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继续教育 黄帝内经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华医网继续教育《中医学四部经典概说》习题答案一、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及学习的意义1、《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学之宗”,不属于评价《内经》三个“第一”的是()A、《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法方药巨作B、《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C、《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D、《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2、关于《温病条辩》涉及的三焦辨证说法错误的是()A、上焦指的是心、肺病变B、中焦指的是脾、胃、大肠病变C、下焦指的是肝、肾病变D、中焦指的是肝、肾病变3、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众说纷纭,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其成书并非某个时期或某个人的作品B、该著作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C、该书确定了我国医学的独特理论,为中医学发展奠定基础D、该书作者是轩辕黄帝,故称《黄帝内经》4、下列关于《伤寒论》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A、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辩证B、是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著C、运用望、闻、问、切基本治法D、共创制了113个基本的方剂5、下列作者和著作搭配错误的是()A、《伤寒论》张仲景B、《金匮要略》张仲景C、《黄帝内经》轩辕黄帝D、《温病条辩》吴瑭二、医家之宗——《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五行的说法错误的是()A、阴阳表示对立属性的名称,即为“阴”和“阳”B、阴阳双方的对立、互根、消长、运动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C、太少阴阳模式,多用于说明六经之间的关系D、一阴指厥阴,二阴指少阴,三阴指太阴2、以下未涉及到《黄帝内经》沿革的是()A、“医经七家”B、张仲景C、唐代王冰D、李时珍3、关于《黄帝内经》中切诊的说法错误的是()A、切脉分为三部九侯法、寸口诊脉法和人迎寸口合诊法B、人迎寸口合诊法是应用最普遍的C、切诊涉及到切脉、诊齿肤、按局部等多种方法D、脉相包括浮、沉、迟、数、滑等二十余种4、以下关于《内经》的注家与注本错误的是()A、南朝齐梁·全元起《素问》B、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C、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D、明·吴崑《素问》,俗称《素问吴注》5、《黄帝内经》中涉及到养生的内容,关于其说法错误的是()A、养生,又称摄生B、养生一词在先秦时已存在C、主张人要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要全面的摄养形和神D、养生倡导“治已病”三、众方之祖——《伤寒论》1、《伤寒论》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伤寒论》以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著称B、施治在是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因证立法,因法立方,因方选药严格的过程C、药物涉及到多种剂型,但仅包括内服制剂D、《伤寒论》之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2、关于《伤寒论》的介绍以下错误的是()A、《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医学著作B、以论文汇编的形式进行辩治C、辩证灵活、治法多变D、被誉为“经典临床学”、“医方之祖”、“医门之圣书”3、以下关于《伤寒论》中六经病名的病位错误的是()A、太阳病的阶段是外感病初期病位在营卫B、阳明病的阶段是外感热盛期病位在胃肠C、少阳病的阶段是外感亚热期病位是胆胃D、太阴病的阶段属于阳虚轻症病位在心肾4、《伤寒杂病论》未流传原因不包括()A、书籍为竹简,传抄困难B、成书的年代封建割据、内战频繁C、皇家占为己有D、难逃兵火洗劫,原书散佚不全5、以下不属于目前《伤寒论》通行的版本的是()A、东汉张仲景编纂的原著《伤寒论》B、明代万历年间赵开美复刻的治平本,简称赵本C、明代嘉靖年间汪济川他复刻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简称汪本D、《金贵玉函经》,据载是经过王叔和纂赐四、杂病专著——《金匮要略》1、以下对呕吐、哕和下利三个病症说法错误的是()A、哕,即呃逆B、呕吐、哕、下利均由胃肠功能失调所致C、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D、痢疾仅有泄泻2、关于《金匮要略》中探讨的百合病、狐惑病和阴阳毒病三种疾病症状说法错误的是()A、百合病类似于更年期综合征B、三种症状病原相同,症状相似C、狐惑病是以目赤、咽喉、口疾前后二阴腐蚀溃烂为特征D、阴阳毒是以发斑、咽痛为特征的,感染异毒引起的病变3、关于《金匮要略》中探讨的肺萎、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症的说法错误的是()A、肺萎是指肺叶的萎弱无用,其表现是以咳嗽涎沫为主的病症B、肺痈是肺生痈脓,表现为咳嗽,胸痛,吐浓痰且腥臭C、咳嗽上气以咳嗽不利,气逆于上,咳喘上气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D、三个病症病源在肺部,但不能相互影响4、下列对《金匮要略》的概述内容说法错误的是()A、前22篇内包括四十多种疾病并无方剂B、《金匮要略》共二十五篇C、首篇为总论具有纲领意义D、剂型上有丸、散、汤、酒等内服药剂5、以下不属于《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及贡献的是()A、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施治的杂病诊疗体系B、医方之经C、方书之祖D、医方之祖五、温病诊治——《温病条辨》1、以下不属于《温病条辨》中对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的是()A、三焦的湿热病其治疗都