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专题复习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46
旅游地理学复习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新兴学科2.旅游(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3.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回到居住地的全过程。
4.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②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③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④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⑤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⑥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
5、旅游地理学的性质旅游地理学与许多相邻学科密不可分、相互补充,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旅游地理学能够直接服务于旅游业,深入掌握和正确运用旅游地理知识可以有力地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因而,旅游地理学的显著特点是:边缘性、实用性。
6.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国外旅游地理研究开始于20c30s, 旅游活动与用地之间的关系最先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随着研究视角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成为一门学问。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始于欧美。
美国是世界上旅游地理学研究最早、最发达的国家。
二战后,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地理学者在旅游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
世界上关于旅游地理学的第一篇硕士论文和第一篇博士论文分别于1946年和1949年发表, 说明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20c60s, 世界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旅游业需要和供给的规模迅速扩大, 给学者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课题。
大部分欧洲国家进一步开始旅游地理研究。
20c70s以后, 各国出现了大量旅游地理文献, 标志着旅游地理学进入到发展壮大时期,旅游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日渐成熟。
7.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旅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瑰丽多姿的中国古代文献中, 有着大量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专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祖国的锦锈山河,广阔而深邃地揭示了大自然的壮美与情趣。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个人整理,仅供参考,答案不唯一!!!第一章旅游地学概念体系、发展与研究任务1、旅游地学概念与相关体系旅游地学的定义:1985年,第1届“旅游地学”研讨会给出第一个定义——“是以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知识,用以发现、评价、规划、开发、利用及保护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古迹、遗址,探讨其成因、演变历史,为旅游事业服务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旅游地学相关体系:旅游学——是基础,包括旅游市场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等;地理学、地质学——两大主要地学支柱;其他相关学科——生物学、天文学、大气学即气象气候学、环境学、建筑学、堪舆学等。
2、旅游地学的发展历程(一)孕育萌芽时期(1)时间:20C70S-20C80中(2)主要事件:1985年,“旅游地学”术语被提出,并给出了最早的定义;自1986年,我国每年召开一次旅游地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二)成长发展期(1)时间:1985年-至今(2)主要事件:全国各地相继成立省级旅游地学研究会;进行了大量旅游资源调查工作和区旅游规划工作;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建立、申报和预研究;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参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性规划;发表《长白山宣言》(1999年),确立可持续旅游的基本方略:进一步完善发展旅游地学科学理论体系,坚持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加强旅游地学的学术队伍建设。
3、旅游地学主要研究课题①地学旅游资源分类系统;②自然旅游资源时空背景(地学背景);③自然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④人文旅游资源地学背景;⑤地学旅游资源评价体系;⑥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⑦旅游地分类与规划管理;⑧地学旅游资源环境保护;⑨地质公园的建立与分类;⑩精美的地学珍品宝玉石;○11旅游地形象设计;○12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
第二章地学旅游资源分类系统1、地学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分类(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系统以四大圈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近地宇宙星空为对象(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系统固态文明:城市、农村、古建筑、古工程、居住环境、宗教环境等动态文明: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等2、地学旅游资源自然成因分类系统的确认按自然资源成因分类,分类系统为三个级别(层面),第一级别——风景域、第二级别——风景类、第三级别——景观型。
旅游地理知识点一、旅游景观的类型、特点与观赏方法1.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特别提醒】(1)判断旅游资源的类型时,关键是看吸引旅游者的主导要素,如华山之险在于地质地貌,吉林雾凇在于气象因素,长江三峡关键在于水,这三种都属于自然旅游资源,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在于与民族风情相关的人文活动,属于人文旅游资源.(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不都是孤立存在的,许多景观区域范围内,两者往往相得益彰,形成自然和文化景观,如我国的黄山、杭州西湖的山水林泉、亭台楼阁.2.选择观赏位置观赏距离远近、角度变化、俯仰变化等,都会带来不同的观赏效果。
景观欣赏,远望取其势,近看取其质.3.把握观赏时机观赏自然美景要把握季节、时间及气象变化,体验大自然中的美感,观赏人文景观同样也要把握时机.4。
把握特点,情景交融(1)把握景观的美感特征。
①形象美。
②色彩美。
③动态美。
④听觉美。
(2)体验景错误!观的意境(3)以情观景。
步骤:直觉感受→心理感受→情景交融、精神升华知识点二、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方法。
