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如何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语文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文学欣赏、写作培养以及评价与反思三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如何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一、文学欣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学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朗读、解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学作品中,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
通过文学欣赏的过程,学生可以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二、写作培养写作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借助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情感素养。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情感的驱动写作。
学生可以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文中,使作文更具感染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写作比赛、写作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创作热情。
三、评价与反思在语文教学中,评价与反思是培养学生情感素养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给予学生真实而及时的评价,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情感的评价与反思。
教师可以组织情感交流活动,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彼此的作品,激发学生对情感的思考与感悟。
通过评价与反思,学生可以不断提高对自己情感表达的理解与把握,培养自我认知与情感调控的能力。
总结起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通过文学欣赏、写作培养以及评价与反思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适时的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与情感调控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情感素养将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
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大人文性的教育、情感生活宣泄、心理上的整合,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情动而辞发”,这是对课堂语文的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如我们在教《秋天》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学生抓住这种人文性:“清晨朝露未晞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美景中渗透了人性的情怀,喜悦中折射了农家人的清新和谐。
这是一种人文的情感和体现。
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在组织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情景来引导学生走入情感生活中:你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你是怎样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再联系到课文中的一句,“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因而,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和规律,教师不再做现成饭喂学生,这样的话,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出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课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项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课不仅仅是讲述知识,更是通过课文内容和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
老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在学习一篇古诗时,可以通过音乐的配合,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在学习一篇散文时,可以通过朗读和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
二、倡导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还需要倡导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文学作品去理解各种情感,去感受各种情感,从而建立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不同的情感进行认识和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中不同情感的看法和理解,引导他们从中明确好的情感和不好的情感。
在学习一篇寓言故事时,可以让学生谈谈对善与恶的理解,明确好与坏的情感价值观。
在学习一篇感人故事时,可以让学生谈谈对善良和宽容的理解,倡导他们去感受善良和宽容的重要性。
老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的分享,来引导学生去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可以分享一些身边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善良和宽容的力量,明确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可以分享一些历史故事,让学生感悟到团结和友爱的力量,建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实际中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情感情感态度。
三、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语文课堂中情感教学的应用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的情感教学既是学生认知的手段又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多选自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都寄托着作者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教师生吞活剥,必将产生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后果。
因此,失去情感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呢?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调动学生情感的基本条件对中学生来说,学生的课堂情绪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把学生的情感和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传递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情感协调的过程。
1.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情景中去如〈〈春〉〉一课的导语应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
古往今来,许多画家都用彩笔描绘春天的迷人景色。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又是怎样的呢?”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文章的主题,又有把学生诱入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
2.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让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情节、词句所感染,诱发其情感上的共鸣。
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利用配乐朗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缅怀总理的音乐中,发出对总理的深情呼唤,引起对总理的无限思念。
3.利用图片、绘画、课件的直观性,再现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活生生的事物,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促使学生学习中感情的启动。
二、挖掘语文因素,是调动学生情感的重要条件语文教材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叙事、描写、抒情的。
