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5讲知识精讲
- 格式:doc
- 大小:624.00 KB
- 文档页数:9
九年级化学上第五章知识点第五章:化学能与化学变化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第五章是关于化学能与化学变化的内容。
化学能是指化学反应中发生的能量变化,而化学变化则是通过化学反应使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化学能的来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表示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点。
一、化学能的来源化学能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能量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常见的化学能来源包括:化学键能、燃烧能、电能和光能等。
1. 化学键能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化学键能是物质储存的一种形式,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能会转化为产物中的化学键能。
2. 燃烧能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过程,通过氧气与某种物质的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例如,燃烧木材时,木材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3. 电能电能是由电荷所带的能量,当电荷流动时,会产生电能。
在化学反应中,如果涉及到电解过程,就会发生电能的转化。
4. 光能光能是由光子所携带的能量,当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释放出能量。
例如,光合作用是一种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示为了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我们常用反应热(ΔH)和焓变(ΔH)等量来描述。
1. 反应热(ΔH)反应热是一种热化学量,表示单位摩尔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当反应热为正值时,表示反应物释放热能;当反应热为负值时,表示反应物吸收热能。
2. 焓变(ΔH)焓是热力学中的物理量,表示系统的能量。
焓变是指在常压下,化学反应中系统焓的变化量。
如果焓变为正值,说明系统吸热;如果焓变为负值,说明系统放热。
三、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描述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的基本规律。
根据这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破坏,只能转化为其他形式。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也是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
即使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的转化,总能量的数量始终保持不变。
专题0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知识回放】一、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质量分数(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2)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二、配制一定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的计算(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m(浓)×a%=m(稀)×b%,其中m(浓)、a%分别表示浓溶液的质量及其溶质质量分数;m(稀)、b%分别表示稀溶液对应的量。
四、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五、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
【新知精讲】一、物质的量浓度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主要仪器(1)天平:应使用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也可以用托盘天平。
(2)容量瓶:(3)其他仪器: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配制过程以配制100 mL 1.00 mol·L-1NaCl溶液为例。
如图所示:【科学探究】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及有关计算问题导引1.若已知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如何求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提示c=2.同一溶质的不同浓度的两溶液混合,混合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与混合前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有何关系?提示同一溶质的不同浓度的两溶液相混合,混合后,溶质的总物质的量(或总质量)等于混合前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之和,即溶液混合存在的关系如下:c1·V1+c2·V2=c(混)·V(混)m1·w1+m2·w2=m(混)·w(混)探究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问题导引如图是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过程:1.在上图操作中,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玻璃棒的下端为什么应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的内壁上?提示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以防止溶液外洒而造成损失。
第5讲钠及其化合物(一)【自学导读】认真阅读教材32—35页完成下列问题: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都以的形式存在,如等2、当钠着火时用来灭火3、为什么要把钠保存在煤油中或石蜡中?。
4、Na2O2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的理由?。
【疑难探究】阅读教材P33【实验2-2】将一个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切取一块绿豆大的钠,迅速投到热坩埚中。
继续加热坩埚片刻,待钠熔化后立即撤掉酒精灯,观察现象。
钠燃烧的现象:钠先熔化,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淡黄色固体①与氧气反应常温:4Na + O2 == 2Na2O 。
燃烧:2Na + O2 === Na2O2。
点燃②与氯气反应:2Na + Cl2 === 2NaCl ,现象:钠先熔化,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2)钠与水反应【疑难探究】教材34页探究化学方程式2Na + 2H2O == 2NaOH + H2↑ 。