游览价值的评价要从资源本身状况入手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重在语言的规范性.①要考虑资源的质量,即考虑其“非凡性”的特点、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其评价性语言为审美价值高(低)、历史文化价值高(低)、非凡性强(弱)。
②要考虑资源的集群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资源集群状况是否优良。
③考虑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其评价性语言为地域组合状况是否优良.(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思路。
评价某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通常考虑以下几方面:①资源的质量与价值:质量越好、价值越高.②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则开发条件优越。
③市场距离:越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开发条件越优越。
④地区接待能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好,服务质量高,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
⑤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知识点三、旅游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主要步骤知识点四、发展旅游的意义及旅游环境保护1.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2.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1)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第一章一.旅行地理学研究内容①“旅行主体”论:皮尔斯(供应需求的空间模式、旅行空间模式、客源地、目的地、旅行通道)②“旅旅客体”论:郭来喜(旅行地因由、旅行者的地区散布、旅行与环境的关系)③地理学者将旅行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来研究。
④旅行由三个主要的成分构成,即旅旅客源地、旅行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通道。
二.旅行地理学研究内容简析1. 旅行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2、旅行者行为规律3、旅行需求展望4、旅行通道5、旅行资源评论 6 、旅行地演化规划和重要旅行地研究7、旅行环境容量8、社区旅行9、新兴旅行10、旅行开发的地区影响11、旅行规划第二章一、中国旅行地理学的发展(三个阶段学说)1.1979-1989 :【理想主义阶段】:拥有“学术启发”作用。
——以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国家从头重视科学发展等为时代背景,旅行地理学在老一辈地理学家关注外国理论前沿,反省自己发展不足,拥有鲜亮的自由探究的理想主义色彩,只管研究成就、研究方法不行熟,拥有“学术启发”作用。
研究框架- 关注外国研究- 教书育人 - 着重社会实践-增强合作等方面。
特点和意义:稚嫩阶段,成就范式不规范,但“求知”和自由探究精神难得可贵。
2.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以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成背景,旅行地理学家成为旅行规划的主力军。
——现实主义阶段以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成背景,旅行地理学家成为旅行规划的主力军,促使了中国旅行业的发展,但在必定程度上忽略了理论,形成过分关注现实社会的现实主义价值取向。
旅行规划主力军- 学科学术意识降落- 视线狭小国际关注度不足- 学术贡献不够。
适用性和功利性的研究取向是我国旅行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外国差距更大,但也不可以忽略其学科建设的影响。
3.1999 到现在:【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联合】:知识分子内审后的觉悟,旅行地理此刻的发展进入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联合的理性回归,但旅行地理的将来发展仍需要制度层面的完美、价值观的从头梳理。
中国旅游地理复习重点旅游地理复习资料一、自然地理背景(重点)1.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含义:对旅游者产生具有恒定持续影响的地理环境。
2.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可概括为激发旅游,包括截然相反的两个含义,即:吸引进入激发与促动出游激发。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
其范围涵盖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个圈层。
由七大要素组成(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矿藏、土壤)(二)自然地理背景的差异性与丰富性主要要由于太阳辐射和海陆位置不同引发的,是温度和水分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实质是南北差异。
1、一级差异——自然地带差异--基调景观的差异自然地带是由于地理纬度和海陆位置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完全独立景观特征的、东西带状延伸、南北依次更替的自然地理单元。
不同自然带由于地形影响还发育着垂直地带环境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生物、土壤等也相应地发生垂直变化的规律。
2、二级差异——海陆位置差异在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导致水分条件变化而引起的地域分异现象。
导致各基调景观明显差异3、三级差异——小范围奇特景观差异地区性原因(1)某种特殊地质原因形成的奇特秀美景观岩性不同:花岗石、石灰石、红砂岩等地质作用不同:腾冲火山群;成都平原;川东平行岭谷等封闭孤立的演化环境:澳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三江源保护区、三江并流保护区等。
(2)特定地点才出现的的壮观的自然现象:佛光、树挂(雾凇)、特大潮汐等(3)在不适于大规模人类聚落存在的地区,由于受人类现代文明干扰甚少,还保留着近乎纯自然状态的地区:旅游开发之前的武陵源、神农架、九寨沟、卧龙等著名风景区。
(4)尚无法解释的诸多自然之迷:如北纬30度的诸多自然之迷区域………(三)自然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1、自然地理背景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因素之一,是激发人类旅游的最早的、也是最持久的因素。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深入总结我国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并于2017年正式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对高考旅游地理试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方向,准确把握新课标卷试题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对高中阶段旅游地理复习具有导向作用[1]。
一、旅游地理试题分析1.区域认知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为了更好地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们常常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将其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空间单位,这样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区域认知就是指人们拥有能够从区域的视角去认识地理事象的意识和习惯,具备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例如2015年新课标卷Ⅰ:近年来,滑雪、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渐成一种休闲和时尚的生活方式。
