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篇:《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倍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教材分析:“倍的认识”一节是在了乘法口诀的基础后出现的。
例1是以六只小兔身边的萝卜引出谁是谁的几倍的关系,根据3个2根,5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步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方法: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一般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习方法: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胡萝卜贴片、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激趣导入苹果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水果,我们都见过也都了解它,今天,我要考你一些关于苹果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知道吗,3个2也可以说做2的3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创设情境苹果是我们所喜欢的食物,小兔子喜欢什么?(白菜,萝卜),回答的真好,这一天小兔子就去寻找他所喜欢的萝卜了,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看看。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为例,通过实践探索,设计了一套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读写分数;(3)学会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体会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3)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数的意义;(2)分数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分数的意义;(2)分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分数的概念,如“一块蛋糕被平均分成4份,我吃了其中的1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我吃了其中的1份”?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即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3)学习分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答案;(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有40人,其中有20人是男生,求男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4.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读写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数学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总共20篇)
第一篇:数的认识
目标:通过游戏和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数字1-10,并理解它们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 游戏:使用数字卡片和计数棒,让学生进行配对游戏,将数
字与相应数量的物品进行匹配。
- 实例: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水果、玩具等,让学生
估算它们的数量,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教学步骤:
1. 引入数字1-10,并通过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每个数字。
2. 进行数字配对游戏,让学生将数字卡片与相应数量的计数棒
进行配对。
3. 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估算它们的数量,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4. 小结:复习数字1-10,让学生互相出题,考验对数字数量关
系的理解。
第二篇:加法与减法初步
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方法:
- 教具:使用计数棒和数字卡片进行操作演示。
- 游戏:利用数字卡片和计数棒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游戏练习。
教学步骤:
1. 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解释其含义。
2. 使用计数棒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 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游戏练习,让学生使用数字卡片和计数棒进行计算。
4. 小结:复习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加减法题目,互相出题。
(以下省略剩下的18篇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27(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内容结构及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10教学目标小数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结论获得,必须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体验。
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活动一:量一量解释与运用活动二:量身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来的想法比较,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多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正确熟练的比较小数的大小6、引导学生小结。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歌手大赛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结合问题情境,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二、练一练三、全课小结: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出示)1、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板书:谁的总分高?高多少?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要想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引导学生认识:要通过算一算才知道。
)3、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学生的不同的解法。
①8.65+0.40=9.05(分)9.43-9.05=0.38(分)②9.43-(8.65+0.40)=9.43-9.05=0.38(分)4、通过以上的计算,你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比怎么样?5、第17页“试一试”第1题。
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13一、创设情景、感受旋转1、出示3张图片:风扇、风车、礼花师:这些物体都在怎样运动?你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小结:像这样的运动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旋转。
师: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现象。
(揭题)出示旋转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顶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
二、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出示转杆图片提问:(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2)转杆分别是怎样转动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转动例子?(3)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转杆打开与关闭时,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种与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同?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
三、认识旋转的三要素出示方格图:把三角尺绕A点旋转90°师:“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这个点能动吗?学生自练师:旋转后的边与旋转前有什么关系?谁能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师:你觉得将图形在旋转时,要确定什么?出示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做“想想做做”第1题(1)观察、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从6:00到9:00与从9:00到12:00时针都旋转了90度。
(3)如果去掉台秤上的物品,指针又是怎样旋转的?转盘上的指针呢?2、“想想做做”第2题提问:你是怎样画的?共同小结:要确定旋转后长方形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相交于A点的两条邻边的位置;要确定旋转后小旗图的位置,关键在于确定旗杆的位置。
