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_自然界的水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主要介绍了水的性质、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本单元共包括三个课时,分别是《水的性质》、《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
本教案主要针对第四单元的整体内容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水的常识以及简单的化学知识。
但在保护水资源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水的性质,掌握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性质: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水的密度、比热容、溶解性等基本性质。
2.水的净化: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净水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保护水资源:学生需要掌握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措施。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3.分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确保实验安全可靠。
2.收集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案例和资料,用于课堂讨论和拓展。
3.设计好教学课件,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的水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水有哪些性质吗?请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回顾水的性质、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通过课件呈现各种净水方法的操作步骤,以及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水的性质。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分布现状和水资源的保护。
2.通过水的净化处理过程,懂得卫生健康饮水和节约用水,体会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4.掌握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
5.让学生掌握化合价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
6.掌握化学式及含义,并能利用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7.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学习能力,并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8.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9.通过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和化合物的组成写化学式,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0.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增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11.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2.掌握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
3.让学生掌握化合价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
4.掌握化学式及含义,并能利用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难点:1.掌握化学式及含义,并能利用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通过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和化合物的组成写化学式,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分配课题1 一课时课题2 一课时课题3 二课时课题4 二课时课题1 爱护水资源教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现状,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了解如何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
3.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水资源的丰富与短缺。
教学重点1.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现状,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2.了解如何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水资源的丰富与短缺。
分子和原子发展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
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性埋下了一条线索。
新课教学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kg一滴水中约有1.67 ×1021个水分子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
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
50万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会自己移动?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方式,理解化学本质。
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引导:通过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家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有什么新发现。
建议: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向其他同学展示你们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知识迁移应用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化学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放飞思维:(可放在课后进行)演示flash动画《“加水也奔驰”》思考问题:氢气燃烧可释放能量。
《自然界的水》位于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和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等化学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关系及应用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含课程标准中第三个“一级主题”“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初步“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能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等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概念;第二个“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常用的方法”;还包含第五个“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了解氢气”“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了解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以及延续第一、二单元学习中已经涉及的第一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中的许多内容,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水的净化。
本单元仍然处于学习化学的启蒙初步阶段,与第一、二单元学习不同的是,首次开始通过宏观事物和社会热点问题将物质组成和构成的有关知识应用起来。
本课题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常用的方法;能说出几种元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有关计算。
活动与探究建议: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了解或者实地调查饮用水源的质量和水净化处理的方法;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根据某种商品包装袋或者产品说明书标示进行有关计算。
六、教学过程(一)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1.现象:2.结论: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
3.氢气的验纯方法:(二)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化合物:物质分类:如右图关系。
(三)水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
(四)净化水的方法:、、、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可以净化。
1. 静置沉淀法: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 吸附沉淀法: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可以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
如:净水器,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的。
但是经过净化后的水虽然变澄清了,但所得的水仍然不是纯水。
3.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二低:⑴;⑵。
三靠:⑴;⑵;⑶。
4. 蒸馏:把相互溶解的液体物质,根据沸点不同的原理进行分离的方法。
操作要点:⑴加沸石防爆沸;⑵装置气密性检查;⑶沸腾不能太剧烈;⑷开始馏出的液体弃去。
(五)软水和硬水:1. 硬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软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何鉴别软水、硬水?4. 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带来哪些麻烦?5.怎样使硬水软化:天然水都不是纯净水,通过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方法可以使水不同程度地净化。
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综合运用上述四项操作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相反的。
(六)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 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2、水污染的成因:(1) 、(2) 、(3)以上这些原因都造成的水体的污染,污染的水如饮用则对人体和动物产生巨大的损害。
3、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1)、(2)、(3)、。
(七)化学式与化合价:1.化学式:(1). 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意义①纯净物都有固定不变的组成,一种纯净物只用一个化学式表示。
九年级化学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教案课题:自然界的水(第一课时)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电解水的实验、水的组成、氢气的性质;(2)、掌握软水和硬水的有关知识;(3)、知道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4)、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5)、知道过滤、蒸馏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水的相关知识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相关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水资源的复习,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重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方法及过滤、蒸馏的基本装置和操作。
