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元素的一些特殊性质
- 格式:pdf
- 大小:13.10 KB
- 文档页数:2
化学元素的一些特殊性质高中化学2011-05-02 19:55一.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Ge。
②族序数等于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族序数2倍的元素Li、Ca。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Ba。
⑥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
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H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P。
二.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元素O。
④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 ;最轻的金属单质的元素Li 。
⑤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 ;金属元素Hg 。
⑥最高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Be、Al、Zn。
⑦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
⑨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⑩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 (2011-04-30 20:09:45)∙ (2011-04-30 20:04:35)∙ (2011-04-29 09:58:50)∙ (2011-04-07 17:33:15)∙(2011-04-06 17:32:47)∙ (2011-04-06 16:00:54)∙ (2011-04-05 19:26:15)∙ (2011-04-04 12:10:35)∙ (2011-03-21 10:57:34)∙ (2010-05-26 20:21:19)。
高中化学元素知识点(1)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金属的通性1.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有延展性、导电、导热。
但不同金属在密度、硬度、熔沸点等方面差别较大。
这也是金属单质的一大特点。
2.金属的化学性质:还原性,可表示为M – ne -→M n+,金属的还原性主要表现在金属能与非金属、水、酸、某些盐发生反应。
4Na + O 2 == 2Na 2O 2Na + O 2 Na 2O 2 2Na + Cl 2 == 2NaCl 二、知识点归纳 (一)钠的化合物 ⑴钠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钠(Na 2O ) 过氧化钠(Na 2O 2) 化合价 氧的化合价为-2价氧的化合价为-1价 类别 碱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颜色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与H 2O 反应 Na 2O + H 2O == 2NaOH 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与CO 2反应 Na 2O + CO 2 == Na 2CO 3 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 O 2 与酸反应 Na 2O + 2HCl ==2NaCl + H 2O2Na 2O 2 + 4HCl == 4NaCl + 2H 2O +O 2↑漂白作用 无 有用途 制NaOH 作生氧剂,氧化剂保存 密封密封转化Na 2O → Na 2O 2Na 2CO 3 NaHCO 3 俗称 纯碱、苏打 小苏打溶解性 易溶于水 易溶于水,但溶解度比Na 2CO 3小状态 白色固体 白色晶体热稳定性 加热难分解2NaHCO 3 Na 2CO 3 + CO 2↑+ H 2O与酸反应CO 32- + 2H + == CO 2↑+ H 2OH + + HCO 3- == CO 2↑+ H 2O钠的重要化合物氧化物 Na 2O :白色固体,溶于水生成NaOH ,不稳定,继续跟O 2反应生成淡黄色的Na 2O 2Na 2O 2:淡黄色固体 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漂白剂) 2Na 2O 2 + 2CO 2 == 2Na 2CO 3 + O 2 (供氧剂) 碱NaOH :白色固体,易潮解,俗名苛性钠,烧碱 盐类 NaCl (食盐):存在于海水中 Na 2CO 3:俗名苏打,纯碱,稳定,加热难分解,晶体Na 2CO 3•10H 2O 易风化NaHCO 3:俗名小苏打,不稳定,加热易分解,在水中溶解度小于Na 2CO 3,饱和Na 2CO 3溶液中通入CO 2可见沉淀析出与CaCl 2反应 Ca 2+ + CO 32- == CaCO 3↓不反应与NaOH 反应 不反应HCO 3- + OH - == CO 32- + H 2O 与Ca(OH)2反应Ca2++ CO 32- == CaCO 3↓2HCO 3-(过量)+ 2OH - + Ca 2+ == CO 32- +2H 2O + CaCO 3↓相互转化CO 32- + CO 2 + H 2O == 2HCO 3- NaHCO 3 + NaOH == Na 2CO 3 + H 2O 2NaHCO 3 Na 2CO 3 + CO 2↑+ H 2O(二)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⑴ 位置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第3周期 第ⅢA 族。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全归纳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的物理通性有哪些?(1)金属在常温下的状态除汞是液体外,其他在常温下是固体。
(2)金属的颜色、光泽绝大多数金属都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少数金属是特殊颜色如铜是紫红色,金是金黄色。
(3)良好的导电、导热性。
(4)延展性延性:拉成细丝的性质。
展性:压成薄片的性质。
2.化学通性有哪些?(1)化合态金属元素只有正化合价(2)金属单质易失电子,表现还原性(3)易与氧气反应,得到氧化物(4)活动性排在氢前的金属元素与酸反应得到盐和氢气(5)与盐反应,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单质3.金属钠的性质有哪些?(1)物理性质有哪些?钠银白色、质软、熔点低、密度比水的小但比煤油的大。
★(2)化学性质有哪些?①很活泼,常温下:4Na + O2=2Na2O★(新切开的钠放在空气中容易变暗)②加热条件下:2Na+O2 Na2O2★(先熔化成小球,后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
)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Na―→Na2O―→NaOH―→Na2CO3·10H2O(结晶)―→Na2CO3(风化),最终得到是一种白色粉末。
一小块钠置露在空气中的现象:银白色的钠很快变暗(生成Na2O),跟着变成白色固体(NaOH),然后在固体表面出现小液滴(NaOH易潮解),最终变成白色粉未(最终产物是Na2CO3)。
③钠与水的反应与H2O反应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注意配平)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哧哧的声音,最后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浮——钠密度比水小;游——生成氢气;响——反应剧烈;熔——钠熔点低;红——生成的NaOH遇酚酞变红”。
知识拓展:a:将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能否置换出铜单质?不能,2Na + 2H2O = 2NaOH + H2↑2NaOH+CuSO4=Cu(OH)2↓+Na2SO4实验现象: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有蓝色沉淀生成,有气泡放出K、Ca、Na三种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碱再和盐溶液反应b:将钠放入盐酸中,钠将先和H2O反应,还是先和HCl反应?2Na+2HCl=2NaCl+H2↑钠与酸反应时,如酸过量则钠只与酸反应,如酸不足量则钠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考知识点高中化学是理科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高中教育中重要的一门科目。
在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要点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实验技能的培养。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考试,该考试涵盖了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1. 化学基础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考的知识点中,首先当然是化学基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关注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性质及物理化学定律。
