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重难点、易错点突破方法技巧.ppt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24
第十三章重难点、易错点突破技巧【重难突破】重难点1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与联系(难点)【方法技巧】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与联系:【例1】(2018·聊城中考)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B.物体运动得越快,内能越大C.热传递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第 1 页共 11第 2 页 共 11 D. 0°C 的冰块,其内能为零【针对练习】1.(河北中考改编)(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杯水温度相同,内能也一定相同B. 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C. 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D. 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放出相同热量后,水的温度高于煤油的温度重难点2比热容及其应用(重点) 【方法技巧】水的比热容较大,其应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根据公式Q=cm △t 可知:相同质量的水和其他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这就是我们常用水来作冷却剂或散热剂的原因。
水作冷却剂时,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例如发动机用水循环冷却:水作散热剂时,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例如暖气片中用水循环散热。
(2)根据公式cmt Q=∆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其他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变化较小,这一点有利于调节气候,例如沿海地区较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且冬暖夏凉。
【例2】(2018•徐州中考改编)当严寒即将来临时,为了预防果实结冰,果农会用水喷洒果树。
请你解释这种做法所蕴含的道理。
【针对练习】2.美丽的柳叶湖是常德市的一颗明珠,它不仅以其旖旎的风光令人们流连忘返,更是这个城市的居民在盛夏避暑的好去处。
柳叶湖的水面宽广,蓄水量丰富,而水的比沙石的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水升高的温度要(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沙石升高的温度,因而夏天人们在柳叶湖边会感到很舒服。
3.(2018秋•南昌期中)夏天,小张同学和家人一起去庐山避暑,发现山脚下的餐馆常将饮料、西瓜等储藏于温度较低的山泉、溪流中,待到需要时再将其拿出以供客人降温解暑。
第十三章内能航天员王正午在匙空中向水球内注入一也红色夜体后.红色夜体在水球内慢慢散开是为什么呢?水球能”沾”在铁丝圈上,叉是为什么呢?庄暖水瓶里倒开水,未倒满就把瓶塞塞上,有时瓶塞会被弹起来。
推动瓶塞弹起的能量来自哪里呢?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沙漠地区彼问最低气温为5℃,白天最高气温为38℃。
为什么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这么大?同一纬度的涪海地区,昼夜温差有这么大吗?第1节分子热运动基础知识·细解读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分子很小,它的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分子的体积也非常小,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无法看到分子,只能靠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图所示)。
【例1】对于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和一个原子的大小差不多B.它包含几个分子C.它的大小有几纳米D.它由许多分子组成解析:纳米(nm)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通常用来量度微观粒子,1 m一10-9m;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人眼是看不见的;空气中的尘埃其实是由许多个分子构成的小颗粒。
答案:D核心素养点拨物理观念——物质观念“物质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的基本认识。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非常小。
体积为1 cm3的空气中大约有2.7×1019个分子。
一个数数很快的人,假设他每秒钟数8个,他要不停地数1 000亿年才能数完!肉眼或光学显微镜能看到的,都不是分子。
知识点二分子热运动【重点+难点】探究结论:(1)分子问有间隙;(2)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扩散(1)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3)理解①扩散现象一般发生在互相接触的不同的物质之间,没有接触的物质之间不能发生扩散现象;②扩散现象中两种物质彼此都进入对方,而不是单一的某种物质的分子进入另一种物质;③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易错题集本章重点训练知识: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2、重力的三要素及计算,g的物理意义;3、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其探究过程;4、杠杆的五个要素,尤其是力臂的确定;5、滑轮组及其它简单机械,难点是滑轮组省力分析。
单元易错题重测1、某弹簧在10N拉力的作用下,长为16cm,在15N拉力的作用下,长为18cm,则不受拉力时,弹簧的长度为cm。
2、王鑫对弹力的认识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正确的是()A弹力仅仅是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的吸引力B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越长,产生的弹力就越大C锻炼身体用的弹簧拉力器在挂满弹簧后,拉得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小D在运动声上撑杆跳高运动员用的撑杆,是利用了撑杆受力时所产生的弹性形变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
4、下列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点不正确的是()A拉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刻度的最大值B使用前必须校零C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D应该弹簧、指针、挂钩和外壳间的摩擦5、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称量同一物体,再把物体从地球拿到月球上称量,则所测量的质量将,重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一个物体的重力是500g,它在地球表面的重力是N;一个在地球上能举起1000N 重物的人,在月球上能举起质量是kg的物体(地球的吸力是月球的6倍,g取10N/kg)。
7、把一个汤匙放在指尖上,调节其位置使它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平衡,画出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8、弹簧测力计下挂着物体请画出物体A所受重力的示意图.第7题图第8题图9、(难)用一拉力传感器(能感应力大小的装置)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块,A端的拉力均匀增加,0——t l时间木块静止,木块运动后改变拉力,使木块t2后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计算机对数据拟合处理后,得到如图乙所示拉力随时间变化图线,回答下列问题:当用F=5.3N的水平拉力拉静止的木块时,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N;若用F=5.8N的水平拉力拉木块,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N。
《经典常谈》文第十三读书笔记《经典常谈》第十三章读书笔记课堂笔记一、纲要部分1. 章节主要围绕诸子百家展开论述。
2. 阐述各学派的起源、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及相互影响。
二、重点部分(一)儒家1. 起源- 儒家源于孔子,他是儒家的开创者。
- 孔子的时代背景是周室衰微,礼坏乐崩,他想恢复周公之礼。
2. 核心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是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一种政治理想。
- 他主张“克己复礼为仁”,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来恢复社会的礼仪规范。
- 在教育方面,孔子有教无类,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培养了很多弟子,其思想通过弟子们传承。
-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的重要代表。
-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 他倡导“仁政”,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荀子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但他与孟子思想有差异。
-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礼仪来规范。
(二)墨家1. 起源- 墨家源于墨子,他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很有影响力。
2. 核心思想- 墨家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 “兼爱”是一种无差别的爱,不同于儒家有等差的爱。
- “非攻”即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 墨家还提倡节俭,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节俭的要求。
- 墨子的思想注重实用,他和他的弟子们多擅长工艺制作等实际技能。
(三)道家1. 起源-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 老子的思想产生于对当时社会乱象的一种反思。
2. 核心思想- 老子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道”具有无为、自然的特性。
- 他倡导“无为而治”,认为政府不应过多干预社会和百姓的生活。
-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 庄子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的文章富有想象力,通过很多寓言故事来表达思想,如“庄周梦蝶”等。
(四)法家1. 起源- 法家的兴起与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需求有关。
2. 核心思想-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主张用严刑峻法来规范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