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模式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19.71 KB
- 文档页数:3
ACCOUNTING LEARNING207我国公立医院管办分离体制改革与创新文/张怀娟摘要: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的主体,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石。
如何进行“十七大”提出的新医改,完善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是重点和难点。
在当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国公立医院大多实行“管办合一”的管理模式,由政府出资建设并直接管理公立医院,而卫生行政部门对公立医院实行监督和管理。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渐发展,“管办合一”管理体制的弊端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市场也需要新的改革管理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管办分离”的模式在适应中国当前发展形式的呼声中,孕育而生。
本文通过对医改文献研究,结合各地实际改革的经验,对公立医院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总结,对“管办分离”模式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和探索,对现行我国公立医院“管办分离”体制提出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公立医院;管办分离;改革创新一、公立医院当前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一)当前实行的产权制度不明确,政府的管理职能不清晰,公立医院缺乏自主经营权我国当前实行的产权制度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是由行政主管部门和主要企事业单位拥有,公立医院是不具有法人产权的。
政府部门既建办了公立医院,又对其直接进行管理。
这不仅直接干预了公立医院的日常内部事务,还使公立医院成为了其相关部门的附属产物。
而对于公立医院,自己不仅缺乏自主权,还缺乏了内部改进发展的动力和积极性,使得医院运行效率低下,管理水平未见提升。
这都是由于政府和医院管理责任不明确,监督制约不健全而引起的不良影响,进而使得公立医院缺乏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成本意识,导致了现有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流失等现象。
(二)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实际上是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对卫生资源消耗进行的补偿,其渠道是针对财政补助和服务进行收费。
补偿的主体包括财政、医保和个人。
然而,我国公立医院普遍反映获得的财政补助不足。
“管办分离”对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的影响_以上海申康医院管理中心为例【摘要】:本文论述了“管办分离”的内涵,从“管办分离”的角度提出解决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问题的改革措施,最后以上海申康医院管理中心为例解释“管办分离”对其管理体制的影响。
【关键字】:公立医院、管办分离【作者】:一、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内涵公立医院“管办分离”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1、监管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监管权的主体是卫生行政部门。
其对医院具有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的职责;所有权的主体指政府出资部门。
其职责可类比企业股东,主要有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财务监管、绩效考核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任用等。
这里的分离是指明确举办者和监管者的主体与职责,避免主体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
2、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政府出资部门拥有所有权。
在公立医院的管理方面,出资部门倾向于制定有关公立医院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具有全局性、指引性、长远性等特点;经营权的落实必须以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为前提,医院的管理层对公立医院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具体表现在资源配置、人事制度、价格制定等方面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力。
为了更容易的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把政府出资部门类比为公司股东,医院管理层类比为公司的董事会,董事会的各种决策需要对公司股东负责,即医院管理层的做出的各种决策需要为出资人负责。
这三者的明确分离可以使得监管权、所有权、经营权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使得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二、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医疗需求。
然而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问题不断突出且亟待解决。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的公立医院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人冲动导致公立医院逐利化倾向明显,其公益属性逐渐淡化。
看病难、看病贵成了其公益性下降的最主要表现;2、公立医院现有产权不明晰,医政职能不分,运行效率低下。
行政管理机构对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直接干预,随意性大,经常出现管理错位、越位行为,依法行政力度欠缺3、我国的卫生行政部门存在监管不公的问题,难以做到对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一视同仁,监管公平。
新医改方案:管办分开转换政府职能
《意见》提出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动身,积极探究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
胡祖才认为,上述改革将明确医院所有者和监管者的责权,解决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院的咨询题,有利于多元化办医和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
他说,依照国际经验和国内近年的探究,管办分开有多种具体实现形式,要紧有在卫生部门内或外设立特意监管公立医院的机构,从行政职能上分开。
也有“社会办医,政府管医”,采取企业化治理模式等。
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表示,国内不少行业没有实行管办分开,如铁路、教育。
从政府转变职能来看,政府部门别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76中国社会保障·2010年第9期改革开放以来,百姓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急剧扩大,表现为卫生总费用、个人卫生开支的快速增长,1980~2007年期间,卫生总费用增长了77倍,个人卫生开支增长了167倍。
在卫生需求急剧增长的同时,供给增长却甚微, 医院数增加了 100.4%,总床位数增加69.4%,医生增加74.5%。
一方面,优质卫生服务供不应求,卫生服务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价格进行控制,引起需求缺口、价格扭曲、以药养医等诸多问题,最终难以避免“看病难、看病贵”。
