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 四年级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0
有关0的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P6例3,完成P8“练习二”第6~10*题。
教学目标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2.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在运算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整理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课件出示习题)师:回顾刚才的比赛活动,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情预设】有的是关于0的计算,有的结果等于0,总之,都和0有关。
师:0有很多特性,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有关0的运算)【设计意图】通过“比一比,算一算”,既让学生复习了关于0的运算的知识,又能引导学生将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1.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1)师:根据刚才练习的一组算式,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举例。
②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
例如:0+568=568,99-0=99。
预设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例如:128-128=0。
预设3: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例如:0×78=0,29×0=0。
预设4: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例如:0÷76=0。
(“非0”用得好,表达很准确。
)(2)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整理概括的能力。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要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P6例3的问题和小组讨论交流的画面,结合具体实例,把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作业设计一、单元主要内容分析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教材分为“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的《四则运算》是在复习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
结合现实问题,较为系统地进行学习,这里第一次出现中括号,使四则混合运算方面的知识趋于完整。
这样的编排既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通过丰富的现实素材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以及运算顺序。
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由于有了现实的背景,也使得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四则运算的意义,每种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学生在前七册教材中,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经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此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意义的基础,对于四则运算意义认识的提升,将为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打下基础。
2、四则混合运算(例4)。
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顺序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
本单元在学生已学过的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和总结。
由此,不仅使学生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也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做好准备。
3、解决问题(例5)。
本单元设置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的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单元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列算式中按照加→乘→除的顺序计算的是()。
A.73÷[(26+38)×3]B.73÷(26+38)×3C.73÷26+38×32.要让90×35-25÷5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必须将算式改为()。
A.90×(35-25)÷5B.90×[(35-25)÷5]C.90×(35-25÷5)3.不能验算965-209=756的算式是()。
A.756+209B.756-209C.965-7564.已知口×△=△(△≠△≠口≠0),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A.△÷口=△B.△×△=口C.△÷△=口5.要使6×(口+5)=48,口里应填()。
A.18B.8C.36.21与42的和除以7,商是多少?列式为()。
A.21+42÷7B.(21+42)÷7C.21÷7+427.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0.24,其中一个因数是0.3,另一个因数是()。
A.8B.0.8C.80 8.下面式子中,先计算“106+23”的是()。
A.3÷106+23B.106+23×3C.(106+23)×349.如果72÷(15-□)=8,那么□里填()。
A.7B.6C.510.周末,王老师和张老师租车带25名学生去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参观,租车公司有两种收费方式:则租车付费最划算的方案是()。
A.8名学生和2名老师按方式二购票,剩下的学生按方式一购票B.25名学生和2名老师都按照方式二购票C.25名学生和2名老师都按照方式一购票二、判断题11.加法只能用减法来验算。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单元《四则运算》教案(新版)新⼈教版《四则运算》本课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第1课时 / 共14课时教学⽬标及设置依据1、通过观察⽐较,进⼀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的⽐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
3、运⽤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个⼈⼆度备课课后反思教学过程:(⼀)导⼊新授加法和减法是⼀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探索发现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出⽰教材P2 例1主题图⼀列⽕车从西宁经过格尔⽊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的铁路长 814km,格尔⽊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怎样计算?你能⽤线段图表⽰表⽰它们之间的关系吗?学⽣独⽴思考后独⽴列式:814+1142=1956(千⽶)并展⽰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课件出⽰P3 例1(2)(3)学⽣独⽴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说为什么⽤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的铁路长;⽽要求西宁到格尔⽊的铁路长多少千⽶,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个加数,求另⼀个加数,做减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 (380−65×2)÷5的正确运算顺序是()。