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如图1所示区域进行峡谷徒步旅游。
图1 某地峡谷示意图分析该时段在该地区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
试题分析如图2所示。
摘要:本文以近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部分旅游地理试题为研究文本,主要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高考旅游地理试题,以助一线地理教师了解高考旅游地理试题命题的趋势和风格,进而提出旅游地理的复习策略,以供一线地理教师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旅游地理;高考试题分析;复习策略胡启华(四川省富顺第二中学校, 四川 自贡 643200)例谈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旅游地理试题分析与复习策略——以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为例图2 试题分析思维导图12.综合思维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人们客观公正地看待地理事象,有赖于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系统、全面、动态地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旅游地理复习提纲旅游景点小结一、概述:旅游景点是指具有一定旅游价值和吸引力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以及人们为了获得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而前往的地方。
旅游景点的特点包括独特性、吸引力、可达性、价格性和安全性等。
二、分类:1.自然景点:-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
-河流: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
-湖泊:贝加尔湖、维多利亚湖、尼加拉瓜湖。
-海洋:大堡礁、加勒比海、南极海洋。
2.文化景点:-古迹遗址:埃及金字塔、希腊雅典卫城、中国故宫。
-城市地标:法国巴黎铁塔、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像、意大利比萨斜塔。
-宗教圣地:以色列耶路撒冷、印度恒河、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3.主题景点:-游乐园:美国迪士尼乐园、日本环球影城、香港海洋公园。
-名胜古迹:中国长城、巴西里约石矶、瑞士少女峰。
-自然保护区:肯尼亚马赛马拉保护区、澳大利亚大堡礁保护区、加拿大洛克山脉国家公园。
4.特色景点:-美食:法国巴黎蓝带餐厅、意大利佛罗伦萨面馆、中国四川火锅。
-艺术家村庄:法国蓬皮杜艺术家村、中国乌镇水乡、巴西奥斯卡尼恩特艺术村。
-自然奇观:冰岛极光、美国大峡谷、泰国兰儿海滩。
三、旅游景点的评价指标:1.自然环境:如景观的美和多样性、气候等。
2.人文环境:如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等。
3.旅游设施:如交通便利性、住宿餐饮等。
4.安全性:如治安状况、自然灾害等。
5.价格性:如门票、住宿费用等。
四、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1.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旅游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2.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保护。
3.社会融合:促进旅游业与当地社区的合作和发展。
4.经济效益:提高旅游景点的经济效益,创造就业机会。
5.文化交流:通过旅游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五、旅游景点的案例分析: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历史。
2.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华南旅游区复习要点归纳(背诵版)1、华南旅游区包括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四省一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2、华南地理环境特点:(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原面积不大,岩溶地形突出;(2)海岸线漫长,岛屿众多;(3)纬度低,濒临海洋,是我国受海洋影响最大的地区,终年温暖湿润;(4)经济繁荣,商业兴盛,是我国最早的对外开放之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外贸交易市场。
(5)交通较发达,海陆联运便利,水运最发达。
3、华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特征:(1)华南旅游区自然地理环境独特,构成热带与南亚热带优美的自然风光,有丹霞、岩溶、海滨等独特景观。
(2)有壮、瑶、黎、苗、高山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构成富有南国特色的民族风情。
全区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季雨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景观。
(3)本区历史古迹少,但近代革命遗迹多。
(4)本区人文旅游资源受外来文化影响明显。
4、福建省:简称闽,以福州、建州首字而得名。
5、福州市,唐开元十三年,始称“福州”,后又因屏山、乌山、于山鼎立,别称“三山”,宋代福州遍植榕树,形成“绿阴满城,暑不张盖”,又称“榕城”,简称“榕”。
福州手工艺品、土特产负有盛名,有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和木画等。
福州是“花果之乡”,又是乌龙茶发源地。
(1)鼓山山顶有大石如鼓,故此得名。
山中有涌泉寺,为闽中名刹,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2)于山战国时期有于越族居住于此,故名。
到汉代相传有何氏兄弟九人在此修仙炼丹,故又名九仙山。
于山的定光塔俗称白塔,登楼可鸟瞰福州全城,白塔东面的戚公祠为了纪念戚继光所建。
于山摩崖石刻中有福州市最大的刻石《南校场演武厅铭》。
(3)乌石山相传是汉代何氏九兄弟登高射乌鸦之处。
唐代名书法家李阳冰所书《般若台记》为福州最古的摩崖石刻。
“榕城双塔”是福州市的标志。
6、武夷山风景名胜区(1)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有“清凉世界”之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旅游区,它兼有黄山的奇峰云海与桂林山清水秀的特色,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风景特点)(2)武夷山的独特魅力在于36峰奇景和曲折多姿的九曲溪,泛筏九曲是游武夷情趣最为独特的活动项目,一曲有36峰之首的大王峰,二曲玉女峰是武夷山最迷人的山峰,三曲“虹板桥”和“架壑船”是有名的奇景,五曲有南宋朱熹创建的紫阳书院,六曲有号称武夷第一胜地的天游峰,七曲的三仰峰是武夷山风景区的最高峰。
中国旅游地理期末复习资料第二章中国旅游地理概述一、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1.旅游资源的三个共同点(1)包括自然界形成的,也包括社会创造的,其存在是客观的;(2)与旅游者直接相联系的,能激起阿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对象物,能满足旅游者的特定需要;(3)与旅游业直接相联系,能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产生一定的效益。
2.旅游资源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旅游资源分类:(1)按照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二分法):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2)按照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按此标准,旅游资源被分成8个主类和31个亚类,共155个基本类型。
