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iodical__zgmzmjyyzz__zgmz2009__0922pdf__092208
- 格式:pdf
- 大小:201.95 KB
- 文档页数:2
・指南与规范・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评估循证医学指南李建锋1,栾璟煜2,秦海强2【编者按】 2009年1月,澳大利亚血管疾病预防联盟组织发布了“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评估循证医学指南”,此指南中的心血管疾病包括了冠心病、卒中和其他血管疾病。
本指南强调了对上述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估,摒弃以前重视纠正单一危险因素的观点,展现了最新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成果。
我们对该指南的主要观点进行整理,与广大读者分享。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评估;循证医学;临床共识作者单位1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通信作者李建锋lijianfeng88@. cn在澳大利亚,心血管疾病是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
由于人口老龄化,预计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负担在未来十年内将进一步加重。
心血管疾病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导致。
据估计,1/4的澳大利亚人存在3种或3种以上的危险因素,多种危险因素可能有叠加或协同作用,而控制几种危险因素可能会比控制单个危险因素更为有效。
准确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既有利于普通人群的预防,也有利于患病人群的临床治疗。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转向关注个体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估(绝对风险评估),而既往则是从相互独立的指南中识别和控制危险因素,1 概要1.1 目的 帮助澳大利亚初级医疗工作者准确地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
以便实施合理有效的控制心血管疾病措施。
推广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评估方法,取代相互独立的单个风险因素评估指南。
1.2 指南的适用人群 本指南为普通医疗工作者、其他需对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行评估的医疗人员制定。
也可以为卫生政策制定人员提供心血管疾病如何进行危险评估的证据,做为制定国民健康政策的基础。
1.3 指南范围・如何识别心血管疾病风险增高的成年人,以及通过计算发现有患者风险的人群。
・对以下特殊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绝对风险评估提出建议:成年土著居民和托雷斯(Torres)海峡岛屿居民,成年糖尿病患者,成年超重或肥胖者,成年中重度肾病患者。
・37・・药物与临床・院内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临床应用药物分析李娅娟,时平,刘月芬,郭素,冷雪梅【摘要】回顾性分析国内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状况,并从分子结构、药物敏感率、药代动力学以及安全性等药物药理药代学特性各方面比较现有治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药物,从而分析针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用药选择依据,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治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药物。
【关键词】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茵(MRSA);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中图分类号】R9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71(2009)01—0037—02近年全球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广泛流行,我国MRSA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作为糖肽类代表药物万古霉素仍然是治疗MESA感染的标准药物之一,然而近年来用于治疗严重MRSA感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临床需要全新药物以替代糖肽类或作为补充;新上市的全新类别的嗯唑烷酮类药物利奈唑胺具有分子量小、组织穿透率高、敏感率高、安全性好的优势,作为一种全新药物,可以将利奈唑胺作为经验性治疗严重MRSA感染的一线药物。
