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诗四首
1.《错误》
现代·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2.《断章》
现代·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乡愁》
现代·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4.《偶然》
现代·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课外诗四首以下是四首课外诗
1. **《枫桥夜泊》**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 **《凉州词二首·其一》** -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 **《出塞二首·其一》** -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 **《己亥杂诗·其五》**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四首诗分别来自不同的诗人,题材各异,包括夜景、边塞、离别等。
《诗》课文原文
《诗四首》课文原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四首》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渠县第三中学向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一、导入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诗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情入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接触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培植我们更多的涵养。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补益无限。
今天我们来感受这四位诗人的诗歌吧。
二、粗读感知第一、二首诗歌,把握思想感情1.朗读中感受形象。
2.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3.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4.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5.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三、赏析《归园田居》1.导入。
由学生交流陶渊明及其诗歌的事迹入手,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性格,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如:陶的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使得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感受到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的《归园田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②为什么写这些景物?围绕这些景物写了什么事?“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③“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交流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
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
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
诗人农艺不精,却不很在意,这是因为诗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与他在官场的尔虞我诈来比,诗人更喜欢前者。
诗四首教案_诗四首原文赏析课文《诗四首》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分别为:《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一、《归园田居其三》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orG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翻译】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鉴赏】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
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四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草盛.()荒秽.()草木长.()燕.()然
候骑.()鸡豚.()叩.()门萧.()关
箫.()鼓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晨兴理荒秽
..()②带月荷.锄归()
③道狭草木长.()④但.使愿无违.(),()
⑤使.至塞上()⑥单车欲问.边()
⑦江入大荒
..流()⑧仍怜.故乡水()
3.填空。
①《归园田居》选自,共有首,本诗是第首。
作者,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
成语“”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②《使至塞上》是作者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
③《游山西村》选自,作者,字,号,(朝)著名诗人。
4.填写诗句。
①,带月荷锄归。
②衣沾不足惜,。
③,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④山随平野尽,。
,云生结海楼。
⑤,柳暗花明又一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阅读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6.“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7.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8.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
10.本诗首联交代了和。
11.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
12.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三)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和此行的。
14.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15.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16.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17.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四)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8.全诗紧扣一个“”字,按推移展开叙述。
19.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
20.“古风存”一句用来赞美农民的什么品格?
21.本诗中哪两句流传最广?含有什么哲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三、写作
22.对本课中的任意一首诗歌进行情境再造,用300字左右的叙述性文字来进行,要求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补充。
参考答案:
一、1.shènɡhuìzhǎnɡyānjìtúnkòuxiāoxiāo
2.①野草②扛着③生长④只,违背⑤出使⑥慰问⑦广阔无际的原野⑧爱
3.①《陶渊明集》五三陶渊明《桃花源记》世外桃源②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③《剑南诗稿》陆游务观放翁南宋
4.①晨兴理荒秽②但使愿无违③征蓬出汉塞长河落日圆④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⑤山重水复疑无路箫鼓追随春社近
二、(一)5.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6.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7.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8.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
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二)9.五言律
10.出使原因目的地
11.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12.对偶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13.地点目的
14.山势随着平原渐渐消失,江水向辽阔的原野缓缓地流淌。
此联写远景。
15.“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6.明月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17.不是。
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18.游时间
19.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20.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2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三、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