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小学语文课有效导人例谈
- 格式:pdf
- 大小:86.79 KB
- 文档页数:1
案例展示2014-04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的确如此,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是好导语呢?一、好的导语设计的基本要求1.导语设计要新颖独特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动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圣人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新颖的课堂导语一旦激起学生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跟随老师去探索知识的海洋。
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颖独特,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去学。
2.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爱美是人的天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具有强烈爱美天性的阶段,所以导语设计时,教师一定要用心、用情,使导语具有强烈的美感,富有诗情画意,要以饱满的激情,铿锵的语调,生动的语言来感染学生,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点燃学生的心灯,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
3.导语设计要有知识性设计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
教师要善于找到新颖性、艺术性与知识性之间的关联点,让导语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投入到特定的学习任务中去。
二、好的导语设计的基本类型导语设计是一门艺术,因此不会像流水线一样固定不变。
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阅历、素养等,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别出心裁,绚烂多姿。
选用哪种方法导入,一般由教学内容决定。
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导语设计主要分为两大类:1.情境渲染型导语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特定的情境产生特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动容。
常用三种方法:(1)创设情境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图片、歌曲、课件等辅助手段,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深刻体悟教材内涵的方法。
如,讲《失街亭》时,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营造沧桑的氛围,上课导入:“歌声高亢雄浑,意境深邃悠远。
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者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在《三国演义》那刀光剑影的争霸故事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未成曲调先有情——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感情朗读”的思考【内容摘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这足见它的重要性。
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了文章,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
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
显然,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关键字】感情、朗读、关注、体验、鼓励、移情、引读《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6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有一句话始终未变,那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说明了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们常常是复制式地在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上粘贴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被学生读成同一个调时,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感情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有多少感情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来了?确实,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朗读更难,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这个“更难”而不顾学情急于把这种无效的“有感情朗读”“格式化”。
有感情地朗读,应重在朗读的情感上。
如何在每一堂语文课里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让他们在每一次开口读文之前饱含深情,把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读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这是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深情介绍,生发关注之情每一次教学新课之前,我们都会习惯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浏览,访问长辈等方式先去了解作者,了解课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
到了上课,检查的次数与机会一个都不会少,但大部分课堂也只是循例式地进行简单的检查,浅尝辄止,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特别是对作者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只是机械式地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谈不上任何感情。
或许因为作者不属于应试的范围,所以我们才会常常忽略它。
未成曲调先有情——谈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唐诗三百首》原序中,蘅塘退士引谚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 古语亦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是古人宝贵的经验总结,亦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精要所在。
从古代的孔子到近代的陶行知,俱提倡让学生多朗读范文,在朗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鉴赏水平,掌握语文知识,培养作文能力。
当代的语文教学在这点上与之一脉相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所谓朗读,就其字面意思为:朗,指声音清楚、响亮;读,指看着文字,发出声音。
朗读指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朗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眼、口、耳、脑共同协作,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也是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特别在熟读之后,对文章往往会留下较深的印象,在词句、文章的表达上有所积累,在交际中才能灵活运用。
朗读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是有利的。
一篇文章,不论是记事、写人和写景,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议论,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作用。
不重视朗读指导,尤其是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很难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现今的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
譬如,朗读练习只图形式不讲实效,有安排却未能开展到位,往往如风掠过,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在学生朗读前没有要求,朗读中没有指导,朗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朗读涉及的学生层面少,大部分学生都是作壁上观,得不到锻炼的机会;朗读教学指导单一、机械,常是教师在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说一句模糊不清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XX句。
”,“导”与“练”不能连成一体。
综上所述,朗读之于语文教学的意义不可小觑。
那么,如何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呢?本人认为,若以“情”为引,在“情”字上狠下功夫,调动起学生的真情实感,必将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未成曲调先有情——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究摘要: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以实现学生向新的教学内容的有效过渡。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要正确认识语文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探讨、创新导入形式和方式,有效发挥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对几种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式方法进行了阐释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策略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有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把一堂平凡普通的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如何把平淡的课堂化为神奇的世界,使学生既能品味语言之优美,又能感受形象之生动,既有思想感情之熏陶,又有艺术魅力之享受,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追寻的目标。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一、设疑导入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
”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有趣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状态也会更加投入。
比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上课开始,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课文,而是先问他们,“你们认为天堂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天堂,接着我又设疑问:“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文章名字叫鸟的天堂,那么,文中鸟的天堂具体指的是什么,它为什么被称作天堂?”大家通过阅读文章来找寻答案。
这样,我通过设置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从而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直接导入小学生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如通过看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进行新课导入,这样容易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第32课《渔夫的故事》时,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理清课文脉络,复述主要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以及渔夫的智慧,我在新课导入时这样设计:大家请看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感觉渔夫此时怎样?你推测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在提出三个问题后,学生都在认真看图,然后我说:“图中反映的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渔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