1MESA感染状况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侵袭性金葡菌感染常可导致患者死亡。
金黄色葡萄球菌(SA)通常寄居在皮肤或鼻腔(25%一30%)。
MRSA感染多发生于医院或医疗机构中,特别常见于老年人和危重患者,MRSA感染主要涉及肺炎、皮肤/皮肤软组织感染、血流感染及骨感染等,MRSA传播几乎总是通过直接或间接与MRSA感染患者接触所致。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金葡菌通过自身产生的B内酰胺酶而水化青霉素产生耐药。
1959年以后,能够抵抗p内酰胺酶的降解的甲氧西林的问世,金葡菌的耐药性也进一步的发展,不久就产生了MESA。
在美国,MRSA的分离率在1997年比1990年翻了1倍。
2003年,美国重症监护室(ICU)分离到的金葡菌57%对甲氧西林耐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m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mMedicine2009Jan,18(2)・227・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咽部组织形态学研究进展刘凤芳1。
陈贤明2(1.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建福州350025)[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软腭;悬雍垂;形态学[中图分类号]R5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49(2009)02—0227—0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症【1J,是一种常见的具有一定潜在危险的疾病,并可诱发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据临床统计,全球每天约有3000人的死亡与OSAHS有关[2]。
OSAH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已知咽腔形态和咽部肌肉顺应性是产生OSAHS的重要因素,而肌肉过度疲劳、脂肪浸润以及长期低氧导致肌肉代偿性增生肥大、支配肌肉的神经功能障碍等都是影响肌肉顺应性的因素。
现将OSAHS患者咽部组织形态学改变与神经损伤及炎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软腭和悬雍垂的解剖正常人的软腭和悬雍垂组织结构共包含3层:外面的上皮层、下面厚的固有层和中心的肌肉腺体层。
朝向鼻咽部的黏膜由假复层纤毛柱状呼吸上皮覆盖,口腔侧黏膜则为鳞状上皮。
固有层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血管和神经,并有浆液黏液腺管穿过。
中心层是由肌肉和浆液黏液腺混合组成的。
Berger等[3]研究发现,轻、中、重度OSAHS患者和正常人的悬雍垂及软腭组织成分以结缔组织为主,腺体、肌肉、脂肪、血管和上皮逐次减少。
在上述几组人群中,最具差异性的是结缔组织,其他成分无显著性的差异。
OSAHS患者最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悬雍垂血管充血和纤维化,其次为悬雍垂末端的水肿、腺管扩大及炎细胞浸润。
现代计算机^总第三O_-期v\、竺竺兰竺竺0引言-_-JL口同校院系LlMS发展综述韩方珍。
俞守华,曹咏,熊俊涛(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广州510642)擅要:简要介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国内高校院系LIMS的研究现状。
以国内几所高校实验室为倒,分析其管理模式,并提出适合高校院系实验室应用的管理模式。