是以清泄气热,养阴生津为原则B、在上焦以清宣肺气、化湿泄浊为方法C、在中焦以辛开苦降、宣畅气机、健脾开胃为方法D、在下焦以淡渗利湿为方法2、关于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焦指心肺病变B、中焦指脾、胃和小肠病变C、下焦指肝、肾病变D、将温病按照侵袭人体部位不同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和下焦温病3、《温病条辨》中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卫、气、营、血标明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的层次B、用卫、气、营、血划分病变的浅深轻重四个不同的阶段C、气分证标志着消耗血中的津液,或耗血动血,病非常危重D、卫分证时标志着邪气在表,邪较浅,病较轻4、《温病条辩》中涉及到三焦病的治则不正确的说法是()A、病在上焦,治疗要用轻宣的药物B、病在中焦,治疗要祛除邪气,调整脏腑升降功能的平衡C、病在下焦,治疗用潜镇的药物吸虚风D、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重不沉5、关于《温病条辨》温热病中中焦治疗原则说法错误的是()A、阳明气分热盛—清法B、阳明腑实,有形热结—下法C、下法可选用竹叶石膏汤、黄连黄芩汤、栀子柏皮汤等D、阳明有形热结已去,无形热邪仍存应善后治疗。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全集《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我国劳动⼈民长期与疾病做⽃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时,作者也亦⾮⼀⼈。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相传,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同时主张养⽣、摄⽣、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的⽣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灵枢经》,即《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是⼀部中医理论著作。
《素问》与《灵枢》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灵枢经》早期为九卷,⼋⼗⼀篇。
南宋史崧将其改编为⼆⼗四卷本,成为了现存最早和唯⼀⾏世的《灵枢》版本。
《灵枢经》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等内容。
《灵枢经》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灵枢经》为古代医者托黄帝之名所作,其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总⽽⾔之,《灵枢经》⾮出⾃⼀⼈⼀⼿,其笔之于书,应在春秋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
《灵枢经》历史上⼜曾被称《针经》和《九卷》。
《九卷》《九卷》的名称最早见于《伤寒论·⾃序》。
《素问王冰序新校正》说道:“《素问》外九卷,虽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谓之《九卷》。
皇甫⼠安(谧)名为《针经》,亦专名《九经》。
”王叔和《脉经·卷第七·病不可刺证第⼗⼆》引了⼀段⽂字,下⾯⼩注说:“新校正云:出《九卷》。
”⽽所引的这段⽂字,却见于《灵枢·逆顺第五⼗五》篇。
这些都是《新校正》的根据。
《黄帝内经》学习框架整理版黄帝内经学习框架整理版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黄帝内经》自学百日通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一章养生学说《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灵枢·本年》第一节上古天真论(1)主旨:自古以来,人们对先天真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讨论。
一、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1、今人早衰的原因: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2、不知养生,早衰之由: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3、外避风邪,内养神志: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以其德全不危也。
二、真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1、女子生长发育生殖的一般规律: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故形坏而无子也。
2、男子生长发育生殖的一般规律: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3、年老有子的原因: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身年虽寿,能有子也。
三、养生程度不同,寿命亦异1、真人能独立守神,寿敝天地: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无有终时,次其道生。
2、至人积精全神益寿而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亦归于真人。
3、圣人精神不散亦可百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小结共分3段。
通过对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讨论,对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中所起作用的阐述以及文章所举四种人由于养生程度不同,寿命限数不一的例子。
充分说明真气是机体形成的本原物质,也是保证生命活动的根本。
同时,又突出了真气与精神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特点。
即神以精气为基础,但又能内调五脏之气,外合四时之变化,以保养真气之充盈,使人延年益寿。
所以养生法则中一再强调保精调神,其实质也就是为了保养真气。
此外,随文提出的病因分类,冲任二脉的作用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本独家首发之《黄帝内经·素问》古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
