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142.31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三章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第一节环境现状调查一、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三、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四、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五、周围现有污染源调查的内容和要求六、区域公建与配套设施调查一、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调查的因素、项目及重点因子。
(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收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
收集现有资料应注意其有效性。
(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地面水等)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
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
4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1)收集资料法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是首选的方法。
但此法只能获得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满足要求,需要其它方法补充。
(2)现场调查法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项目评价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但此法费时、费力,有时还受季节、仪器条件的限值。
(3)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方法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楚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森林、海洋、沙漠等。
此法一般只作为辅助方法,绝大多数情况不直接使用飞行拍摄的方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5三、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1.地理位置一般简要了解建设项目所处的经度、纬度、行政区位置、交通条件和周围(“四至”)情况,并附区域平面图。
对于原辅材料和产品运输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应较详细了解交通运输条件;对于污染型建设项目,要重点关注周围敏感保护对象的规模、方位和距离,一般应在区域平面图中标注位置;对于易于受到污染影响的建设项目(如房地产、学校、医院等)应重点关注周围的污染源规模、方位和距离,一般应在区域平面图中标注位置。
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成武县地处黄淮平原,隶属山东省菏泽市,位于菏泽市的东南部,东经115°44′~116°11′,北纬34°49′~35°10′。
西与定陶县,北与巨野县接壤,西南与曹县,东南与单县毗邻,东部与济宁的金乡县搭界,县城东西最长39公里,南北最长35公里,总面积998.1平方公里。
成武县交通便利,西靠京九铁路,北依新石铁路,南临陇海铁路,东接京沪铁路,京九铁路与新亚欧大陆桥在菏泽交汇,使菏泽成为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交通枢纽。
跨济南和郑州国际机场200多公里,紧邻日东、济菏、菏兰、德商、宝连等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的菏徐高速东西穿越,德商、枣曹、定砀、东丰四条省级公路贯穿全境。
拟建项目位于成武县白浮图镇镇,拟建项目地理位置见图2.1-1。
3.1.2 地形地貌及地质3.1.2.1 地形地貌成武县属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西南稍高,东北略低,呈西南东北微倾斜,平均坡降1/5000,海拔高度38~46米,全县高差为8米,最高点在九女镇孟庄村南,最低点在大田集镇冯集村东。
因受黄河泛滥影响,造成巨量冲击物填充,其厚度不一,一般为200米-550米,交错分布。
加之风雨冲刷侵蚀和人为活动等影响,形成现在全境较为平坦,以缓平坡地和浅平洼地为主的微地貌类型,缓平坡地占82.1%,浅平洼地占17.9%。
按地表形态,缓平坡地又可分为高坡地、平坡地、洼坡地三个微地貌单元。
高坡地有河滩高地、决口扇性高地、高沙地等,主要分布在西部汶上、伯乐、九女、天宫等4个乡镇,面积约为4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7%;平坡地在中部,从南到北,地势较平坦,主要分布在天宫、孙寺、城关、苟村4个乡镇,面积约为53.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5.8%;洼坡地为缓平坡地的末端,地势低平,分布在东北部大田集、张楼、白浮3个乡镇,面积约28.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9.3%。
第四章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4.1 自然环境4.1.1 地理位置原阳县地处豫北平原,隶属于新乡市,位于新乡市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6´~114°15´,北纬34°55´~35°11´,总面积为1339km2。
县县域南邻黄河与郑州隔河相望,西与新乡县相邻,北与新乡市区、延津县接壤,东与封丘县搭界,县城城区规划面积为70 km2。
原阳产业集聚区原规划选址位于原阳县城西南部,106~107国道连接线两侧,北至原阳县城南干道,南至工纬五路,东至陈平路,西至西二环西侧,总规划面积为10.5km2。