总结LIMS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UMS);院系实验室;管理模式随着数字网络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met技术的成熟与发展.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而高校大规模的院系实验室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分散的各实验分室进行的实验设备、实验教学、实验人员、实验过程与数据的动态集中式管理,通过使用或自主研究开发I.IMS.为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1UMS基本概念和发展概况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几个比较成形的UMS商业软件.例如北京英普思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InDmLMIS、北京中科科仪计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SISCLMIS、北京汇博精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I且bBuilderLMIS等。
这些LIMS软件无一例外地都是面向企业应用的.适用于分析型研究实验室。
软件所具备的一些功能模块并不适应高校实验室的教学需求.所以.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高校的科研团队以及实验室管理者自行设计开发的。
2国内高校院系LIMS研究现状针对高校院系实验室管理现状.笔者查阅大量的文献并调研了全国5所高校的部分院系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及管理系统的现状.包括北京林业大学的信息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的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管理学院和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商学院的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广东工业大学的工业工程实验中心等院系实验室。
通过分析对比各高校院系实验室管理现状.总结了目前高校院系实验室管理模式以及开发使用UMS的情况。
2.1院系实验室管理模式现状(1)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目前国内高校一部分实验室都属于院系二级管理模式。
生垦埋岱莼堑廑厦!Q螋生垒旦筮!鲞筮!!翅g蝤璺』丛鲤堕强叁理!。
!坚墅堡。
!塑:≥,拦!:!呈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分析张艳彬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扩大,乙型肺炎已列为计划免疫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
从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为乙肝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保证措施。
为了解我辖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的水平。
进行了辖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1资料1.1调查对象在我辖区内连续居住:3个月的适龄儿童,不论户籍如何,均为调查对象。
1.2抽样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每层采用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组群抽样方法,选取25个居委会。
在抽取的居委会中,随机调查10名2006年出生的儿童。
1.3合格接种率根据上级要求,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一个月接种第二针乙肝疫苗,6个月接种第三针乙肝疫苗。
(0、1、6)按上述要求完成全程接种,即为合格接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EPI.info.6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结果2.1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本次共调查了辖区内25个居委会的适龄儿童250名,其中进行乙肝疫苗3针全程免疫接种的247名,调查接种率为98.8%,224名儿童及时完成了3针全程接种,合格接种率为89.6%,不合格接种率为lO.4%(26人),不合格接种者中未及时接种23人(占88.5%),接种卡(证)无记录1人(占3.8%)因外出未接种第3针而未完成全程接种1人,因无本地户口怕不给接种而3针均未接种1人,未及时接种儿童中有85%为第l针未及时接种。
2.2影响儿童乙肝疫苗不合格接种的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我辖区儿童乙肝疫苗不合格接种的因素进行分析,以下因作者单位:157300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19l・素有显著性。