3、“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1)观察每组中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2)你能旋转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吗?(3)你是怎样画的?最后一个图形只旋转一次能成吗?它一共旋转了多少度?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将图形按一定角度旋转时,要注意什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14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导语】做⼀份好的教案,可以让⽼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够强⼤的⾃信。
⽽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独到的见解,可能你的见解是最先进的⼀种⽅式说不准呢?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 归总应⽤题 教学⽬标 1.使学⽣掌握两步应⽤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分析、解答应⽤题的能⼒. 教学重点 使学⽣掌握乘、除法应⽤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联系⽣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的⽣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作总量÷⼯效=⼯时 学⽣可能举例: ①⼀个⾜球50元,3个⾜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约120千⽶,坐汽车⾏了2⼩时,这辆汽车每⼩时⾏多少千⽶? ③王师傅⽤⼩推车为⾷堂运菜,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时运完? 2.改编:⼯⼈们修⼀条路,每天修12⽶,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作总量)根据哪⼀数量关系求⼯作总量? 教师导⼊:⽣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例5:⼯⼈们修⼀条路,每天修12⽶,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天修完? 学⽣们⾃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可能提出: 题⽬中已知⼏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组讨论),师⽣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同⼀条路(说明⼯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效),⼜知道修了10天(⼯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题⽬⾥没有给⼯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法. (学⽣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这条路全长多少⽶? 12×10=120(⽶) ⼏天修完? 120÷15=8(天) 综合算式:12×10÷15 ⑤请学⽣说⼀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每天修30⽶、每天修40⽶”,问题不变,仍求⼏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12×10=120(⽶). 每天应修多少⽶?120÷6=20(⽶).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怎样列式? 12×10÷5=24(⽶)12×10÷2=60(⽶) 2.对⽐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明确:从应⽤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中⼀般在第⼀句话表⽰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题叫做归总应⽤题.(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 1.独⽴完成下题. ①⼩华读⼀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天可以读完? ②⼩华和⼩刚读同样⼀本书,⼩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四、课堂⼩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师傅给⾷堂运菜.如果⽤⼩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批客⼈.每间住2⼈,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需要⼏间房?【篇⼆】 归⼀应⽤题 教学⽬标 1.使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应⽤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应⽤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应⽤题. 2.培养学⽣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思考,提⾼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 3.使学⽣感受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了解归⼀应⽤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法. 教学过程 ⼀、联系⽣活,激趣引⼊.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调查各⾃所⽤的学习⽤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下. 学⽣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每⽀8元. 师问:我要卖6⽀,需要多少钱?⽤到了我们学过的哪⼀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铅笔共花了4元5⾓,我想买这样的10⽀,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例3:学校买3个书架,⼀共⽤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多少元? (1)请学⽣⾃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组讨论:尝试⽤线段图表⽰题⽬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独⽴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共⽤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独⽴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独⽴解题.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说说⾃⼰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试做下⾯两道题. ①⼀辆汽车2⼩时⾏70千⽶.照这样计算,7⼩时⾏多少千⽶? ②⼀台磨⾯机5⼩时磨⼩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麦,需要⼏⼩时? 订正: ①a.每⼩时⾏多少千⽶? 70÷2=35(千⽶) b.7⼩时⾏多少千⽶? 35×7=245(千⽶)70÷2×7 ②a.每⼩时磨⼩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麦需要⼏⼩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是什么?不同地⽅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 使学⽣明确:从应⽤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课题:归⼀应⽤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分析题⽬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林看⼀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林看⼀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明5分钟⾛300⽶,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要⾛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明5分钟⾛300⽶,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 A.300×5×15B.300×(15÷5)C.300÷5×15 (3)⽤不同的⽅法解答下⾯的应⽤题. 某⾷堂4天⽤⼤⽶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够吃⼏天? 四、课堂⼩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篇三】 课题:连除应⽤题 教学⽬标 1.使学⽣掌握连除应⽤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两种⽅法解答连乘应⽤题. 2.培养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所学知识的能⼒,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 3.培养学⽣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连除应⽤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除应⽤题的两种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激疑诱趣. 1.出⽰【图⽚“参观农业展览”】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共有多少⼈?(⽤两种⽅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答:⼀共90⼈.2.改变复习题的⼀个条件和问题后,出⽰例2. 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 教师提问:例题与复习题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变化? 