化学基础考点包括原子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合价、物质的常见性质、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等。
2. 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高中化学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考试的重要考点。
酸和碱共同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的各个方面,是化学思维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酸碱反应考点包括酸碱定义、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滴定、中性溶液的浓度计算、弱酸、弱碱等。
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重点考查的考点之一,尤其是其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性。
该部分考点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性等。
4.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作为化学中较为特殊、专业的一部分,其考试难度也相应较高。
其中主要考察有机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反应,以及有机分子的基本合成原理。
有机化学考点包括有机物的一般性质、重要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有机结构的识别、有机反应机理、有机分析方法等。
5. 实验技能实验技能的掌握是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中必考的重点。
该部分考试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化学实验常识和实验安全常识,还要具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实验技能考点包括实验安全常识、常见仪器的使用和原理、实验常识、化学实验技巧、实验设计等。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必考的知识点包括化学基础、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化学以及实验技能等部分。
化学高一必修一铁的知识点铁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金属元素,其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高中化学必修一的一部分,了解铁的性质、制备、性质和用途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铁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铁的特性和应用。
1. 铁的性质铁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它在常温下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然而在高温下可以变得相对柔软。
铁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能够稳定地存在于自然界中。
此外,铁还具有磁性,可以被磁化。
2. 铁的制备铁的主要制备方法是高炉法和直接还原法。
高炉法是最常用的制铁方法,它通过将铁矿石与煤等还原剂一起加热,使铁矿石中的氧气被还原,从而得到金属铁。
直接还原法主要用于制备特殊合金钢,它通过在高温下直接将铁矿石与还原剂反应,得到高纯度的金属铁。
3. 铁的化学性质铁在空气中容易被氧气氧化,形成铁的氧化物,即铁锈。
铁与非金属元素如硫、氧、氮等也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相应的化合物。
此外,铁还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并在适当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
4. 铁的合金铁是一种重要的合金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
最常见的铁合金是钢,它是铁与碳以及其他添加元素的合金。
通过调整合金的成分和处理工艺,可以获得具有不同性质和用途的钢。
此外,铁还可以与铬、镍等元素形成不锈钢,具有防腐蚀性能。
5. 铁的应用铁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分为工业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
在工业中,铁和钢被广泛用于制造建筑结构、机械设备、汽车、船舶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铁制品有锅、刀具、锁等。
此外,铁磁性良好,还被用于制造电磁铁、磁带、硬盘等电子产品。
总结:通过对铁的性质、制备、化学性质、合金和应用的介绍,我们对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铁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不仅在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通过深入学习铁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和利用这种重要的金属元素,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中化学之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原子序数1、原子序数的编排原则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中各组成粒子数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元素周期律我们知道: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所以,各元素间也应存在着相互联系及内部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从3-18号元素,随着原子序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至8个的变化。
18号以后的元素,尽管情况比较复杂,但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
可见,随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从3-9号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由大渐小,经过稀有气体元素Ne后,从11-18号元素又重复出现上述变化。
如果把所有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我们会发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①原子半径主要是由核外电子层数和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作用等因素决定的。
②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与其它原子半径的测定方法不同,所以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与其他原子的原子半径没有可比性。
一般不比较稀有气体与其它原子半径的大小。
③粒子半径大小比较的一般规律: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越少,半径越小;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大的半径小,核电荷数小的半径大;对于同种元素的各种粒子半径,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数越少,半径越小。
例如,粒子半径:H->H>H+;Fe3+<Fe2+。
3.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从3-9号元素看,元素化合价的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O、F不显正价);其最高正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由+1价递增至+7价;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递变到-1。
从11-17号元素,也有上述相同的变化,即:元素化合价的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最高正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重复出现由+1价递增至+7价的变化;从中部的元素开始有负价,负价是从-4递变到-1。