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离厂区近的地区儿童乙肝疫苗不合格接种率高于市区儿童,两者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外地来的儿童乙肝疫苗不合格接种率极显著的高于本市儿童的接种率(P<0.001)。
2获得性眼部梅毒鬻毒翌文告梅毒是由苍岛密螺旋俸(Treponemapallidum)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痰瘸。
在上熬纪初,隧黄青霉素孵发明,梅毒的发病率鹾显下降。
但近年来,无论是在圈肉还是欧美鼙家,褥毒翡发病率璺上舞趋势l|l。
梅毒被称为“体大的模仿鬻”,其f恣脒表理千变万亿,霹模羧任簿金身或眼部的炎性疾瘸。
缀多患者是瑕视力下降等眼部瘟状首诊于眼科,由眼科医师嚣先诊断梅毒。
很多时攘眼部梅毒蹩获得瞧梅毒的噍~全身表瑷吲。
笔者爨2002年戳暴,已诊葭秘治疗了20多爨骥部梅毒的患者,现将临床经验p3_并结合文献,对获得性眼部梅毒酶晒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预嚣俸篱要介缨。
{获褥性梅毒的分期获得性梅毒怒褶对于母婴闻,邋避骀盘传播的先天性梅毒随言。
它蹙后天主要透过性接触露传播觞。
少部分搬可通过输盥或直接接触感染郝位两感染。
获褥性梅毒可分为一期、二期、黥性期秘三期梅毒。
~期梅毒通常发生在梅毒螺旋律感染后2~6涟,表现为凝型的无瘸牲硬下瘸,霹佯局部笼痛性漆嚣结貔大,硬下疳逶鬻予3~6煎趣行愈会。
如不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发生二期梅毒。
最常觅的表现为播散性斑丘疹,这是梅簿螺旋体遮避盘源攒数酝致,露{半有全身不适,通常发生在原发感染后6—8溺。
Jl援:麴照常见的鼹部表现为葡萄膜炎。
隐性期梅毒是指仅寄廊清学证瓣,嚣没有{垂何梅毒性昀症状秘体薤。
三期梅毒发生在感染后鳇1—50年,最常见的表现秀梅毒瓣胶肿形成、心血管并发症和神经梅毒。
2获褥性梅毒的眼部表现眼部梅毒可怒予获得性梅毒的任俺一期,德多觅于二期鞠隐性期心3。
梅毒懿黻部表现剪累及角膜、巩膜、葡蕊貘、视网貘襁视神经的任何缮掬。
常见鹩睽部表现有:角膜基壤炎、浅表瑰膜炎、瑰膜炎、翦部镶萄膜炎、中潮麓萄膜炎、瑶葡萄麟炎、全葡铸膜炎、鲸络膜视网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斑管炎、褫神经视网媵炎、视终者单像:复基大学辩溅瑕耳鼻堠辩聪院羧辩上海200031遗最律嚣:鬻青(Email:qingch∞g@yahoo.conl。
抗菌肽buforinII的研究进展冯泽猛等・65l・2配RGK掣茹砥琢A嚣A蓄rRssRAGL口FPVG鼠Ⅵ强LLRz@H…一393~——~・-—・—・—-—・—--・-TRSSRAGLQFPVGR’,"MRLLRK--——---—-—・--2一’lSGRG篮QGGKTRAKA盯RssRAG碥FPVGR促RLL赋伽AE虱v43●_●●--●---★●-__●t●自●-^I:xenopus组蛋白H,A的N末端;2:buforinI,3:buforinII图1组蛋白H2AN末端、buforin1和buforin11氨基酸序列比较,序列来源参考文献“。
溶液中,Vall2至Ar920肽段呈现常规仅螺旋结构,Gly7至Pro¨呈现扭曲的a螺旋结构。
在Ar95至Lys21的C末端显示出两亲性特征。
与其他阳离子抗菌肽相似,两亲性结构可能是buforinII拥有抗菌活性的主要因素。
BuforinII由中等疏水性和两亲结构所构成的N末端卷曲区域(残基1-4)、扭曲螺旋区域(残基5.10)、铰链(残基11)和C端常规螺旋区域(残基12-21)构成,具有一个螺旋铰链螺旋结构,两螺旋由位于11位的脯氨酸残基隔开,具体如图2所示。
多肽的C端区域即便在两亲性环境中也有形成仅螺旋的趋势,而N端另外区域则困环境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结构。
C端区域是组蛋白H:ADNA结合基序的一部分∞J,在与DNA的相互作用中有着重要意义。
图2丝带模型代表buforinII在50%TFE溶液中的骨架结构。
6]BuforinII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抗菌活性。
BuforinIIN端无规卷曲区域(残基1至4)的删除能使其抗细菌活性增加至2倍左右,但不影响其抗真菌活性。
N端残基的进一步删除,残基6至21,7至2l,8至21,9至2l,10至21,11至21使buforinII的抗菌和抗真菌活性逐步降低,而从buforinIIC端去除四氨基酸将导致其抗菌活性的完全丧失。
・综述・髓内钉固定后长骨干肥大性骨不连的治疗进展张建政 孙天胜 刘智 交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兼具生物学和生物力学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随着高能量损伤、多发伤的增加以及临床应用髓内钉的普及,骨不连的发生率达0畅5%~3%,且多为肥大性骨不连[1唱2]。
