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与正方形》PPT北师大版小学数学1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40
《长方形与正方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长方形与正方形》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4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2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之前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区分锐角、直角、钝角,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为学生今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过程,积累认识图形的方法,获得研究图形的有关经验。
(3)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合作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三维目标,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准备采用观察发现法、活动探究、小组活动等教学法。
所以本节课将以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教学过程分析基于我确定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的教学过程将从以下四个步骤展开:(一)设情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基于这个认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竞赛活动情境,每个小组有长短不一的三种小棒,每次任意拿出其中的4根摆出不同的四边形,在相同的时间内看哪组摆得多,摆得好!一分钟后,学生摆出的各种不同的四边形一一展示在黑板上。
指着这些不同的四边形我问道:“这些四边形中,你最熟悉的是谁呢?”学生可能会说:“长方形、正方形”我故意问道:“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这也是四边形,这也是四边形,为什么它叫长方形,它叫正方形呢?”。
期中复习讲义(北师大版)2020-2021学年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期中章节复习精编讲义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知识互联网知识导航知识点一:长方体的认识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在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叫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面和面相交的边叫作棱;棱和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5 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应用:判断所给图形能否组成长方体,可以根据长方体的特征一组一组地进行寻找,看看能否找到3组相对应的面。
知识点二:展开与折叠1 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1)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可以把正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这个平面图形就是正方体的展开图。
在展开图中,正方体的6个面是相连的,相对的面完全隔开。
(2)将展开图沿虚线(折痕)向内折,能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3)正方体的展开图是由6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组合图形。
(4)正方体的展开图,可分四个类型错误!“一四一”型:中间四个正方形相连,两侧各一个错误!“二三一”型:中间三个正方形相连,两侧分别是两个和一个错误!“二二二”型:中间两个正方形相连,两侧各两个错误!“三三”型:两侧各三个2 长方体展开图的特点: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并且相对的面完全隔开;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宽和高。
3长方体和正方体与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与其他四个面相邻,但只有一个相对的面,所以只要找到一组相对的面,也就同时确定了它们与其他四个面的相邻关系,从而能够通过想象把展开图还原成立体图形。
(2)判断一个图形折叠后相对应的面,可以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先确定一个面为下面,再想象折叠的过程,从而找出相对的面,也可以用实物折一折,直观地找一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六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长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辨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们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如边长、角度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学生能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并能应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几何世界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长方形的定义与特征:长方形是一个四边形,其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 正方形的定义与特征: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其四条边长度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艺术等领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周长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纸张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
3.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4. 巩固: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巩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应用。
板书设计1. 长方形与正方形2. 提纲:定义、特征、应用3. 重点与难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4. 示例:展示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例,如建筑物、艺术品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应用。
2. 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同学。
《长方形与正方形》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早上,有幸聆听了**老师执教的《长方形与正方形》,收获很多,启发很大。
本节课,李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
整节课流畅自如,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
这是李老师长期以来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结果。
整节课亮点闪烁,我从一下几方面加以说明:1、体现了三个“凡是”的设计理念本节课力求做到:“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由教师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由教师包办;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就不由教师说出。
”这三个凡是贯穿了全堂课教学的始末,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时间、素材,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李老师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材料,另一方面整节课从头至尾都在动: 猜特征——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
而且实现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每个人身体多种感官的互动:手在动(摆、折、量……)、脑在动(每做一项活动都要思考:该怎么做、怎么说)、口在动(小组讨论,使学生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才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认识和理解平面几何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图形的特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他们对图形有了一些初步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认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掌握更丰富的图形知识,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了解它们的特点,能正确地辨别和命名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了解它们的特点,能正确地辨别和命名这些图形。
2.教学难点: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分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学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1)认识圆形: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圆形,引导学生发现圆形的特征,如曲线、无角等。
(2)认识正方形、长方形: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特点,如四条边、四个角等。
(3)认识三角形: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点,如三条边、三个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