教学难点:水的组成、过滤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构建知识网络【引言】:地球实际上是一个水球,因为它的四分之三被水覆盖。
水是生命之源,水还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这节课我们就复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本单元的知识可分为两大部分,包括有关水的知识以及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
现在我们就先复习有关水的知识。
【过渡】:在复习开始前,我们先来看看你对于有关水的知识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作答互相补充【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板书二二、典例解析考点一:水的组成【典例一】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B.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就是纯水C.电解水能生成H2和O2,二者体积比为2:1D.生活中接触的纯水多,水溶液少考点二:水的净化【典例二】1.(山东烟台23.)(7分)去年冬天至今年春天,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旱。
(1)有些村庄打深井取用地下水。
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肥皂水,测定地下水的酸碱度可用pH试纸(或pH计) 。
(2)有些村民取浑浊的坑水作生活用水。
有同学利用所学的知识将浑浊的坑水用右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小卵石、石英沙的作用是过滤。
如果将石英沙与小卵石的位置颠倒是否可以,为什么?不可以,降低净水效率(或过滤速度减慢等)。
单元复习课【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典型的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知道软水和硬水的区别.(2)认识水的组成,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3)能写出某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能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化学与我们生存、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形成热爱化学的情感。
(2)通过计算体验化学在实验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复习重点】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复习难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本单元我们围绕“水”又认识一种新的化学用语,梳理本单元知识。
2.明确复习目标,教师出示复习目标,指导学生解读。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错误!水的净化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
1.水的组成。
2.物质的分类ﻬ(举例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化合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化学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交流展示生成新知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检测反馈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完成学生用书的“单元重热点、易错点突破”部分。
二、课后提升完成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爱护水资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上水的存在和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
(2)认识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归纳等方式开启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有效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强烈感受到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2)学生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的意识。
(3)学生自觉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学习难点】如何防治水体的污染。
【课前准备】《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考点必背》。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观看水资源的现状视频。
俗话说“人可三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这是什么原因呢?2.明确学习目标,由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阅读课本P68~P70的内容。
提出问题:水对人类有哪些用途?地球上的总储水量很大,我们担心缺水吗?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分析数据、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地球上水的储量是丰富的,地球又称“水球”,但地球上淡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匀。
知识模块二爱护水资源阅读课本P70~P72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由于人口增多,工业、生活用水量增大,水污染也比较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
1.如何节约用水?如何预防和治理水污染?2.爱护水资源从哪些方面入手?知识模块三防治水体污染提出问题:淡水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日常生产、生活实例讨论归纳。
了解水体污染及防治。
归纳总结1.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1)农业: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
(2)工业:重复使用、循环使用,降低生产耗水。
(3)生活:采取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等措施节水。
2.防治水体污染。
归纳:工业、农业、生活上防治水污染的方法。
《自然界的水》教案《自然界的水》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教学难点】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实验准备】水电解器简易装置、10%的NaOH溶液、火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板块Ⅰ引入:多彩水世界内容1:请你欣赏——明白学习对象(电脑显示图片资料)①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②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③组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等等)师: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生:水【点评】俗语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
水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物质了,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知学生熟悉学习对象,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眼睛来探视水的未知和魅力。
内容2:浮想连翩——认识水是生命之源师: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三大基本因素是什么?生: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师:(播放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照片,及证明火星曾经有水的证据的报道)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和报道后对火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生:(不同的学生印象肯定不同,让他们自由想象)火星上很荒凉,火星上也许从前有生命、火星上可以采矿、火星没有地球有生机……师:科学家为什么在火星上搜寻曾经有水的证据呢?生:有水就有可能有生命存在过。
师: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已经找到了火星原来有水的痕迹,之后在报刊上很快出现了“地球人原来是火星人的后裔”猜想。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猜的最核心的依据是什么?生:水是生命之源。
点评:教师应用近期媒体报道的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探测的最新工作进展,让学生通过对比,联想感知水是生命之源。
内容3:高谈阔论——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①水的作用师:同学们吃过____葡萄干吗?生:吃过,甜甜的,酸酸的,很好吃。
师:是的,很好吃,____哪个地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利于葡萄的生长,但是____这片广阔的大地上,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不到10%,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生:交流、讨论,最后形成的意见是——缺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教学设计病毒。
(变化)2.自来水净化方法及程度:<<<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2】1.过滤是基本的实验操作之一。
下列关于过滤的说法错误的是()A.如图中共有四种实验仪器(不包括滤纸)B.漏斗下端应该紧靠烧杯内壁C.若滤液浑浊,可能是液面高于滤纸边缘D.应选用带铁夹的铁架台,以固定漏斗2.下列物质能用于除去水中异味和色素的是()A.明矾B.活性炭C.3.“天宫课堂”中宇航员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饮用再生水。
下列方法可以将空间站中的各种废水转化成纯水的是()A.吸附B.蒸馏C.4.进入6月份我国南方多个省份受暴雨影响出现洪涝灾害。
为防止疾病传染,需对饮用水学生作好笔记。
采取措施进行处理:①消毒②自然沉降③煮沸④过滤。
合理的处理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C.④②③①D.②④①③5.水是生命之源。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河水净化中活性炭起吸附作用B.水汽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隔变大C.硬水软化常用肥皂水【作业设计】1.下列有关净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明矾可以加速难溶物沉淀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C.吸附可以降低水的硬度D.煮沸后的海水可以饮用2.如图所示为四种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进行如图甲所示过滤操作,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是为了得到的滤液不浑浊B.进行如图乙所示蒸发操作,当蒸发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C.进行如图丙所示蒸馏操作,为使测得的温度更准确,应使温度计水银球伸入液面下D.进行如图丁所示的沉淀操作,加入活性炭发生了化学变化3.在开展化学实验时,经常会用到水,下列有关水的作用中说法正确的是()序号①②③④装置或操作示意图水的作用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先用水润湿玻璃管口,是为了更方便地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烧杯中的水是为了得出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过滤时用少量水润湿滤纸是为了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不留气泡,以防过滤速度慢制取蒸馏水时烧杯中的冷水是为了将水蒸气冷凝为液体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桂花公园内设有许多直饮水机,其中水处理的过程如图所示,步骤①对应的操作是()A.过滤B.蒸馏C.吸附杂质D.杀菌消毒5.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复习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复习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本节复习课包括的4个部分内容,分别是:课题1水的组成, 2分子和原子,3水的净化, 4爱护水资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电解水的探究实验,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