总结造成现有困境的原因,根结在于不能提供充足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
“管办不分”带来供给约束要解决供需矛盾就需要增大供给,方式包括:从内部,调动现有公立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提供更多服务;从外部,一是增大政府投入,二是动员社会资源进入医疗市场。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现有卫生体制调动内部和动员外部积极性的能力低下。
我们进行卫生体制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内外部的积极性,动员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多优质的卫生服务。
我国当前“管办不分”的卫生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
一方面,“管办不分”使得出资人缺位。
在卫生领域内部,公立医疗机构隶属于政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形成“以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卫生服务体系,并且由于政府职能条块分割,对公立医院管理“多龙治水”。
组织部门管干部,人事部门管人,财政部门管钱,卫生部门管事;卫生、药监、物价、工商等部门各司其职。
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发卫生体制“管办”如何分开?■文/潘杰 刘国恩C F P77中国社会保障·2010年第9期展规划、重大决策等问题,涉及多个部门,责任不清,无法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改进的内部运行机制。
另一方面,“管办不分”使卫生行政部门集卫生政策制定、行业监管和医疗机构管理职能于一身,既作为行业的监管者,又是公立医院的“总院长”。
推进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的思考-社会科学论文推进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的思考何颖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0管办分开,是推进公立医院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难点问题。
既涉及多部门、多层次、多领域,又涉及机构如何设置、职能如何定位、权力如何配置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管办分开协作组第二牵头城市,我们在总结前段工作实践,参照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个统一明确”的建议。
一、统一明确“管办分开”的机构设置科学设置办医机构,是实现“管办分开”的前提与基础。
从各地改革试点实践看,在大卫生体制下,从国家到省市县设置对应的公立医院管理机构,代表政府履行办医职能,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
这种形式有利于建立统一、高效、权责一致的政府办医体制,充分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公立医院资源调整布局;有利于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运行成本控制及人财物的管理考核;有利于实施全行业监管,加强医疗行业要素的准入管理;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加强对医疗质量、安全的监管评价,对重大突发医疗纠纷事件的应急处置。
具体机构设置:可在各级政府设置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作为高层议事决策机构;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医管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同时,组建隶属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的公立医院管理局(处、科),其机构性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编制可视各地公立医院规模确定。
二、统一明确“管办分开”的职能布置界定管医与办医的职能,是推进管办分开的关键。
实行管医与办医职能分离,必须坚持在大卫生体制内,体现“宏观统一、微观分开”的原则。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履行“管医”职能,从宏观上对公立医院“管规划、管规模、管规矩”;公立医院管理机构代表政府履行“办医”职能,从微观上对公立医院“管人事、管运行、管资产”。
“管医者”的职能可界定为:管规划。
立足全局、立足实情,科学规划公立医院区域布局,整合优化公立医院区域资源;适时调控公立医院技术水准;有效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
从发达国家与地区经验看我国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提要国家医改方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提出“四个分开”,即“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和非营利分开”。
其中,“管办分开”是否可行,到底怎么分,一直争论不休。
本文从美国、英国、香港公立医院的管理,以及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管办分开”的情况,试述我国公立医院“管办分开”的对策。
关键词: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医改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是指卫生行政管理主体(主要是指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主管的公立医院在监管与举办的行政管理关系上适度分开措施的总和。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进行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改革,“管办分开”成为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热点。
我国的公立医院是在解放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由政府直接创办建立的,政府集管办责任于一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立医院“管办合一”模式下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弊端逐渐显现,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政府管办不分,医院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政府投入不足,医院补偿机制缺乏;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责权利不统一等等。
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成为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出路。
一、发达国家与地区公立医院管理经验(一)美国医院。
以私有制为基础,在医院管理上实行以自由经济、自由经营、自由竞争为主导的模式,政府干预十分有限。
美国医院分为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以私立医院为主,约占70%。
其中,公立医院都隶属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行政管理由所属政府机构负责,但内部经营管理权完全交给医院,由医院自主经营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大部分公立医院是以治疗急性病为主的综合性医院,不论支付能力,向所有的患者提供服务,经费主要来源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
(二)英国公立医院。
通常称为NHS系统医院,约占全国医院总数的95%。
医院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具有经营管理自主权,医院内部设立董事会,负责规划医院的总体经营战略、监督所有政策的执行、确保医院的资产安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