离子方程式。
(3)钠与酸反应:规律:钠先与溶质酸反应,若钠过量再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 + 2HCl == 2NaCl + H2↑。
【疑难探究】一、活泼的金属单质——钠1、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Na易电子形成Na+,Na的性极强而Na+的性极弱。
探究:阅读教材P32【实验2-1】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吸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光泽和颜色,并注意新切开的钠的表面所发生的变化。
实验操作实验步骤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一端的外皮实验现象钠块表面呈灰黄色切开后的切口处露出银白色光泽2、物理性质钠是色固体,具有金属光泽,质地,可以用小刀切割,密度(0.971g/cm3)比水,比煤油、酒精,熔点低(97.8℃) 沸点低(883℃) 是热和电的。
3、化学性质(1)钠与非金属反应【课堂训练】4.6g钠与10g36.5%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为0.2g。
(4)钠与盐溶液反应(如CuSO4溶液)【归纳总结】规律:钠先与水反应,生成的碱再考虑能否与盐反应。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讲义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
1讲一. 无机化合物知识结构: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生成是否有新物质
变化规律
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来表现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
性质盐
碱酸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方法一种分类化合物组成不同种元素
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组成同种元素纯净物
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合金、水煤气等各种人工合成的物质:
石等油、天然气、空气、矿各种天然物质:煤、石
混合物成分多少
按组成
分类离子
核外电子
中子质子原子核
微粒构成原子分子
微观元素
宏观组成质
物
研究对象学化
*
)
3()
2()1(关于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又可依据其组成细分为:。
九年级化学笫五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和能量转化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五单元是我们学习化学的关键,主要包括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特征。
下面将对该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轨道运动。
2. 原子的特征:原子的元素符号表示该元素原子种类,原子序数(也称为序数)表示原子所具有的质子数,原子序数决定了原子的元素。
3.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可以根据质量数推导出中子数。
4. 同位素:同位素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5. 电子的分布:电子以壳层的形式分布,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二、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的,每个水平行叫做周期,垂直列叫做族。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是指主量子数相同的电子壳层,周期数等于主量子数。
族是指拥有相同外层电子数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
3. 元素周期表的特征:元素周期表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中间的元素称为过渡元素。
4. 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命名:元素的命名通常采用符号表示,符号由元素英文名的第一个或者前两个字母组成。
5. 元素周期表的元素性质: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性质随着周期和族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以上就是九年级化学笫五单元的主要知识点介绍。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特征,为化学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知识点,多做相关的练习和实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的效果。
化学是一门非常有趣和实用的科学,希望同学们在九年级中能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章复习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五章复习知识点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第五章初识酸和碱5.1 日子中的酸和碱一、常见的酸和碱酸:H2SO4、HNO3、HCL(胃酸)、H2CO3、H2S(氢硫酸)、H3PO4、CH3COOH (HAc,乙酸、醋酸):工业三大强酸碱:Ca(OH)2、NaOH、KOH、NH3.H2O(易分解,易挥发)二、酸的组成和分类组成: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分类物质类不:无机酸、有机酸是否含有氧元素:含氧酸(某酸)、无氧酸(某化氢/氢某酸)氧原子个数:一元酸(HCL)、二元酸(H2S)、三元酸(H3PO4)可结合(如:HCL一元无氧无机酸)三、碱的组成和分类组成:金属元素(或铵根)与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分类可溶性1、可溶:KOH、NaOH、Ba(OH)2、NH3.H2O2、微溶:Ca(OH)23、难溶:其余Fe(OH)3 红褐群,Cu(OH)2 蓝XXX,Mg(OH)2 白群5.2酸碱的性质研究一、酸的性质研究酸的溶液才有酸性H2SiO3硅酸难溶盐酸物理性质1、为混合物:HCL气体+水2、纯净的盐酸为无群液体工业盐酸别纯净,黄群,含铁的化合物3、有非常强挥发性浓盐酸(36%--37%),有刺激性气味打开浓盐酸瓶盖,瓶口产生白雾。
挥发出的HCL气体与水蒸气形成了盐酸小液滴(浓HNO3类比)一瓶浓盐酸敞口放置一会后,M质、M液、浓度均变小化学性质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与金属反应(方程式)单质铁在置换反应中一律生成亚铁,亚铁溶液呈浅绿群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化学性质越稳定能与水反应,H前能与酸反应3、与碱反应HCL+NaOH==NaCL+H2O 放热中和反应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并放热的反应实质:碱中的OH与酸中的H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生成的水越多,放出热量越多。
