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一轮对点训练:21-1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50 KB
- 文档页数:8
【一轮复习】考点讲练: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基础知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到195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3)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不发达。
2.“一五”计划完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概况: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潮。
(2)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
内容: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意义: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八字方针”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时间:1958年。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劫难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并于1967年和1968年扩展到经济领域。
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千亿元。
高三历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试题1.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不包括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B.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C.提出与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D.“双百方针”的提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力。
A的时间是1954;B是1956年秋天,认为主要矛盾是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户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正确的分析;C不是当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表现,而是党处理和民主党派关系的表现;D时间是1956年,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2.下列两幅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C.“大跃进”运动遍及城乡D.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农民加入合作社和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是在1953——1956年所开展的三大改造,因此B项符合题意。
反映人民当家做主的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A项。
大跃进运动侧重于大炼钢铁,排除C项。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以后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排除D项。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三大改造3.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A.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B.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C.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答案】C【解析】1993年后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只是公有制,所以A项错误。
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合,所以排除B项。
D项为无关项,尤其是在1961年经济发展更不是产业结构重大调整,而是国家对原来的经济发展路线的调整而出现的。
【大高考】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AB卷新人教版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它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故C 项错误;“一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图表反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
冷战格局下,为对抗苏联,美国大力发展工业,英国努力恢复发展工业,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只是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很大并没有衰落,D项错误。
答案 A3.(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初期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显然是服务于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一五〞方案时期,国度财政中来自国外的存款,只占国度财政总支出的2.7%。
在苏联协助设计和装备的项目中,仍有20%至30%的设计任务量和30%至50%的机器设备由我国自己担负。
这表达了〝一五〞方案时期A.国度的财政税收较为富余B.国度主要从农业部门获取资金C.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相当有限D.政府仍坚持和强调自给自足2.以下图阴影局部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置消费资料局部所占的比重。
招致该变化的主要缘由是A.团体消费方式的树立B.工业优先开展的挤压C.农民消费观念的改造D.乡村经济〝大跃进〞需求3.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统购棉纱的决议»,规则〝凡公私纱厂自纺局部的棉纱及自织的棉布,均由公营纱布公司统购〞。
1953 年10 月,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方案收买»,决议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11 月,作出«关于在全国实行方案收买油料的决议»。
这A.规范了公家资本主义运营的各种行为B.处置了广阔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C.成为了〝一五〞方案树立的重要举措D.顺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树立的需求4.侯传国保管着一张«滕县人民委员会清产核资同意通知书»,其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做小生意,新中国成立后运营日用百货店,1957年1月把家中的积存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失掉了这张特殊的〝股票〞。
这张〝股票〞A.说明国度重点鼓舞股份制企业开展B.是中国树立起方案经济体制的产物C.见证了消费资料一切制的深入革新D.反映了新中国努力于恢复国民经济5.据有关资料显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14个乡1953年出卖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1.29%,比1952年添加了550%,出卖的土地数量占土地总量的0.22%,比1952年添加506.93%。
高一历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试题1.英国剑桥大学彼得·诺兰教授说:“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这两条道路在经济上分别指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自由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是学习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则是改革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分)材料一中国1957年农业产品产量材料二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的变化(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材料三中,从图1和图2的信息看,当时中国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它与原有的制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分)它的实行具有什么样的意义?(2分)【答案】(1)问题:1957年农产品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1分)原因:“一五”计划的完成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3分)(2)变化:1958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
(1分)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3分)变化:1960年至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
(1分)原因: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2分)(3)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相同点:土地公有制(1分)不同:由集体经营到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2分)意义: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课时规范练2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选择题1.(2018辽宁沈阳一模,8)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材料强调的是轻工业的发展情况,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在“一五”计划期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中除了重点发展重工业,还发展了轻工业,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时间为1953到1957年,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C项错误;表格反映的是“一五”计划期间轻工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无法反映农业领域生产关系社会改造的情况,故D项错误。
2.(2018福建厦门期末,13)1954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
这表明当时中国( )A.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B.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C.公有制尚未占据主导地位D.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年正值三大改造第二年,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是在1956年,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允许存在的经济成分有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四种所有制的比重问题,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故D 项错误。
