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 气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1
微专题6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
2.时间变化:一天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在日出前后。
气温年变化: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陆地出现在7月,最低1月;南半球相反。
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都要比大陆向后推迟一个月。
3.空间变化:对流层中,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减低,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
全球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北半球一月份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冷,七月份相反。
暖流经过海域比同纬度海洋水温高,寒流相反。
下图为“某区域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若上图为某海域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图表示冬季的北半球B.此图表示夏季的北半球C.此图表示冬季的南半球D.此图表示夏季的南半球2.若上图为某大陆近地面等温线分布图,则a区域可能是()A.高原高压中心B.高原低压中心C.盆地高压中心D.盆地低压中心答案 1.C 2.A解析第1题,根据等温线数值的递减方向可判定该海域位于南半球;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说明海水的温度较高,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此时应为冬季。
第2题,根据闭合等值线判读原理“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知,该区域温度偏低,应为高压中心,可能是高原。
下图为“某地区平均气温最低月等温面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丁四处,气温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为()A.甲、丁、乙、丙B.乙、丙、甲、丁C.丁、甲、丙、乙D.丁、乙、甲、丙4.雾霾天气的形成既有气象原因(如大气层稳定、风力弱、湿度大等),也有人为原因。
图中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区域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 3.D 4.B解析第3题,根据气温递变规律,可从图中读出四个地点的气温。
甲地为-2℃~0℃,乙地为-2℃~0℃,丙地为-4℃~-2℃,丁地为4℃~6℃。
因此,气温排序应是丁>甲>乙>丙,或丁>乙>甲>丙,或丁>甲=乙>丙。
气温分布及成因方法平台1.思维步骤:理解大气热状况—归纳影响气温的因素—解释气温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关键:高中理论要与初中世界、中国区域的气温分布特点(等温线区域图)紧密结合。
必懂原理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太阳辐射是能量源泉;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有关;地面状况{海陆分布、洋流、地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城市等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二.气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1、图表分析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2、气温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从世界7月和1且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上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一)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汽温就低。
从图上可以看出,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这说明气温的分布,除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表面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在南半球要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三)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四)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0一30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
这是因为:7月份太阳直射北纬200附近;沙漠地区少云雨,太阳辐射强度大;沙漠对太阳辐射吸收强,增温快。
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
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等温线的弯曲判读1、判断南北半球因为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所以无论冬夏季节还是南北半球,气温都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北半球的低纬在南方,高纬在北方;南半球则相反。
微专题6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
2.时间变化(1)气温日变化:一天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年变化:北半球一年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都要比大陆向后推迟一个月。
3.空间变化:对流层中,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
全球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北半球一月份同一纬度陆地温度比海洋低,七月份相反。
暖流经过的海域比同纬度其他海域水温高,寒流相反。
4.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对流运动,阻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低,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但逆温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利于高空飞行。
(2018·成都实验中学月考)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属于()A.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B.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D.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2.甲、乙两地气温数值大小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风带和洋流B.地形和纬度C.纬度和风带D.地形和洋流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从甲、乙两地气候资料图可看出,雨热不同期是其主要特征,同时气温最低月均温高于0℃,因此属于地中海气候。
第2题,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纬度基本相同,但海拔有较大差异,则可排除纬度因素,选择地形因素;再结合经纬度位置,可知甲沿岸有寒流经过。
故D 项正确。
读“北半球1月份和7月份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完成3~5题。