髓内钉固定后长骨干肥大性骨不连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扩髓更换髓内钉、保留髓内钉附加钢板固定、髓内钉动力化以及取出髓内钉改为钢板固定等[3]。
由于骨折部位的不同、骨折类型的不同及骨不连原因的不同,不可能用一种手术方法治疗所有的肥大性骨不连。
因此,只有熟悉各种固定方式的最佳适应证,按照个体化原则,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治疗效果。
一、扩髓更换髓内钉扩髓更换髓内钉是一种经典的手术方法,通过扩髓重新启动生物学成骨,更换髓内钉增加力学稳定性,两种效应协同作用促进骨不连的愈合[4]。
文献报道股骨扩髓增加1mm,髓内钉与股骨接触面积增加38畅4%,通过增加髓内钉与髓腔的接触面积,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和抵抗扭转载荷的刚度[5]。
也有学者在更换髓内钉的同时,增加锁钉的数量、锁定时锁钉相互成角以及附加阻挡钉等都有助于改善骨不连区域的轴向、弯曲及旋转稳定性[6唱8]。
扩髓更换髓内钉具有切口小、术后早期负重、不影响邻近关节的活动等优点,一直是髓内钉固定后长骨干肥大性骨不连传统的治疗方法,愈合率高达72%~100%[9唱10]。
Wu等[11]采用扩髓更换髓内钉治疗36例股骨干无菌性骨不连,骨性愈合率为92%,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
Hak等[6]报道23例扩髓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不连,扩髓1~3mm更换髓内钉,骨不连愈合率平均为78%。
Oh等[12]应用扩髓更换髓内钉治疗17例胫骨干无菌性骨不连,16例获得骨性愈合。
但也有学者报道对于股骨、胫骨干骺端骨不连或严重粉碎骨折骨不连,疗效却不尽如人意。
Weresh等[9]采用19例粉碎性股骨峡部骨折髓内钉固定后无菌性骨不连,至少额外扩髓2mm,更换髓内钉后仅53%的患者得到骨性愈合。
・12・中国民族民间医药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eineandEthnopharmacy药物研究Themedicinestudy冬虫夏~-—叶;J‘-草的遗传学研究进展雷呈祥张阵阵(海军医学研究所,上海,200433)【摘要】冬虫夏草是传统的名贵中草药,近年来由于需求旺盛导致自然资源枯竭,故其遗传学研究日益引起重视。
已经开展了冬虫夏草的全基因序列分析、基因文库构建、特征DNA区段鉴别和功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等,这对冬虫夏草遗传信息的保护、菌株的鉴定和保存、人工培养技术及资源应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冬虫夏草;DNA分子标记;基凼组学;活性成分l中图分类号】R282.7【文献标识码】AI文章编号】1007—8517(2009)22—0012—02冬虫夏草菌是真菌,属麦角菌科虫草菌属,又名中华虫草的分离和鉴定。
传统的鉴定方法有多途径多批次分离确定、菌,藏语谓之牙儿札更布,拉丁语为Cordycepssinensis。
作为微循环产孢确认和在特定的人工栽培培养基f:诱发虫草有性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子实体来确认等,已报道的从冬虫夏草中分离所得无性型菌云南、甘肃等省区海拔3000m~5000m的高寒地区的草甸、株已达10个属11个种之多。
传统的鉴定方法周期长且不能灌丛、山坡、谷地等高雪线附近。
冬虫夏草和人参、鹿茸一样完伞排除感染其它菌株的可能性,故又发展了DNA分子标记被誉为“中药三大宝”之一。
虽然早在1694年就有了“冬虫(DNAmolecularmarker)技术,该技术可从分子水平上快速、夏草”这个名称,但是我们对冬虫夏草的了解还有待深入。
高效、可靠地鉴定冬虫夏草无性型,且与传统经典分类学相互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鳞翅目蝙蝠科昆虫虫草蝙蝠蛾(Hepi.印证。
alusarmoricanus)幼虫上,或其它种别的蝙蝠科昆虫幼虫上。
1.1DNA分子标记技术DNA分子标记即DNA水平上进在自然界,蝙蝠蛾自产卵到幼虫期感染冬虫夏草菌至转变成行遗传分析的分子标记技术,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真正的冬虫夏草,前后大概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
真菌子座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它可以反映牛物个体或种群基生长时,渐渐变大呈椭圆形,基部留在土中与幼虫头顶相连,因组的差异。
