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 解决问题3
- 格式:ppt
- 大小:1019.50 KB
- 文档页数:3
大浦试验区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过程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6.
2.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如何理
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得的一半,可以理解为下半场得分=上半场的两倍。
3.把上半场看作单位“1”,列式计算。
解:设上半场得X分。
X +
1
2
X = 42
3
2
X = 42
X = 42÷
3
2
X = 28
下半场:28×
1
2
= 14(分)
4.把下半场看作单位“1”,列式计算。
解:设下半场得X分。
2X + X = 42
3X = 42
X = 42÷3
X = 14
上半场:42-14=28(分)
5.检验答题。
三、应用反馈
1.完成练习九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作业设计解:设上半场得X分。
X + 1
2
X = 42。
使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带答案分数除法是解决数学问题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特别适用于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
本文将介绍使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并给出一些实际问题的答案作为示例。
步骤使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如下:1. 将被除数和除数写成分数的形式。
确保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数。
2. 求出除数的倒数,即将除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
3. 将被除数和除数的倒数相乘,得到一个新的分数。
4. 化简新的分数。
如果分子和分母有公因子,则可以约分。
5. 得到最终的商,即新的分数的值。
示例问题及答案问题一玛丽有7个苹果,她要将这些苹果平均分给她的3个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解答:1. 将被除数7和除数3写成分数的形式:- 被除数:7/1- 除数:3/12. 求除数的倒数:- 除数的倒数:1/33. 将被除数和除数的倒数相乘:- 7/1 * 1/3 = 7/34. 化简新的分数:- 7/3 无法再化简,保留原样。
5. 得到最终的商:- 最终的商为7/3。
答案:每个朋友分到的苹果数为7/3个。
问题二小明有13块巧克力,他要将这些巧克力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人分到几块巧克力?解答:1. 将被除数13和除数4写成分数的形式:- 被除数:13/1- 除数:4/12. 求除数的倒数:- 除数的倒数:1/43. 将被除数和除数的倒数相乘:- 13/1 * 1/4 = 13/44. 化简新的分数:- 13/4 无法再化简,保留原样。
5. 得到最终的商:- 最终的商为13/4。
答案:每个朋友分到的巧克力数为13/4块。
以上是使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示例问题的答案。
通过掌握这些方法,你可以更好地解决涉及分数除法的数学问题。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通用10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篇1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教学中,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此类题目的思考方法,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说出解题思路。
所以我安排找单位“1”,说数量关系式。
例题的教学基本上都让学生来说、来做,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画线段图,想可以怎样列式,再让学生说想法及解题思路,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最后通过计算,使学生掌握了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思路更为开阔。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篇2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老教材在解题方法上是以算术方法为主,侧重于让学生找单位“1”,分析单位“1”的量是否已知,然后根据单位“1”的量知道与否决定是用乘法还是除法。
在列算式的时候,注重量、率对应分析,即用公式模式。
而新教材中的解题方法则淡化了这种用算术解题的要求,更侧重于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侧重于用代数思想解题,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的意思,用代数思维解题即让学生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方程,这样思路达到统一。
但由于小学生目前尚未接触到比较复杂的,用算术方法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对方程解法的优越性认识不足。
一些学生觉得用方程解需要写设句,比较麻烦,因此喜欢用算术解法。
不足之处: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分数除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分数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它将分数与除法运算相结合,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分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商业、工程、科学、经济等领域中。
本文将从分数除法的定义、基本性质和具体应用三个方面来探讨分数除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分数除法的定义。
在数学中,分数除法是指将两个分数相除的运算方法。
分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通常表示为a/b的形式,其中a为分子,b为分母。