A.乘法、减法、除法B.乘法、除法、减法C.除法、乘法、减法2. 不改变计算结果,下面各算式中的小括号可以去掉的是()A.680+(5×4)B.790−(120−75)C.(305−101)÷43. 下面运算顺序一样的一组算式是().A.58−27+3638÷2×7B.72−56÷8(72−12)÷6C.40÷5×840−5×84. 根据500−260=240,240÷5=48,48+12=60列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A.(500−260÷5)+12B.500−260÷5+12C.(500−260)÷5+125. 650减去50的差,乘35加上18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650−50)×(35+18)B.650−50×(35+18)C.(650−50×35)+186.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B.乘法是若干个相同数字相加的简运算C.在除法描述中,除和除以意思相同7. 小军在计算60÷(4+2)时,把算式抄成60÷4+2,这样两题的计算结果相差()A.8B.7C.58. 被减数、减数和差相加得2076,差是减数的一半.如果被减数不变,差增加42,减数应变为()A.1038B.692C.519D.6509. 小亮有5元和20元的人民币各6张,如果要购买一个60元的篮球,有()种恰好付给A.1B.2C.3D.4二、判断题在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被减数的2倍。
(________)进行混合运算时,一定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________)在一个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________)被减数等于减数,差一定是0。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3、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生:青藏铁路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预设:814+1142=19564.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
5.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6.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板书:加法定义)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9.学生列式计算。
(2)1956-814=1142 (3)1956-1142=81410.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生:参考加法算式解可以。
11.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生:因为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减去另一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思维导图+易错精讲+易错训练)易错点一:没有正确理解加、减法间的关系。
选择:已知□+△=⚪,则下列算式成立的是( )。
A.△-⚪=□B.□-⚪=△C.⚪-△=□【错误答案】BA【错解分析】此题要正确理解加、减法间的关系。
由□+△=⚪可知,⚪表示两个数的和,□和△分别表示两个加数。
根据加、减法间的关系,算式可以改写成⚪-□=△或⚪-△=□。
根据一个加法算式一般可以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写减法算式时,一定要用两个加数的和作为被减数,两个加数分别作为减数和差。
【正确答案】C【易错例题一】淘气比笑笑高8cm,下列等量关系式中错误的是()。
A.淘气身高+8cm=笑笑身高B.淘气身高-笑笑身高=8cmC.淘气身高-8cm=笑笑身高【分析】根据“淘气比笑笑高8cm”可知,笑笑身高+8cm=淘气身高;据此解题即可。
【详解】A.淘气身高+8cm=笑笑身高,不符合题意;B.淘气身高-笑笑身高=8cm,符合题意;C.淘气身高-8cm=笑笑身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睛】熟练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解答自己的关键。
【易错例题二】希望小学图书馆去年购置了故事书155本,科技类图书230本,各种工具书45本。
这三种图书一共购置了多少本?【分析】把购置的故事书、科技类图书和各种工具书加在一起就等于这三种图书一共购置的本数,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155+230+45=385+45=430(本)答:这三种图书一共购置了430本。
【点睛】这是一道简单整数加法应用题,根据加法的定义进行列式计算即可。
易错点二:混淆“除”和“除以”。
判断:“除”和“除以”表示的意义相同。
( )【错误答案】正确【错解分析】在读除法算式时,如果从被除数读起,“÷”读作“除以”;如果从除数读起,“÷”读作“除”。
例如,12÷3,可以读作12 除以3;也可以读作3除12。
“除”和“除以”是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应用题训练1.超市运进苹果和桔子共重480千克,每15千克装一箱,苹果一共装了20箱。
再准备10个箱子装桔子够吗?2.一项工程,原定由张三、李四、王五三个人共同完成,三个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实际上,张三因疫情没有参加,转账900元作为代劳费,李四工作4天,王五工作5天,刚好完成任务。
那么李四和王五怎样分配这900元钱?3.采摘节到了,学校开展摘桃子比赛,向日葵队摘了210个桃子,小星星队摘的数量比向日葵队的2倍多85个,两个队一共采摘了多少桃子?4.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人数比三年级多7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总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5.兄弟俩分别存储零钱,弟弟存有22元钱,哥哥存有152元钱,哥哥给弟弟多少钱后,哥哥的存钱是弟弟存钱的2倍?6.月月3分钟跳绳522下,莉莉3分钟跳了504下,平均每分钟月月比莉莉多跳多少下?7.某小区一共有15栋房子,每栋24层,每层有4套住房,这个小区一共有多少套住房?8.水泥厂计划生产水泥3600吨,用20天完成。
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20吨,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9.学校为学生补买课桌椅,厂家一张桌子是137元,一把椅子是63元,计划购买46套桌椅,一共要花多少钱?10.买10袋大米和6袋面粉一共用了472元。
每袋大米28元,每袋面粉多少钱?11.两辆汽车从相距42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
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12.大船每条24元,限乘6人。
小船每条20元,限乘4人。
四(2)班共有50人去划船,怎样租船最省钱呢?13.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已知甲车每小时行7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5千米。