3.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4.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域为()A.0°~10°B.40°~60°C.70°~90°D.10°~30°5.对流层上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远比下部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条件C.下垫面性质D.热量来源和空气密度答案 3.D 4.B 5.D解析第3题,图中横坐标表示纬度和月份,左侧纵坐标表示高度,右侧纵坐标表示气压,从图中可看出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是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高;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
地理教案:世界气候分布与影响因素世界气候分布与影响因素引言:地球上的气候是指在相对长时间范围内观测到的气象要素的平均和变化。
世界气候分布与影响因素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了解气候分布与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教案将着重介绍世界上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分布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一、气候分布概述1.热带气候带热带气候带是位于赤道两侧的气候带,特点是全年温暖高湿和季风。
热带气候带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2.温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温度变化明显,冬夏季明显。
温带气候带分为地中海气候、亚洲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
3.寒带气候带寒带气候带是位于地球的两极,冰雪覆盖的气候带。
寒带气候带分为冰缘气候、冰雪气候和苔原气候。
二、气候分布的影响因素1.经纬度经纬度是指地球上某一点的经度和纬度。
纬度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热量接受量,从而影响了气候分布。
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温暖,而极地地区则非常寒冷。
2.海洋和大气运动海洋和大气运动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洋和大气运动形成了气候系统中的循环。
例如,热带地区的季风和西风带都是由海洋和大气运动引起的。
3.地形和地势地形和地势对气候的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山脉会阻挡气流,导致山脉背风面的降水增加,而风ward面则变得干燥。
4.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也影响了气候分布。
海洋具有温暖化的作用,可以调节邻近地区的气温。
而陆地则会导致温度的变化更加剧烈。
5.地植被地植被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蒸腾作用来调节气候。
植被能吸收并释放大量的水分,影响降水分布和地面水汽含量。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工业、农耕和城市化等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极端事件增加。
三、世界主要气候区的特点及影响1.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区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温暖湿润,年均降水量较高。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一、宏观因素(一)、纬度位置:决定气温的高低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二)大气环流水平气流:低纬流向高纬,增温。
高纬流向低纬,降温。
二、微观因素:下垫面:三、1、海陆位置: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差下;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2、地形地势(1)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方向,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米)(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3、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同纬度地区:暖流流进的海区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暖流流进的海区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曲)4、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地、水域、湿地:比热容大,增温慢,降温慢,温差小,裸地、陆地、干旱地:比热容小,增温快、降温快,温差大。
三、天气状况:锋面活动、天气状况1、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过境时,大风降温;过境后,气温较低)2、天气状况:白天多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全天多云,昼夜温差较小;全天晴天,昼夜温差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四、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CO2)和增加水汽含量、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影响气候1、人类大量排放人为热,产生城市“热岛效应”;2、人类大量排放CO2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3、人类营造森林可减小风速,增加温度,减小温差。
4、兴修水库、围湖造田、可增加市库区周围的湿度,减小温差。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关联图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一、宏观因素:大气环流(一)气压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在下沉过程中气温不断升高,水汽的饱和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越来越干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
即: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稀少。
我国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分布规律如下:
1、等温线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同纬度地带,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冬季气温海洋高于陆地。
3、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4、从全球范围看,一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我国气温分布规律及成因:
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南北温差不大。
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
微专题气温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知识体系建构】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气温的空间变化【知识讲解】一、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状况1.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因为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的平直。
因此南半球海洋面积大,气温变化小3.同纬度地区,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
1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海洋相反;7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海洋相反。
因为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大陆增温快,降温也快。