集聚区调整方案向南、向东扩区,西、北边界不变,调整后区域为东至黄河路,南至工业大道,西至西二环,北至南干道,规划总面积14.69平方公里。
集聚区与京港澳高速入口接壤,距省会郑州35km,一河之隔,三桥相连,新乡市区25km,处于郑州、新乡、开封和焦作所自然形成的交汇中心要冲地域。
107国道、京港澳高速、郑焦晋高速、黄河公铁两用桥107连接线、310省道从规划区附近穿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项目厂址位于原阳县产业集聚区,四周环境为:东邻金华南路,对面为集聚区中央厨房区;南邻小庄村(规划搬迁至聚龙社区);西临空地(规划为二类工业用地);北临解放路,路对面空地(规划为居住用地)。
厂区四周环境如下图图4-1 项目四周环境示意图4.1.2 地形地貌原阳系黄河中下游冲击平原,地势大致平坦。
原阳县县域地势西南高,东北地,坡降约为1/6000~1/10000,海拔高度为70.5米至93.5米之间。
黄河大堤南北地面高差7至9米。
黄河自古流经县境,在境内多次决溢、改道,自此形成自北至南的沙丘、冲击平原、背河洼地、高滩等四大地貌特征。
沙丘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北和北部,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3至10公里,面积15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8%;冲击平原面积2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9%;背河洼地主要分布在沿黄河大堤北侧一线,包括天然干渠两岸,东西长约56公里,南北宽约2至12公里,面积为432.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2.3%;堤南高滩地东西长约60公里,南北宽约2至6公里,面积48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9%。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 背景在现代社会中,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等问题都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必须要面对的严峻现实。
本文将对环境的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以探讨环境现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 环境污染状况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严重恶化。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例如,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雾霾天气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
同时,水体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污染的水体不仅会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3.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的问题也成为了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这造成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暴雨洪涝、干旱、热浪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会导致的自然灾害不仅是对人类和其生活方式的直接打击,也会对全球经济及人类社会结构造成深刻的影响。
4. 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其中包括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矿物等。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例如石油泄漏、采矿污染、能源开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开发可再生资源,并实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5.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每个人、每个企业和国家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环境破坏,气候变化、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的出现,都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最根本的环保手段即是提高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程度和生态意识,同时积极地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控制污染、节能减排等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环境、稳定生态系统与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6.环境保护是一个持续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美丽的环境。
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全球合作、制定科学、可行的政策措施,力争在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健康的生存环境。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1地理位置巨鹿县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市域中部,东经114°50'至115°14'、北纬37°8'至37°25'。