元素及其化合物1、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知识特点是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和计算的载体,其信息量大,反应复杂,常作为综合试题的知识背景或突破思维的解题题眼。
2、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必须先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部关系,方法是:“抓重点,理关系,用规律,全考虑”。
①抓重点:以每族典型元素为代表,以化学性质为抓手,依次学习其存在、制法、用途、检验等“一条龙”知识,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②理关系:依据知识内在联系,按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的顺序,将零碎的知识编织成网络,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滴水不漏③用规律:用好化学反应特有的规律,如以强置弱等规律,弄清物质间相互反应。
④全考虑:将元素化合物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理解,从而达到解综合试题时能将所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信手拈来。
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本学科理论、计算或跨学科知识间的外部关系,采取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①分析:将综合试题拆分思考。
②综合:将分散的“点”衔接到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块”中。
③抽象:在分析综合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
④具体:将提取出的信息具体化,衔接到综合试题中,从而完整解题。
(一)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N、Br、I、S、P、C、Si、H。
⑵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①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③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
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如N N等),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
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⑶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
必修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在高中化学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原理,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1.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连接的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形成的,共价键是由原子间共享电子形成的,而金属键则是金属原子之间通过电子云的重叠形成的。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反应可以是放热的(放热反应)或吸热的(吸热反应)。
3.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进行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
二、有机化学基础1. 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具有碳链、环状结构或碳氢化合物等特征。
2. 官能团:官能团是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包括羟基、羧基、酯基、酮基等。
3. 有机反应类型: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重排反应等。
三、溶液与胶体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相混合物。
2.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溶解某溶质的最大量。
3. 胶体: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混合物,其粒子大小介于分子和悬浮颗粒之间。
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快慢。
2. 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都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3. 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值,用以表示平衡状态。
五、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在这类反应中,原子间发生电子转移,形成氧化态的变化。
2. 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剂是能够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能够提供电子的物质。
3. 氧化数:用来描述原子在化合物中的氧化状态的数值。
六、酸碱理论1. 酸碱定义:根据阿伦尼乌斯理论,酸是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高中化学120个必背知识点归纳首先,牢牢地把握好元素周期律这些规律,就为我们学习元素打下了艰实的基础,然后结合具体元素的特殊性,加以补充,这样对元素这部分的学习就显得相当容易。
其次,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条原则,切实掌握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并与应用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从识记的水平提高到运用的水平。
这也是高考考查的能力之一。
还要学会活学活用,通过类比的方法,掌握一系列元素的性质,一类化学反应的实质。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记忆量大,内容繁多的问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正确,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4.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错误,比如2Na2O2+2H2O→O2↑+4NaOH5.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错误,N2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留下液氧6.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错误,是降低生铁中C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7.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K%不高,故需施钾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错误,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8.制取漂白粉、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正确,制取漂白粉为熟石灰和Cl2反应,波尔多液为熟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物9.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错误,SiO2能溶于氢氟酸10.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错误,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Cl2,Br2,但是强于I2,在溶液中FeI3是不存在的11.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错误,钝化是化学性质,实质上是生成了致密的Al2O3氧化膜保护着铝罐12.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 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错误,Ca(ClO)2中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最后得到的是Ca(HCO3)213.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正确14.