3小时后,两车还相距80千米,两地相距多远?14.客车、货车各一辆,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在距乙地95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又继续前进,货车到甲地,客车到乙地后都立即返回,两车又在距甲地25千米处相遇,甲、乙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15.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2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后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6.某书店《中国神话故事》每本定价36元,如果一次性购买50本以上,优惠价为每本29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一)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27+85=113(人)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329×6 =2×987=1974(人) =1974(人)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点总结及典型易错题详解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加法各部分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因数×因数=积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5、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0=(a)0+(a)=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0=(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a=(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0=(0);(0)×a=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a=(0)⑥0不能做(除数):a÷0=(无意义)6、租船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基础卷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1. 下面运算顺序一样的一组算式是( ).A. 5×12÷3与45-28+10B. 15÷1×7与15-1×7C. 81÷9×6与81+9×6 【答案】A【解析】【分析】四则运算顺序: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如果一道题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属于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谁在前面先算谁.【详解】5×12÷3和45-28+10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到右,谁在前面先算谁. 故答案为A2. 把5×8=40,200÷40=5,100+5=20合并成综合算式为( ).A. 100+200÷5×8B. 100+200÷(5×8)C. (100+200)÷5×8D. (100+200÷5)×8 【答案】B【解析】【详解】解:此题要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算加法,200是被除数,所以把乘法加上小括号,按照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即可.合并成综合算式为100+200÷(5×8)故答案为B3. 下面算式中,与63018÷的结果不相等的是( )。
A. 63092÷÷B. 630108÷÷C. 63036÷÷ 【答案】B【解析】【分析】18=2×9=3×6,360除以18,即360除以9再除以2或者360除以3再除以6,据此来选择。
【详解】630÷18=630÷(9×2)=630÷9÷2630÷10÷8=630÷(10×8)=630÷80630÷18=630÷(3×6)=630÷3÷6故答案为:B【点睛】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四年级第一单元复习一、整数四则运算顺序例1.如果要把算式864﹣12×6÷9的运算顺序改成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最后算除法,那么该算式应改为.【分析】根据题意,原式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减法,要想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要用小括号把864-12×6括起来,然后再进一步解答.【解答】解:把算式864-12×6÷9的运算顺序改成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最后算除法,要用小括号把864-12×6括起来,即(864-12×6)÷9故答案为:(864-12×6)÷9练习:1.如果把算式120÷4×25﹣92的运算顺序,改变成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最后算除法,那么算式应该是,得数是.2.把315﹣15×3÷9的运算顺序改为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最后算除法,算式是3.如果通过加括号把算式472﹣14×6÷7的运算顺序改成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最后算除法,那么该算式应改为.4.0乘都得0,0除以任何都得0.例2.把75﹣72=3,18×3=54,95+54=149,合并成综合算式是.【分析】减法结果作为乘法中的一个因数,乘法中的积作为加法中的一个加数,由此顺序改写即可.【解答】解:把75-72=3,18×3=54,95+54=149,合并成综合算式是95+18×(75-72)故答案为:95+18×(75-72)练习:1.用56×12=672,875÷35=25,672+25=697三个算式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2.认真观察18÷3=6、41﹣6=35、35÷7=5然后把这三个一步算式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3.1000÷125=8,8+32=40,92﹣40=52这三个算式组成的一个综合算式是.例3.100减去100除以100的商,所得的差再加上100,列出综合算式是.【分析】先用100除以100求出商,再用100减去求出的商得到差,最后用差加上100即可.【解答】解:100-100÷100+100=100-1+100=99+100=199故答案为:100-100÷100+100=199.练习:1.30个240除以40的商,比480少多少?列综合算式2. 120加上720除以9的商,再减去86,结果是多少?列综合算式3. 5个140加上180的和,除以40,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4. 74与28的差乘以56与54的和,积是多少?列综合算式5. 120里减去15与6的积,所得的差再乘以8,积是多少?列综合算式6.(1)300除以15的商加上45,所得的和再乘16,结果是多少?(2)30除2700的商减去12与6的积,差是多少?(3)50减去12与3的商,再乘10,积是多少?(4)24加上3与150的积,再除以2,商是多少?例3.按照顺序计算,并填写下面的方框,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分析】(1)先用128加上147求出和,再用求出的和除以25求出商,最后用320乘上求出的商即可.【解答】解:(1)128+147=275 275÷25=11 11×320=3520综合算式:(128+147)÷25×320练习:1.按照顺序计算,把答案填在方框中,然后在下面的横线上列出综合算式.2.按照顺序计算,并填写下面的□,然后列出综合算式.二、解决问题(租车、归一、四则)例3.小车:每辆120元,限乘客12人;大车:每辆160元,限乘客18人。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测试卷一.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被减数+减数+差=640, 被减数是()。