东与南宫市、广宗县相邻,西与任县、隆尧县接壤,北与宁晋县、新河县毗邻,南与平乡县为邻。
西距邢台市60km,西北距省会石家庄105km。
全县南北长31km,东西宽28.2km,土地总面积623km2。
县内主要公路有邢德线、邢新线、冯南线、巨广线、宁常线等公路过境。
巨鹿县产业园区(现改名为河北巨鹿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西部,北至邢德新路,南至县城南外环路延长线,东至西平街,西至张家庄、屯里村东,规划面积为23.78km2。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河北巨鹿经济开发区兴泽路以南、4号路以东10米,厂址中心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4°58'44.62"、北纬37°14'41.03"。
厂区东、南侧均为空地,北侧为兴泽路,隔路为空地,西侧为4号路隔路为空地。
厂址边界西距屯里村880m,东南距瓜刘庄村530m,北距胡林寨村1620m,与项目距离最近的环境敏感点为厂区东南侧530m处的瓜刘庄村。
本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周边关系见附图2。
3.1.2地形、地貌巨鹿县位于邢台市域中部,地处太行山以东、黑龙港流域的低平原,属河北冲积平原,在构造体上属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第二沉降带,地质土壤为新生界第三、四纪沉积物,厚度大于500m。
全县境内均为平原,地势较为平坦,由南向北略有倾斜,平均坡降为1.25/10000,海拔介于25.5~31m之间,地貌较为单一。
历史上由于黄河和漳河多次泛滥、改道的影响,县境内形成许多沙丘、缓岗和封闭洼地,微地貌复杂多变。
沙丘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面积约为33.7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41%。
低注地面积约94.3km2,占15.21%,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较大洼地有纪家寨洼、校场洼、小吕寨洼、屯罩洼和神仙洼等五大洼地。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1地理位置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临许昌市,西靠平顶山市,东接周口市,南连驻马店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3°24′~33°59′,东经113°27′~114°17′,全境东西长77.3km,南北宽63.7km,总面积2617km2,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6%,其中市区位于东经114°01′,北纬33°33′,距省会郑州145km。
郾城区,隶属河南省漯河市,全区总面积413.1km2。
河南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
位于东经113°45′10"~114°6′39",北纬33°34′37"~33°44′59"。
东与召陵区接壤,东南与召陵区、源汇区相连,南濒沙河,与源汇区隔河相望,西南与舞阳县相邻,西北、北面与临颍县毗邻,东北与召陵区、临颍县、周口市、西华县交界。
孟庙镇位于漯河市郾城区中部,南与市城区相接,东临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京广铁路、孟平铁路穿境而过。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面积60.3 km2,辖4个居委会、26个行政村。
◆本项目地处漯河市郾城区,厂址位于郾城区孟庙镇井冈山北路西侧。
项目地理位置附图一,厂址周边环境见附图五。
3.1.2地形地势漯河市地势平坦,局部低洼,是伏牛山前平原的过渡地带,属微倾斜洪积冲积平原。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降,自然坡度为0.3‰,是东西地区地形和南北气候的交叉点。
全市海拔最高点102.3m(舞阳县保和乡),最低点50.1m(召陵区青年乡),大地貌类型单一,全市为一个平原,微地貌差异明显,可分为缓岗、平原和洼地。
市区(源汇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1‰~3‰,海拔在57~62m之间。
3.1.3工程地质漯河市地处黄淮冲积平原,属沙澧河冲积平原地貌,地层的基底岩石埋藏较深,无裸露现象,地质年代为前新生界,其余均为黄淮冲积成因堆集而成的第四纪沉积覆盖层,发育齐全,成因类型复杂,根据市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土层分布规律,可分为Ⅰ、Ⅱ、Ⅲ三大工程地质区域,Ⅰ类地区主要分布在铁东及澧河西区,该区土层分布均一,厚度变化不大,强度稳定,上部遍布一层钙质胶结的硬壳层,宜作建筑场地,持力层承载力达150~200kPa。
4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4.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1.1地理位置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处东经100°25′~101°02′,北纬25°12′~25°52′。
总面积2498平方千米,其中坝区面积332平方千米,是云南省四大平坝之一。
地处滇中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交接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成三级阶梯下降,地高山旷,河短流急。
境内最高海拔3241米,最低海拔1433米,坝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900—2000米。
祥云县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北为宾川县、西连弥渡县、西南接大姚、姚安,东南为南华县,东距昆明市282km,西距大理市46km。
县境南北最大跨距71.5km,东西最大跨距62.5km,全县辖8镇4乡,国土面积2425km2。