教师导⼊:已知条件和问题发⽣了变化,还能⽤原来的⽅法解答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的新知识.(板书:应⽤题) ⼆、师⽣共同参与探索. 1.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题的⽅法. 出⽰例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 (1)⾃由提问,思考讨论.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学⽣可能提出如下问题,教师可以进⾏简记: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如何表⽰? ②要求每组多少⼈?必须先求出什么? ③分步列式如何解答? (2)汇报结果,共同探索. ①教师提问:谁能回答第①个问题? 根据学⽣回答,出⽰线段图 ②教师提问:谁能解决第②个问题? 结合学⽣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第⼀种解法:要求每组有多少⼈?必须先求出每队多少⼈?(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理解)已知条件中告诉我们共有90⼈,平均分成2队,求每队多少⼈?就是把9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除法计算.知道每队45⼈,⼜知道每队分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 板书: 每队多少⼈?综合算式:90÷2÷3 90÷2=45(⼈)=45÷3 每组有多少⼈?=15(⼈) 45÷3=15(⼈) 第⼆种解法:(借助线段图)要想求每组多少⼈?必须先求出⼀共多少组?知道每队分3组,分成2队,就是求2个3是多少?⽤乘法计算.6组对应90⼈,要求出每组多少⼈?就是把90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 板书: ⼀共多少组?综合算式:90÷(2×3) 3×2=6(组)=90÷6 每组多少⼈?=15(⼈) 90÷6=15(⼈) 2.观察⽐较,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说出:相同点是所求的问题⼀样.不同点是先求的不⼀样,第⼀种解法先求的是每组多少⼈,第⼆种解法先求⼀共多少组,所以第⼀步的解法也就不⼀样. 3.引发思考,掌握检验⽅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两种解法可以互相检验,除了这种⽅法外,还可以怎么检验应⽤题?(⼩组讨论) 引导学⽣发现:把已经计算出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逆运算,如果最后算出的结果与题⽬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15×3×2 =45×2 =90(⼈) 三、分层练习反馈矫正. 1.独⽴⽤两种⽅法解答,⼝头检验. (1)图书馆买来新书240本,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上放4层,平均每层放多少本? 订正: 答:平均每层放20本. (2)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共收⼊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 2.说出分析过程,列综合算式不计算. (1)三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43个学⽣,⼀共做纸花258朵,平均每个学⽣做纸花多少朵? (2)奶⽜场有5个⽜棚,每个⽜棚⾥有12头奶⽜,⼀天喂1200千克饲料,平均每头每天喂多少千克饲料? 3.连乘应⽤题与连除应⽤题对⽐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每条21元,⼀共卖了多少元? (2)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共卖了1260元,每条多少元? (引导学⽣发现:连除应⽤题与连乘应⽤题的条件与问题正好相反.) 四、全课⼩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板书:连除应⽤题) 教师:对,今天我们学习了连除应⽤题的不同解答⽅法及验算,与上两节学习的连乘应⽤题是有⼀定联系的.同学们今后解答应⽤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运⽤合适的⽅法正确解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的第6题 电池⼚⽣产了7200节电池,每12节装⼀盒,6盒装⼀箱,⼀共可以装多少箱? 练习⼆⼗三的第9题 学校给三好学⽣买奖品,买了2盒钢笔,每盒10枝,⼀共⽤去160元.每枝钢笔多少元? 练习⼆⼗三的第10题 两个缝纫组做同样的⾐服,第⼀组做34件,第⼆组做42件,⼀共⽤布228⽶.平均每件⾐服⽤多少⽶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案例如新课标要求我们对低段学生的教学多采取情境教学方法,在课的开始部分设计一定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应当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作者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期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02X案例1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5页。
二、教学目标:1、能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对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点有所了解,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课件。
每人准备水彩笔一支。
四人小组:一袋四边形的图片。
四、教学进程:(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爱好参加体育活动吗?你爱好什么体育运动?2、光明小学校园里,同学们也正在进行各种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主题图)(1)仔细视察,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你发觉了什么图形?(先自己找一找,再同桌交换)(2)交换汇报,学生可能找到的图形有:(指名回答,课件单一闪动)3、导入课题。
在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梯形(同时闪动这些图形)这些都是平面图形,都叫四边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四边形的认识。
4、初步感知: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四边形?(二)探索交换、概括特点。
1、动手操作。
(1)涂一涂(让学生感知面)同学们,数学书第35也有许多的图形,你能从中找出四边形吗?并涂上你自己爱好的色彩。
比一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看。
(2)涂完后,同桌交换,说说理由。
(3)集体反馈,为何这些是四边形,而那些却不是?2、讨论,概括四边形的特点。
(1)仔细视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先小组,再反馈)(2)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3、判定四边形。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定一下他们是四边形吗?(集体用手势判定,并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你能把他变成四边形吗?(课件演示)4、我们知道了四边形的特点,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年月日
设计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分析:
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
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神州六号升空、植树节、儿童节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明闰年的判断方法。
学情分析:
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在理解这些较大时间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
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时间的关系。
(2)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相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从而体会时间的可贵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判断方法。
教学策略与手段: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完善。
课始让学生说说今天上课的日期是:2012年3月23日8时分秒。
其中有哪些是表示时间的单位?再说说2008、2009年、2010年我们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事?从带来的年历中来数数一年有几个月?分别有几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致,还能进一步使学生探索出现30天、31天、18天、29天究竟有什么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2.尊重学生,让学生生活在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亲自操作、亲自实践和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扎实的,教学中所设计的活动都能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实践,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理念。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1张年历卡片。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今天来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家都很开心,那么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个难忘的时刻吧!