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硝酸必产生白色沉淀正确,NH4Cl、AgNO3、NaOH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Ag(NH3)2]+加入足量硝酸后生成AgCl和NH4NO315.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错误,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16.用1molA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共有3mol电子发生转移正确17.硫化钠既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也不能与氢硫酸反应错误,硫化钠可以和氢硫酸反应: Na2S+H2S=2NaHS18.在含有较高浓度的Fe3+的溶液中,SCN-、I-、AlO-、S2-、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正确,Fe3+可以于SCN-配合,与I-和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CO32-,HCO3-和AlO2-发生双水解反应19.活性炭、二氧化硫、氯水等都能使品红褪色,但反应本质有所不同正确,活性炭是吸附品红,为物理变化,SO2是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且可逆,氯水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不可逆20.乙酸乙酯、三溴苯酚、乙酸钠、液溴、玻璃、重晶石、重钙等都能与烧碱反应错误,重晶石(主要成分BaSO4)不与烧碱反应21.在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可得FeBr3、FeCl2、Br2错误,Fe2+和Br2不共存22.由于Fe3+和S2-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Fe2S3不存在错误,在PH=4左右的Fe3+溶液中加入Na2S可得到Fe2S3,溶度积极小23.在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可得亚硫酸钠与次氯酸错误,次氯酸可以氧化亚硫酸钠,会得到NaCl和H2SO424.有5.6g铁与足量酸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2NA错误,如果和硝酸等强氧化性酸反应转移0.3NA25.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正确,如较稀的HClO4,H2SO4等26.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则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错误,比如Cu的还原性弱于铁的,而Cu2+的氧化性同样弱于Fe3+27.CuCO3可由Cu2+溶液中加入CO32-制得错误,无法制的纯净的CuCO3,Cu2+溶液中加入CO32-会马上有Cu2(OH)2CO3生成28.单质X能从盐的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则单质X与Y的物质属性可以是:(1)金属和金属;(2)非金属和非金属;(3)金属和非金属;(4)非金属和金属;错误,(4)非金属和金属不可能发生这个反应29.H2S、HI、FeCl2、浓H2SO4、Na2SO3、苯酚等溶液在空气中久置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错误,H2SO4是因为吸水且放出SO3而变质30.浓硝酸、浓硫酸在常温下都能与铜、铁等发生反应错误,浓硫酸常温与铜不反应"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模块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错误,是"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2.分子中键能越大,分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元素一、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由7个周期和18个族组成。
- 每个周期代表电子能级,从上到下电子能级递增。
- 每个族代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递增。
2. 元素的分类- 主族元素:1-2族和13-18族,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族数相同。
- 过渡金属:3-12族,具有不完全的d轨道。
- 镧系和锕系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底部,具有特殊的电子排布。
二、元素的基本性质1.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 电子云由围绕核的电子组成,电子带负电。
2. 原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量是原子质量的度量,单位为原子质量单位(u)。
- 相对原子质量是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1/12个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3. 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 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 元素的氧化还原性质与其电子排布有关。
三、元素的化学变化1.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原子间重新排列形成新化合物的过程。
- 反应过程中,原子的核不变,只有电子的重新分布。
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
- 氧化指失去电子,还原指获得电子。
- 氧化剂获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3. 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是氢离子(H+)转移的反应。
- 酸是能够提供H+的物质,碱是能够提供OH-的物质。
-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四、元素的化合物1. 无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通常不含有碳。
- 包括氧化物、酸、碱、盐等。
- 例如:水(H2O)、硫酸(H2SO4)、氯化钠(NaCl)。
2. 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含有碳。
- 包括烃、醇、酮、酸、酯等。
- 例如:甲烷(CH4)、乙醇(C2H5OH)、丙酮(CH3COCH3)。
五、元素的提取与应用1. 金属提取- 金属提取通常通过矿石的冶炼过程。
- 包括热分解法、湿法冶炼、电解法等。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元素的一些特殊性质
1.周期表中特殊位置的元素
①族序数等于周期数的元素:H、Be、Al、Ge。
②族序数等于
周期数2倍的元素:C、S。
③族序数等于周期数3倍的元素:O。
④周期数是
族序数2倍的元素:Li、Ca。
⑤周期数是族序数3倍的元素:Na、Ba。
⑥最高正价与最
低负价代数和为零的短周期元素:C。
⑦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绝对值3倍的短周期元素:S。
⑧除H
外,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F。
⑨短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大的元素:P。
2.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
①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的元
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C。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N。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气态氢化物沸点最高的元素或氢化物在通常情况下呈液态的
元素:O。
④最轻的单质的元素:H ;最轻的金属单质的元素:Li 。
⑤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Br ;金属元素:Hg 。
⑥最高
价氧化物及其对应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元素:
Be、Al、Zn。
⑦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
起化合反应的元素:N;能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S。
⑧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单质的元素:S。
⑨
元素的单质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短周期元素:Li、Na、F。
⑩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