祥云坝子是云南省四大高原平坝之一,坝区面积332 km2。
祥云是滇西的东大门,由东向西有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和320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穿境而过,向南有214国道和祥云至临沧二级公路,向北有祥云至宁蒗进四川三级公路,是通往滇西八地州及思茅部分地区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
禾甸位于祥云县境北部,东接东山乡,南连刘厂镇,西与祥城镇毗邻,北与米甸镇连接,国土面积305.88平方公里,境内四面环山,主要河流禾米河横穿南北,主要公路祥姚路直贯东西。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海拔2886米,最低海拔1946米,主要山脉多集中在东部,境内属温带半干燥区气候,年均气温17.8℃,年均降雨量472毫米,冬春多风干旱。
辖区内有新兴苴、许长两座水库,可蓄水1890万立方米。
禾甸民族风情浓厚,民风纯朴,人民勤劳勇敢,坝子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境内有万寿寺、小鸡山、莲花湖等自然风景区,有检村西汉晚期石棺墓群遗址。
镇人民政府驻地禾甸街,距祥云县人民政府驻地22千米。
项目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禾甸镇新兴底行政村3组(白沙箐自然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0.778680°,北纬25.542072°。
第三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现状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法(省人力,但不全面),现场调查法(工作量大),遥感法(人无法到达的地方)2.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地理位置、地质、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动植物与生态3.社会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社会经济(人口、工业与能源、农业与土地利用、交通运输)、文物与景观、人群健康状况4.文物指有历史价值,景观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或现象5.大气污染源现状调查对象:对于一、二级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所有污染源,对于三级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6.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1)对于新建项目,通过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2)对于在建和未建项目,可使用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资料;3)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可利用现有有效数据;4)对于分期实施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近5年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资料。
7.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和排污系数法。
8.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排污状况调查(满负荷情况下,有组织与无组织的排放量,非正常排放量,周期性的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在0-1),点面体线源的调查(共性调查内容有:坐标参数、海拔高度、排放速率)。
二级调查内容与一级相同,可从简,三级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情况9.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方法:现场监测法、收集已有资料法。
10.现场调查资料来源:1.评价范围内或邻近范围内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2.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3.现场监测。
11.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1)SO2,NO2年平均为月有12个日均值*12。
TSP,PM10,Pb年平均为月有5个日均值*12。
2)SO2\NOx\NO2\CO的日平均为18h的取样时间,TSP/PM10/Pb/苯并芘的日平均为12h的取样时间。
3)SO2\NOx\NO2\CO\臭氧的小时平均为45min取样时间。
4)P b的季平均,每季均匀的15个日均值,每月5个。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地理位置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河北平原中部,衡水市南部,地处东经115° 35115°, 58纬37° 0837°之间;总面积892.3平方公里。
东隔清凉江与景县、故城相望,西临冀州市,南靠邢台地区南宫市,北接衡水市桃城区、武邑县,全县南北长45km,东西宽28km。
县城北距首都北京272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24公里。
枣强县是国务院确定的对外开放县。
枣强县地处两环两线”腹地,北依京津,东临渤海,京九铁路、正在建设中的邯黄铁路穿境而过,北临石黄高速公路,西接106国道。
境内有邢德线、肃临线、郑昔线、武馆线两纵两横省级公路,大广高速公路纵贯枣强31公里,并留有两个进出口。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快捷。