(3)按照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存在状况分类原生性旅游资源:经过漫长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过程所形成,对于现今而言是先天赋予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所有作为历史遗产的人文旅游资源(不可再生性、长期性、稳定性)萌变性旅游资源:通过现代社会发展及其投资因素新营造出来的人为旅游吸引因素(不断萌生、发展变化、可复制、可发展创新)二、旅游资源的基本性质1.审美性与文化性2.地域性与广域性3.季节性与节律性4.组合性与整体性5.“永续性”与易损性6.萌变性与创新性(从旅游审美需求以及旅游所耗时间、精力与费用等成本效益出发,旅游资源的组成因素协调配合越好、组合规模越大、组合内容越丰富,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旅游价值就越高。
)三、我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1.以原生性为主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多彩,世界地位突出2.旅游资源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并具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3.地域组合特色突出,各地旅游资源互补性强4.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交融性强,文化积淀丰厚(我国观光型原生旅游资源无论在总体数量和质量上的世界地位均非常突出;度假型旅游资源在世界上则相对逊色,但仍具较大开发潜力;萌变性旅游资源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开发起点低而发展潜力很大。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开发条件评价一、知识讲解(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优质、独特,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
(2)旅游消费市场的距离: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距离,经济距离(旅行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越长,吸引的游客越少。
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交通便捷,来往耗时较少游客多,反之就少。
(4)旅游区的接待能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关系到服务质量高低和盈利水平。
(5)旅游区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容人量,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二、同步训练1.据报道,近年来,中国赴马尔代夫游客日益增多,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游览价值角度分析近年赴马中国游客日益增多原因。
(2)我国沿海岛屿众多,为加快海岛旅游业发展,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2.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海拔2 261米,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近年来,该市旅游业发展迅速。
下图为西宁地区略图。
分析西宁市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高德地图显示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国内十大自驾拥堵景区拥堵程度排序。
分析黄金周期间景区拥堵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并为解决景区车辆拥堵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4.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无景点旅游逐渐成为人们青睐的一种旅游方式。
所谓无景点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放松休闲、愉悦身心,不以游览景区景点为目的,而是以享受旅途本身为目的,以随性而游、兴尽而返方式进行的一种自助旅游。
无景点旅游的出现,是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游客需求层次的提高。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无景点旅游的目的不是特定的景区、景点,甚至排斥传统的以卖门票为特征的景区、景点观光方式。
一、概念旅游地理学: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旅游者:游客、海外旅游者、海外一日游游客、国内旅游者。
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者在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旅游效果的条件下,景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的最大量。
旅游资源生态容量:在保持旅游资源自然生态不至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接纳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地域社会容量:旅游接待地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风俗民情生活方式和社会开放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
城市旅游:以都市风貌、风光、风物、风情为特色的旅游—都市旅游;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旅游活动;利用城市服务设施提供专业化的旅游服务;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目的地旅游活动。
RBD: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零售商业区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二、理论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提高层次:娱乐和购物专门层次:休养、宗教朝拜、出席会议、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包括商业、文化交流、大型会议、登山探险的活动。
相互关系:不同的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在较低的行为的优势出现以后才出现,但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旅游活动行为出现之后。
旅游者决策行为:从旅游决策角度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另一类旅游则相反,其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在家庭成员、旅伴之间协商作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旅游线路的选择方法一、知识讲解旅游线路的选择方法(1)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2)尽可能将不同性质的旅游景区串联成环形线路,避免景点和行程的重复。
(3)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尽量缩短交通用时,增加游览时间,提高游览质量。
(4)突出主题。
一条成功的旅游线路必须有特色、有主题,要将有内在联系的旅游景区串联起来,对交通、食宿、游览、娱乐、购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二、例题分析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拥有现今发现的唯一全新世有喷发的火山群,30余座大小不一、形态独特、类型多样的火山串珠状地分布在广阔的草原上,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