在分数除法中,我们需要明确两个分数之间的关系,通常将一个分数作为被除数,另一个分数作为除数,通过除法运算得到商。
分数除法的结果通常是一个分数或一个小数。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分数除法的基本性质。
首先是分数除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分数除法的交换律指的是两个分数相除,交换被除数和除数位置不会改变运算结果。
例如,1/2÷1/3 =3/2。
而分数除法的结合律指的是两个分数相除,可以先将其中一个分数除以一个数,再将结果与另一个分数相除,结果是相同的。
例如,1/2÷(1/3÷1/4) = (1/2×4/3) = 2/3。
其次是分数除法的多次相除法则。
通过连续进行分数除法运算,可以得到多个分数相除的结果。
例如,1/2÷1/3÷1/4 = (1/2÷1/3)÷1/4 = (1/2×3/1)÷1/4 = 3/2÷1/4 = (3/2×4/1) = 6/1 = 6。
这条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有用,可以简化运算步骤。
最后,我们来具体探讨分数除法在解决问题中的意义。
分数除法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比例、解决配料调配、平均值等问题。
首先,它可以用来计算比例问题。
比如在商业中,计算折扣率、利润率、增长率等都需要用到分数除法。
以折扣率为例,如果一个商品原价为100元,打8折后的价格是多少?我们可以将8折转换为分数形式,即80/100,然后用原价100除以折扣率80/100得到打折后的价格。
分数除法应用题练习题引言分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学习分数除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计算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提供一些分数除法的应用题练习题,帮助读者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练习题一:分数除法的基本运算1.将 $\\frac{2}{5}$ ÷ $\\frac{1}{4}$ 转化为乘法运算。
2.将 $\\frac{3}{8}$ ÷ $\\frac{2}{3}$ 转化为乘法运算。
练习题二:分数除法的应用1.一辆公共汽车从甲地出发,走了 $\\frac{4}{7}$ 的路程后遇到故障,需要搭乘其他交通工具。
然后,他们又走了 $\\frac{3}{4}$ 的剩余路程才到达终点。
请问这辆公共汽车共走了多少路程?2.小明用 $\\frac{1}{3}$ 小时吃掉一袋巧克力,如果他想在 $\\frac{2}{3}$ 小时内吃完这袋巧克力,他需要加快多少倍的速度?练习题三:解决实际问题1.小红用 $\\frac{2}{5}$ 小时做完一份作业,而小明用 $\\frac{3}{4}$ 小时做完同样的作业。
请问,小红比小明快多少倍?2.爸爸和妈妈一起做一份工作,爸爸用$\\frac{3}{8}$ 的时间完成剩余的工作,而妈妈用$\\frac{2}{5}$ 的时间完成剩余的工作。
请问,妈妈比爸爸慢多少倍?练习题四: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1.计算:$\\frac{3}{4}$ ÷ $\\frac{1}{2}$ +$\\frac{2}{3}$。
2.计算:$\\frac{5}{6}$ ÷ $\\frac{3}{4}$ -$\\frac{1}{2}$。
练习题五:应用题综合练习1.又名桃的分数元素,每项加上 5 的 Hook 单位,得Gitane 的 39 倍,再减去 5 的 Hook 单位,得 Luffy 的 23 倍,再减去 5 的 Hook 单位,得 Kaido 的 30 倍,再减去 30 的Hook 单位,得 Monet 的 7 倍。
第6课时解决问题(3)▶教学内容教科书P41~42例6,完成教科书P44~45“练习九”中第1~5题。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解决“已知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及和的关系,求这两个未知量”这一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题中两个未知量的方法,能充分利用两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进行解答。
2.在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等活动中体会方程的思想和价值,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两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教科书P41例6。
师:同学们,在学校篮球比赛中,六(1)班成绩如图所示。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哪些信息是未知的?【学情预设】预设1:已知信息为全场得分是42分,以及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
预设2:有两个未知量,分别是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
2.提问导入新课。
师:你们想知道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吗?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3)]【教学提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一般步骤进行讨论交流,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设计意图】创设“篮球比赛”这一贴近生活的情境,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
题中的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发现,有助于培养其读题能力。
二、深入感知,建构模型1.分析已知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师: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找出哪些等量关系?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理解。
【学情预设】预设1:根据“我们班全场得了42分”可以得出“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
教师引导:这是两个未知量的和的关系。
预设2:根据“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可以得出“下半场得分=上半场得分×12或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