本项目位于衡水市枣强县马屯镇西子结村西,厂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7°38' 14.56",东经115° 49' 43.07"。
项目东侧为耕地,南侧为收粮食厂,西侧隔路为耕地,北侧为耕地。
距离本项目最近的敏感点为东南方向413m处的西子结村。
3.2自然环境概况3.2.1地形地貌枣强县属河北省中南部平原,由古代河流冲击而成,全境除索泸河两岸有少量沙丘外。
地势总体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黄海高程)23~29m,地面坡降七千分之一。
全县总体地势平坦,但微地貌复杂,局部存在洼地。
拟建项目地貌属冲击平原,区内地形平坦,海拔高程在25m左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略呈倾斜状,地面坡降约为万分之一。
3.2.2气候特征枣强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春季干燥少风多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127C,七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6.8 C,一月气温最低,平均为-4.3 C,多年极端最高气温42.7C, 多年极低最低气温-23 C,年平均降雨量510mm,年蒸发量1221.9mm,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份,全年无霜期212天。
多年平均风速2.16m/s,年主导风向为SSW风,频率10.3%,次主导风向为S风,频率为9.35%,全年以NW风向频率最低,为1.63%,全年静风频率为24.76% 3.2.3水文地质3.2.3.1地表水枣强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东有清凉江、西有索泸河,均为季节性排沥河道;另外,在枣强县境内纵横交错的干渠有10条,总长179km,其中纵渠有西支流、卫千渠、娄官渠、关江渠、盐河故道等5条,横渠有营南干渠、南干渠、枣吉渠、肖臣渠等5条。
清凉江:位于辛屯镇东侧,现为南水北调东线干渠。
属黑龙港流域南大排河水系,起自河北省威县牛家寨,上游接老沙河、东风渠,西南、东北方向流经威县、清河、南宫、故城、枣强、武邑、景县、阜城、泊头等县(市),在泊头市乔官屯注入南大排河,全长355km,流域面积1176.7km2.索泸河:旧有广川长河、沙河等名称,全称为索泸河一老盐河,南起河北省威县侯贯,流经南宫、冀县、枣强,至衡水市过石德铁路桥、以上称索泸河,以下称老盐河,经武邑至泊头市,在泊头市文庙村与清凉江汇合,全长190.8km,控制流域面积4936.5km。
由大营镇范家堤村入枣强县。
卫千渠:1985年开挖,上游起自故城县和平闸,经辛堤干渠与西里屯渠穿越清凉江入枣强县,沿原老官道渠、向阳渠在单仓口村入中干渠、向西至冀县王口闸入千倾洼,总长度73.83km。
此渠纵贯本县南北、穿越县区中心。
卫千渠隶属于衡水东湖,根据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衡水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的通知》(衡政函[2007]44号)的要求,衡水湖东湖划定为衡水市市区饮用水源地。
衡水湖东湖水源地划定之后,因东湖底泥清淤工程投资巨大,一直无法实施,另因衡水湖引黄河水、卫运河水水质无法保障,衡水湖东湖水质近年虽有显著提高,但一直无法满足饮用水源地标准,故一直未曾启用东湖水源地。
鉴于此种情况,市政府决定取消衡水湖东湖(及其相应引水渠道)作为我市的地上水水源地。
项目西距卫千渠2060m,项目生产废水不外排,厂区生活污水排至枣强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对地表水卫千渠无影响。
3.232地下水枣强县浅层淡水含水区主要分布于大营镇张米乡、嘉会镇、王均乡、唐林乡及王常乡一带,并零星分布于枣强镇的杜烟及张秀屯的程玉屯。
面积318.6km2,浅层淡水低界深度24-45m,含水层厚度3.7-13.1m。
砂层岩性以粉砂、细砂为主、单位涌水量0.85-8.77m3/PM,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型、重碳酸氯化物型,重碳酸氯化物酸盐型为主,矿化度小于2g/L。
浅层咸水含水组分布本县的中、西部及北部地区,底板埋深24-45m,面积564.4km2。
其中大部分为微咸水(矿化度2-3g/L)区,微咸水面积413km2,含水层厚度2.68m,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局部无砂层,单位涌水量1.39-7.2m3/PM,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苯乙烯重碳酸型和苯乙烯氯化物重碳型为主。
深层含水组,分布于全县,底界450-550m,考虑到目前开采现状,本次研究深度350-400m,为承压淡水,矿化度小于1g/L。
含水层厚度30.6-98.5m,砂层岩性以中砂、细砂为主,单位涌水量在10-30m3/10PM之间,富水性中部区域大一些,东、西部较小。
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型、重碳酸氯化物苯乙烯盐型为主。
项目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上部有大面积的咸水体(矿化度打印2g/L,咸水体顶板埋深0-45m)底板埋深30-158m,咸水体上部分布有部分浅层淡水,浅层淡水主要受近代河流的制约,大致呈北东一南西向宽条带状分布,在枣强县境内,主要分布于沿清凉江以西地带。
区域地下水流向为自西南流向东北。
3.2.4地质构造枣强县地处华北地区的临清坳陷区,跨越了三个四级构造单元,西部属南宫凹陷,中间部分属明化凸起,东南部属大营凹陷,基底埋深1000~4500m。
其上沉积了较厚的新生界地层,其中第四系厚度450~550m,自上而下划分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和全更新统(Q4)等。
(1)下更新统:底板埋深450-550m,为棕红,黄棕色亚粘土、粘土、厚度100-140m,砂层主要为中细砂。
(2)中更新统:底界深度350-400m,厚度190-200m,下部为红棕色亚粘土、粘土为主,含水砂层为中砂、中粗砂,上部砂层交细一些。
(3)上更新统:底界深度160-180m,厚度120-150m。
由灰黄色、棕黄色、亚粘土、亚砂土夹砂层组成,砂层岩性以细粉砂为主。
