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美国区域地理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8
地理美国课件地理美国课件美国,一个位于北美洲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理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美国的地理,并了解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地形和气候。
1. 美国的地理位置美国位于北美洲的西半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
它与加拿大北界相接,南界与墨西哥接壤。
这个地理位置使得美国拥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条件。
2. 自然景观美国拥有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从壮丽的大峡谷到广袤的森林,从宜人的海滩到高耸的山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是大峡谷国家公园,它位于科罗拉多高原上,被誉为大自然的奇迹之一。
此外,还有黄石国家公园、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等,这些地方都是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3. 地形特征美国的地形丰富多样。
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包括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密西西比河流域。
中部地区则是广袤的大平原,被称为美国的“粮仓”。
西部地区则是山脉和高原,包括落基山脉和内华达山脉。
此外,美国还拥有阿拉斯加的冰川和夏威夷的火山等特殊地形。
4. 气候特征美国的气候各异。
东部地区属于温带湿润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多雨。
西部地区则是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
阿拉斯加地区气候寒冷,而夏威夷则属于热带气候。
美国还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飓风、龙卷风和地震等。
5. 自然资源美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对美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美国还拥有丰富的农田和水资源,使得农业和渔业得以蓬勃发展。
6. 人口分布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人口分布广泛。
主要人口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
而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其中包括德克萨斯州和阿拉斯加州等。
7. 城市与乡村美国的城市和乡村各具特色。
城市通常拥有繁忙的街道、高楼大厦和丰富的文化活动。
纽约市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国际金融和文化中心。
相比之下,乡村地区则以宁静和自然景观为主,人们可以享受宁静的农村生活。
《美国》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A、B、C级目标:知道美国的国土构成、移民国情、农业特点.2、A、B级目标:在美国农业分布图上说出农业专业化地区的名称、位置,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A级目标: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重、难点:1、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2、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二、新课讲解:[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所学习的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学生议论:东半球),对,这些国家都是属于东半球的国家. 那么西半球有哪些代表性国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内容.学习任务一:民族大熔炉[活动]:1.阅读教材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2.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 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 )3.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和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学习任务二:农业地区专业化1、美国的自然条件[活动1]:读图:电脑展示课本P77图9.6“美国的地形”和P78图9.9“美国年降水量的分布”.1.找出落基山脉、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说明美国地形分布的特点——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平原面积广大,耕地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 然后让学生读图指出世界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2.依次找出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 说明五大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群,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河流,世界第四长河.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湖泊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灌溉水源,而且为河湖联运、河海联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3.观察美国本土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哪一带?然后再看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哪一带?夏威夷位于哪一带?4.观察“美国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美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降水量大致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中部和东部地区降水比较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通过上述的读图分析可知,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美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那么,美国的各个农业带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呢?2.农业生产的特点[活动2]:1.观察美国农业生产的图片,总结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2、读85页图9.9,找出美国主要的农业带:带、带、带、区、区. 完成79页活动3.3、归纳影响农业带的主要因素、、、等.作业布置A级作业:分析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B级作业:课本79页3题.C级作业:简答:(1)美国的国土由哪几部分构成?(2)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A、B、C级目标:、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2、A、B级目标:能够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教学重、难点: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新课讲解:[新课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 (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 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学习任务: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活动]: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著名工业门类. 底特律、纽约、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 (底特律:汽车. 纽约:纺织、化工. 休斯顿:石油、宇航、飞机. 旧金山:电子. 洛杉矶:宇航、电子、电影. 西雅图:飞机. )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 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 )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活动]:阅读P81页第2题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1)美国经济增长中的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2)1988—1996年,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增就业机会105.6万个.(3)预计到2001年;因特网收入将超过3500万美元.(4)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信息产业.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三、课堂小结: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各国移民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在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渐趋一致;2、美国的农业生产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实现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 具有生产规模大,机械化、专业化程度高等特点;3、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 其中,军事工业和尖端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作业布置A级作业:课本6课后活动第2题.B级作业:课本69课后活动第1、2、3题.C级作业:绘制图8.39并抄写笔记.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