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微专题“千湖沙漠”讲解 含答案(共19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5.32 MB
- 文档页数:19
地表形态塑造—外力作用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如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2题。
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A. 大小均匀B. 层状结构C. 棱角明显D. 磨圆度好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A. 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 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 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 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
如图为贵州绥阳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Ω”倒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3题。
3.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A. 甲乙丙B. 丙乙甲C. 乙甲丙D. 乙丙甲壶穴主要是由水流挟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的凹坑,壶穴易在强急流或瀑布前方形成。
如图示意某喀斯特地貌区壶穴的形成过程。
据此完成4题。
4.水流含沙量大有利于C阶段壶穴的形成,主要原因是水流挟带的砾石和粗颗粒物质()A.增大流速B. 改变基岩性质C. 对基岩磨蚀强D. 增加地势落差心滩坝是在河流中下游河段常见的地貌,下图为某河流心滩坝地貌演化模式图,图中abc表示不同发育阶段。
据了解,该地貌与河流底部的河床形态有关。
据悉,在a-c阶段中,河流流量流速有所增长,且在c阶段前经历过一次洪水过境。
据图完成5-6题5.该河流地貌a阶段特点的主要形成于A. 河床凸起处,流速加快,外力侵蚀B. 河流凸起处,流速减慢,外力堆积C. 河床凹陷处,流速加快,外力侵蚀D. 河床凹陷处,流速减慢,外力堆积6.在由a-c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河流地貌A. 数量明显减少B. 位置不发生改变C. 出现新的水道D. 不发生侵蚀作用下图中的桃花河位于我国鄱阳湖平原地区,村民为了灌溉之便,开挖了两条水渠,并在河中修筑两条低矮的水坝(低于河水水面)。
专题04 地貌--备战2024高考地理二轮必刷选择题(人教版2019)下图示意某地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1.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为()A.90米B.220米C.330米D.460米2.若某日图中A山顶的温度为20℃,仅考虑海拔因素,则该日B聚落的气温可能为()A.13℃B.22℃C.25℃D.29℃千湖沙漠,位于巴西大西洋沿岸,总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由众多白色沙丘和深蓝色湖泊组成,沙源主要来自入海河流携带的泥沙。
该沙漠所在地区盛行东南风,如图示意巴西局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结合沙源及沉积环境,千湖沙漠最可能位于()A.①B.②C.③D.④4.千湖沙漠所在地区沙源物质极为丰富,但风沙天气却非常少,主要是因为该沙漠地区()A.植被丰富B.风力微弱C.土壤含水量高D.山脉阻挡作用强天坑是一种周壁俊俏,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
下图为天坑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5.天坑形成的良好的岩层条件是()①沉积岩层深厚②沉积岩层硬度较大③沉积岩层地质构造复杂④沉积岩层具有水平层理构造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6.天坑的主要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A.甲一乙一丙B.乙一甲一丙C.丙一甲一乙D.丙一乙一甲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单位:米),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山峰与甲村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450米B.650米C.750米D.850米8.环保部门在桥梁下的河水里检测出农药残留物,这些农药残留物最可能来自于()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抛物线形沙丘是指在常年单向风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它的两翼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平缓而凹进,背风坡陡峭而凸出,由移动沙丘受不连续灌丛阻挡而形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若某地常年盛行西风,下列四幅图能正确表示该地抛物线形沙丘的是()A.B.C.D.10.下列有关抛物线形沙丘形态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两翼植被覆盖度高于中部B.背风坡颗粒物较迎风坡大C.沙脊线移动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D.迎风坡风沙沉积显著11. 天坑是喀斯特地区发育的四周岩壁峭立、平均深度超过100m的地表负地形。
特用专业班级考生注意:舞弊月莫做,那样要退学,自爱当守诺,最柚错上错,若真不及格,努力下次过。
1、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 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
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 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
1964年 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1-3题。