语文教师必须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
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
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升华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教师借助于具有动力因素的情感为媒介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育。
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语文学科特有的美质决定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门艺术。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缺乏情感,不能用情感打动人,语文教学便失去了魅力,就不能成其为艺术。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激发情感的方法和途径作了深入的研究,提炼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1 提高修养,对学生倾注深厚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真挚热爱,学生对教师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每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
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和信任感。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 自读感悟,体味字里行间表达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
”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觉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的差异和语义的丰富性、隐喻性,使得每一位学生的感悟水平、感悟结果都不可能相同,常常是各有所悟而又难以言传。
因而,感悟是学生的个体心理活动,所以也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去细心感受,倾心领悟,最终使自己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情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白杨》一文,内涵丰富深远,我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边读边找出文中与白杨的品质相对应的语言文字,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建议是: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自身更是有一个体会,语文书上的每篇课文都是美文,每篇课文都是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选编,然后有又通过语文教师的悉心教授传递给每一名孩子,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不仅是求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美丑,懂善恶,辨是非,从一次又一次的情感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并以之去感染学生,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何传递情感和进行情感教育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念,深究教材,明确进行情感教育的契机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
这些文章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无一不凝聚着作家对祖国的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对周围事物的深切体会,它们或清新委婉,或崇高悲壮,让人回味无穷。
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情感传递给学生。
二、针对不同的课文,选择多种方式,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教学当中的作用, 设立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学课文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饱含作者强烈的情感。
心理学分析,儿童的情感往往是比较肤浅的,他们的脸部表情便是他们的晴雨表。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作为一名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对此可是深有感触。
就拿我曾经教过的一个班级来说吧。
那是一堂关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当我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擦亮火柴,幻想着温暖的火炉、美味的烤鹅和疼爱她的奶奶时,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可是,当我提问他们对小女孩的感受时,却只有寥寥几个孩子能真正表达出内心的触动。
这让我意识到,仅仅靠讲述故事,还不足以让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情感。
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呢?首先,得从课文的选择上下功夫。
咱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那可真是丰富多彩,有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有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还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散文。
咱们老师就得像个精明的厨师,根据孩子们的口味和营养需求,精心挑选出那些最能触动他们心灵的“食材”。
比如说,《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五壮士英勇抗击日寇的壮烈场面,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英雄们的无畏和爱国之情。
选好了课文,接下来就是教学方法啦。
可别总是干巴巴地讲解,得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
比如,分角色朗读就是个不错的办法。
记得有一次讲《陶罐和铁罐》,我让孩子们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进行对话,他们那投入的样子,仿佛自己真的就是文中的角色。
有的孩子把铁罐的傲慢演绎得淋漓尽致,有的孩子则把陶罐的谦虚表现得恰到好处。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不仅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
再说说情境创设吧。
有时候,咱们可以把教室变成一个小小的舞台。
比如讲《草原》这一课,我在教室里挂上了一些草原的图片,播放着悠扬的草原音乐,还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广袤的草原上。
这时候,再去讲解课文,孩子们就能更容易地体会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还有啊,小组讨论也是个激发情感体验的好方法。
就像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分组讨论父爱的伟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当我们走进新课程后,语文课程标准对“情感目标“的要求更具体,更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所决定的。
语文课是一门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工具,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情感信息的主要来源,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把这些基本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呢?一、把握情感教育的基本特点,落实新课程理念所谓情感:就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种需要是一种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欲等各种体验,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形式。
因此,研究并准确把握教材中诸情感教育因素的表现特点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将自己融入教材之中,把自己当作文章的作者去体会、去感悟;把自己当作文章中的人物及描写对象去体会;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把文中反映声音、形象、颜色、动作等具有的情感的字、词、句、段找出来,并尽可能的在头脑中加以画面化,加深学生对文章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准确把握,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自如,从而落实新课程理念。