基本方法是将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限幼虫因体内充满菌丝体而死亡,因此冬虫夏草实际上是真菌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或DNA随机多态型和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RAPD)分析等技术在凝胶电泳上检测出来。
利用DNA分1DNA分子标记与冬虫夏草鉴定子标记可以进行冬虫夏草与其它虫草间的亲缘关系研究及遗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冬虫夏草资源稀少且过度采挖又传多样性分析,从而鉴定冬虫夏草菌种、确定不同虫草问的遗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产量有限,满足不了国内外日益增长的传距离等。
需要。
人们于是探索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或发酵技术。
人工DNA分子标记技术的重要靶标是位于核糖体16S一23S栽培虫草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冬虫夏草菌种(虫草无性型)rDNA之间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equenc,÷・夺・・争・t争-夺・夺・夺・夺・夺・t争・夺-÷・争・弓,・・争・・争・专・夺・・}・・争・・}・夺・夺・・}・夺・夺・÷・・争・・争・夺・・争・.争・・}・夺・÷・专・夺・夺・.{,・夺・.争・÷・夺・夺・夺・夺・-—争・较易见,结节状,棕黄色,基部节较粗,达50~1601xm;顶端圆钝,较细。
⑦丝状短节易见,黑色,半透明,表面光滑,长短不一。
⑧油滴少量,大小不一,直径18~55p.m,浅黄色,单个散在。
见图1。
1.体壁碎片;2.足碎片;3.透明带状物:4.深棕色团块5.棕黄色团块;6.触角碎片;7.丝状短节;B.油滴图1竹虱粉末图3结果与讨论通过生物学考察及对原动物形态的观测,证实了同翅目扁蚜科竹茎扁蚜Pseudoregmabambusicala(Takhashi)的无翅孤雌虫即为《本草纲目》上所记载之竹虱¨卜【4]:密集于竹节间成簇存在,体呈椭圆,长1~4mm,宽1—2mm,形大如虱,被白色蜡粉而旱苍灰色。
通过实验研究,首次观测并描述了竹虱的药材性状特征及显微鉴别特征,为其生药鉴定提供了依据。
在样品采收及调查中发现,竹虱作为竹类常见害虫之一,其有分布广,数量大的特点,如果能将竹虱开发成治疗哮喘的新药,变废为宝,将产生绝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李时珍.本草纲目[M].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1406.[2]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词典[M].世界书局,1979:524.[3]于炜,曾新宇,徐芸茜,等.竹茎扁蚜生物学特性与防治[J].湖北植保,2006,5.(收稿日期:2009.08.15)万方数据药物研究Themedicinestudy中国民族民间医药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ey・13・ITS)。
核糖体RNA(rRNA)是细胞中最古老的分子之一,编码rRNA前体的基因即rDNA.是基因组DNA中中等重复并有转录活性的基因家族。
ITS包括进化f:高度保守的5.8SrDNA和包含有rDNA前体加工信息的两个间隔区ITS一1,ITS一2。
在rDNA多基因家族成员中,ITS区是多拷贝,以串连重复方式出现在一个或多个染色体|:;而且ITS区两侧有高度保守序列存在,可以作为冬虫夏草遗传分析的主要靶标。
I.2冬虫夏草菌种鉴定到底哪类菌藻类是真正的冬虫夏草。
一直是有争议的。
赵锦等采用特异引物扩增冬虫夏草(有性阶段)、中国被毛孢(无性阶段)、中国拟青霉(无性阶段)、古尼拟青霉(无性阶段)ITSl区的伞部序列和5.8SrD-NA的部分序列。
经PCgene和Phylip软件分析计算不同种间的遗传距离序数,得出冬虫夏草与中国被毛孢的序列相似性为97.8%,与中国拟青霉、古尼拟青霉的种间相似性分别为72.6%和72.99%,这一结果从分子水平证明了中国被毛孢是冬虫夏草的无性型。
李增智等以RAPD为分子指标,研究冬虫夏草和中国被毛孢的DNA,发现其相似率为96%,也提示中国被毛孢是冬虫夏草的无性型。
事实上,冬虫夏草的有性型和无性型是冬虫夏草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它们的DNA是一致的,形态不同只是由于mRNA不同时期的表达不同所致。
通过DNA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确证冬虫夏草的无性型。
基因分析和比较也发现,青藏高原上各地产的冬虫夏草基因序列差别约为2%,冬虫夏草与中国被毛孢基因序列差别亦约2%,有趣的是冬虫夏草与虫草属其他虫草基因序列差别>20%,这与前述是一致的。
基因序列差别>20%的两个生物物种相差有多远?用“相差十万八千里”形容并不过分。
比如说,人与狗基因序列差别约为4%,而人与老鼠基因序列差别也只有约10%。
