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单元教材分析与课时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下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度量单位,具备了一定的度量观念。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质量单位。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蔬菜等,用于直观演示。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上面标有不同的质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颗苹果,提问:“这颗苹果重多少克?”让学生初步接触质量单位。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同时,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如每组分发一些小卡片,让学生互相提问,用所学质量单位进行回答。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材第101~103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一架天平、一枚2分硬币、几粒黄豆学生:四个小组若干食物(50克饼干、1千克洗衣粉、100克洗衣皂等)每人一枚2分的硬币、几粒黄豆和质量为1千克的实物【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引入。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花儿开了,小朋友们也都长高长胖了。
师:下面我就找两个同学上来比一比。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着两个同学,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一个同学比较高,比较胖,另一个同学比较矮,比较瘦。
师:身高我们都用米尺来测量,体重用什么来称量呢?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重量的单位?师:斤,公斤,两,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质量单位。
克,千克,吨,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克和千克)二、合作学习(一)教学例11.请同学们拿出我们课前准备好的零食,仔细观察,找一找包装上有没有关于质量的数字和单位,找到的同学在小组内说一说,讨论讨论,看看哪个组说的最好。
第一小组汇报:麦片30克。
第二小组汇报:饼干500克。
第三小组汇报:洗衣皂100克。
像这样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g)作单位。
2.那1克到底有多重?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2分硬币掂一掂,试一试。
一枚2分钱硬币大约重1克。
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猜一猜,估一估。
然后教师演示,用天平称一称。
为什么老是称量的黄豆1克5粒,大屏幕上1克7粒呢?因为黄豆有的重有的轻。
称量比较轻的物体时,我们常用天平来称量。
(二)教学例2如果比较重的物品,我们还能用克做单位吗?出示ppt,一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都比较重。
“克和千克”教学建议一、充分运用教材主题图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概述。
教学时,教师可用动画形式有层次地播放主题图,让学生边观察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物体的轻重,懂得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知道物品的轻重。
主题图中的水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
教师可以提出:“怎样知道水果的轻重?”这一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和爸爸、妈妈去超市或菜市场购物称重的情境,进而引出质量单位,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
此外,为给教学提供合适而丰富的素材,教师还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与质量有关的素材,如硬币、袋装食盐、袋糖、袋泡茶、袋药(颗粒冲剂)等。
为了方便在教学时呈现和使用,也可以由教师通过实物或者图像的方式收集。
二、借助生活物品。
引导学生逐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教学例1时,教师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如,借助教材中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这3样物品,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些比较轻的物品,让他们猜一猜,然后拿在手中掂一掂,感受到底是重还是轻?当学生感觉到这些物品都非常轻时,教师顺势引出: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用符号“g”表示。
(同时板书:克(g))1.找一找。
教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
2.掂一掂。
感受1克究竟有多重。
教师出示一枚2分硬币,让学生在手中掂一掂,再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并把这种感觉牢记在心里。
教师再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3.估一估。
为了突出“标准”的作用,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比较轻的物品,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克,如,一根鸡毛、一张纸、一根毛线、一个乒乓球等。
4.称一称。
教师拿出天平秤,让学生从事先准备的袋子里取出重1克的玉米,借助天平称出1克的重量,再借助其数量,掂重继续感知1克。
同时再出示不同质量的天平砝码让学生分别感知1克、几克的轻重,丰富学生的质量观念,从而将难以感知的质量单位直观化、数量化,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奠定基础。
克和千克评课意见与建议
评课意见与建议:
1. 克和千克是重量的单位,常用于表示物体的重量。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比较、称重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克和千克的差异,帮助他们理解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2. 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如果一只西瓜重2千克,那么它重多少克?”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测量,让他们亲自操作称重器具,感受重量的变化,增强对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
4. 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5.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灵活运用克和千克的转换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6.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重量单位,如食物、书籍、文具等,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7. 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重量单位概念,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混淆或误解。
8.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交流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9. 定期进行复习和检测,及时发现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巩固和提高,确保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逐渐深入。
10.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积极情感,建立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习的动力。
《克与千克》教材分析(第1课时)测量(计量、度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
而对物体质量的把握离不开质量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差不多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主题图出现了学生熟悉的在超市购物称重的情境,由此引出质量单位,使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能够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从而明白得质量单位在描述物品质量时的功能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日常生活中通常将“质量”成为“重量”,因此,“质量”那个词对学生而言比较生疏。
为幸免明白得上的困难,教材尽量以日常生活的语言“有多重”替代“质量”,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会入手引出“质量”概念。
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总体概述。
因此,除了引出质量单位可与千克外,还出现了得到物品质量的方法:能够通过看包装上的标示来获知;没有外包装的就得用秤来称量。
同时,教材通过5个苹果重1千克的称量,为例3用估量解决问题作了铺垫。
例1认识质量单位“克”。
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
同时,教材给出了表示克的符号“g”,让学生了解。
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是用克进行测量的基础。
为此,教材借助1个2分硬币的质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实际感受1克有多重,也为学生后面进行估量作好预备。
为了准确、方便地测量物品的轻重,人们发明了测量质量的工具。
天平确实是用来测量比较轻的物品的工具。