结合该景区的旅游资源特点,小明根据徒步科考和自驾观光的不同旅游需求,设计了2条旅游线路(图)。
指出线路①,②对应的旅游需求,并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分别简述两条线路的优点。
【答案】线路①: 自驾观光:线路②:徒步科考.线路①优点:沿线旅游景点数量多.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类型丰富;兼具美学、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游览价值高.线路②优点.线路较短,徒步所用时间较短,确保科考时间;沿途火山遗迹多样,科考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科考价值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旅游规划中旅游线路的设计及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详解】从旅游资源的类型、地域组合、旅游资源的价值及线路的长短对比分析①、②两条线路上相对应的旅游景点进行分析便可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发现①线路沿岸,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类型丰富,具有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且线路①距离较长,适合自驾观光;线路②以自然景观为主(多火山遗迹),科考价值突出,且线路较短,徒步所用时间较短,适合于徒步科考。
三、跟踪训练1.下图为我国某5A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优势。
(2)针对该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答案】(1)旅游资源价值独特,价值高;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
旅游地理学第三版复习资料旅游地理学第三版复习资料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的是旅游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它探讨了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了解旅游地理学的知识对于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士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旅游地理学第三版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是旅游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前往其他地方进行休闲、娱乐、观光等活动的行为。
而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等因素。
旅游地理学旨在研究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考虑到目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景观等因素。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就是这些因素对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影响。
2. 旅游地的开发与管理:旅游地的开发与管理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如何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如何保护和管理旅游地的环境,都是旅游地理学关注的问题。
3. 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是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旅游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 旅游与环境保护: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是如何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了解旅游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也有助于保护和管理旅游地的环境,减少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旅游地理学是研究旅游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地的开发与管理、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以及旅游与环境保护等方面。
旅游地理学复习资料1.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既是自然地理学,又是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其他边缘交叉性使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2.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3.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4.旅游: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旅游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者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达某个目的地进行活动。
5.旅游地理学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的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6.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方法:1.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法2.类比法3.实地调查法4.计量方法5.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
7.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国外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旅游地理学研究最早、最发达的国家。
1931年,第一篇旅游地理学论文在美国地理学者协会会议上被宣读。
1946年第一篇地理学硕士论文公布。
1949年第一篇旅游地理学博士论文发表。
1964年旅游地理学专著推出。
1974年美国地理学者协会设置了旅游地理学特设委员会。
分为三个阶段:(一)萌芽阶段(二战以前)代表人物麦克默里1930年在美国地理者协会会刊《地理学评论》登载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
(二)初步发展阶段(二战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三)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1.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8.国外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旅游吸引物2.旅游者行为3.旅游空间分布4.旅游影响5.旅游地理发展9.中国旅游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综述研究2.旅游资源研究3.旅游区划研究4.旅游者行为研究5.旅游目的地研究6.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7.旅游环境研究8.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研究9.研究方法的研究10.旅游者:国际旅游者指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中渡过至少一夜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