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和情感的载体。
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如何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在语文教育中注重情感熏陶。
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通过语文教学的情感熏陶,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感情世界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体会能力,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情感修养。
本文将从情感熏陶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是非常重要的,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
只有通过情感熏陶,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情感熏陶的影响因素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有着多种复杂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在情感熏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情感熏陶、学生的情感认知、文本的情感表达、家庭的情感熏陶等方面。
教师的情感熏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师是学生情感熏陶的重要主体,教师的情感熏陶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感染性,是学生情感熏陶的重要源泉。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深厚的情感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有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情感熏陶,才能够实现其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情感熏陶的实施策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熏陶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这些策略对于促进学生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能力。
只有在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中,才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熏陶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
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
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
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
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
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摘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一套“情感熏陶”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即“通过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情感熏陶”教学策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阅读的熏陶感染作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努力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套“情感熏陶”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即“通过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情感熏陶”阅读教学策略的尝试,请同行们指教。
一、让学生忘情地诵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说“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许多作品,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
这是因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他所接触的事物有了某种情感,才会产生表现这一事物的欲望和动机,要么直抒胸怀;要么将情感渗透、隐含在事理的记叙和论述之中。
理解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那些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沉潜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理解作者“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就读而言,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通过分析情感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探讨如何将情感教育有机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还将分析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例,以提供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教学策略;全面发展一、引言情感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一)情感教育的理念情感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教育过程,旨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它注重个体的心灵成长,倡导以关爱、理解和支持为基础的教育环境。
情感教育的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这一点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中尤为重要。
情感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它追求的是教育的人文性和个体的内在成长,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控和同理心等基本情感素质,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联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
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感受不同文化和社会的情感世界。
这些文学作品往往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情感的发展和表达。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例如情感引导、情感体验和情感反思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中的情感元素,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通过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成长,这对于他们的未来生活和学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通过课文教学促进情感教育课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载体,担负着传递知识、培养思维和涵养情感的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熏陶也是至关重要的。
情感熏陶是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对待社会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情感素质,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对语文充满热爱,便能沉浸在语言的世界中,感悟语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当一个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语文时,他便会自发地努力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语文教育内容,让学生从中寻找自己的知识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彰显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育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从语文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和认识自我。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加强自主学习和参与体验,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语文文化传统的解释、阐发,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和行为等方面。
三、启迪学生的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全面的文化素质,从人类文化的维度出发,反映人的个性、品格、智慧和精神内涵。
语文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而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就有责任与义务去启迪学生的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重在学生中培养美的情趣,讲解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领域的经典名著和名家作品,引导学生善于借鉴和交流,既收获美感,也增强语言运用的魅力。
此外,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自我修养,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感受语文对他们成长的巨大贡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摘要:情感教育的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内容,有利于拓宽课堂教学的内容,并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交流能力,从而以积极、活跃的态度去进行学习。
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为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渗透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重要性;措施;一、情感教育渗透的重要性(一)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内容与情感教育有关,作者会采取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等,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代入自己的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
由此可见,情感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素养,促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此来为学生实现情感升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学生的人格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很多优秀的文化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情感教育的渗透,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且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从而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
小学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通过学习与情感教育相关的知识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加强教学实践,以此来不断健全小学生的人格。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措施(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情感有直观的感知,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教师的引导,所以教师要落实好这一点,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然后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其中,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语文的趣味性,进而强化自身的思想情感。
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容,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来进行筛选,将最适合的内容与情感教育进行充分结合,从而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探索作者:罗军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1年第06期情感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作品中的美好情感的熏陶,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把“立德树人”的目标纳入教学任务中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一、走进文本,情感体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古人云:“文者,情之经。
”学生要体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就需要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行心灵的交流。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呢?首先,要重视教材中的阅读提示。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有旁批,每个单元都有详细的单元导语。
比如,八下第一单元的导语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再比如,学习吴伯箫写的散文《灯笼》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课文后的阅读提示:“……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
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这些阅读提示,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更好地体验文本中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与写作目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适当穿插介绍写作背景,讲解作者成长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比如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如果教师讲述史铁生励志的成长故事,学生便更容易走进文本,体验其文字中感人的力量。
再次,借助文本后的“思考探究”体验文本的思想感情。
统编版教材大部分课文后面附有思考练习,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比如郑振铎写的《猫》,本文“思考探究”中第三题:“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教育摘要:语文教学应将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
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启迪想象,引入意境等,采用这些方法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熏陶;睿智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
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仅仅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去。
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熏陶呢?通过实践,我体会到: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启迪想象,引入意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教之以情,激起共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
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
算读懂了一篇文章。
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
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
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
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竟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
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
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其次,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
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
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
只有当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会激起学生的感情。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
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
那时刻,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伦比的。
再次,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
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对教材深思熟虑,使自己情感融于课文中,然后再让这种艺术形象活现于讲台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统观全局,充当导演角色,同时还要细致入微,惟妙惟肖地充当演员角色。
“情感派”
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
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二、启迪想象、引入意境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
”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
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激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
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
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启发,开启心灵之效果。
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最后,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
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
教授《西湖的绿》时,学生往往对西湖美景缺少直观感受,如能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宗璞笔下西湖独特的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得多了。
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
当然,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实施途径还有很多,如能掌握教学艺术,来加强情感教学,把课上生动,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间。
(作者单位:邢台市清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