10 b(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审题人:课程名称 教研室 考试时间高考地理模拟高三地理组试题分至成绩开卷闭卷A 卷B 卷时分A. 1-3 月B. 3-6 月C. 6-9 月D. 9-12 月命题人: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 (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2、下垫面与大气之间存在水热交换,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 “潜热通量”。
我国某湖泊常年水量稳定,下图反映该湖泊一年内潜热通量日 均值变化及降水累计量。
读图,完成广3题。
(1)该湖泊主要补给源为(3、马尾藻海的范围大致位于20° N-35° N、35° W-70° W,是世界上唯 没有岸的“海”。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 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
读马尾藻海的位置示 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试 题 共页 第A.积雪消融B.地下水C .大气降水D .冰川融水(2)在下垫面水分充足情况下,潜热通量值通常(A.夜大于昼 B .晨大于昏C .夏大于冬D.阴大于晴(3)对该湖泊12月至次年2月潜热通量值的表现, 合理的解释是()A.下渗强烈B .湖面结冰C.云量增大D.风速减小201278,1201241/1201321 2013/54 2013/S/l汽一事为用(mm)(1)该海域其实是一片长着马尾藻的异常“平静”海域。
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湖泊温度考点精析与典型例题【思维导图】[考点精析]湖水温度是指湖水吸收净辐射热量,同时通过水面蒸发、湖水紊动和对流等,在湖水内部、湖水与大气、湖水与湖盆间进行热量交换。
在交换中,湖水储热量增加,湖水增温;反之,则降温。
一年内由于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引起水温季节的变化。
【典题精研】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当地气候呈暖湿化。
沙漠腹地和东南部分布有100多个常年积水湖泊。
相关研究表明,冬季白天,该沙漠区存在湖泊区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外围区和周边区的“暖岛效应”、受地质作用影响,当地地热资源较丰富,下图为巴丹吉林沙漠研究区划分图,其中A和B均属于沙漠区,C区以绿洲为主。
2020年冬季,研究者对巴丹吉林沙漠中甲、乙、丙三地的气温进行了监测,发现冬季白天甲地的地表平均温度为6.10℃,乙地为4.25℃,丙地为4.07℃。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三地与图中各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甲-A乙-B丙-C B.甲-A丙-B乙-CC.乙-A丙-B甲-C D.丙-A甲-B乙-C2.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区冬季形成“暖岛效应”的原因可能是()①沙尘天气较多造成逆温现象①盛行西北风加速沙丘的降温①湖盆封闭造成热量不易扩散①地下水对湖泊具有增温作用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1.A2.D【解析】1.结合题干和地图信息可知巴丹吉林沙漠不同分区下垫面的基本情况。
首先,与巴丹吉林沙漠区A、B相比,沙漠周边区C分布有绿洲,比热容大、升温慢,冬季白天地表温度较低,所以C对应丙。
其次,巴丹吉林沙漠冬季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稀少多为流动性沙丘,比热容小,白天沙漠区温度偏高。
但因为题干中表明“暖岛效应”的存在,即冬季白天沙漠中湖泊区A的地表温度高于外围区B的地表温度,因此,A对应甲,B对应乙。
所以A正确。
BCD错误。
故选A。
2.由于湖盆封闭,沙漠腹地湖盆内风速相对较小且热量不容易散失,这导致沙漠腹地湖泊区相对于周边地区是一个热源。
高中地理:湖泊知识点总结(附练习及答案解析)1.湖泊概念: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水流缓慢的储水地。
2.湖泊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1)水位:①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方式。
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
周期性的变化又分为年变化和日变化。
有些湖泊因受湖陆风、海潮、冻结和冰雪消融等影响,产生周期性的日变化。
②非周期性的变化:往往是因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的。
此外,由于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
③与湖泊底部地形的关系:湖盆底部地形平坦,湖水较浅的,水位变化大;湖水深,地形坡度大的,水位变化小。
(2)盐度:气候(降水量/融冰量/融雪量、蒸发量)、河流(流入、流出)、生产、生活用水、湖泊封闭程度。
(3)含沙量:周围地形、气候、河流、湖床深浅、附近当地风沙情况。
(4)结冰状况:直接因素是气温,间接因素:纬度、地形、盐度、水深、离陆地远近、流动性、温泉(地热)。
(5)生物:气温、饵料、水域面积、封闭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地形。
3.盐湖的形成条件(1)淡水补给量少:降水→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湖水补给量少;冰川融水→(冰川消退)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径流汇入→无径流汇入或少径流汇入,淡水补给量少;人为→工农业、人口用水量、水库截留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
(2)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气候变暖等,导致蒸发量增大。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风力强劲,加剧蒸发。
(3)蒸发量大于淡水补给量。
(4)为内流湖,无径流排出盐分;盐分不断累积,最终形成盐湖。
备注:(可能有)早期为海洋,后经地壳抬升,形成以海水为主的湖水;(可能有)地势低于海平面,与海洋水连接,海水渗入。
4.四类湖泊的成因实例分析(2)以贝加尔湖为例分析常见考查角度:①物种独特的原因——分析“特有”。
●周边人口较少,流出河流少,缺少与外界交流的环境;●湖泊古老,经漫长进化形成独有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