4.全球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极端值均出现在大陆上。
7月世界最热的地方位于北纬20°~30°的大陆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1月北半球寒冷中心位于西伯利亚。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值出现在南极大陆上。
5.气温的水平变化规律一般说来,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低(纬度因素);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因素),冬季相反;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同一纬度高原比平原低,盆地比平原气温高(地形因素)。
二、影响气温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1.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植被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
(1)纬度位置。
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2)海陆位置。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
(3)地形地势。
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4)洋流。
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
(5)人类活动。
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
2.影响等温线走向及弯曲的因素气温的分布受纬度、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分布因此也存在差异,具体图文分析如下(注:m、n为纬度,m>n,t1>t2>t3>t4):(1)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这是全球等温线分布的基本趋势,它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2)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这是因为海洋对气温起了调节作用,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影响因素:海陆分布(3)等温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地区比较明显,这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结果。
影响因素:地形三、等温线分布及其判读等温线状态示意图 解析 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 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不同,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递变 盆地闭合曲线夏季是炎热中心,冬季是温暖中心夏季不易散热,气流下沉增温;冬季山岭屏障。
山地闭合曲线冬夏均为低温气温垂直递减:高差每增加100米,气温下降0.6℃。
锯齿状分布(如南美洲7月气温图) 河谷、平原与高原、山地相间分布,气温高低不同暖流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低温)暖流增温寒流降温例2:下面两图中的虚线为一月0 ℃等温线,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乙图中一月0 ℃等温线的大致走向,完成下表。
位置 走向 主要影响因素西北段(西部沿海) 南北走向(与海岸线平行)海洋(洋流) 西南段(中部地区) 西北东南走向(与海岸线平行) 地形东段(东部地区) 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 纬度凸寒流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高温)凸1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南凸,海洋相反;7月:全球大陆等温线向北凸,海洋相反 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所以同纬度地区,陆地夏季增温快,冬季降温也快(2)两图所示的50°N地区,甲与乙比较,甲图该地区冬季气候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原因。
甲图中50 °N地区冬季(较乙相应地区)更加温暖湿润。
原因:甲区域地处西风带,西部沿海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利于暖湿的海洋气流深入内陆,使甲区域较乙区域受海洋影响大,所以冬季温暖湿润。
【知识应用】例1:我国部分地区的等温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A、图B等温线分布图反映的季节分别是( )A.春季夏季B.夏季秋季C.秋季春季D.冬季夏季(2)图A中等温线大致呈________走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东部地区等温线发生弯曲,主要受________影响。
(3)图B中等温线中部密集,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
习题下图示意“欧洲部分城市冬、夏季气温状况”。
据此完成1~2题。
1.城市a~e ( )A.气候大陆性自东向西逐渐增强 B.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C.夏季温和、冬季寒冷,全年湿润 D.年太阳辐射量自东向西逐渐变大2.影响城市a~e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地形地势D.纬度位置、地形地势下图为海陆某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造成X、Y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正午太阳高度角B.昼夜长短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大气环流4.造成M、N、P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B.大气环流C.地形D.海陆位置下列左图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右图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回答5—8题。
5.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 D.受陆地影响6.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5所示信息相符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7.图中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是( )A.呈带状分布,主要是受洋流影响造成的B.沿海南北宽度大于内陆,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C.我国东部南北宽度狭窄,主要是纬度因素造成的D.非洲撒哈拉地区范围广,主要是受季风影响8.若该图所示为世界7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则( )A.阴影范围向北移动B.沿海面积小于内陆C.我国阴影范围的南北宽度不变化D.大陆东西两岸阴影范围无差异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9~11题9.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D.大气环流10.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①地 B.②地 C.③地D.④地11.樟树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①地 B.②地 C.③地D.④地读“我国某地某月等温线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三条28℃等温线将图示地区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其中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是A.甲、乙B.丙、丁C.甲、丙 D.乙、丁13.图中M地气温区别于周围地区的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地形地势 D.海陆位置下图示意某山地顶峰周边的情况,甲、丁两地气温相同。
读图,回答14~15题。