3.(2018陕西榆林一模,13)中共八大上,政务院副总理陈云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济;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由此可见陈云主张(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社会主义经济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C.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经济以国营和集体为主1992年,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陈云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主体下,允许私人的自主的市场经济存在,故B项正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从经营方式、生产计划、市场运作等三个角度讲述了陈云的经济体制改进思想,所有制只是其中的一个角度,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故D项错误。
历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试题1.“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
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
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
”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A【解析】本题较容易判断应是“大跃进”时期的特色。
1958年兴起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
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材料是这一时期浮夸风的反映。
2. 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答案】C【解析】1958年《人民日报》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这属于政治事件,接着全国各地掀起搜集民歌的热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AB;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答案】D【解析】有题干“主要取决”可知这需要找根本原因。
A项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从1950年到1957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人们的思想不可能出现重大转变,因此A错误;B项,是这一时期中国中国进步的客观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C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因此C错误;D项,社会主义制度逐渐的建立,充分显示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改变,因此这个是根本原因。
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
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故A项正确,可排除B项。
“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可排除C项。
仅从统计图中钢、生铁、发电量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美英传统工业衰落的结论,可排除D项。
2.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D.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答案 C
解析结合时间“1961年”可以推断A、B两项说法与当时史实不符,排除;由“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父子队”“兄弟队”“家庭作业”等信息可知,答案为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对应关系,排除。
3.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点击观看解答视频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 D
解析由题干图片信息可知,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此时中国还处于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
时期是指1953~1956年,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高于工业总产值,B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逐渐下降,C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兴起,题干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态势,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项正确。
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
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答案 B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公私合营完成于1956年底,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5.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大跃进”“左”倾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图片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对“大跃进”仍然持有高
度肯定的评价,一点都没有提及它所带来的危害,从中可以看出C 项正确,A项错误;“拨乱反正”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故B、D两项错误。
6.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记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时期的“左”倾错误。
亩产36956斤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是“左”倾错误的表现,由此可排除B、C 两项。
此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而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A 项错误。
农业“高产卫星”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D项正确。
7.
如图是一张残缺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凭证。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
B.民国晚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D.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C
解析从图片中的“公私合营”可以判断是三大改造期间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故C项正确;A项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状况,故A项错误;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是民族资本主义,不是官僚资本,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不存在“公私合营”,故D项错误。
8.下表是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表。
对表中所示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③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④中共八大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一五”计划是在1953~1957年,故①不正确;中共八大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而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④不正确;从表格数据可以反映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这与开展“大跃进”运动有关,是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的反映,故②③正确。
9.下面的材料反映出1958年的中国()
A.毛泽东决定在全国开展“大跃进”运动
B.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键
C.钢产量超过英国成为全党共识
D.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明显的“左”倾错误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毛泽东认为在钢产量上能够在两年内赶超英国。
这显然是在经济建设上犯了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严重脱离中国国情,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在“全国开展‘大跃进’运动”的信息,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这只是毛泽东个人的批语,并非“全党共识”,C项错误。
10.如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国家实行的纠“左”措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B.苏联撤走专家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答案 A
解析从示意图来看,20世纪50年代末的“左”倾错误导致工农业比例失调,而20世纪60年代初因中央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故A项正确;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及严重的自然灾害,故B项错误;C项“优先发展农业”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实施是在1953~1957年,故D项错误。
11.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对外贸易的发展B.“大跃进”的推动
C.实施“一五”计划 D.纠正“左”倾错误
答案 D
解析1965年是对“大跃进”的“左”倾错误调整的结果,
1973年是周恩来抵制“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结果,1975年
是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错误全面整顿的结果,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12.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
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答案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形势,注意分层次作答,重点要联系1952年以后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