二、找准教材情感教育基点,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教材是悟情明理的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钻得深,吃得透,才能首先被其思想内容所感染所激动而最先进入角色,教学才能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明理。
如对每册教材涉及到的情感教育内容进行归类,哪些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哪些是勤奋好学的内容,哪些是文明礼貌的教育内容。
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定感情基调,加强感情朗读训练,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前提,教师只有通过对每一篇篇课文充分感知和挖掘理解其隐含的情感,才能达到以情悟理的最佳的教育效果。
1、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就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情感倾向,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情感发展的过程。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
摘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情感、教材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三者融会贯通的过程。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是学习的动因,是学习语文、发展智力十分重要的因素。
因此,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情感,还要把这种情感“移情”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自觉、主动、投入地学习。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情感;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51-02
一、范读之中激发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读能心有所知,情有所感,神有所悟。
读,能领略祖国语言的优美精练,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朗读过程中把握好语调、节奏,培养好自己的情感,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悲作者所悲,就能以情传情,真正发挥范读的感染作用。
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当我以欢快、活泼、赞美的语气范读: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我发现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笑容,眼里充满着渴望:“荷叶”若也是我的摇篮,那该多好呀!那样即使不用听着“摇篮曲”,也能安然入睡。
对荷叶的向往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当我以缓慢、低沉、哀婉的语调诵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室里异常安静,同学们的脸上充满着忧伤,个别
感情丰富的小朋友眼里都噙满了泪水。
伟人的离去如此地叫人悲痛,如泣如诉的朗读传递着深切的爱意与惋惜。
这种感染效果是任何条分缕析地讲解所不能拥有的。
所以说朗读是激昂的,能催人奋进;是深沉的,引人沉思;是亲切的,令人愉快。
有感情的朗读将点燃学生阅读的火种,带给学生强烈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情境之中领悟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这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获得情感体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
创设一个成功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索,而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领悟到情境之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比如在教学《丰碑》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两个独立画面。
画面一:军需处长牺牲时,被大雪覆盖的身躯傲然挺立。
画面二:一座晶莹的丰碑。
让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进行观察、比较、思考。
学生看着画面,思绪乘着想象的翅膀,飞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路途上。
“身为军需处长的他,为何被冻死?他不是掌管衣物的吗?”“噢,原来他把棉衣都发给其他的战士。
”同学们有的问有的答。
画面中雪还是纷纷地下,无声无息的,从那模糊的脸部轮廓中,依稀看得见军需处长安详的神态,仿佛只是睡去了吧。
“他真的和我们永别了,但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就像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
”一个同学不禁
油然而发这样的感慨。
这样的课堂将会是积极活跃、情趣盎然、别开生面的课堂,是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课堂。
三、体态之中传递情感
体态语是由人体各部的姿势表现出来的。
它是无声的,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尼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和姿态、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经济的辅助手段。
”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察颜观色。
一个善于与课文中所提供的情感线索相融合的老师,只要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大胆夸张的表情、动作都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形象真切地体会到作品流露出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
如在教学《跳水》这一课时,船长一声喝令举枪瞄准的这一动作,干脆利落,容不得半点迟疑。
教师的当场模仿,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仿佛亲眼目睹孩子的危险处境以及船长当时的沉着、冷静、坚决、果断。
形成与课文中人物心灵相通,与课文感情相融的心境,油然升起对船长的钦佩之情。
又如在教学《我们成功了》这一课时,我的面部表情始终是激昂的,成功的喜悦在我的面容上尽显无疑。
多少年了,全国人民期盼多久了,2008年奥林匹克的旗帜将在中国飘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骄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
当你朗读这篇课文时,能不神采飞扬,能不热血沸腾吗?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牵引着他们,这成功的喜悦与爱国的情感渗透着他们,让学生能从内心感到做为一个中国人是自豪的,从而对祖国有着更
深更浓的爱意。
四、想象之中升华情感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小学生思想单纯,对一切事物充满着好奇,具有旺盛的精力和广泛的兴趣,想象力丰富。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因素。
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而激发想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还应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丰富的想象空间,升华情感。
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当诗人因无法进入园中观赏而遗憾时,却意外地发现一枝出墙的红杏。
这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陪着诗人一起进入园中观赏百花齐放的景象。
学生睁开眼睛后,各抒己见。
有的说:这次游园真值呀,春天“春暖花开”、“百花齐放”的景象真迷人。
有的诗兴大发,还要续诗一首,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
课后,我布置想象作文《假如园主人在家》,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给学生的想象开拓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插上自由的翅膀,遨游于想象的世界中。
总而言之,读能心有所知,情有所感,神有所悟。
读,能领略祖国语言的优美精练,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朗读过程中把握好语调、节奏,培养好自己的情感,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悲作者所悲,就能以情传情,真正发挥范读的感染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渲染、激发应贯穿始终,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带着情感教学,将会对产生巨大的效应,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