《黄帝内经》精华(含译文)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
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
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
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5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有五十篇。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原文、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中的第一部分,共有六十六篇。
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以述说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健康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全书通过问题与回答的形式,阐述了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疾病形成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其语言思辨深邃,文字精练,被称为是中医理论的宝库。
《黄帝内经灵枢》是《内经》中的第二部分,共有八十一篇。
其中,《灵枢·本神》是本书开篇的篇章,讨论了人体的精神活动与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
全书以经络、穴位、络脉等为基础,详述了人体的构造和运行机制。
它对经络学说的建立和阐述,为中医学的脉学和针灸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早期医学著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原文使用的是古文汉字,研读过程相对困难。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段原文以及相应的译文参考: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考无穷年,制于天地之间。
今释尧舜之道,忘远圣之事,肆意妄行,自令失道,灭其真性,亡其真气,予之疫疠,失之常度,彰我大愚。
愿闻真人之道,何如而可得?”岐伯答曰:“夫道者,不可虚居,虚居则失其所生。
所生者天地,天地者阴阳,阴阳者五行,五行者万物之纲纪。
所以动植穑与水火同宜,庶几无疾病也。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有真人,能够掌握天地,把握阴阳,控制呼吸和精气,独立守护神明,肌肉骨骼完整,因此能够长寿,活到无穷年。
现在人们已经抛弃了尧舜的教诲,忽视了古圣的教导,任意妄为,自己失去了正道,破坏了真正的本性,损失了真正的精气,给自己带来疾病之害,失去了身体的平衡,我们这些人真是太愚昧了。
《黄帝内经》精华《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
《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因此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历史上所有有成就的医家,都是在研究《内经》的基础上,建树学术,成为一代名医,如张仲景、刘完素、张从政、李东垣、朱丹溪、孙思邈、王冰、张景岳、王孟英等。
《内经》理论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一、阴阳五行《内经》认为,阴阳不同于具体的有形之物,它是从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表示对立统一的概念,这一概念又可运用到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
阴阳“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运动,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五行之间有生、克、乘、侮的关系,从而促进事物运动变化。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五行者,金本水火土也。
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索问·六节藏象论》指出:“薄所不胜,而乘所胜。
”《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
”更贵更贱,即五行衰旺变化,寓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是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
乘、侮,侵凌之意,即五行之间的异常关系状态。
《内经》运用五行理论,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按五行属性类分自然界万事万物,形成天人合一的五行系统。
二是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说明五脏关系,解释病机,诊断病证,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内经》将阴阳理论和五行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到医学中,成为中医学重要的方法论。
二、藏象“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间·六节藏象论》。
《内经》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上,认识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官窍、“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内连组织器官,外应阴阳时空的藏象理论,体现了整体观思想。
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给大家带来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医学巨著,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
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古老的医学体系,由单纯的医疗知识积累,发展为系统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直以来被尊为“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二部,每部各81篇,共计162篇。