一. 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5讲专题五 离子反应二.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等概念及其异同。
2. 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3. 会解相关的离子共存等题型。
三. 知识要点:(一)几对概念的辨析 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如:酸、碱、盐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如:蔗糖、酒精。
(2)本质区别: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3)几点注意:①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 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 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
如SO 2、SO 3、NH 3、CO 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质。
⑤ 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定义: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如:NaCl 、KOH 、H 2SO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如:CH 3COOH 、NH 3·H 2O (2)本质区别: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同,强电解质全部电离,弱电解质仅部分电离且可逆。
(3)存在微粒:强电解质中仅存在溶质电离出的离子(水合离子)。
弱电解质中存在溶质分子及部分电离出的离子(水合离子)。
(4)物质范围:强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
如:强酸(中学阶段有HCl 、HNO 3、H 2SO 4、HBr 、HI 、4HClO )强碱(KOH 、NaOH 、2)(OH Ba 、2)(OH Ca )及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的盐)。
01自学导引02知识精讲03对点精练04易错辨析05基础测评06能力提升自学导引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做分散剂。
(3)举例: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
2.完成下表,写出常见分散系的分散质和分散剂。
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烟微小尘埃(固)空气(气)雾微小水滴(液)空气(气)食盐水食盐(固)水(液)有色玻璃金属氧化物(固)玻璃(固)3.常见分散系的树状分类法指出图中序号所示的分类依据:①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②分散剂的状态不同;③分散质的状态不同。
B.可以通过滤纸C.一定条件下会聚沉D.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答案】D【解析】A.丁达尔效应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现象区别,不是本质区别,故A不符合题意;B.胶体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可以通过滤纸,但不是最本质的特征,故B不符合题意;C.胶体具有介稳性,一定条件下会聚沉,但不是最本质的特征,故C不符合题意;D.胶体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是胶体最本质的特征,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B.是一种稳定的体系C.一定条件下会产生沉淀D.粒子带电荷【答案】A【解析】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lnm,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3.按溶液、浊液、胶体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食盐水、淀粉溶液、豆浆B.食醋、泥水、血液C.白糖水、食盐水、茶叶水D.豆浆、硫酸铜溶液、淀粉溶液【答案】B【解析】A.淀粉溶液属于胶体,故A错误;B.碘酒属于溶液,泥水属于浊液,血液属于胶体,故B正确;C.食盐水属于溶液,故C错误;D.豆浆属于胶体、硫酸铜溶液属于溶液,故D错误。
九年级化学第五课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的科学,它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第五课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些知识点,并探讨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个知识点是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永久性的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我们经常能够观察到化学反应,例如,铁锈的形成就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
在这个例子中,铁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铁锈。
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方程式中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
其次,我们了解了溶液的概念。
溶液是一种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饮料中的糖水是一个例子,其中糖是溶质,而水是溶剂。
我们还熟悉了浓度的概念,它表示溶质在溶液中的含量。
浓度可以用质量浓度或体积浓度来表示。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反应中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在这种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而还原剂失去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如电池的工作原理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电池中的正极起氧化剂的作用,而负极起还原剂的作用,从而产生电流。
此外,九年级的化学课程还涉及到了酸和碱的性质及其相互中和反应。
酸是一种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一种能够产生氢氧离子(OH-)的物质。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会产生盐和水。
酸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比如当我们用碱性洗涤剂清洁酸性物质时,就会发生中和反应。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常见气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气体是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而且能够扩散的物质。
我们研究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特性。