A.230B.280C.300D.3202.3×9+6=()A.5600B.85C.33D.15003.甲数×3=乙数×2=48, 那么甲数()乙数。
A.大于B.小于C.等于4.下面的算式中, 先算减法的是()。
A.20-7×5B.27÷(9-3)C.54÷6-45.“46-27-4”与“46-(27+4)”的计算结果()。
A.不相同B.相同C.无法比较D.46-27-4的计算结果大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1.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 应先算加、减法。
()2.2.4+7.6×0.15=10×0.15=1.5。
()3.35×[(313-270)÷43]去掉中括号, 计算结果不变。
()4.在一道算式中, 加上括号和去掉括号所得结果没有变化。
()5.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 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填空题(共5题, 共16分)1.根据26×24=624, 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 =()、()÷() =()。
2.在计算(900+36×47)÷44时, 首先算()法, 最后一步算()法。
3.计算2×(18-9)时, 要先算()法, 计算24+8-6时, 要先算()法。
4.计算380×[(65﹣25)÷4]时, 先算()法, 再算()法, 最后算()法, 结果是()。
5.(64-40)÷4要先算()法, 再算()法。
四.计算题(共2题, 共18分)1.直接写得数。
70×8=405×2=50÷5=6×110=420÷7=39÷3=400÷4=300×5=291×0=(20+30)×5=4+2×8= 70-6×0=2.列式计算。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1
2. 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2
3.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4. 有关0的运算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1. 位置与方向1
2. 位置与方向2
3.位置与方向3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 乘法分配律
4. 减法的运算性质
5.除法的运算性质
6. 乘法的简便计算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大小比较
、小数点移动
3、生活中的小数
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第五单元三角形
1. 三角形的特性1
2. 三角形的特性2
3.三角形的分类
4. 三角形的内角和
5. 图形的拼组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1
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2
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
第七单元统计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 数学广角1
2. 数学广角2
3.数学广角3
第九单元总复习
1.小数
2.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3.空间与图形
4.统计。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1.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A-A=0 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应用题1.欢欢借来一本272页的书,5天读了80页,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要几天读完?2.由6名老师带队,带领42名小学生去某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已知基地门票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20元,团体票每10人220元。
怎么购票最划算?3.超市运进15箱桔子和12箱石榴,一共600千克。
每箱桔子的质量是24千克,每箱石榴的质量是多少千克?4.四年级5位老师带领190名学生去参观科技馆。
他们来到汽车公司租车:小客车每辆120元,可容纳30人;大客车每辆150元可容纳45人。
怎样租车最省钱?5.四年级34名老师带306名学生坐车去研学,大巴车限乘40人,租金120元,小客车限乘20人,租金70元,怎样租车最省钱?最少需要多少钱?6.某旅行社有52名游客去坐船,每条大船可以坐8人,租金40元;每条小船可以坐6人,租金36元。
怎样租船最省钱?此时共需多少钱?7.刘叔叔带了1000元买了同样的化肥15袋,还剩25元,每袋化肥多少钱?8.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2小时每小时行驶60千米,后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试卷第1页,共3页9.一本书共375页,星期一、二、三这3天每天看41页,如果想在这个星期看完(一周按照7天算),剩余时间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10.小美和妈妈晚饭后在家附近的公园步行道散步,这个步行道一周约1000米,她们平均每分钟走68米,走了8分钟后,加快了速度,6分钟走完了剩下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11.四(1)班班主任与31名同学周末租船游湖。
小船每条限乘4人,租金40元;大船每条限乘6人,租金48元,怎样租船最省钱?(至少计算两种方案且含有最优方案)12.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1800本书,3小时装订了270本。
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才能装订完?13.有26人去东湖公园划船,一条大船租金是25元,一条小船租金是20元,怎样租船最省钱?最少要花多少钱?14.运动服的上衣每件75元,裤子每条45元,学校购进70套这样的运动服,一共花了多少钱?15.甲乙两队同时合修一条公路,甲队平均每天修72米,乙队平均每天修68米,5天后刚好修完。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作业设计案例四年级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单元内容: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有关0的运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这册书中的一个重点单元。
本单元主要教学何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混合运算学生之前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
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对四则运算的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零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4、掌握先假设,再调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解决问题经历总结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的过程,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掌握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2、经历解决租船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优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2、在探究租船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本单元共4课时,每课时作业设计体现基础性、拓展性,针对每课时重难点设计学生易错题、典型题。