是一部以医学理论为主,多学科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的文献汇编。
《黄帝内经》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及医学成就,也为数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还是养生保健的鼻祖。
《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讲的是如何正确养生保健,以活到天年。
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寿命,即120-150岁。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都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指导下,创新发展中医的。
比如“经方之祖”汉代医圣张仲景,其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成果。
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以前是浙江义乌有名的讼师(就是现在的律师)。
因其父母、妻子等好几个亲人,都死在庸医的手里,所以发愤学医。
朱丹溪4 0岁后才开始学医,他就是从《黄帝内经》入手学医的。
后来朱丹溪创立了滋阴学说,被后世誉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丹溪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学术流派,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丹溪也因此成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朱丹溪弟子门人等将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平素所述篆写编辑成书,即《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是祖国医学宝库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丹溪心法》全面反映了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继承、创新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离不开《黄帝内经》这个“医学之宗”、“群经之祖”。
1、古代帝王封禅泰山的原因主要是(B)。
A、要掌握国家的收敛之机
B、要掌握国家的生发之机
C、要掌握国家的疏散之机
D、要掌握国家的收藏之机
2、小孩子通常志气远大,主要原因是肾精足。
(正)
3、《黄帝内经》很大程度上是讲(A)的一本书。
A、医道
B、经脉
C、针灸
D、穴位
4、《黄帝内经》中指出,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是生命医学。
(正)
5、“因天之序”的“天序”是(D)。
A、从春到冬
B、从冬到春
C、从秋到春
D、从夏到秋,从秋到冬
6、人的肚脐是(D)穴。
A、膻中
B、天枢
C、腹通谷
D、神阙
7、北京城的北门从不开启的原因是北方主收藏,不能随意开启。
(正)
8、我国古代时期两国交战,士兵擂鼓的作用是(A)。
A、使士兵的肝气上升
B、使士兵的精气上升
C、使士兵的肾精上升
D、使士兵的血气上升
9、《黄帝内经》中的东方,指的是(A)。
A、生发之意
B、疏散之意
C、完结之意
D、收藏之意
10、北京城的东边是(D)门。
A、德胜
B、宣武
C、安定
D、崇文
11、神阙穴可以针灸但不可以针刺。
(正)
12、《黄帝内经》一书,可以指引我们怎么去顺应自然。
(正)
13、《黄帝内经》中的“神”意指(D)。
A、精神足的外在表现
B、肾精足的外在表现
C、胆经足的外在表现
D、肺气足的外在表现
14、中医学中的“魄”不是本能,是后天可以学习的。
(错)
15、四肢厥逆症包括以下哪种症状(D)。
A四肢麻木
B四肢酸痛
C手脚肿胀
D手脚冰凉
16、在中医学中,“养居处”认为卧室和客厅必须是大的。
(错)
17、造成手脚冰凉的原因是(A)。
A、心气、心血不足
B、身体温度低
C、吃冷饮
D、睡眠不好
18、养生的要点不是吃补药,是要建立起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正)
19、中医学很重要的一个内涵是养生。
(正)
20、丑时是下列哪个器官当令(D)。
A胆
B肾
C脾
D肝
21、从人的手上看不出人的五脏。
(错)
22、丑时是一天当中的(D)。
A、夜里3点到5点
B、夜里2点到4点
C、凌晨12点到2点
D、夜里1点到3点
23、下列哪个选项是造成失眠的原因(A)。
A、心肾不交
B、肾精不足
C、气血不旺
D、心血不足
24、寅时醒来是最危险的,容易暴发疾病。
(正)
25、老年人早醒的原因是肺经的功能差了,没有多少精可以收敛,只剩宣发。
(正)
26、子时是下列哪个器官当令(D)。
A肝
B胃
C肾
D胆
27、“因天之序”就是人体生命日节律,是一天当中人的养生法则。
(正)
28、人容易出现心梗的时辰是(B)。
A、子时
B、寅时
C、丑时
D、卯时
29、中国古代文化里,代表东方的是(D)。
A、白虎
B、朱雀
C、玄武
D、青龙
30、“二龙戏珠”的珠子是指财富。
(正)
31、寅时是一天当中的(A)。
A、夜里3点到5点
B、夜里2点到4点
C、夜里12点到2点
D、夜里1点到3点
32、痤疮的起因是(D)。
A、皮肤不好
B、心血不足
C、肝火盛
D、胃寒
33、辰时是一天当中的7点到9点。
(正)
34、申时是我们头脑最不灵活的时候。
(错)
35、辰时是下列哪个器官当令(B)。
A、心
B、胃
C、肾
D、肝
36、申时是膀胱经当道。
(正)
37、为什么要吃好午饭(B)。
A、让人吃饱
B、这个时间吸收的好
C、下午不易饥饿
D、早饭没吃
38、胃经是人体前面的一条不重要的经脉。
(错)
39、人在生气的时候,往往会用力的捶胸,其实敲击的是(C)穴。
A、腹通谷
B、人中穴
C、膻中穴
D、手三里
40、有时人会口干舌燥,是因为气化功能不好,阳气不足,肾水也上。
(正)
41、酉时是下列哪个器官当令(A)。
A、肾
B、肝
C、心
D、脾
42、中医认为,盐可以进入到肝这个器官。
(错)
43、戌时是一天当中的19点到21点。
(正)
44、亥时是(A)当令。
A、三焦经
B、手少阴心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
45、亥时是晚上17点到19点。
(错)
46、三焦中的“焦”属(D)。
A、少阴
B、大阳
C、大阴
D、少阳
47、上焦是心和肺,中焦是胃和脾,下焦是肝和肾。
(正)
48、三焦是连接五脏六腑的系挂。
(正)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