制备气体的方法包括化学反应和物理方法,如加热、蒸馏等。
最后,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和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物和化学物质中。
乙醇(酒精)、石油和橡胶等都是有机化合物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化学知识点有着广泛的应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和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二、化学方程式、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2、表示的意义: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⑵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各化学式前面系数得到的积之比)⑶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例如:以2H2+o22H2o为例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和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二、化学方程式、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九年级化学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5讲【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初升高化学衔接班第5讲 专题五 离子反应二. 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等概念及其异同。
2. 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3. 会解相关的离子共存等题型。
三. 知识要点:(一)几对概念的辨析 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如:酸、碱、盐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如:蔗糖、酒精。
(2)本质区别: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3)几点注意:①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 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 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
如SO 2、SO 3、NH 3、CO 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质。
⑤ 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定义: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如:NaCl 、KOH 、H 2SO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如:CH 3COOH 、NH 3·H 2O (2)本质区别: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同,强电解质全部电离,弱电解质仅部分电离且可逆。
(3)存在微粒:强电解质中仅存在溶质电离出的离子(水合离子)。
弱电解质中存在溶质分子及部分电离出的离子(水合离子)。
(4)物质范围:强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
如:强酸(中学阶段有HCl 、HNO 3、H 2SO 4、HBr 、HI 、4HClO )强碱(KOH 、NaOH 、2)(OH Ba 、2)(OH Ca )及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的盐)。
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水及少数盐(有共价化合物倾向的盐)。
3. 导电性强弱:溶解度大小与电解质强弱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取决于在相同条件下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浓度及其所带的电荷。
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与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及电离程度之间均没有必然联系。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溶解度大的电解质不一定是强电解质。
如:COOH CH 3晶体(冰醋酸)易溶,但部分电离,为弱电解质,当浓度较大时,导电能力较强;4BaSO 晶体难溶,但溶解的部分全部电离,为强电解质,但其溶液导电能力较弱。
(二)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1.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的类型① 离子之间的交换反应如: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复分解反应等。
② 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溶液中的置换反应等。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向着降低某些离子的浓度或数目的方向进行,即有难溶物(↓)难电离的物质(O H 2等弱电解质、2CO 等非电解质、2H 金属及单质)生成时。
2. 离子方程式(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书写步骤:一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符号,把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三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四查: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说明:书写离子方程式的关键是第二步拆,能否可拆取决于该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是否符合电离的条件,是否完全电离,在体系中是否以离子形态大量存在。
3. 离子方程式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1)在非溶液中进行的没有自由移动离子参加的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不能书写离子方程式。
如:NaCl 2(固)42SO H +(浓)↑+∆HCl SO Na 242(2)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包括:单质、氧化物、难电离物(弱酸、弱碱、水)、难溶物(如难溶的碱、盐等)、易挥发性的物质(如气体等)、非电解质。
(3)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不能拆写。
如:-++++→233CO H Na NaHCO (×)(4)当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以化学式表示。
如:42SO Na 溶液与3AgNO 溶液反应:↓=++-42242SO Ag AgSO当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处于稀溶液状态时,写成离子形式。
