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
- 格式:docx
- 大小:21.22 KB
- 文档页数:27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5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1种子的成分重点: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难点:1.明确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
2.通过对种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种子内贮存着大量有机物,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手段:以学生探究实验并分析结果的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从生活实际入手,对种子所含的成分进行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
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些食品包装袋,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展示其关于成分的说明。
介绍在我们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很多成分,引导学生思考在植物的种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样的成分。
二.讲授新课:(一)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1.组织学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出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鉴定种子中含有水分的实验中:(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近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4)试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倾斜,这样管壁上出现的水珠才不会流向管底,不会引起试管爆裂;(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鉴定种子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中:(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
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2)燃烧后,铁丝很烫,要避免烫伤手和烫坏桌面,应及时放一解剖盘中或晾凉了再放到桌面;(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鉴定淀粉和蛋白质的实验中:(1)面团不要过大。
(2)一直要到纱布中没有乳白色物质渗出,才可停止。
4.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二)总结种子的成分:1.讲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3.明确提出问题:(1)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2)如果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都含有脂肪,为什么用芝麻种子做为实验对象,而没有用小麦种子呢?"组织学生发言总结:(出示不同种子成分的结构图或表格)植物的种类不同,因此各种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生物教案第一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课核的发现-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够掌握核的发现与意义。
- 教学重点:核的发现与意义。
-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并了解核的重要性。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细胞模型等。
第二课细胞的基本结构-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核等。
- 教学重点:细胞膜、细胞质、核的结构与功能。
- 教学难点:理解细胞膜、细胞质、核的结构与功能,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细胞模型等。
第二单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第三课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并能够描述地球上最早的生物。
- 教学重点:生命的起源、最早的生物。
-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的起源的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生命起源的实验视频等。
第四课生命的演化-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演化,包括进化论和自然选择。
- 教学重点:进化论、自然选择。
- 教学难点:理解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原理,并能够分析生物进化过程。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进化论和自然选择的实例等。
第三单元生物体内物质的吸收与运输第五课人体的消化道和消化过程-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和消化过程,并能够描述消化过程中各器官的作用。
- 教学重点:消化道和消化过程、消化器官的作用。
- 教学难点:理解消化道和消化过程的过程和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模拟消化过程的实验等。
第六课植物体内物质的吸收与运输-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内物质的吸收与运输,并能够描述植物中的组织与器官的作用。
- 教学重点:植物体内物质的吸收与运输、植物中的组织与器官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套)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分组游戏。
(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小组讨论: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
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课后作业:《同步训练》第二节人的生殖知识目标: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明它们的功能。
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第二章:人体的运动系统2.1 人体的运动系统概述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人体的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的功能。
2.2 骨骼和肌肉的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了解骨骼和肌肉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骨骼的结构与功能,肌肉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植物的生殖3.1 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教学内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3.2 植物的生殖结构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殖结构,包括花和果实。
教学内容:花的结构,果实的结构。
第四章:人体的生理系统4.1 消化系统教学目标: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的功能。
4.2 呼吸系统教学目标: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功能。
第五章:人体的循环系统5.1 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教学目标: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系统的功能。
5.2 血液循环的过程教学目标: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内容:血液循环的路线,血液循环的过程。
第六章:生态系统6.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教学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的类型(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6.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学目标:解释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物质循环的过程,能量流动的规律。
第七章:遗传与变异7.1 遗传的基本原理教学目标:介绍遗传的基本原理,理解基因的概念。
教学内容:遗传的定义,基因的传递方式。
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的概念。
(2)掌握植物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3)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能举例说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植物组织切片,认识不同的组织结构。
(2)通过实验,观察细胞分裂过程。
(3)通过调查,了解周围生物的生活环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圈,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的过程及意义。
(2)植物体结构层次。
(3)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
2. 教学难点:(1)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相关知识。
(2)植物组织切片标本。
(3)生物圈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相关内容。
(2)观察周围生态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分裂的意义是什么?(2)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组织切片,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组织结构。
2. 教学新课:(1)讲解细胞分裂的过程及意义。
(2)讲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及结果。
(3)讲解植物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3. 课堂练习:(1)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的过程及意义;植物体结构层次;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