(2012年3月23日8时52分16秒)
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时刻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②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分、秒)
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板书:年、月、日)
(设计意图:回顾己学的时、分、秒,为新知的探究作铺垫。
)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时刻。
(课件出示)
①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时间。
②展示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
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知道是哪年的7月13日么?(2001年)
③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子,来看看。
出示植树节图片。
(3月12日)六一节(6月1日)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年、月、日)
2、学生介绍有意义的日子。
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
(人手一张年历,各种不同的年份)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进一步挖掘学生熟知的年、月、日)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请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下,看看哪组获得的信息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
4、学生汇报探索到的有关年历的知识。
①一年有12个月。
②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大月)
③每月有30天的十:四、六、九、十一月。
(小月)
④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⑤一年有365天,366天。
(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用什么方法算好呢?)
31×7+30×4+28=365天31×7+30×4+29=366天
5、学习大月小月的记忆法。
能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么?用什么方法记忆的?(让学生说说,学生知道让学生来介绍。
)
①拳头记忆法。
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去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一边指一边读:一月大,二月少,三月大,四月小……(二月不是小月,我们为了方便记住它比别的月份都少几天,我们读二月少),七月大,八月大……(七月完是八月,这2个连着的月份都是大月)……
②用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
(腊是十二月,这是帮助记忆大月的歌诀。
)
这么多记忆的方法,现在考考大家,老师说一个月,看看你们能不能很快说出这个月的天数?(最后问到二月,有人说28有人说29)
6、学生质疑,引导解决。
现在同学们对什么问题还有疑问?引导学生提出(1、到底什么时候是28天,什么时候是29天呢?2、为什么要有时28天有时29天呢?)
①一起来研究下这特殊的二月。
(每位学生来说下自己手中的年历2月份的天数,课件展示表格)
②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四年一闰)
介绍平年和闰年。
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③为什么有时28天,有时29天呢?
④那奥运会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1994年呢?
⑤你们是哪一年出生的?你们出生的那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实践、自主探究新知。
)
7、有关闰年的小练习。
你们过了几个生日了?小明的生日是2000年2月29日,请问他到现在为止过了几个生日了?
三、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汇报)
2、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马上就要下课了啊,时间过得真快。
那我们这节课不仅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还学到了要珍惜时间!
老师摘录了一些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和大家共勉。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体会时间的可贵和学习的乐趣。
)
四:板书设计:
年月日
2012年3月23日8时01分16秒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31×7+30×4+28=365天
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大月)每月有30天的十:四、六、九、十一月。
(小月)
二月份: 28天平年 29天闰年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闰年一年有()日,其中二月份有()日。
(2)闰年上半年有()日,下半年有()日。
(3)德兴市308学校创建于1933年10月,到今年10月是她()岁的生日。
2、判断。
(1)每年都是366天()
(2)除了二月外,四、六、八、九、十一月,每月都是30日()
(3)小明出生于1999年2月29日()
3、拓展思维
春子明天将去北京旅游。
她把旅游7天的日历撕下来放在挎包里。
发现这7天日期的和刚好是140,今天应该是几日?(7天旅游天数包括出发和回家的天数)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主要体现在:一、创设生活的、有意义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的开始以上课这
个情境导入,让学生在年历上圈出。
再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申奥成功、神州六号升空等图片,由学生出示日期,
体会到年月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很自然地将学生吸引到
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中。
二、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我给学生
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发现什么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
力,让学生感受到“我才是课堂上的主人”,学生参与意识强,在小组合作中发现新知。
重点、难点突破较好,让不同的学
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不足:由于时间安排的不太好,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练习的少
一些,我还要对自己的应变能力进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