如:2CO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O H CaCO OH Ca CO 23222+↓=++-+当反应物中有微溶物处于浊液或固态时,仍以化学式表示。
如:将2Cl 通入石灰乳中:O H CaCl ClO Ca OH Ca Cl 222222)()(22++=+ (三)常见的几种题型1. 书写已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方程式所反映的与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有区别的。
对于反应物,离子方程式所要表达的是反应物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这是书写离子方程式规则的主要出发点。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如Fe 跟稀HCl 反应,写成 ↑+=+++233262H Fe HFe 是错误的。
(2)看物质是否可拆。
如3CaCO 跟稀HCl 反应,写成O H CO H CO 22232+↑=++-是错误的。
(3)看是否守恒(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等)。
如:++++=+Ag Cu AgCu 2↑++=+-+22H OH Na O H Na 都是错误的。
(4)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
如稀42SO H 和2)(OH Ba 溶液反应,写成↓=++-4224BaSO BaSO 或-++OH H O H 2=都是错误的。
较复杂离子反应的方程式,今后还要继续深入学习。
3. 根据离子方程式书写具体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写出的化学方程式能“还原”为原离子方程式。
例:↓=+-+4242BaSO SO Ba正确:NaCl BaSO SO Na BaCl 24422+↓=+ 错误:↓+↓=+2442)()(OH Cu BaSO CuSO OH Ba 因为该方程式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42422)(2OH Cu BaSO SO Cu OH Ba4. 离子共存问题要求: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不能发生任何..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易挥发物质难电离物难溶物生成复分解反应同时需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无色溶液、酸性或碱性溶液等。
规律:(1)所有弱酸的酸根离子均不能与+H 大量共存。
如:-23CO 、-2S 、-23SO 、-COO CH 3等。
(2)所有弱碱的阳离子均不能与-OH 大量共存。
如:+4NH 、+3Fe 、+2Fe 、+2Mg、+3Al 、+2Cu 等。
(3)所有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既不能跟+H 也不能跟-OH 大量共存。
如:-3HCO 、-3HSO 、-42PO H 、-24HPO 等。
(4)相互间反应生成沉淀或微溶性物质的有-24SO 与+2Ba 、+2Ca 、+Ag ;-23CO 与+2Ba 、+2Ca 、+2Mg 、+Ag ;-Cl 与+Ag ;-OH 与+2Mg 、+3Al 、+2Zn 、+2Fe 、+3Fe 、+2Cu 、+Ag 、+2Ca 等。
【典型例题】[例1] 下列各组离子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Na 、+2Mg 、-Cl 、-OHB. +H 、+2Ca 、-23CO 、-3NOC. +2Cu、+K 、-24SO 、-3NOD. +Na 、-3HCO 、-OH 、+2Ca解析:溶液中大量共存的离子必须相互不起反应。
A 中+2Mg 和-OH 能起反应生成↓2)(OH Mg ;B 中+H 和-23CO 、+2Ca 和-23CO 都能起反应;C 中可以;D 中-3HCO 和-OH 、+2Ca 和-OH 都能起反应。
答案:C[例2]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亚硫酸钡与盐酸反应:O H SO Ba H BaSO 22232+↑+=+++B. 少量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NaOH 溶液:--=+32HCO OH COC. 澄清的石灰水跟盐酸反应:O H OH H 2=+-+D. 亚硫酸氢钠溶液与NaOH 溶液反应:O H SO OH HSO 2233+=+---解析: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应注意① 是否符合客观实际;② 应该用化学式表示的(气体、沉淀、水、弱酸、弱碱、氧化物、单质等)是否写对,应该删掉的离子是否删去;③ 是否配平,电子转移是否合理。
据此检查各选项,A 、C 、D 正确。
B 错,因少量的2CO 通入足量的NaOH 溶液中,应生成-23CO 。
正确的写法为:O H CO OH CO 22322+=+--答案:B[例3] A 、B 、C 、D 四种可溶性盐,它们的阳离子分别可能是+2Ba 、+Ag 、+Na 、+2Cu 中的某一种,阴离子分别可能是-3NO 、-24SO 、-Cl 、-23CO 的某一种。
(1)若把四种盐分别溶解于盛有蒸馏水的四支试管中,只有C 盐的溶液呈蓝色。
(2)若向(1)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盐酸,B 盐溶液有沉淀产生,D 盐溶液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根据(1)、(2)实验事实可推断它们的化学式为:A 、B 、C 、D 。
解析:有关离子的推断问题是离子反应较高层次的题目。
答好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好典型离子的性质。
首先,因A 、B 、C 、D 都是可溶性盐,故+2Ba 不能与-24SO 、-23CO 组合;+Ag 只能与-3NO 组合;+2Cu不能与-23CO 组合。
由(1)可知,C 为铜盐。
由(2)可知,B 盐为3AgNO ;D 盐含-23CO 离子,而-23CO 与+2Ba 、+Ag 、+2Cu均不能共存,故D 只可能为32CO Na 。
余阳离子为+2Ba,故A 含之;余阴离子为-24SO 、-Cl ,而+2Ba与-24SO 不能共存,故A 只可能是2BaCl 。
因而C 为4CuSO 。
答案:A. 2BaCl B. 3AgNO C. 4CuSO D. 32CO Na[例4]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反应 (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3)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反应 (4)氢氧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5)少量23)(HCO Ca 与足量NaOH 溶液反应(6)将盐酸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中 解析:(1)O H BaSO SO H OH Ba 244222)(+↓=+O H BaSO SO H OH Ba 24242222+↓=+++→-+-+(2)↑++=+22232CO O H CaCl HCl CaCO↑++=+→++22232CO O H Ca H CaCO(3)33NaNO AgCl NaCl AgNO +↓=+↓=+→-+AgCl Cl Ag(4)NaOH CaCO CO Na OH Ca 2)(3322+↓=+↓=+→-+3232CaCO CO Ca(5)属于书写离子方程式的难点问题,即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方程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