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专题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512.17 KB
- 文档页数:14
大气环境专题二【考情分析】1.立足人气关系,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和酸雨均是大气成分变化的结果。
2.以天气预报的数值图及天气系统图为案例,考查天气变化过程。
3.由单纯考查气候图像向与太阳高度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综合方面转化;从重点考查地带性规律逐渐转向重点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特点形成的影响。
4.通过图、表等资料分析判断气候类型,并考查某气候类型的纬度和海陆分布,成因,特点等基础知识,以及气候对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和农业;建筑、交通、旅游等人文社会生产生活影响;5.运用等值线分布图等图表分析气温、降水、和气压分布状况,内在联系;与天气变化、风的大小、方向以及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
【知识汇总】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垂直分层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二、大气的热力作用2、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保存了热量。
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地球外衣”的作用。
三、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1、作用原理: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温高的地区,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由于空气的堆积形成高压;气温低的地区,空气冷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于由空气下沉而形成低压。
在水平永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了近地面与高空的热力环流。
示意图如下:M :气温高气压低,N 气温低气压高;P :气温高气压高,Q 气温低气压低 四地的气温排序:M ﹥N ﹥P ﹥Q ;气压排列顺序:N ﹥M ﹥P ﹥Q 2、热力环流的表现 3、气压高低的判读垂直方向:气压由低向高降低,即海拔越低气压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水平方向:等压面向上弯曲气压高,等压面向下弯曲气压低,近地面和高空一致。
比较下面各图中各点气压的高低:A ﹥B ﹥D ﹥C 陆﹥海 N ﹥M ﹥Q ﹥P线指向低压。
大气专题一、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地组成及每种成分地作用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地影响(1)温室效应(常见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化合物和一氧化二氮;近百年来气温升高约0.4—0.8℃)①成因:<1>(人为原因)A 化石(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增多 B 森林减少(尤其热带雨林)破坏,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减弱 <2>(自然原因)目前地球气候处在间冰期...②危害:<1>海面上升(10—20㎝)(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沿海及岛屿受到被淹没的威胁<2>中纬地区因蒸发强而变干旱形成草原,高纬地区变得湿润,而影响各国的经济结构。
<3>北大西洋暖流减弱,欧洲和北美东部冬季变冷(2008年广东卷)<4>全球台风发生频率增加③防治:A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B 提高能源利用率 C 保护、恢复植被D开展国际合作(《京都议定书》《维也纳公约》《蒙特利尔协定》)(2)臭氧层破坏(目前已下降3%)①分布:南极上空(9—11月份,春季明显)、北极上空和青藏高原上空②成因:(制冷剂)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消耗臭氧③危害: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癌),破坏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生产(鱼类白内障)④防治:A 国际合作逐步减少并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维也纳公约》《蒙特利尔协定》B 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3)酸雨(ph小于5.6,小于4.5为重酸雨)①成因:酸性气体(硫酸型和硝酸型)浓度(排放、扩散)和空气中的水汽结合。
②危害:A 土壤酸化(危害农、林生长) B 水体酸化(危害渔业)C 腐蚀建筑、古迹D 危害人体健康(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③防治:A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B 开展综合利用,化害为利C区域国际合作。
④酸雨在我国的分布及成因(试从酸性气体浓度,降雨多少加以说明)活动:试分析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为什么酸雨问题严重?二、大气的分层1、对流层:①在对流层..每.上升1000m,气温下降6℃(思考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平均升高而降低?)②计算:某高度气温(即理论气温)=近地面气温-高度差*0.006③逆温:1、形成:当某高度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时,空气上升受阻。
大气环境专题复习一、考点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主要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柱状图和年降水量线圈。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气、气候和人类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二、解读大气是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之一。
各种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自然现象,如风、霜、雨、雪等都发生在大气圈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而愈来愈剧烈的人类活动也显著地影响了大气环境。
所以,为了更好地为生产与生活服务,人类有必要研究一下大气环境的内在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从高考考核内容上看,本单元知识点可分为四大部分:1.大气的基本状况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状况是人类关于大气环境的最基本的认识。
大气的各主要组成成分含量各异,它们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也不一样。
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它们的了解也主要为了让人们明白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大气的运动本部分内容分两块,先是从理论上介绍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生成原理。
继而又依据此原理介绍了全球性大气环流。
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是让人们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能够依据此原理来认识实际的大气环流,如季风。
进而能够解释一些气候现象。
这对于人们深刻地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天气与气候常见的各种天气系统,是导致各种天气现象出现的基础。
要正确掌握某种天气现象,首先必须弄清锋面系统,高低压系统的结构和运动特征。
赤道附近的一个美丽富饶岛屿,曾是人们心目中的“旅游天堂”,然而近年来全球气温变暖引起海水的温度上升,导致该岛屿附近海域浮游生物大量死亡, 威胁到该岛屿附近海洋生物的生存, 大量死亡的浮游生物不断腐烂, 迅速消耗水中的氧气, 使该区域的其他海洋生物面临窒息的危险。
与此同时, 浮游生物尸体形成的沉淀物为海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生长环境. 使厚本清澈碧蓝的海域变成暗色。
据此判断 1-3题。
1. 导致该岛附近海域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A .水体的富营养化 B.海洋污染 C.全球变暖 D.海水的温度上升 2海平面上升使岛上居民不得不考虑迁居他乡,这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是 A .经济因素 B.环境因素C.政治因素 D.社会因素3. 该岛屿及其附近的许多岛屿的表面形态已是千疮百孔.其主要原因是A .海浪的机械侵蚀B .物理风化 C.海浪的化学侵蚀 D .风力侵蚀 2004年 5月 7日中国教育报《风沙威逼北京域》报道,今年 4月 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 8次沙尘暴天气了。
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得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此回答 4-6题。
4. 从城市环境污染角度看, 沙尘暴将使北京城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A .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碳氢化合物 D.悬浮颗粒5. 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A .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 .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6.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A .冷锋过境 B.暖锋过境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 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 4 05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
据此完成 7-8题。
7.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C .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堆积作用8.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①潮流搬运能力增强②渤海海区下沉迅速增快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A .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9.2004年,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了太平洋发展中岛国特别机构会议,参加会议的岛国目前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是A .火山地震 B.大气污染 C.水体污染 D.海平面上升10. 下列地理现象中,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B .东太平洋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异常C .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D .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11. 下列工程中,对上海地区酸雨侵害起减缓作用的是A .西气东输 B.苏州河治理 C.南水北调 D.沿海防护林参考答案: 1.C 2.B 3.C4.D5.B6.A7.D8.B9.D 10.B 11.A。
【专题复习】高中地理大气环境知识点总结(附冷热岛效应)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 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大气环境专题】一、大气垂直分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大气对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例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
因为云层、尘埃多,反射作用强。
(3)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
例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因为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
例如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仍是明亮的,都是因为散射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
4. 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纬度因素(最主要因素);下垫面因素;其他因素(如气象因素)。
5、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地面辐射损失多,易出现霜冻。
6、阴天昼夜温差小的原因:阴天的白天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气温较高。
所以昼夜温差小。
三、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热力环流需要理清几个关系:温压关系: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即热低压,冷高压。
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由高压指向低压气流与天气的关系: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等压面与气压的关系: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同一垂直方向上:高空与近地面高低压相反。
垂直方向: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热力环流的应用(1)海陆风白海风,成因: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来。
黑陆风,成因: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