2. 强调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圈,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物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动物器官切片,认识不同的组织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下册教案1一.说教材分析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教师可以明确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
《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很多悲剧的产生。
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
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人教版5篇积极探索生物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生物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人教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人教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②能够认识分辨一些常见的致癌因子③理解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2.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运用癌细胞的特征解释癌症的相关症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②通过引导学生对癌症相关资料进行查询、整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防治的关系,懂得如何预防癌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对待癌症。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癌细胞的特征②致癌因子2.教学难点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教学过程癌细胞特征(1)研究材料要研究了解新事物,我们必须有研究材料,而我们研究癌症的机理,了解癌细胞的特点,科学家经过探索,找到了海拉细胞。
海拉细胞来自名叫海拉的女性宫颈癌症患者,这位患者已死去58年,但从她身上取下的癌细胞却在实验室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说到癌细胞了,根据大家的预习,之前介绍癌症形成时我也提到了癌细胞的相关知识,大家已了解癌细胞的概念了吧我们一起再看一下:机体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2)特点知道了什么是癌细胞,为什么它就能夺走人的生命呢这就与它的特点有关。
对比一下这两幅图片: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增殖的模式图,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思考、讨论)谁能告诉我…………对!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这就是癌细胞的第一个特征。
(板书)我们继续观察两张细胞图片----正常成纤维细胞和癌变的成纤维细胞,大家觉得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相对比,癌细胞什么发生了变化呢(学生讨论)这是模式图,再来看一张真实的癌变后的成纤维细胞显微图,很明显,我们看到圆球型的细胞,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癌细胞的第二个主要特征。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起源及演化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见的生物分类及其特征。
3.了解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基本特征。
4.理解物质的运输和代谢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5.了解生殖的基本过程和方式。
6.了解常见的遗传规律和基本遗传概念。
7.掌握生命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8.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命起源与演化1.1 生命的起源1.1.1 地球上的生命1.1.1.1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1.1.1.2 地球上的生命发展1.1.2 生命的演化1.1.2.1 生物的进化1.1.2.2 生物的分类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2.1 细胞的基本结构2.1.1 细胞膜2.1.2 细胞质2.1.3 细胞核2.2 细胞的基本功能2.2.1 新陈代谢2.2.2 生物的增长和繁殖2.2.3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 物质的运输和代谢3.1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3.1.1 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1.2 光合产物的转运3.2 动物体内的物质运输3.2.1 血液循环3.2.2 呼吸与气体运输3.2.3 消化与营养吸收4. 生殖4.1 生殖的基本过程4.1.1 有性生殖4.1.2 无性生殖4.2 生殖的方式4.2.1 植物的生殖方式4.2.2 动物的生殖方式5. 遗传与进化5.1 遗传的基本规律5.1.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5.1.2 遗传的分子基础5.2 进化与遗传5.2.1 进化的基本概念5.2.2 进化的证据6. 生命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6.1 生物的适应与选择6.1.1 生物的适应与进化6.1.2 生物选择的压力6.2 生物与物质循环6.2.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6.2.2 物质循环与生物活动三、教学重点理解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基本特征。
掌握生殖的基本过程和方式。
了解常见的遗传规律和基本遗传概念。
理解生命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讨论、实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7年级初中生物下学期教案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掌握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种子的形成和传播。
3. 能够举例说明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殖方式。
2. 有性生殖过程中种子的形成和传播。
3. 无性生殖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种子的形成和传播。
2. 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模型、种子等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植物的生殖方式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
2. 学生举例说明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种子的形成和传播。
2. 教师利用实物模型演示种子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直观理解。
四、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验证植物的生殖方式?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生殖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无性生殖在生产中的应用。
2. 教师举例说明无性生殖在农业、林业等方面的应用。
三、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无性生殖有哪些优点和缺点?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操作1.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种子发芽过程。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知识点。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教案1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
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提问:很好。
请同学们阅读书123页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板书)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从细胞水平看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
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
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讲述:实际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讨论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
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很多?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
)学生思考。
讲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变化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资源目录 4.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2、3 4.1.2人的生殖3、4 4.1.3青春期 5、64.2.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6、7、8、9 4.2.2消化和吸收 104.2.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1、12、13、14 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4、15、16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6、17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 184.4.2血流的管道──血管 19、20、21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4.4.4输血与血型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4.6.2神经系统的组成 4.6.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4.6.4激素调节 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7.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4.7.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21、22、23 24、25、26 26、27、28 28、29、3031、32、33、34 35、36、3738、39、40、41 41、42、43 44、45 45、46 1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目标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设计2345二、化。
