字在含义上有一般有两解,一说为克制,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代表;一说为战胜,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
杨伯峻则认为,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因此需要抑制;而朱子释“克"为“胜”,“克己"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之意,朱子不仅对“己”延伸性解释为私欲,而且表达了人要积极的克制自己的私欲的意旨。
3对于“复礼"二字,学术界也是议论纷纷,有将其理解为“恢复周礼”,即传统的西周的典章制度和风俗习惯;4也有将其理解为对周代秩序化社会的的一种开放性继承,主张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复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
5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克己”与“复礼"不应作为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而应结合整体的含义解释为“自身能够复归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