教材借助让学生称1克黄豆的活动,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介绍用天平称重的方法;二是通过1克黄豆的数量及掂1克黄豆的活动,锦衣关心学生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做一做”让学生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
以此使学生初步把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
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
例2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通用5篇)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 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
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
(板书g kg)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1.感知、认识“克”。
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
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生举例)[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克与千克》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0—102页情境图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2、3、6、9题。
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材通过主题图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称重的情境,引出质量单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明确“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从而理解质量单位在描述物品质量时的功能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是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测策略。
二、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和交流,说出常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发现千克和克的关系。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能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分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1)预习教材第101、102页。
(2)逛一逛超市,找一些商品观察它的商标说明,并寻找它的净含量记录结果。
1包口香糖是()克1袋瓜子大是()克1袋盐大是()克1袋鸡精大是()克1袋盐大是()千克1袋面粉大是()千克(3)小调查,你发现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秤物品有多重?(二)课堂设计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了解质量单位师:结合自己狂超市的经验或你记录的商品的净含量,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不但要关心商品的价格,还要关注商品的轻重,像同学们记录的这些数据都表示商品的质量。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课标解读:教材对这部分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体验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体验活动感受“克和千克”的质量,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二是利用建立起的“克和千克”的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填合适的单位名称、称一些实物的质量、比较质量的大小、质量的计算等。
教材分析:人教版教材中,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质量知识的开始,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编写旨在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
因此设计了多个动手操作、体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学情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内容。
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的建立非常困难,它和长度单位不同,看不清摸不着,全凭感知,难以表达。
虽然“克和千克”的认识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但是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知识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大部分学生对克和千克是有生活基础的。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1克、1千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培养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
教学难点:1千克=1000克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台秤、黄豆若干等学生用具:带有质量单位物品若干。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克、千克2.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难点: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挂图)你们看,四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正在看《动物趣闻》呢!让我们和他们一切去了解一下动物的知识吧!【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1.观察:(1)他们从书中了解了哪些关于动物的知识?(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新授:出示问题:1克有多重?(1)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联系你平时见过的东西,估计一下。
(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2)全班交流:多重是1克。
(估计:一片口香糖大约是1克;一粒花生米大约1克;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3)用天平演示操作,认识1克。
(出示小博士的话: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又叫1公斤。
千克用“kg”表示。
)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4)拿出自己准备的较轻的物品,自己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同位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最后,再称一称,验证一下。
(5如果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作单位吗?出示问题:1千克有多重?(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
(估计:1暖瓶水约重1千克;两袋盐重1千克……)(7)认识1千克:(出示小博士的话: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又叫1公斤。
千克用“kg”表示。
)(8)克与千克是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9)哪些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全班交流)(10)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小组内交流)【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巩固与应用1.看图说说这些物品有多重?(自主练习1)2.实践活动:掂一掂,称一称(自主练习3)四、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学情分析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和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效果分析本节课是以小组学习为主的方式进行,学生在通过垫一垫、说一说的过程中,感受了国际上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直观感知找到了克与千克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得来解决生活中有关质量的问题。
整个课堂学生们气氛活跃、积极动手、主动思考,全程都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效果良好。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评测练习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课后反思亲生体验获得的知识,比直接传授给的更能让孩子牢记和掌握。
本着这一原则,这节课我采用分小组形式展开,以学生感知、直观教学为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唯一不足的一点是,因为是小组学习,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没有维持好较好的课堂秩序,所以感觉课堂秩序有点乱。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课标分析知识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等于1千克。
过程目标:通过让学生掂一掂的具体操作,让学生感知克和千克的重量,并用天平直观感知1000克和1千克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建立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使学生意识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