同学们的观察、思考、讨论都很好,尤其是表演《小品二》上课走神青春期的小品的同学更为出色。
青春期会有很多疑惑或诱惑,(大意是男生第一次遗精,心理变化你怎样把握好青春期呢?我建议同学们要与家长、老女生初潮不知如何应对,致及健康度师、好朋友及时沟通;我把这几句话送给你们:使上课好朋友之间传纸条,过青春期如果你想一年受益,你就种花;如果你想十年影响上课)课堂受益,你就种树;如果你想终生受益,你就种理想。
《小品三》赴约吗?小结(大意是一女生接到同班一帅气男生的纸条,约她晚上去看电影,去还是不去?)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中主要讲述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六大类营养物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和食物来源。
在教学时,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资料分析得出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并分别介绍它们的功能和食物来源。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能力目标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识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观点。
三、重点难点1.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2.探究活动的组织,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该节的难点。
四、教学媒体各种食物挂图,例:糖类含量较多的食物、脂肪含量较多的食物、蛋白质含量较多的食物等挂图。
五、课时建议 2课时六、教学过程678七、板书设计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糖类、脂肪、蛋白质1.糖类(包括葡萄糖、蔗糖、淀粉等) 功能:供能.来源:糖、土豆、馒头米饭等92.脂肪功能:贮能来源:大豆、动物脂肪、植物油、花生等 3.蛋白质功能:构成来源:鱼、肉、蛋、牛奶、大豆等二、水和无机盐1.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2.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三、维生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消化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10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导2、俗话说:“民以食为入新天”,饭是每个人天天要吃课的,可是在这极其平常的事情中,却有着不少学问,那究竟有什么学问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中“合理营养”的内容。
一、合理营养。
(设疑过渡:什么是合理营养探索新知感悟生活呢?)(一)用多媒体展示几幅有关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的图片。
1、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让学生得出“合理营养”的概念。
(二)设疑: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如何做到合理营养呢?(三)多媒体展示:我国营养学家设计的“平衡膳食宝塔”图片及问题。
1、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哪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的进入探索学习的角色。
观察图片,小组讨论,派代发言学生讨论总结得出合理营养的概念。
观察图片自主阅读教材中的资料,并小组分析讨论问题,12通过设疑过渡,体现课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通过观察图片1和图片2,让学生发现不吃早餐的危害;观察图片3、4、5,让学生知道挑食、偏食的危害。
观察图片6,让学生明白某类营养物质过量对身体有害。
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的图片,从图片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讨论。
增强学生自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合理营养的概念。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通过师生、生生的共同探讨,使学生明确究竟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是合理营养。
为本几类?2、一日三餐的合理能量比例大约是多少?3、如何做到合理营养?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合理膳食的科学道理。
(四)安排学生活动:(过渡:同学们,我想你们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你们中间一定隐藏着许多优秀的营养师。
那老师今天就给你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参加一场设计比赛。
用所学的营养方面知识为父母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
)举行一场设计比赛: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在小组内共同为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设计要求。
(五)引导各小组学生展示设计的食谱,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并进行评比。
(六)法制渗透:同学们所设计的食谱都非常的好,可是再好的食谱也需要购买原料来制作,比如油、肉和奶之类的物品,那你可要当心啦,(展示地沟油事件和安徽阜阳劣质奶小组讨论动手设计展示成果评比自我评价节课中为亲人设计午餐食谱活动,作好理论知识的铺垫。
过渡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加自信,更积极的参与活动。
这一活动在本节课中占的比重很大,它体现了生物学来自生活,指导生活的学科特点,更重要的是在为亲人设计食谱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关爱身边亲人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让学生展示食谱,教师点评及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体会活动带来的喜悦。
通过食谱的制作需要购买原料时涉及到食品安全,通过列举食品安全事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同时并自然过渡到下节新课《食品安全》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3容导入新通过思考,描述感觉,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如捏鼻子,闭嘴。
请学生谈课回答问题. 谈感受,引起学生思考。
然后引出呼吸的重要性。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引如新课.呼吸系看书43页图Ⅳ-25,演示课件: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
统的组成思考:呼吸系统是由哪些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一个通道,是气鼻、器官组成的?呼吸道有什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呼吸道。
咽、喉、气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组织学生比较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的管、支气管、讨论捏鼻子,张嘴;不感受,来推测呼吸道的作用。
从而引出呼吸道对肺。
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空气的处理。
的感受。
明确鼻、咽都与外界相通,是外界气体进入肺的门户。
根据不同的感觉来推测呼吸道的作用。
三、呼学生阅读资料,讨论组织学生阅读44页资料分析,以小组的形式吸道的作用 45页的讨论题,明确:讨论以下问题:1、气体1、骨与软骨作支架,使整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进出的通道。
个呼吸道畅通。
演示图片:气管呈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2、具有2、用鼻呼吸,黏液骨、鼻骨与软骨。
温暖、湿润、能湿润空气,鼻毛能清洁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清洁空气的作空气。
鼻黏膜内具有丰富作用?用。
的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情景:在冬天张大嘴巴呼吸和用鼻呼吸感觉3、发声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有什么不同?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演示图片:鼻黏膜气。
3.有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3、呼吸道对空气的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4.痰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演示:气管壁纵切图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结合SARS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疾病。
增强保护环境,减通过资料分析,你能概括出呼吸道有什么功少空气污染,尤其是不要能?随地吐痰的认识。
咽、喉有什么作用?请欣赏小品:三心二意为什么吃饭时不要大声谈笑?演示课件:呼吸与吞咽的关系,示会厌软骨的作用。
演示课件:声带的发音,示喉的作用。
四、小学生思考,阐述自己引导学生回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结的认识。
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课题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二)课时 1 课型新授151718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2.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1.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2.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课前准备(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三种血管的CAI课件。
教学法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1920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教学内容分析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输送血液的“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