在照顾多数学生基础训练的前提下,注重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
在选题上,虽然是计算章节,注重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编写题目,并且实时设计数学游戏,让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喜爱学习、热爱生活。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填空1、把两个数( )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根据226十87=313,写出两道减法算式______,_______。
3、根据5701一306=5395,写出另外两道算式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 0 = 0 ; 0 ×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租船问题。
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加法运算定律: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3、乘法运算定律: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c=a×(b×c)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 ×c=a×c+b×c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5、有关简算的拓展:102×38-38×2125×25×3237×96+37×3+37125×883.25+1.9810.32-1.98易错的情况:0.6+0.4-0.6+0.438×99+99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所以,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如:0.5表示(十分之五),0.05表示(百分之五),0.25表示(百分之二十五),0.005表示(千分之五),0.025表示千分之二十五)。
2、小数点前面的数叫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数叫小数的(小数)部分,3、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1;小数点后面第二位是(百)分位,百分位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1;小数点后面第三位是(千)分位,千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又可以写作0.001……如:20.375,十分位上的3,表示3个(十分之一);百分位上的7,表示7个(百分之一);千分位上的5,表示5个(千分之一)。
4、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10个千分之一是1个百分之一,10个百分之一是1个十分之一,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或10个0.001是1个0.01 ,10个0.01是1个0.1, 10个0.1是整数1……5、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
如:31.031读作:三十一点零三一6、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如:一百二十点零零九八写作:120.00987、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小数的性质。
如:0.2= 0.20 = 0.200 =0.2000 =……1.05=1.050 =0.0500 =0.0500=……1.080=1.0810.0800=10.08100.080000= 100.088、小数大小的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也相同,就比较千分位……9、小数点的移动:(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10、不同数量单位的数据之间的改写:低级单位数÷进率=高级单位数当进率是10、100、1000……时,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的移动来换算。
11、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看十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看百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看千分位上的数来四舍五入。
(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12、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非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或“亿”字第五单元三角形1、由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三角形。
如: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如: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三类;如:6、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这三类。
7、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º。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减法1、笔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2)从末位算起,算加法时,哪一位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
(3)得数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4)不要忘记了小数点。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1)没有括号,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2)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在小数四则运算中,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连减的运算性质会使计算更简便。
4. 得数是小数时,(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5. 一个整数与一个小数相加减时:①先在整数的右边点上小数点;②再添上与另一个小数部分同样多个数的0;③然后再按照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6. 得数是小数时,(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
7、验算:加法验算: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与原来是否相同;②用减法,把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差是否与另一个加数相同。
减法验算:①用加法,把减数与差相加,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②用减法,把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应用整数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在小数四则运算中,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会使计算更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