1.3遗传学差异RAPD可以揭示野牛虫草群体遗传结构的差异,也能从分子水平上提供一些虫草的分类、起源及进化方面的依据。
张云武等应用RAPD技术对滇西北地区冬虫夏革、阔孢虫草和蛹虫草的遗传分化研究。
根据18个随机引物获得的RAPD谱带进行的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冬虫夏草与阔孢虫草和蛹虫草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云南虫草的不同地理群体间也存在着遗传分化。
陈永久等对来自青藏高原三个区域的13个冬虫夏草样本进行了RAPD分析,发现受试的13个冬虫夏草样本中,来自同一地方的样本问遗传差异甚微,同一区域不同地方的样本问遗传差异较大,不同区域样本间的遗传差异最大。
1.4菌种的退化人工栽培虫革的另一个重要难题是菌种的退化。
一般来说选育的菌种通常在使用半年到一年左右就有退化现象发牛。
实际上,菌种退化是一个普遍性问题。
李美娜等曾利用PCR、RFLP和RAPD方法对野生驯化北东冲夏草(蛹虫草)及其退化菌种进行了基因水平的分析。
PCR、RFLP实验对两个菌种ITS分析发现共有13个位点发生碱基突变,且都为C转换为T。
RAPD实验也表明所有供试个体均存在明显差异的引物。
结果提示退化菌株较野牛驯化菌株在DNA水平上发生了频率较高的突变。
2基因组学有报道说已对冬虫夏草进行了全基因测定,但尚未见到正式公开的全序列。
我国部分科学家通过对冬虫夏草遗传物质DNA进行测序,共获得100多条相关的特异DNA序列,并建立起冬虫夏草DNA数据库和分子鉴定体系。
cDNA文库是生物体表达基因信息的一个集合体,是获取未知功能基因的一种重要文库,是系统研究一种生物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考虑到冬虫夏草是寄牛的复合体,刘燕南等分别构建了’冬虫夏草真菌子座部分及所寄生虫体部分的cDNA文库。
其中冬虫夏草虫体部分的cDNA文库含有1.28×106重组子、子座部分的cDNA文库含有1.0×106重组子,插入片断长度均在O.5kb~2kb之间。
eDNA的构建可以通过现代基因组学的方法保存冬虫夏草的生物学信息,进而研究其有效组份并对其功能基因进行分析。
3活性成分与相关基因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多年来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甚多,但其作为中药应用的确切生物活性成分及相关的毒理、药理作用原理和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目前已有多个活性物质的相关基因获得克隆及特征分析。
虫草素(3’一脱氧腺苷)是冬虫夏草和蛹虫草(又名北冬虫夏草)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披露,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及降m脂等功效。
不过虫草素在天然冬虫夏草中含量极低,通过人工技术培育高产虫草素菌株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中炬高新技术实业(集团)股份曾开展《冬虫夏草功能基因应用开发的研究》项目。
通过人工诱变筛选,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高产虫草素的菌株,虫草素含量高出普通虫草13倍。
并从该菌株中克隆到7个虫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冬虫夏草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这可能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有关。
SOD是牛物体内抗氧化的重要酶类,存在于粒线体和细胞质中,在真核生物中多与铜cu和锌zn离子结合,它可清除或减少超氧自由基。
因此,SOD具有调节牛理机能、青春永驻、养颜美容等延长人体寿命的功能。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北冬虫夏草(蛹虫草)中首次克隆到活性成分SOD的基因。
Zhang等从冬虫夏草中也克隆了2个糜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Cspl和csp2的基因。
Cspl和Csp2属同一蛋白酶家族,在cDNA和氨基酸水平上的差异分别是72.9%和68.9%。
这两种酶均可降解蝙蝠科昆虫幼虫表皮蛋白。
4结语由于近年来人为的过度采挖,作为我国特有的中药材冬虫夏草的前景堪忧,应加大对冬虫夏草的保护,一方面限制采挖或禁采,另一方面应加强冬虫夏草的遗传学研究,构建冬虫夏草的遗传图谱、cDNA库并进行全序列测定,大力开展人工栽培或发酵技术,对部分特异活性成分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扩大牛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