14.甲、乙、丙按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A.甲、乙、丙B.甲、丙、乙 C.丙、乙、甲D.丙、甲、乙15.该山地南坡属于A.阳坡和迎风坡B.阴坡和背风坡 C.阳坡和背风坡D.阴坡和迎风坡下图为山东丘陵某区域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
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17.关于M、N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由于地形阻挡,不受夏季风影响B.M地位于来自海洋的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于N地C.N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全年降水以地形雨为主D.M、N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同读亚洲部分地区四个季度平均气温分布图。
18. 据图气温分布状况判断,四幅图由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的正确排序是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③C. ③→④→②→①D. ③→①→②→④下图为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
读图完成19~20题。
19.甲、乙两地雨季时,影响两地降水的分别是A.西南季风、西南季风 B.西南季风、赤道低压C.赤道低压、赤道低压 D.赤道低压、西南季风20.甲、乙两地均位于大陆东岸且纬度相近,则乙地年均温小于甲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云层B.地形、地势 C.洋流 D.人类活动21.下图为“我国东南部地区某月等温线(甲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乙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为_____(1、7)月等温线分布图,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分)(2)图甲中P点所在的28°C等温线大致沿_______分布,影响其走向的主要因素为________。
①地气温_______28°C(大于/小于),引起①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8分)(3)②地的自然带为_______________;夏秋季节,该区域容易遭受的气象灾害为__________。
图甲阴影区域中,长期以来农民对柴薪的消费量大大超过柴薪资源的合理提供量,容易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_________。
(6分)(4)海盐是台湾地区重要的产品,图中④、⑤两地适合晒盐的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8分)读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该海域在北半球B.A海区等温线向南凸出的原因是该地此时为夏季C.A海区与同纬度陆地气温相等D.此时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答案:D解析:解:A.因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所以该图所示地区为南半球.故不符合题意. B.A 海区等温线向南凸出的原因是该地此时为冬季.故不符合题意. C.A海区与同纬度陆地气温并不一样.故不符合题意. D.冬季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气温低,因此此时陆地等温线向北凸出.故符合题意.故选D.3.我国的北戴河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4.关于等温线图的判读,不正确的是()A.若等温线和纬线、海岸线或等高线大致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位置、海陆或地形影响明显B.一般地说,等温线较平直,反映影响气温的因素较单一C.等温线的稀疏和密集不能说明温差大小D.等温线向低纬方向突出时,说明突出地区的气温低于同纬度相邻地区5.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A.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B.低纬度气温低,高纬度气温高C.中纬度气温高D.各地气温高低与纬度没有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城市中,冬季气温最高的是()A、广州B、海口C、吐鲁番D、昆明2.青藏高原终年雪山连绵,原因是()A、纬度高,气温低B、离海近,降水多C、海拔高,气温低D、海拔低,气温高3.近年来,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向,原因是()A.太阳辐射加强 B.暖流增强C.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D.降水增加4.下列词语反映天气现象的是()A.四季如春B.大风降温 C.终年炎热D.冬暖夏凉5.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A.从赤道向两极递增 B.从赤道向两极递减C.从北向南递减 D.从北向南递增6.山顶气温为50C,山顶与山脚处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则山脚处的气温约为()A.0.80C B.3.50C C.110C D.-10C7.一般来说,一年中北半球大陆上最高气温出现在()A.1月B.2月C.7月D.8月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蕴含的地理原理是( )A.不同纬度地带,气温不同B.同一纬度地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C.海拔越高,气温越低D.南方气温比北方气温低9.“早穿皮袄午穿纱”形象地说明了以下哪一个特点( )A、气温日较差大B、气温年较差大C、日平均气温高D、年平均气温高10.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低得多,其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的影响B.地形高低的影响C.海陆位置的影响D.河流多少的影响11.以下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A.冬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陆地气温高B.夏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海洋气温高C.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比平原气温高D.气温从低纬地区向两极递减12.关于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等温线是表示一天当中气温变化的曲线B.等温线分布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大C.等温线封闭是高温中心D.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等温线表示的气温逐渐升高13.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分布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14.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相对高度为()A、600米B、3666米C、200米D、2000米15.你发现一天中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在( )A.12时、黎明前B.12时、子夜C.14时、黎明前D.14时、子夜16.下列关于气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B.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升高C.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CD.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17.我国的北戴河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是A 纬度因素B 地形因素C 海陆因素D 洋流因素18.读“世界某区域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中A、B在同一纬度的陆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