2、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法4、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通过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确定,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3、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1、电解水、净化水的实验方法及其有关问题。
2、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3、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实验能得出那些结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教学方法:1、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4、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5、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1、分块学案引导。
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资源的分布、水污染的防治措施、知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了解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学会过滤操作,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与鉴别方法。
3、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和结论,知道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会区分常见的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4、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会写会读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会应用化合价写化学式,学会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操作认识净化水的方法,通过探究从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明确化合物组成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水资源的宝贵,生活中注意养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关键:重点 1.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2.初步掌握过滤、蒸馏等混合物分离的实验操作技能。
3、了解化学式的涵义;难点1、能用化学式表示某种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2、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函义,并能运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复习课时数: 1 课时复习步骤:梳理知识(考点)、落实双基:(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2.淡水资源极度短缺。
爱护水资源1.节约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二)水的净化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四)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式1.概念: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2.意义: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微观①: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构成这个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化合价①静置②过滤除可溶性杂质的方法①吸附②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三)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1)现象:出现气泡(气体体积比V正极:V负极= 1:2)(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氢气+ 氧气(H 2O )(H 2)(O 2)2、单质和化合物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O 2、H 2、N 2)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H 2O 、CO 2、Fe 3O 4、Al 2O 3)通电—→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2、一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3、氢元素通常为+1价4、氧元素通常为-2价5、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6、原子团根据化学式的计算该元素原子相对原子质量╳该原子个数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三、典题引导、点拨深化: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例2.自然界中水污染主要来自( ):①生产中废渣、废液的任意排放②雨水和土壤接触③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④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A.①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例3.据报道,用于清洗龙虾的“洗虾粉”中含有柠檬酸钠、亚硫酸钠等,可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
中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科目化学年级九年级授课时间月日课题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组成、净化和水的污染和防治2、掌握化学式和化合价的书写3、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4、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化学式和化合价的书写2、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教学难点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关键点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易错易混点化学式的书写教学方法自学讨论为主,辅以练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方法自学讨论为主,辅以练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了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知识可能会有所遗忘,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首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入复习,紧抓双基,一讲一练,扎实的复习基础知识。
课时安排2课时资源准备检测题练习:中考总复习 P22作业布置:中考总复习 P23 24板书设计1、爱护水资源2、水的净化3、水的组成4、化合价与化学式(1)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______;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化合价口诀: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镁钙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硫酸碳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2)化学式的意义,如H2O表示的宏观意义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意义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化合物的质量与所含元素质量之间的换算。
教学反思。
课题:自然界的水
授课教师:曹斌授课班级:C54
一、目标解读:
1、水的组成及实验
2、分子、原子概念及其相关性质,化学变化的实质
3、水的分类、水的净化及其水资源污染
4、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二、要点回顾:
1、水电解:2H2O=== 2H2↑+ O2↑
产生位置____ _____
体积比____ :____
质量比____ :____
结论:①水是由____、_____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______原子和____氧原子构成的。
2、爱护水资源:
(1)水污染物:工业“三废”(______、______、______);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4、分子与原子
分子原子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的实质:
5、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化合物:有机化合物CH4、C2H5OH、C6H12O6、淀粉、
蛋白质……
(多种元素)氧化物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酸HCl H2SO4 HNO3
碱NaOH Ca(OH)2 KOH
盐NaCl CuSO4 Na2CO3三、典例分析:
例1、右图表示通电分解水的简易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与A量筒中的电极相连接的是电池的极,B量筒中产生的气体是。
(2)如果用V A和V B分别表示A量筒和B量筒中生成气体的体积,则V A∶V B约等于。
(3)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32g,则生成氢气g。
(4)该实验能证明的结论是:①,②。
例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净化后的空气
B 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C 加工门窗的铝合金
D 经过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矿泉水
四、达标练习:
1、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保护水资源,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B.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C.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D.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积沙成塔C.曾青得铁则化为铜D.铁杵磨成针
3、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混合物的是()
A.海水、水银
B.不锈钢菜刀、铁矿石
C.干冰、冰水混合物
D.石墨、氧化铁
4、目前,世界上有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有关部门呼吁市民要节约用水。
下列做法与节约用水无关的是()
A.淘米水用来浇花
B.开发利用地下水
C.使用节水龙头
D.用喷灌、滴灌方法给农作物浇水
5、海口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西海岸是其一道风景线。
防止西海岸被污染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下列情况中,一般认为不会造成污染的是()
A.海水晒盐B.垃圾填海C.油轮泄漏D.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大海
6、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
请你判断下列物质的运动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用自来水制蒸馏水B.从空气中分离制氧气
C.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D.菜刀保管不慎生成铁锈
五、拓展提高:
7、下图是碳酸分子分解的示意图,请你从宏观、微观方面写出获得的信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后作业
《考试指南》第三单元备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