(4)全新统:底界深度20-40m,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黄色亚粘土、亚沙土,土层结构松散,砂层以粉砂、粉细砂为主。
3.2.5区域生态环境概况枣强县耕地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土壤以潮土为主,有潮土、褐土2个土类,潮土、盐化潮土、褐土化潮土和褐土性土4个亚类,8个土属,48个土种。
表层土壤沙质占总面积的 1.5%,沙壤土占总面积的17.6%,轻壤质土占总面积的75.6%,中壤土占总面积的8.5%,以轻壤土所占比重最大,分布极广,很适宜小麦、玉米、油料等各种作物的种植。
枣强县处于暖温带,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自然植被多为旱生或半湿型草本植物,常见的有:马唐、旋花、节节草、车前子、画眉、棉娘蒿等。
人工栽培乔木树种主要有杨、柳、榆、槐、椿、泡桐、苹果、梨、杏、枣等乡土树种:灌木主要有紫穗槐、杞柳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高粱、大豆、红薯等。
该区域主要野生动物有野兔、青蛙、蛇、田鼠、麻雀、灰喜鹊、布谷鸟、猫头鹰、刺猬等。
未发现稀有动物存在。
该区域土壤肥沃,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等。
3.2.6社会环境概况3.2.6.1枣强县社会环境简介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河北平原中部,衡水市南部,总面积904.57km2,辖11个乡镇,553个行政村。
2009年县域总人口3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5 万人,占总人口的74.3%。
3.2.6.2经济概况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8.5亿元,比上年增长9.2%,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明显增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222160万元。
枣强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对外开放县、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玻璃钢工业基地县、中国毛皮产业基地县。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枣强县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县、农业强县、商贸兴县的主题战略,培育形成了以皮毛、玻璃钢和机械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枣强县市国内品种最齐全、样式最新颖、潜力最充足的皮毛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之一。
全县拥有皮毛加工企业 1.2万家,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主要经营生皮、熟皮、半成品、裘皮服装、裘皮饰品、剪绒、工艺品等七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产品90%以上出口,主要销往俄罗斯、北美、西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枣强县市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命名的全国唯----- 家“中国玻璃钢工业基地县”,科技部命名的“玻璃钢材料产业化基地”。
全县共有玻璃钢加工规模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值30多亿元,产品包括玻璃钢缠绕管罐、冷却塔、风机、空调、造纸纺织机械配件、游艺设施、建筑型材、工艺品、汽车部件等9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产量占全国玻璃钢产品市场份额的10%,并远销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枣强县拥有耕地92万亩,水利资源充足,农副产品丰富。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
林果业和特色养殖业发展迅速。
全县果品种植达到13万亩,林地面积达到23万亩;以奶牛、狐狸、水貂等为主的特色养殖存栏量达40万只以上。
326.3教育、卫生枣强县现有各类学校122所。
其中普通中学22所,在校中学生20681人,专任教师1727人;小学100所,在校生25575人,专任教师1815人。
枣强县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医药、卫生院床位数390床,卫生技术人员402人。
3.3区域污染源调查通过现场污染源调查并咨询当地环保部门,本评价范围内无较大型、重点排污的企业。
3.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本项目选址位于衡水市枣强县马屯镇西子结村西,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调查, 查明该拟建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基本良好。
本项目北侧为桑家庄村,且处于本项目下游,于2017年08月01日至08月07日对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进行了环 境质量现状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环境空气、地下水和声环境质量。
其中大气监测因子 PM 2.5来自衡水市监测数据,引用数据符合时效性和数据 可用性要求。
拟建项目的噪声和环境空气质量中大气监测因子SO 2、NO 2、CO 、03、PM 10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委托河北众智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项目周边 大气环境进行了采样、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