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讲义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387.50 KB
- 文档页数:29
第四章光现象(原卷版)课时4.5 光的色散2022年课程标准物理素养2.3.6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物理观念:光的色散,单色光和复色光,光的三原色,红外线和紫外线。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
科学探究:探究光的色散。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通过实验的探究,感受物理的奇妙;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相关问题。
知识点一、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问题人们早就学会将金刚石、水晶打磨成各种饰品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会发出彩虹一般的光彩,令人赏心悦目。
这么美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呢?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
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这才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演示:光的色散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如下图)。
从三棱镜射出的光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白光经两次折射后,在屏幕上形成了一条彩色光带。
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太阳光是复色光。
①单色光:不能够被三棱镜分解得光。
红、橙、黄、绿、蓝、靛、紫是单色光。
②复色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光。
(3)不同的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程度最小。
各种单色光偏折程度从小到小依次为红光、橙光、黄光、绿光、蓝光、靛光和紫光。
2.生活中的色散现象彩虹就是太阳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空气中的水滴,经反射、折射后产生的现象。
特别提醒(1)光的色散实质:光的折射。
(2024·江苏泰州·二模)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现象,在另一侧的光屏上ab范围内将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带,a端将呈现光。
知识点二、色光的混合1.色光的三原色人们发现,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就可以看到各种颜色,因此把红、绿、蓝叫作色光的三原色。
第四章第五节光的色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
掌握色光的三原色,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通过光的色散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索未知物理知识的欲望。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演示实验、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实验演示。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三棱镜、白屏、水槽、平面镜、彩色陀螺、小电动机、放大镜、红外胶片、紫外线灯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PPT课件等。
教学资料:光的色散相关视频、图片、文章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学导入新课展示“五岳”之首泰山上出现的“佛光”奇景图片,感受光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疑:神奇的“佛光”真的是活佛显灵而产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光的色散二、讲授新课光的色散实验演示:让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然后照到白屏上,观察白屏上反射光的颜色。
学生分组实验:按照实验要求认真实验,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在白屏上也出现了彩色的光带。
归纳总结:太阳光是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知识拓展:介绍17世纪以前人们对白光的认识,以及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所做的光的色散实验,揭开光的颜色之谜。
色光的混合与三原色设疑: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那么我们把任意几种色光混合会得到什么颜色的光?演示实验:用三色彩纸课前做好彩色陀螺,装在小电动机上,让它旋转起来,观察陀螺的颜色。
改变陀螺表面的红、绿、蓝三色的面积大小,再使其旋转,观察到不同颜色。
课件展示:红光、绿光、蓝光按照1:1:1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是白光,那么红光、绿光、蓝光按不同比例混合会得到其它色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第5节光的色散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知识点难易程度例题数变式题数合计一色散现象★ 3 3二物体的颜色★ 2 216三看不见的光★ 3 3一、色散现象:1.色散:三棱镜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1)太阳光(即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是英国牛顿发现的);(2)红光偏折程度最小(最上面),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最下面)。
2.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和海市蜃楼一样也都是光的折射现象);3.色光的三原色是指:、、;4.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例题1】下列各种色光中能产生光的色散的是()A.红光B.绿光C.蓝光D.太阳光【变式1】图所示光现象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是()A.日食现象 B.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C.雨后彩虹 D.“凿壁偷光”【例题2】4月30日,桂林出现日晕天象奇观如图所示,其彩色光环与彩虹的成因相同,都属于()A.光的色散B.平面镜成像C.光的反射D.光的直线传播【变式2】如果没有三棱镜,也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进行光的色散实验。
在深盘中盛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平面镜下部浸入水中,让阳光照射到水下的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墙或白纸上,就可以看到彩色的光带,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或本实验不包含的内容是()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C.折射时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D.反射出来后的光不再有红外线【例题3】以下各种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之一的是()A.绿光 B.黄光 C.紫光 D.橙光【变式3】各种颜色的光是由色光的三原色混合组成,这三种色光是红、、蓝。
我们看到飘扬的红旗,是因为红旗(“吸收”或“反射”)了红色光。
二、物体的颜色:1.原因:由于自然界的白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而不同的物体反射或透过的光不同,所以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1)对于不透明物体,它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比如红色不透明物体,它只反射红色光,而吸收其它色光;(2)对于透明物体,它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3)白色不透明物反射全部色光;(4)黑色物体吸收全部色光;(5)无色透明物体透过全部色光;2.举例:绿光照到一个穿白上衣红裙子的人身上,看见的是绿色上衣,黑色的裙子;(反射与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不同颜色的就被吸收而成黑色)3.如果一个物体透过或反射多种色光,那么它的颜色就是这几种色光叠加后的颜色。
《光的色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色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光的色散》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光的色散现象。
光的色散是光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不仅揭示了光的本质,也为后续学习光的三原色、看不见的光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光的性质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
在学习光的色散之前,学生已经对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光的色散现象。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3)了解看不见的光,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物体颜色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的色散现象及原因。
(2)色光的三原色和物体颜色的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1)理解光的色散的本质。
(2)探究物体颜色的形成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色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